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950年冬,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1952年春,工程正式动工。中央调集了10万兵力并决定动员20万民工参加工程建设,力图抢在当年汛期前完成这一宏伟工程。
2008年,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重新修整。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占地数百平方米。此处的江堤格外敞亮宽阔,视野河道碧空,一览无余。江流、江堤、江津城,人民的伟业殊勋,集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文物景点。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修建,调集军民30余万人日夜奋战,仅用75天就胜利修建了可蓄纳54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利设施,1952年工程竣工后随即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碑体为一塔行花岗岩建筑,下层西壁浮雕是工程建设兴建时的画面,中层四面镌刻有题词、碑文:南面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北面是周恩来同志的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东面是邓子恢同志的古言颂词;西面是李先念、唐天际同志撰写的纪念碑文。纪念碑两侧,各有六角攒亭阁一座,亭阁内各立大理石碑块,上面镌刻有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928位英模的名字。 2100433B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位于中国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沙市港,荆江南岸公安县太平口与北岸沙市大堤上。
详情
由黑色大理石制成。
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在介绍越战纪念碑之前提到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等建筑
估计是认为这些建筑的性质都有共同点
纪念碑建筑与城市景观特色构成:平壤城市环境中的纪念碑建筑
纪念碑建筑与城市景观特色构成──平壤城市环境中的纪念碑建筑张建华城市景观特色是近年来城市设计领域普遍重视的一个课题。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组织城市的各种构成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良、景观独特的城市整体是该课题探索的高层次目标。纪念碑建筑...
蜉蝣纪念碑 中国建筑的速生与速灭
文章以图表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近年来国内以大剧院、体育场等为首的大建筑在短时间内集中建成的现象,对比了同时期内曾经的"纪念碑"转瞬即殁的命运,旨在讨论这些建筑及其意义的偏离与统一。
位于荆江南岸公安县太平口与北岸沙市大堤上。共有两组。为纪念1952年完成的荆江分洪工程而建。分洪区位于荆江和虎渡河之间,面积921平方公里,进洪闸长1054米,高46.5米,分设54孔,每孔跨度18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碑为方形塔式,3层,高10余米,花岗岩构筑,汉白玉镶嵌,新颖庄严,风采熠熠。中层四面,镌毛泽东、周恩来题词,邓子恢七言韵语,李先念、唐天际合写碑文;下层四面,浮雕有群众施工场面;上层顶端置五角红星。碑两侧分立六角攒尖亭,碧瓦红柱,俏拔明丽。亭内石碑上刻有近千名工程模范英名。
1950年冬,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江湖两利”的原则,以1931年8月5日至25日宜昌-枝江洪峰水位、流量为标准,配合荆江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在荆江南岸藕池口安乡河以北,太平口虎渡河以东地区,开辟921.34 平方千米的分洪区,以分、蓄荆江上游洪水的超量洪峰流量,减轻洪水对荆江北岸大堤的威胁。
1952年3月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计划》的实施方案。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74次行政会议通过《计划》的实施办法,并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等。工程实施分为两期,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兴建,至6月20日以75天时间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荆沙人称北闸),有54个进洪孔,长1054.375m;设计进洪流量为8000立方米/秒,可有效吞蓄洪水总量达54亿立方米,其主要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巨大的超额洪水峰量,降低沙市水位,以确保180余km的荆江大堤安全,同时,减少荆江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
位于湘、鄂边陲黄山头东麓的泄洪闸(又称节制闸,当地人称南闸),有32个泄洪孔,闸身长336.825m,设计泄洪流量为3800立方米/秒。其作用是控制虎渡河向洞庭湖分流量不超过3800立方米/秒,以确保洞庭湖地区数以百万人口与广大农田的安全。 荆江分洪工程费用经中央水利部核定为旧人民币7150亿元,(每万元折合现值1元)。
荆江分洪委员会李先念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唐天际、刘斐。荆江分洪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政治处、闸工处、器材处、供给处、堤工处和移民处,共配备干部1076人(不包括移民处干部)。
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唐天际任总指挥,李先念任总政治委员;副总指挥有:王树声、许子威、林一山,副总政委为:袁振。总指挥部下设南线工程指挥部,许子威任第一指挥长,田维扬任第二指挥长,李毅之、徐党非、任士舜任副指挥长;北闸工程指挥部以张广才为指挥,阎钧为副指挥。指挥部设在沙市,又同时成立进洪闸、泄洪闸和荆江大堤加固等三个指挥工程部,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进洪闸指挥长任士舜,泄洪闸指挥长田维扬;谢威任荆江大堤加固指挥长。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参战的军工、民工共30万人。5月19日晚,中央水利部傅作义部长在中南水利部长刘斐、农林部长陈铭枢和前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的陪同下来到沙市,视察了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现场。24日在沙市召开赠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荆江分洪工程亲笔题写锦旗的大会。毛泽东主席题词是:“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来恩总理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工地上一片欢腾,军民战斗的热情更加高涨,对提前完成工程建设起到了巨大鼓舞作用。
1952年6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的各国代表26人,来到荆江分洪工地参观访问,盛赞荆江分洪工程是:“为世界和平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也相继来到工地慰问并赠送了锦旗。
荆江分洪工程于6月20日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胜利建成,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10万军工、16万民工以及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 4万人,他们为工程的提前建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等劳动模范松滋县女民工辛志英,在工作中带领她的妇女队创造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记录。劳动模范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师王咸成经何之泰总工程师的同意修正了南闸闸底板设计钢筋布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并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劳动模范宜昌女民工谭银翠,为工程建设推迟婚期,在一次推斗车抢运南闸急需的钢材时,由于她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劳动过渡,在藕池口工地下坡时斗车翻转晕倒在斗车路轨上,被后面的斗车轧断了左臂,但她还坚强地对人们说:“我虽然失去了左臂但我还有右臂,还是可以为工程建设出一份力量”。劳动模范长江航运管理局海员鲍海清,采用了苏联的先进运输经验一列拖带法,使工地所需的材料、物资运输提前一个月运完,确保了工程施工的进展。
军工英雄和模范功臣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他们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九天八夜在黄天湖排除淤泥5.9万立方米,提前四天完成了排淤任务,为黄山头泄洪闸提前完工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于3月、5月先后两次到工地勘察、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和意见。
各级领导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研究和布置工程的施工进展和技术方案的实施工作。荆江分洪工程技术委员会为确保工程质量,经常研究和讨论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解决工程施工的疑难。
1952年6月25日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在沙市荆江大楼(现长委会荆江水文总站驻地)发布《公告》宣布:“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完成!”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于同年9月由长委会拟订计划并于11月14日进行施式。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士舜为总指挥,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专员阎钧任政治委员。工程先后动员荆州、宜昌两地区的民工184777人,完成土方862.5 万立方米(其中包括荆江右岸刨堤培修工程,虎渡河东、西堤,安全区围堤等堤防的培修工程,以及进洪闸上游滩地创毁与东引堤延伸工程等),于1953年4月25日工程完工,实用经费572.55亿元(旧币)。至此,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完成,国家总投资(旧币)为5576.46亿元(包括防洪、排水等工程费以及勘测实验及设计费,水利工程管理费和事业经费与水利粮储运输费等)。
荆江分洪区位于湖北沙市对岸15km处的公安县境内虎渡河口,东濒长江,西临虎渡河,北起太平口与荆州、沙市隔江相望,南达黄山头与湖南省安乡县为邻;东西平均宽13.55km, 南北平均长68km,总面积为921.34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除南闸口附近有4.5平方公里的岗地外,一般为平原,地面高程在32.80~41.5m之间。设计蓄洪量为54亿立方米,区内辖4镇,4场,5区,共23个乡,有居民41万人(1990年统计为50万人)。区内原有两条内河:一是东内河、清代名顺河;二是西内河,清时称长河。分洪区建成后,这二条河按“统一排水”的要求逐步改建成为自北而南纵贯全区的排水主渠道,总长度约70km。28个湖泊星罗棋布于区内,总面积约为分洪区的1/10。
分洪区内修建完善了电力排灌系统配套工程,使农业旱涝保收;原来薄弱的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完备的电力、机械、纺织等工业体系;区内道路纵横,四通八达,已建成三大公路干线, 担负着活跃省内外经贸交流的重要作用。207国道由内蒙古锡林浩特经沙市过长江进入分洪区到湖南长沙直抵广州。区内公路总长度约300余km。
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汛期天气反常。夏季东亚上空的西北环流向北撤移延迟,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较常年延长了约一个月的时间,造成长江流域雨日增多,遭受覆盖面广的特大降雨;鄂霍次克海上空长期存在强大而持久的高空高气压,西南太平洋上的赤道气流幅合带进入北半球较往年迟一个月左右,而6、7两个月太平洋副热带暖气流势力又较弱,最终造成了长江流域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由于上游洪水来量大,而荆江河道安全泄洪又远远不相适应,因而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的安全,发挥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