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 者:张军,于明,张虹 编著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版 次:1页 数:235字 数:373000
印刷时间:2010-9-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111309550包 装:平装
本书共12章,第1章描述了作者对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法的粗浅考虑;第2章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重点方向与产业情况;第3章介绍了现代设计方法学的核心内容;第4章介绍了常用的设计工具软件;第5、6章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和试验;第7~11章分别介绍了各种常用功能单元的特性和最新产品;第12章介绍了11个设计案例。
本书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相关学科师生,机电一体化行业人门者学习使用。
序
第1章 绪论
1.1 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
1.2 机电一体化的创新设计方法
1.2.1 系统设计方法
1.2.2 机电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1.2.3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1.2.4 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室
第2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现代制造业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2.1.1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2.1.2 智能化仪器仪表与测试技术
2.1.3 先进制造技术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点应用产业
2.2.1 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2.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2.2.3 汽车工业相关技术产品
2.3 我国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2.3.1 我国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情况
2.3.2 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机制分析
2.3.3 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
第3章 创新设计原理
3.1 系统设计的环节和合理步骤
3.1.1 完成一项设计的主要环节
3.1.2 设计步骤
3.2 功能分析原理
3.2.1 功能分析概念
3.2.2 功能分类
3.2.3 关键技术功能设计
3.2.4 工艺功能设计
3.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3.1 功能原理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3.3.2 创造性的思维规律
3.3.3 类比
3.3.4 模块化组合设计
3.3.5 动态设计分析
3.3.6 热效应设计
第4章 CAD工具软件
4.1 三维立体结构设计
4.1.1 三维CAD技术的发展历程
4.1.2 常用的CAD系统介绍
4.1.3 专业CAD系统
4.1.4 AutoCAD的使用方法
4.2 Protel电路设计软件
4.2.1 Protel 99 SE的功能
4.2.2 Protel 99 S正电路板设计的操作步骤
4.2.3 电路原理图设计
4.2.4 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
4.3 MCGS控制工程组态软件
4.3.1 国内外主要产品与功能
4.3.2 MCGS组态软件介绍
4.3.3 MCGS的主要功能及特性
4.3.4 MCGS组态软件的系统构成
4.3.5 MCGS组态软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4.4 控制系统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
4.4.1 计算机仿真基本步骤
4.4.2 MATLAB的发展历史
4.4.3 MATLAB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4.4.4 MATLAB的常用工具箱
4.4.5 Simulink初步
4.5 项目管理
4.5.1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4.5.2 PMI项目管理体系
4.5.3 项目规划
4.5.4 项目活动的图形表示法
4.5.5 项目实施
第5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5.1 设计原理
5.1.1 基本构成与功能单元
5.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类型与关键技术
5.2 顺序控制系统
5.2.1 可编程序控制器自动送料车试验系统
5.2.2 运料车系统的设计
5.2.3 变频调速加减速控制
5.3 轨迹控制系统
5.3.1 绘图机试验系统
5.3.2 步进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系统
5.3.3 插补的基本原理
5.3.4 步进电动机插补程序设计
5.4 过程控制系统
5.4.1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5.4.2 复杂控制系统
5.4.3 智能温控器电热炉控制系统
5.4.4 双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5.5 综合控制系统
5.5.1 实验室设备集成控制系统
5.5.2 多级综合系统的通信管理技术
5.5.3 无线数据传输
5.5.4 遥控技术
第6章 试验与调试
6.1 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6.1.1 相似概念
6.1.2 相似定理
6.2 试验设计
6.2.1 试验设计原则
6.2.2 模型设计
6.3 检测和调试
6.3.1 试验的准备
6.3.2 系统调试过程
6.3.3 板材加工系统调试过程
第7章 基础单元设计
7.1 支撑件设计
7.1.1 转动支承——轴承
7.1.2 移动支承——导轨
7.2 传动件设计
7.2.1 转动
7.2.2 运动变换
7.2.3 特定轨迹运动
7.3 结构件设计
7.3.1 结构设计
7.3.2 结构材料与制造工艺
7.3.3 连接与连接方法
7.3.4 外表装饰技术
第8章 驱动及其控制单元设计
8.1 电动机驱动
8.1.1 电动机品种与选型设计
8.1.2 小型电动机
8.1.3 动力电动机
8.1.4 伺服电动机
8.1.5 步进电动机
8.1.6 直线电动机
8.1.7 电池移动供电技术
8.2 气液驱动
8.2.1 气动
8.2.2 液压驱动
8.3 其他电驱动形式
8.3.1 电磁铁
8.3.2 泵
8.3.3 加热器
8.3.4 电功率调节
第9章 检测单元设计
9.1 位置检测
9.1.1 行程开关
9.1.2 微动开关
9.1.3 接近开关
9.2 位移检测
9.2.1 位移测量
9.2.2 料位测量
9.2.3 角度测量
9.2.4 激光测距仪
9.3 速度和加速度测量
9.3.1 速度和频率
9.3.2 加速度和振动
9.4 物理量的检测
9.4.1 温度检测
9.4.2 压力、力矩、扭矩
9.4.3 流量
9.4.4 其他检测方法
第10章 显示与操作单元设计
10.1 人机工程学指导显示与操作设计
10.1.1 人机系统
10.1.2 显示与操作在人机系统中的协调性
10.1.3 显示与操作的设计要求
10.2 显示与操作产品
10.2.1 显示产品
10.2.2 操作产品
10.2.3 显示与操作集成模块
10.3 操作面板
10.3.1 操作面板的功能
10.3.2 设备操作面板
10.3.3 薄膜开关操作面板
第11章 控制单元设计
11.1 继电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
11.1.1 逻辑控制与继电器
11.1.2 可编程序控制器
11.1.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使用
11.2 单片机
11.2.1 单片机的功能
11.2.2 MCS-51系列单片机
11.2.3 单片机编程与仿真开发系统
11.3 智能控制仪表
11.3.1 智能控制仪表技术
11.3.2 智能温控器的功能
11.4 工控机
11.4.1 工控机的发展
11.4.2 研华工控机产品系列
第12章 典型应用系统
12.1 顺序控制系统
12.1.1 智能控制注塑机系统
12.1.2 单片机控制水浴仪
12.1.3 全自动智能包装机
12.2 轨迹控制系统
12.2.1 数控冲床
12.2.2 激光雕刻机
12.2.3 电脑绣花机
12.3 过程控制系统
12.3.1 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12.3.2 智能控制热处理系统
12.3.3 智能印染系统
12.4 综合控制系统
12.4.1 生产物流系统
12.4.2 激光导引AGV系统2100433B
帮你完成全套设计内容如有需要见账户名Q+谈!
机电一体化系统仿真的模型主要有哪几种?分别应用于系统设计的哪个阶段
机电一体化系统仿真的模型设计需要提供您的要求,我才能帮.
■概括的的说,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就是综合,根据一个对象、一个工程的具体控制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用机电一体化与控制理论等专业知识与经验,结合行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这个过程称做机电一体...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重点考点整理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 :在继续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 电子技术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 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 融合(有 机结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含有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其技术原理,即使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该产品主要是机械系统(或部件)与电子系统(或 部件)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新系统,且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检测传感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整体技 术。 机电一体化的五个构成要素 :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系统 (计算机)、动力系统 (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 (传 感器)、执行元件系统。 通过传感器直径检测目标运动并进行反馈控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高学生基础及专业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方式、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变刚度群桩设计原理与工程应用》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994—2008),系统、全面地介绍变刚度群桩设计原理与工程应用。《变刚度群桩设计原理与工程应用》共八章,分别为导论、桩的受力性状与单桩承载力计算、群桩—承台和桩—土共同作用分析、变刚度群桩调子设计、群桩沉降计算与实测分析、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方法、变刚度群桩工程应用实例和变刚度群桩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
《DRGs设计原理与应用实操十二讲》这本书,力求使用接地气的语言,通俗简练地介绍DRGs的历史、设计原理、应用基础及具体的应用实践,进而使得读者能够对当前我国DRGs应用的基本模式和路径有直观的了解和判断,增强对DRGs原理和应用的共识,推动我国医疗综合管理的相关实践进一步走向深化。
在DRGs&DP应用普及过程中,医疗服务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机构管理者、医保经办机构、医药供应链乃至患者,对DRGs的理解存在些分歧,并在如何落实DRGs在医疗综合管理中应用的具体细节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这些共识上的差异阻碍了早期DRGs应用的推广和深入。
探究其成因,一定程度上在于学术界和实务领域对DRGs的相关设计与实务缺少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使得DRGs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实践产生了脱节,进而导致了异见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