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质量控制
4.1质量控制原则
4.2质量控制程序
5收集分类
5.1收集积累
5.2分类排序
6整理组卷
6.1整理
6.2组卷
7编目
7.1案卷封面
7.2卷脊
7.3备考表
7.4项目归档说明书
7.5卷内目录
7.6文件及案卷的著录
7.7目录
7.8档号
8立卷归档
9保管利用
9.1保管
9.2利用
10移交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
表A.1海洋调查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
表A.2海洋观测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
表A.3海洋监测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案卷封面、档案用表和标识图示
图B.1纸质文件封面格式
图B.2案卷封面格式
图B.3光盘盒封面标识格式
图B.4案卷脊背格式
图B.5卷内备考表格式
图B.6项目归档说明书格式
图B.7卷内目录格式
图B.8案卷目录格式
图B.9文件目录格式
图B.10电子文档登记表格式
图B.11电子文件目录格式
图B.12档号章格式
图B.13档案借阅登记表格式
图B.14归档移交记录表格式
图B.15档案交接文据格式
版权页:
6.1.1.3.5 案卷封面、卷内目录、卷内备考表不标注页号、不计数页数。
6.1.2 图件的整理
6.1.2.1 卷内图件按图号排序。如无图号或图号不规则,则按项目要求的次序分类排序。
6.1.2.2 图件立卷时应按图纸的材质进行折叠或轴向成卷。
6.1.2.3 已装订成册的图集作为一件或一卷。
6.1.3 照片的整理
6.1.3.1 精选有代表性、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归档,归档照片的数量应按项目的要求确定。
6.1.3.2 照片应按事由、时间排序,统一标识编号。照片归档时应附加说明信息,包括编号、事由、人物、时间、地点、摄影者(单位、姓名)等。
6.1.3.3 照片文件归档时应选取相应规格的照片档案装具。因同一事件拍摄的照片应作为一件进行著录。
6.1.3.4 纸质照片档案应按GB/T 11821的要求整理归档,数码照片按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整理归档。
6.1.4 实物样品清单的整理
6.1.4.1 实物样品整理时应制作目录清单和说明文件归档。
6.1.4.2 底质样品清单应包括样品号、站号、经纬度、采样方式、采样时间、采样量、保存样量、现场水深等信息。
6.1.4.3 悬浮体样品清单应包括样品号、站号、经纬度、采样时间、采样水深、悬浮体体积、滤膜号、滤膜空重、滤膜称重、滤膜差重、悬浮体浓度、现场水深等信息。
6.1.4.4 生物样品清单应包括样品号、站号、经纬度、采样时间、种(属)名(中文)、种(属)名(拉丁文)、生物量、个体数等信息。
6.1.4.5 说明文件应包括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
6.1.5 电子文件的整理
6.1.5.1 电子文件归档一般应采用一次性写光盘存储。数据量较大时,可采用硬盘、磁带作为存储数据的载体。
6.1.5.2 每个载体应形成档号或特定标号作为卷标,并建立一个根目录。根目录下可设置多个、多层子目录标引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目录名应反映该目录下电子文件内容的唯一性。
6.1.5.3 电子文件归档时,应保持文件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电子文件的系统性、独立性。
6.1.5.4 电子文件应按项目的要求格式进行生成和转换,如无具体要求,应按GB/T 18894的规定采用下列通用格式:
a)文字类型:XML、RTF、TXT;
b)图像文件:JPEG、TIFF;
c)音频文件:WAV、MP3;
d)视频和多媒体文件:MPEG、AVI。2100433B
《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HY/T 058-2010)》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备甲烷断电仪和甲烷风电闭锁装置的全部功能,当主机或主传送信号电缆发生故障时,分站必须保障甲烷断电仪和甲烷风电闭锁装置的全部功能,当电网停电后,系统必须保证工作时间不少于2小时,系...
海洋气象自动监测站
矿井监控系统是为了煤矿安全和正常生产而进行的各种有关参数或状态的集中监测,并对有关环节加以控制,是保护采掘、运输、通风、排水等主要生产环节安全运行的重要设施。该系统包括矿井环境安全监测和矿井生产(及设...
建筑物裂缝观测监测方案
建筑物裂缝观测监测方案
建筑物裂缝观测监测方法
建筑物裂缝观测监测方案 一、裂缝观测的内容 建筑物发现裂缝, 为了了解其现状和掌握其发展情况, 应立即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 裂缝观测 应测定建筑物上的裂缝分布位置,裂缝的走向、长度、 宽度及其变化程度。 观测的裂缝数量视需要 而定,主要的或变化大的裂缝应进行观测。 以便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其产生裂缝的原因和它对建筑物 安全的影响;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二、技术要求 1、裂缝观测应测定建筑上的裂缝分布位置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 2、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 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3、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长期观测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 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 短期观测时, 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的金属 片标志。
2018年9月17日,《海洋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发布。
2019年4月1日,《海洋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实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了包括海洋站、浮标、调查观测船、海监飞机,以及利用国外遥感卫星资料的海洋环境初级监测网,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起步晚,能力弱
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起步较晚,海洋观测能力建设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观测内容少,精度低,无法满足现代海洋军事活动的需要。观测仅以岸基站常规监测为主,主要依靠国家海洋局的若干观测站、固定浮标以及少量ARGO浮标,以及近年来建立的海底观测网,缺少海上固定式长期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无法满足海洋科学研究长期、连续、实时、多学科同步的综合性观测要求。而美国有基于NOAA的90个浮标、60多个海岸自动观测网以及多源卫星构成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2)时空覆盖范围与监测尺度远远不够
我国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海洋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但是由于缺少水下观测节点,加之国外遥感卫星资料来源十分有限,因此对第二岛链附近相关海域、台湾周边、南海及重要出海通道的监测能力十分薄弱;缺少水下自主浮动节点,只能观测点、面或某一层次的海洋环境要素,立体探测能力几乎是空白,缺乏重要海域的长期断面观测数据;和海军活动、水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深、远海立体监、探测技术尚处于空白阶段,无法满足我海军走向大洋,成为蓝水海军的需求。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
1)大力发展基于卫星的全球海洋环境探测体系,同时发展基于无人机的区域海洋环境机动探测系统,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2)建立高密度立体观测网络,从总体上看,国际海洋观测的目标是建立全球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已发展起包括卫星遥感、浮标阵列、海洋观测站、水下剖面、海底有缆网络和科学考察船的全球化观测网络。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关键海区建立多参数长期、立体、实时监测网,有效、连续地获取和传递海洋长时间序列综合参数。要加大重要现象与过程机理的强化观测力度,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观测仪器,如将声学、遥感等手段更多地运用于海洋观测,使得点、线、面结合更为紧密,对区域进行有效监控。
3)发挥各行业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由于海洋监测技术涉及的学科繁多,且一个单位或一个团体又不可能在海洋监测技术各学科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就必须先梳理海洋观测技术核心技术,紧跟该领域世界发展潮流[9~11],提出一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寻找有实力的研究队伍,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海洋科研院所、高校和军工单位、地方企业有序的联合起来,充分发掘海洋监测技术与其它行业的共性技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构建一支高效稳定的海洋观测技术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以不断提升海洋观测的竟争力。 2100433B
随着航天和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航天和航空遥感技术逐渐应用于海洋探测,形成天基海洋环境遥感。天基海洋遥感具有观测范围广、重复周期短、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球海洋成像,可以观测船舶不易到达的海域,可以观测普通方法不易测量或不可观测的参量,成为继地面和海面观测的第二大海洋观探测平台,也成为发达国家竭力争夺的海洋高科技之一。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航天大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海洋发展规划。
国外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地形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
1)SeaStar卫星
1997年8月,美国发射了SeaStar海洋水色卫星。星上装载有第二代海洋水色传感器,共有8个通道,前6个通道位于可见光范围,7、8通道位于近红外,中心波长分别为765nm和865nm;地面分辨率为1.1km,该卫星现仍在运行。
2)EOS卫星系列
EOS系列中的EOS-AM卫星主要用于陆地和大气观测、物理和化学、气候环境调查。第一颗EOS-AM卫星Terra于1999年12月18日发射。EOS-AM1卫星装载五个主要仪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N)、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器(ASTER)、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和对流层污染仪(MOPITT)。EOS-PM卫星共计三颗,第一颗EOS-PM卫星Aqua于2002年5月4日发射;EOS-PM2卫星Aura于2004年7月15发射;EOS-PM3于2010年12月发射。
EOS-PM卫星装载的仪器有:先进的微波探测器(AMSU)、微波湿度探测器(MHS)、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N)、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多通道微波成像辐射器(MIMR)。
3)Geosat卫星
1985年3月,美国海军发射了Geosat大地测量卫星,也是一颗海洋地形卫星,星上装载的唯一传感器是一部Ku波段(13.5GHz)的雷达高度计。该卫星以军用为主,用于测量海洋表面有效波高,研究地球重力场、海潮和海面地形等,鉴于卫星轨道误差大(50cm)和数据保密等原因,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998年2月,美国海军又发射了Geosat的后继卫星GFO-1,运行至今。
航空海洋探测采用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为传感器载体,具有机动灵活、探测项目多、接近海面、分辨率高、不受轨道限制、易于海空配合而且投资少等特点,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遥感平台,通过搭载的微波和光学遥测设备,能够实时获取大气海洋环境资料。在军事上,由于无人机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得到了广泛应用。典型代表有美国的“全球鹰”、“捕食者”,澳大利亚的Aerosonde等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