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基本信息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内容简介

针对当前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区域协调和统筹,导致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现实问题,亟需开展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方法研究。本书通过对京津冀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规律诊断分析,以及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土地利用比较研究,建立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的指标体系,探索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分区,研究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方法,形成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研究技术报告,为京津冀一体化土地利用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查看详情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区域配电箱电缆

  • ZR-VV1KV-5×2.5
  • m
  • 13%
  • 佛山市大地人防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窗口区域吊牌

  • 1000×250×80
  • 13%
  • 广州冠庆广告制作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区域控制阀

  • 公称直径DN(mm):25;品种:暖气直通式温阀;阀体材质:铜
  • 沃佛尔
  • 13%
  • 北京沃佛尔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区域号牌

  • 安装位置:公共区域,规格(mm):250×100×5,说明:亚克力雕刻 烤漆背面丝印,
  • 奥赛
  • 13%
  • 福州中瑞标识广告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区域号牌

  • 安装位置:楼宇大堂,规格(mm):400×300,说明:KT板冷板,
  • 奥赛
  • 13%
  • 福州中瑞标识广告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设备

  • 切削机械 径2400mm
  • 台班
  • 广州市2006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切削机械 径2200mm
  • 台班
  • 广州市2006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切削机械 径2200mm
  • 台班
  • 广州市200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切削机械 径2400mm
  • 台班
  • 广州市200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切削机械 径2200mm
  • 台班
  • 广州市200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雷达实时优化平台

  • 范围的车辆进行实时定位、测速与跟踪,实时监测交通流状况2、对交通信号实现精细化控制3、采用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单个路口智能感应、线路绿波协调控制到区域协调的综合优化.对雷达监测到的数据进行
  • 1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30
查看价格

南方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 SLVS单机版
  • 7323套
  • 3
  • 南方测绘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5-28
查看价格

南方土地利用信息系统

  • SLVS单机版
  • 9696套
  • 3
  • 南方测绘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01
查看价格

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

  • 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 1.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华为)
  • 1项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3-21
查看价格

楼层区域

  • 新增,删除,修改室内楼层和区域信息,上传室内地图,理地图可行走区域
  • 1套
  • 1
  • 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1-07
查看价格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目录

前 言 2

第一章:导论 1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3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5

一、 研究目标 15

二、 研究意义 15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16

第四节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 18

一、 社会经济数据 18

二、 土地利用数据 19

三、 自然基底数据 19

第二章: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 21

第一节 区域发展基础 21

一、 自然条件 21

二、 地缘关系 23

三、 区位特征 24

第二节 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征 25

一、 经济发展水平 25

二、 人口分布特征 28

三、 产业分工体系 31

第三节 城际联系格局 36

一、 基础设施条件 36

二、 人口流动格局 38

三、 经济联系格局 40

第四节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 47

一、 整体发展特征 47

二、 核心城市发展特征 50

三、 其它城市发展特征 51

第五节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模式比较 54

一、 城市等级比较 55

二、 规模体系比较 58

三、 产业分工比较 59

第六节 本章小结 61

第三章: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64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特征 64

一、 整体结构特征 65

二、 空间分布特征 66

三、 城市间结构分异 67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70

一、 指标体系构建 70

二、 指标因子现状分析 72

三、 研究方法 76

四、 权重与因子得分计算 79

五、 分维度土地利用效益分异特征 81

六、 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分异特征 84

第三节 土地优化利用的国际经验 86

一、 绿带建设与保护经验 86

二、 土地集约利用经验 88

三、 应对耕地流失问题的经验 9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1

第四章:京津冀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力研究 93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93

一、 整体结构变化 93

二、 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97

三、 生态用地结构变化 101

第二节 地类间的相互转移变化 103

一、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 103

二、 总体特征 104

三、 阶段性特征 106

四、 转移方式转变 109

五、 生态用地转移特征 113

六、 城市间分异特征 116

第三节 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 125

一、 变化热点区域 125

二、 变化质心移动 127

三、 景观格局变化 130

第四节 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133

一、 构建指标体系 133

二、 研究方法 135

三、 研究结果 13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49

第五章:京津冀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时空特征 151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1

一、 建设用地概念界定 151

二、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152

三、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154

第二节 京津冀建设用地阶段性演变特征 155

一、 主要分析方法 155

二、 1990年至2000年阶段特征 158

三、 2000年至2005年阶段特征 163

四、 2005年至2010年阶段特征 168

五、 2010年至2015年阶段特征 172

第三节 京津冀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异 177

一、 “核心—外围—边缘”的差异 177

二、 到重要节点和轴线的距离差异 179

三、 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形态特征 193

第四节 京津冀建设用地变化的典型模式 197

一、 城市型建设用地扩张 197

二、 县域型建设用地扩张 19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00

第六章:京津冀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203

第一节 区域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因素选择 203

一、 自然地理条件 203

二、 区位与交通条件 205

三、 社会经济因素 206

四、 政策因素 211

第二节 区县尺度的京津冀建设用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212

一、 指标体系建构 212

二、 模型构建 215

三、 京津冀整体建设用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 217

四、 “京津”次区域的建设用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 218

五、 “冀一线”次区域的建设用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 219

六、 “冀北厢”次区域的建设用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 221

七、 “冀南厢”次区域的建设用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 222

八、 区县尺度驱动机制分析 224

第三节 网格尺度的京津冀建设用地扩张方向驱动力分析 226

一、 分析单元及因变量选择 226

二、 指标体系建构及数据处理 227

三、 模型构建 231

四、 京津冀整体建设用地扩张方向驱动因素及其阶段差异 233

五、 京津冀次区域的建设用地扩张方向驱动因素 236

六、 扩张方向驱动机制分析 23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41

第七章:京津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空间优化 244

第一节 区域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244

一、 区域农用地基本情况 244

二、 评价指标选取 245

三、 指标定量分级 248

四、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51

五、 评价方法 253

六、 单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254

七、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258

第二节 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260

一、 区域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260

二、 评价指标选取 261

三、 指标的定性分级和定量标准 267

四、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68

五、 评价方法 269

六、 单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271

七、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274

第三节 区域土地利用适宜类别空间分布 276

第四节 区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建议 279

一、 京津冀区域现有分区方案梳理 279

二、 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分区及空间优化准则 285

三、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建议 288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89

第八章:京津冀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发展特征 291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演进 291

一、 1980年代:部门合作 293

二、 1990年代至2012年:规划引导 293

三、 2012年以来至今:顶层设计 295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整体框架 296

一、 基础:复杂的纵向层级关系 296

二、 横向关系改变:分设协调领导小组 298

三、 京津冀区域空间治理的主要领域 300

第三节 区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301

一、 顶层设计:“统-分”区域规划体系 301

二、 省级战略:细化规划方案 302

三、 地级市部署:城镇主要发展轴基本衔接 305

第四节 交通协同发展与区域空间治理 309

一、 顶层设计:交通发展规划一张图 309

二、 府际关系:引入市场机制 310

三、 协调机制:建构合作网络 312

第五节 产业转移与区域空间治理 313

一、 依托产业转移平台实现资本“再领域化” 313

二、 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支撑空间“共享” 316

三、 建立国家级新区推动尺度重构 317

第六节 区域尺度的生态协同保护 319

一、 顶层设计:环境管制尺度上移 319

二、 区划思想:差异化制度空间 320

第七节 国内外区域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322

一、 比较分析框架构建 322

二、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地区 324

三、 日本东京首都圈 326

四、 法国巴黎大都市区 328

五、 京津冀与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比较 329

第八节 本章小结 332

第九章: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体系优化建议 335

第一节 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需求 335

一、 尊重自然基底差异,探索合理补偿机制 335

二、 立足发展阶段分异,建立差异管控思路 336

三、 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区域协同模式 337

四、 重视纵向传导机制,建立精细化管控体系 338

第二节 土地优化利用管控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340

一、 建立系统化思维 340

二、 技术方法的支撑 341

第三节 区域协同发展的保障策略 343

一、 加强相关政策落地实施 343

二、 完善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344

三、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345

四、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346

参考文献 348 2100433B

查看详情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出版信息

ISBN:9787301320822

  • 版次:1

  • 商品编码:13278910

  • 品牌:北京大学出版社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中国土地与住房研究丛书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21-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12

  • 字数:372000

查看详情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京津冀区域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技术方法研究文献

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京津冀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格式:pdf

大小:153KB

页数: 6页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的科学评价,成为科学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运用\"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WSR)系统方法论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耦合协调-灰色关联\"等系统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系统内部的关联程度进行系统评价。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无论是综合水平还是有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其中\

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 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

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

格式:pdf

大小:153KB

页数: 9页

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 李燕 发布时间 :2010-08-0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日益发展的区域经济要求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的限制, 区域合作成为区域间经济协调的必 然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京津冀正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 加强京津冀经济合作,进而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实力、增强辐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特征及合作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特征 京津冀区域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后中国经济第三大引擎, 2007 年区域生产总值达 2.79 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1.3%,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多年发展中,京、津、冀三地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 1. 京、津、冀三地具有彼此独立的利益诉求。 在我国现有行政区划和财政体制条件下, 各地方政府拥有对土地、 资金等资源的控制权及行政审批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比较

1.2.2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技术比较

1.2.3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目标比较

1.2.4 国内外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比较

1.3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1 国内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不足

1.3.2 开展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本论文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

2.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实质

2.2 土地合理利用理论

2.2.1 土地合理利用的内涵

2.2.2 土地合理利用系统

2.3 系统结构理论

2.3.1 系统结构原理

2.3.2 系统状态变化的可能方向

2.4 土地利用优化评价理论

2.4.1 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2.4.2 土地利用景观优化

2.4.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优化研究

3.1 矿山-周边土地复合系统

3.1.1 矿区的概念

3.1.2 “矿区飞地”

3.1.3 “矿区飞地”可持续发展

3.1.4 “矿区飞地”土地复合利用系统

3.2 生态足迹法模型

3.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内涵

3.2.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与步骤

3.2.3 世界及我国生态足迹成果

3.3 矿区生态足迹表达

3.3.1 “生物生产型土地”在矿区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修正

3.3.2 我国主要矿区生态可持续类型评价

3.4 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优化

3.4.1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

3.4.2 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能力

3.4.3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矿区复垦土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4.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素

4.1.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质

4.1.2 土地景观空间结构的生态要素及组合

4.2矿区生态景观变迁及驱动因子

4.2.1矿区生态景观

4.2.2矿区生态景观变迁及定量分析

4.3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4.3.1 当前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模式

4.3.2 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产权优化研究

5.1 传统的矿业用地模式产生的问题

5.1.1 社会问题

5.1.2 经济问题

5.2 当前矿业用地模式和土地复垦制度实践及问题

5.2.1 当前矿业用地模式和土地复垦制度实践

5.2.2 当前矿业用地模式和土地复垦制度实践存在的问题

5.3 矿山复垦土地利用结构新模式总体设计及实践

5.3.1 模式设计原则

5.3.2 矿山复垦土地产权新模式设计思路

5.3.3 矿山复垦土地产权新模式设计实践

5.3.4 矿业用地“股份制”新模式的社会效应

5.3.5 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6.1 华丰矿区概况

6.1.1 华丰矿区自然特征

6.1.2 社会经济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6.2 华丰矿区生态持续类型评价

6.2.1 华丰矿区生态足迹计算

6.2.2 华丰矿区生态承载力计算

6.2.3 华丰矿区生态赤字

6.3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3.1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

6.3.2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

6.3.3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100433B

查看详情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摘要

研究结合我国土地国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特点,针对省、地、县、乡等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特色,从土地资源评价、区域土地资源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镇等各和地配置、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的评价论证等方面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进行了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积极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动力学仿真等高新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用,把各项基础研究、理论、方法与计算机技术、GIS决策模型、动态仿真等技术融为一体,开发研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ILPIS)。 2100433B

查看详情

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研究

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的目的,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采用一整套生物和技术的措施,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统称为土地利用。概括地说,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始于30年代。30~40年代,中国少数农业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者开始从事土地利用研究,如1931~1932年,农经学家张心一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即是利用实地调查和农业统计资料,编制了全国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和农作物分布图及统计表,它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农业土地利用研究成果。193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东部农业地区(不包括东北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出版了《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及图集,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土地利用的情况和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地理系的一些学者,在西南地区开展了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研究,其中1943年吴传钧进行的四川省威远县山区土地利用调查,1944年程璐进行的四川常寿县水库淹没区和云南省滇池的土地利用调查,浙江大学进行的贵州省遵义县土地利用调查,都代表了40年代中期土地利用研究的状况和进展。

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国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是对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调查和制图研究。1949~1950年,吴传钧主持开展了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研究,利用1:1万地形图进行野外填图,最后编制出版了《南京土地利用图》(1:4万),这是50年代初期土地利用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后来研究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1956~1960年,在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吴传钧等编制了1:300万土地利用图,概括反映了黑龙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分布特点,是编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的一种尝试。

1958~1961年,邓静中等结合农业地理调查开展了典型地区土地利用调查。如1958年北京市郊区昌平县马池口土地利用与农作物布局调查,1960年山西省离石县城关公社和李家山林牧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61年湖南省永兴县田青大队亚热带丘陵区土地利用和单、双季稻布局调查,湖北省孝感县卧龙公社蟠龙垸大队平原、湖垸地区土地利用与农作物布局调查。以上调查研究都是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中心,利用1:5000地图进行地块填图,在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的建议 。

196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协作完成了《中国土地现状区划》研究。本次区划是以如实反映各地区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现实特点作为基本依据,具体包括:①对于热量、水分和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程度;②农业经营方式的特点,如农作制度、畜牧制度;③农业部门和作物结构及生产水平;④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考虑自然经济条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方向。以此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12个二级区、51个三级区,129个四级区。分区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方向及途径,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土地利用区划研究成果,后来成为进行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重要基础。

1973~1978年,在吴传钧主持下,组织全国各地理单位开展了“中国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中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中国耕地、林地、牧地、陆地水域等利用现状和问题,并对宜农荒地资源及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北方水浇地分布图》、《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图》和《中国土地利用概图》(1∶600万)。其中,《中国土地利用概图》将中国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道路、冰川、永久积雪、沙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矿山10个类型,它是我国第一幅全国范围土地利用现状图。

1973~197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技人员再次前往黑龙江、内蒙古东部进行荒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的建议 。

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但是,土地资源不清,利用不当,管理不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查清土地资源家底,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揭示土地开发潜力,探讨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成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