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污泥膨胀的基本概念
第2章 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学基础
第3章 丝状菌形态学与生态生理学
第4章 污泥膨胀理论与学说
第5章 污泥膨胀的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第6章 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
第7章 预防与控制污泥膨胀的专家系统
第8章 污泥膨胀的数学模型
第9章 国外控制污泥膨胀的经验和实践
第10章 污泥膨胀的研究热点和进展
彩图 2100433B
本书系统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目前在污泥膨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在重点阐述丝状菌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详述污泥膨胀的成因和机理,客观评价和比较不同污泥膨胀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并提出针对不同污泥膨胀类型的不同控制方案。
活性污泥膨胀原因:丝状菌污泥膨胀的诱因 :当菌胶团和丝状菌所构成的微生物环境平衡状态被打破时,丝状菌和菌胶团由原有的共生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若丝状菌更能适应环境改变,则会引起丝状菌的大量繁殖,进而引发...
污泥膨胀(sludgebulking)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
原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颗粒吸附在菌胶团的表面上,这是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糖类黏 性物质。同时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在细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第二阶段,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吸...
生化系统中活性污泥膨胀原因分析及措施
生化系统中活性污泥膨胀原因分析及措施
氧化沟活性污泥膨胀原因及控制措施
氧化沟活性污泥膨胀原因及控制措施——合肥琥珀山庄污水处理厂采用氧化沟工艺,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运行中发生了污泥膨胀。根据运行数据,分析了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认为该污水处理厂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温度239—30℃,Ns值0.04—0.15kg [BOD5]/(kg[MLSS...
油石的成因与煤、煤油、地沥青相似,同为古代动植物堆积的有机物而成。其床层的堆积,总是在海岸浅水的地方,其中富含下等有机植物、鳞甲、昆虫及其他变形而不易识别的动物。其组织非常细密,内部含有石灰及沙,质地坚韧。为一种体质细致的岩石,多用来砥砺利器及其他金属面。
在活性污泥法运转中,活性污泥膨胀是个严重问题。它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各国不少学者对此都作了很多的研究,但是迄今还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解释。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可归纳如下:
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废水本身就是微生物的培养基。因此,废水水质和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关系十分密切。从上面提到的两种污泥膨胀来看,无不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有关。即污泥膨胀或是和微生物增殖有关(如丝状菌性膨胀);或者是由于代谢产物积蓄之故(如非丝状菌性膨胀)。由此可见,废水水质是污泥膨胀成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于废水水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有机物
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种类较多,其中究竟哪些有机物和污泥膨胀关系较大呢"para" label-module="para">
① 废水中碳源含量多且以糖类为主时,易发生污泥膨胀。据经验介绍,如葡萄糖、蔗糖、乳糖等糖类物质含量较高的废水是经常可能出现污泥膨胀现象的。而同样是碳水化合物,如不溶性高分子的淀粉,就没有那样的情况。一般认为,在导致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微生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球衣菌属,它能将糖类物质直接作为能源予以利用,并易于繁殖。丝状菌性膨胀的另一种致因微生物,如硫细菌属,亦是这样。此外。丝状菌性膨胀的其他致因微生物,如蜡状芽孢杆菌蕈状变种和白地霉,亦都能直接利用单糖类物质进行繁殖。其次,在糖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多时,活性污泥微生物亦能够较易地将其代谢分泌出高黏性多糖类物质。而这些物质过多,覆盖在菌胶团微生物表面,将导致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由上可见,废水中含糖类碳源较多时,对丝状菌的繁殖及高黏性多糖类物质的生成都是极大的促进,并易于导致污泥膨胀,可以说是形成污泥膨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② 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多时,亦易于发生污泥膨胀。一般,这里所指的可溶性有机物,主要是低分子可溶性有机物,也包括上述的单糖、二糖类物质。实际上,在乳品生产废水、发酵废水、制糖废水(含大量可溶性有机物)的处理过程中,易于发生污泥膨胀。一般来说,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与其他游离细菌相比较,对高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弱,也难于吸收不溶性物质。为此,当废水中含可溶性有机物多时,丝状菌就易于利用与自身繁殖。这样也就易于发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而对高黏性的非丝状菌性膨胀来说,由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类物质,活性污泥微生物亦就易于利用它们产生更多的高黏性多糖类物质,也就导致这一类型污泥膨胀的发生。
(2) 氮和磷营养物质
活性污泥微生物,为了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除了需要碳源外,还需氮、磷等营养物质。氮、磷和碳之间应有适当的比例,一般经验提出的比例通常为:BOD5:N:P=100:5:1。当废水中氮、磷含量不足时,亦易发生污泥膨胀。如在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表面积相对其他微生物来说要大些,易于摄取底物。故当氮、磷含量相对BOD5的比例不足时,由于具有上述特点,丝状菌比其他微生物较易利用底物,仍能正常生活,进行生长繁殖。而在这种情况下,活性污泥中其他微生物,由于氮、磷得不到满足,以致逐渐衰退。于是丝状菌大量增加,导致了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发生。
另外,当废水中氮、磷源不足时,相对而言就是碳源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糖类物质较多,代谢产物多糖类高黏性物质增加,使得活性污泥易于发生非丝状菌性膨胀。
在曝气池运行中,混合液的溶解氧含量亦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对溶解氧的要求亦是不同的。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曝气池中若溶解氧浓度太低是不利的,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的现象,虽然丝状菌是好氧性细菌,但是它们和活性污泥中的其他好氧菌不同,在活性污泥的低溶解氧条件下大部分好氧菌几乎不能继续生长繁殖。但丝状茵仍能适应这种环境。并继续生长繁殖。从而使得丝状菌性污泥膨胀易于发生。而且即使将它们保持在相当长时间的厌氧状态下,也不会失去活力,如一旦恢复好氧状态,它们就会重新生长繁殖。
据有关经验介绍,当曝气池混合液溶解氧为0.5 mg/L以下时,活性污泥镜检中发观有大量的硫细菌(贝氏硫菌和丝硫菌),但很少发现有带衣鞘的丝状菌(球衣细菌)。例如在上海春夏之交和盛夏季节,水温较高(高达30℃以上),氧分压低,而且又值用电高峰,供电紧张,曝气池中往往呈现缺氧情况,溶解氧浓度偏低,活性污泥常发生丝状膨胀现象,镜检结果系由丝硫菌、贝氏硫菌过度生长引起。故当溶解氧偏低(一般在0.5 mg/L以下)及水温较高(一般在30℃~36℃)时,适宜于丝硫菌、贝氏硫菌生长繁殖,污泥膨胀是一种硫细菌性的丝状膨胀。而到了秋季,水温在20℃~28℃之间时,溶解氧浓度略有升高,发现活性污泥的丝状膨胀则是由于贝氏硫菌和球衣菌过度生长的结果。事实上,在溶解氧浓度较高情况下,如高达7 mg/L时,仍可发现污泥的丝状膨胀,其中丝状菌以球衣菌占优势。这说明溶解氧浓度的高低,对主要由球衣菌引起的丝状膨胀,都是可能发生的。
由上可见,溶解氧浓度对活性污泥的膨胀来说,和废水水质相比较,只能是第二位因素。但是溶解氧过低亦是不合适的,据实际经验,一般应将溶解氧控制在不低于2 mg/L的水平,如2~4 mg/L,过高亦是没有必要的。
微生物都有各自的适宜生长温度。如球衣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在30℃左右,在15℃以下生长不良。丝硫菌、贝氏硫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亦在30℃~36℃之间。故在夏季高温季节,遇上溶解氧偏低时,活性污泥易发生如上所述的硫细菌性丝状膨胀。而在冬季低温季节,则活性污泥不易发生膨胀。
在活性污泥法运行中,为了使活性污泥正常发育、生长,曝气池液的pH值应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为6.5~8.0。当pH值在这个合适范围内,并遇上其他条件亦合适时,人们就可获得沉降、浓缩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
根据实际经验,若曝气池液的pH值长时间保持在6.0以下时,活性污泥中丝状微生物就会占据优势,污泥的体积指数SⅥ值增高,从而导致污泥发生丝状菌性膨胀。因为当pH值在5.8~8.1范围内,适合于浮游球衣菌的生长繁殖。此外,白地霉亦可能在pH值为3~12范围内增殖。根据这种情况,可以说在酸性条件下特别有利于丝状菌的生长、繁殖,并成为污泥的丝状菌性膨胀的诱因。
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驯化、培养,都可找到一个最佳的运行条件和生长环境。因此,为了保持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应有一个合适的负荷率(指生物负荷率或污泥负荷率),或称最佳负荷率。在运行中负荷率过高、过低均是不适宜的,并都有可能发生污泥膨胀。这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活性污泥原有的生态将失去平衡,生物构成亦将发生变化的缘故。一般来说,当负荷率过高时,正常活性污泥发展到严重膨胀污泥,所需时间相对而言要短些。而负荷率愈高,则时间愈短。
相对而言,负荷率过高时,可被微生物摄取的有机物亦多。如这种有机物含糖类物质及可溶性低分子成分较多时,则如前所述,易发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当然,这种情况如前所述碰到低温时,活性污泥中亦可能由于高黏性物质的积累,发生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当负荷率过低时,也有可能发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这主要是由于丝状微生物在这种场合下,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的缘故 。
2.1 顶板大面积来压的成因与力学机理
顶板大面积来压基本上都发生在顶板岩层比较坚硬的回采工作面,顶板大多是砂岩或砾岩,开采后顶板大面积悬露不冒.在回采工作面初采时,顶板初次垮落步距可达50-70 m,甚至达100 m以上.这样大面积的顶板一旦冒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矿井生产中常采用刀柱法开采,但也因采空区面积太大,压垮煤柱而发生大面积冒顶.即使采用综采设备的长壁工作面,也仍然出现上万平方米顶板大面积来压的现象.关于顶板大面积来压产生的力学原因,一般认为,当开采过程中的坚硬难冒顶板大面积悬露时,在自重力的作用下,顶板会产生弯曲和离层.不管是作为板处理,还是作为梁来分析,当弯曲应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便会产生裂隙和裂隙的扩展.一旦这些裂隙贯穿坚硬岩层时,则发生突然的垮落,造成灾害.另一种情况是,顶板大面积悬露,使采空区形成扁平狭条孔,煤柱上的顶板岩层内产生巨大的切应力,导致顶板切断,突然垮落。顶板大面积来压造成的灾害有以下3个方面的机理。
2.1.1 能量释放造成的破坏
由于煤岩体处于复杂的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场中,在强大的地应力作用下,其体积与形状会发生变化,这是外力做功的结果。当岩块处于弹性状态,且变形不能解除时,外力做功就以能量的形式贮存在煤岩体内,称为弹性能.而这种弹性能又分为由体积变化产生的体变弹性能已,及由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形变弹性能叭。又因采空区上方顶板岩层大面积悬露不冒落,顶板岩层会产生弯曲下沉,因而又会聚积顶板弯曲弹性能。俄国学者阿维尔申教授认为,煤体内的弹性能就是由这3部分弹性能所组成,即:
式中,E,μ为岩层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ρ, H为岩层的密度和采深;q为作用在岩梁上的均布荷载;J为岩梁的惯性矩;L为顶板岩梁的悬伸长度。
从上式可以看出,能量的聚积随采深的增大而增大,也随采空区面积即悬顶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围岩中的弹性能积聚到足够大时,所产生的应力超过了煤体本身的强度,则弹性能突然释放,使煤体猛烈破坏,或产生煤的弹射和突出等冲击矿压现象,在工作面或巷道中造成灾害。
2.1.2 冒顶冲击力造成的破坏
采空区大面积悬露的顶板因断裂失稳而冒落,其产生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顶板在冒落前具有的势能为EP = mgh.当冒落的顶板岩层面积大,即质量m大时,其势能EP则大;当采高h大时,其势能EP也大,顶板冒落后势能转变的动能Ek=mv2 /2必然也大。如果顶板冒落的面积为5万m2,冒落岩层的厚度为3m,采高为2.5m,则在不到1s的时间内,就有37. 5万t的岩石冒落,其冲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好在这巨大的冲击力绝大部分作用在采空区的底板上,但对工作面的破坏力也是很大的。比如大同王村矿402盘区8106工作面,一次冒顶达88 271 m2,压坏4×550型道梯支架46架,顶板下沉0.5 m。
2.1.3 大面积冒顶产生暴风形成的破坏
由于顶板坚硬完整性好,冒落的面积大、时间短,采空区的空气瞬间压出,形成剧烈的暴风,破坏力极大。为便于定量分析,将采空区简化成一个体积很大的扁平容器,将上下顺槽看成容器底部的两个小孔,如图1所示。顶板大面积冒落时,容器内的气体承受着比巷道内气体高得多的压力po,采空区的面积为Ao空气的流速为vo,巷道内空气的压力为p1,巷道的横断面积为A1,空气的流速为v1。假定空气为理想流体,其密度为ρa,由伯努利能量方程v02/2g po/ρag = v12/2g p1/ρag,根据连续性方程voAo=2A1 v1,vo=2A1v1/A0,得v1={2g(p1-po)/ ρag[(2A1/A0)2-1]}1/2,考虑到A1≪A0,p0=p1 p0',则:
式中po为冒落顶板对空气的压力;ρD为冒落顶板岩层的密度;H0为冒落顶板岩层的厚度。
考虑到阻力损失,以及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将上式的值乘以一个折减系数k,则顶板大面积冒落时,巷道中空气的瞬时流速为
由上式可知,顶板大面积冒落在上下顺槽中形成暴风,其流动速度与大面积冒落顶板的厚度成正变关系取k=0. 4,则得到如下图的变化关系:
由图可见,采空区顶板冒落的厚度越大,其在巷道中形成的暴风速度也越大,对巷道及各种设施的破坏力也越大。顶板大面积冒落形成的暴风,在上下顺槽以叭的速度移动,产生空气冲击波,根据流体运动的阻力公式,其对物体的作用力为
式中,kD为阻力系数;S为物体的横断面积。
将上式代入,则有F=kDk2ρDHo S,对于平板kD=2,取k=0. 4;ρD=2550 kg/m3,则可以得到由采空区大面积冒落顶板形成的暴风对巷道内物体的作用力,其大小与冒顶的厚度及物体断面积的关系见下表,从表中可见,随着顶板冒落厚度的增大,以及风流中物体断面积的增大,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也增大。例如某工作面采空区有2m厚的顶板大面积冒落,则在顺槽中可形成v1=114. 52 m/s的暴风,这时,如在顺槽中有一台It的矿车,其横断面积S≈1 m2,则由表中数据可知作用在这台矿车上的力为F=16 kN。由于有这样大的力,大冒顶时形成的暴风摧毁巷道,掀翻矿车,破坏风桥或密闭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2. 2切冒型大面积来压机理
图2为切冒型顶板冒落过程,图2-a表示顶板变形首先将采空区的大部分煤柱压酥,使之失去支撑顶板的能力;图2-b为悬空顶板在四周煤体支撑下被拉裂破断,变为简支厚岩梁;图2-c是简支岩梁由于受剪的截面积减小,而突然发生剪切冒落,即所谓切冒型冒落。
关于煤柱是否破坏的判据可用逐步破坏理论或极限强度理论,即
B≤2xo (1)
式中B—煤柱宽度;
xo—煤柱塑性区宽度,
M—煤层开采厚度;
f—煤柱与顶底板的摩擦系数;
ξ—三向应力系数,
φ—煤的内摩擦角;
C—煤的粘结力;
H—开采深度;
Y—岩石平均容重;
k—应力集中系数;
Pi—支架对煤壁的阻力。
nσ≥σp (2)
式中。σ—煤柱平均应力;
σ=η-1H Y
η一一煤柱面积比率,即煤柱面积与采空区总面积之比;
n一安全系数,n=2;
σp一一煤柱的极限强度,
σp =σC (0. 778 0. 222BM-1)
σC—立方体煤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
关于简支岩梁的切冒判据,依弹性力学(如图3示)的应力公式
当岩梁中部底面(岩梁的抗拉强度) σx≥R’t时,则该处拉断,将R’t=0,x=0,y=2-1H,代入(3)式得:
(4)
式中Ld—采空区短边的极限垮距。
当岩梁端部的τ≤R'时,即不大于岩梁的抗剪强度时,则该处发生切冒,将
R’t=τxy,x=2-1L,y=2-1L H,代入(3)式得
(5)
由于岩梁的剪应力与跨度成正比,故公式(5)的Lc为采空区长边的极限跨距。由此预测发生的切冒型顶板大面积来压的面积为
A=Ld·Lc (6)
2. 3拱冒型大面积来压机理
形成拱冒型大面积来压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开采深度较大,使煤柱破坏的岩层厚度仅是覆岩的一部分,其二是组成覆岩的刚度多为交替刚度和递增刚度。交替刚度的顶板一般是分组分次冒落,最下一组冒落后,其上一组变形冒落,两者形成一定的时间差。递增刚度顶板是分层分次冒落,由于各层冒落的跨度由下而上逐渐增大,故造成层间冒落的时间差。拱冒型的冒落过程与切冒型相似,只是层间组间不同步而已,即首先因部分覆岩的变形使煤柱破坏,然后在固支岩梁的条件下,四周逐层逐组拉断,最后在简支岩梁条件下切冒。因此拱冒型的来压机理首先要预测使煤柱破坏的覆岩厚度。
令xo=2-1B,Pt=0,由xo式得:
(7)
式中Hp—使煤柱破坏的覆岩厚度。
由于煤柱是在H,厚的覆岩变形作用下破坏的,在其破坏前覆岩基本无离层,所以由下往上可利用下式计算覆岩刚度分组厚度:
(8)
式中q—第一组覆岩上的均布载荷;
H1, H2…. Hn—由煤层开始的各层覆岩厚度;
E1, E2...En—由煤层开始的各层覆岩弹性模量。
利用公式(8)逐层计算,直到qn≥qn 1则第一组覆岩为第1至n层,其厚度为
H=∑_(i=1)^n▒H (9)
将H,q代入(4),(5),(6),则可预测拱冒型初次冒顶面积。
由以上机理可知,顶板大面积来压是否发生,关键在于煤柱是否破坏,煤柱未破坏就可有效支撑住顶板,不会发生大面积来压,煤柱若被破坏,失去了支撑顶板的能力,则会发生大面积来压。煤柱破坏与不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煤柱宽度B和煤柱面积比率夕。发生大面积来压的采空区范围则主要取决于坚硬顶板的厚度或刚度分组厚度,以及岩体强度。
采空区覆岩刚度可用EJ来表述,根据刚度组成不同,覆岩可分为四类即:
递增刚度E1J1
递减刚度E1J1>E2J2>...>EnJn,
均匀刚度E1J1=E2J2=...=EnJn,
交替刚度E1J1>E2J2...
不同类型刚度的覆岩其顶板载荷q差距很大,故形成大面积来压的范围相差很大,从几千m2到几十万m2。一般来说递减刚度和均匀刚度的覆岩容易发生切冒型大面积来压,递增刚度或交替刚度的覆岩容易发生拱冒型大面积来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