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互花米草隶属禾本科、米草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适宜生活于潮间带。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20世纪初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虽然互花米草在海岸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其在潮滩湿地生境中超强的繁殖力,威胁着全球的海滨湿地土著物种,所以许多国家正在将其作为入侵植物实施大范围的控制计划。
互花米草能在较宽广的气候带分布,是一种喜温性植物,可在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植。在北美,从N30°到N50°的潮间带海滩都有分布。
草花得看你的发货商还是送货商,一般是按杯数算的,就是一盆花多少钱,也有植物租摆.它就是按平米来计算.一般来说,一个平方大楷60-150盆之间,你看怎么计算钱划算就怎么弄,谢谢
草花得看你的发货商还是送货商,一般是按杯数算的,就是一盆花多少钱,也有植物租摆.它就是按平米来计算.一般来说,一个平方大楷60-150盆之间,你看怎么计算钱划算就怎么弄,谢谢
红花酢浆草,别名:大酸味草、南天七等,属牻牛儿苗目,酢浆草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无地上茎,地下部分有球状鳞茎,外层鳞片膜质,褐色,背具3条肋状纵脉,被长缘毛,内层鳞片呈三角形,无毛。叶基生;被毛;小叶3,...
互花米草木刨花复合碎料板制造工艺
以互花米草碎料与木刨花为原料,以脲醛树脂为胶粘剂制作碎料板。采用正交试验探讨原料配比、施胶量、密度及防水剂添加量对碎料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添加比例为35%、施胶量为14%、密度为0.75 g.cm-3、防水剂添加量为1.0%时,复合碎料板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优。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外来种互花米草的时空动态及景观格局
基于1992—2007年的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转移矩阵方法,定量分析了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外来种互花米草的时空动态及其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互花米草面积由1992年的3561hm2上升至2007年的14491hm2,增幅达306.94%,累计转入和转出面积分别为26291和15361hm2;其中,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互花米草面积由1992年的597hm2增长到2007年的2814hm2,年增幅达24.74%.研究期间,该区互花米草空间分布格局由初始的河口地带零星斑块逐渐演变为连续带状,并扩展到射阳河口至梁跺河口之间的滩涂外围;研究区互花米草的斑块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2.92km),平均斑块面积先增(1992—2002年)后降(2002—2007年),最大斑块指数及面积加权临近度指数逐年递增,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
互花米草于1979年从美国引入中国,经过近40年的扩散,已分布到沿海各省。互花米草在入侵地中国和原产地美国均与红树林形成“红树林——互花米草生态交错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呈扩张趋势,是监测和研究滨海湿地植被响应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格局与机制,是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互花米草的入侵特性,本项目沿大尺度纬度开展野外观测,分析了各地环境因子与植物生长的相关关系;通过同质种植园实验比较不同种源地互花米草的表型性状差异。研究发现:互花米草个体和种群水平的营养生长和繁殖性状随纬度变异显著。相比中高纬度,低纬度互花米草的生长和繁殖力低,扩散缓慢;除结实率这一有性繁殖特征外,其他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在同质种植园里消失了。这表明入侵中国的互花米草已呈现潜在的遗传分化;而互花米草的表型可塑性可能有利于其在入侵地的迅速扩张。 本项目从植物种间相互作用为切入点,采用竞争控制实验,探讨了沿纬度和潮位梯度的盐沼植物对红树植物的影响。在中国,互花米草均抑制红树植物幼苗的存活和生长;而在美国,盐沼植物对红树植物幼苗存活和生长为高纬度促进,低纬度抑制;红树植物在中潮位生长最好,而在高位和低位盐沼生长和存活较差。 我们进一步从“植物——动物”种间相互作用解释了红树林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机制。通过野外观测、控制实验和室内喂饲实验,揭示了蟹类对互花米草种子和实生苗的取食在互花米草早期建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动物取食和植物竞争共同导致了红树林生境中互花米草更新失败。但在光滩,实生苗逃过动物取食而成功定居。互花米草通过大量传播种子和快速的无性克隆生长,已迅速侵占绝大部分的光滩、入侵到林窗,并包围健康完整的红树林。这一“草进林退”状况的持续发展,将可能导致红树林不可逆地转换为互花米草植被。我们需要采取早发现早治理的措施,以应对互花米草对高强度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中国红树林的威胁。 2100433B
互花米草在中国(入侵地)和美国(原产地)均与红树林共同形成红树林- - 互花米草生态交错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呈扩张趋势,成为监测和研究滨海湿地植被响应全球变化的重要区域。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的格局、机制与后果,是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采用野外竞争实验和水位梯度控制平台,从纬度、流域和潮间带尺度,研究红树植物和互花米草的种间相互作用对温度、盐度和潮位变化的响应,揭示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交互作用下红树林- - 互花米草生态交错带的群落组织机制,预测交错带演替趋势;监测互花米草对不同发育阶段(繁殖体、幼苗、幼树)红树植物的影响,阐明互花米草影响下传播限制和生境限制在红树植物更新过程中的作用;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红树林- - 互花米草生态交错带的物种特性、种间相互作用和环境要素,探求引发中美交错带格局演变差异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红树林湿地乡土植物群落受到互花米草入侵和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林大面积种植的影响,但这些外来植物的引入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有何影响,是否会造成红树林湿地营养级结构和营养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改变。本项目围绕这些关键科学问题,系统研究了我国重要红树林分布区内互花米草和无瓣海桑引入背景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速率以及食物链结构的改变格局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外来植物特别是入侵植物具有比乡土红树植物更高的光合能力、更高效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以及对逆境更强的适应幅度;(2)人为活动特别是红树林滩涂破坏以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氮过量输入可能是造成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湿地大面积受到互花米草入侵的重要机制;(3)红树林具有很高的固碳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但已受到人为活动和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4)互花米草入侵不仅改变了红树林底泥微生物功能群结构也把红树林湿地多种底栖动物和一些游泳动物的食性由多源食物来源转变为单一碳来源,但这些改变的生态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的评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国际上研究生物入侵机制及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效应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而且可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湿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