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条 为强化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管理,保障控违查违工作顺利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和《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心城区违法建设处理坚持统一领导、属地管理、部门协作、依法行政的原则;坚持彻底清查、分类处理、堵疏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拆除违法建设零补偿、零事故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是指违反土地、规划、建设、房产、交通、水务、林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或不按批准要求进行建设的建(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违法建设应经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房产、交通、水务、林业等执法部门对违法事实进行认定。
建(构)筑物未经规划等主管部门验收且有违法建设情形,给社会造成的直接危害仍然存在的,属于违法建设的继续状态。
第五条 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办。
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控违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考核、督办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定期研究、通报违法建设情况。
第六条 东宝区、掇刀区政府,漳河新区、荆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各区)是本行政区域内居(村)民个人违法建设控制和查处的责任主体。市城市管理局是中心城区单位违法建设控制和查处的责任主体。
第七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住建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无证施工、无资质施工和违反施工资质管理、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违法行为;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依法查处位于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林业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
经济管理部门依法查处违法建设用电的行为;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依法查处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
城管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定建设的行为;
房产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反规定进行房地产开发、交易的行为;
园林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占用绿地、损绿毁绿、破坏绿化设施等行为;
河道管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位于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维护拆除违法建设现场秩序,及时制止和查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消防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消防设施不达标、堵塞消防通道的行为。
第八条 工商、卫生、文化、环保、税务等部门在核发有关许可证和执照时,应当严格审核把关,对利用违法建设房屋开展经营、不能提供合法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不予核发有关许可证、执照;已办理的责令其变更营业场所。
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市政等企业在受理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城市道路报装、修建申请时,应当按照行业规定的条件严格审核,对不能提供规划、土地、房产等合法证明的,不得办理报装、修建手续。
第九条 市、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负责控制本单位土地上出现的违法建设。
第十条 行使违法建设行政处罚权的部门应当制定查处违法建设责任制,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建设。
市、区城管部门接到举报和巡查发现新的违法建设,应当通知具有违法建设行政处罚权的部门责令建设单位或个人立即停止建设,并协同供电、供水部门停止供应施工用电、用水。
第十一条 对下列严重影响城市规划,不能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构)筑物,以书面或公告形式告知违法建设当事人,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违法建设控制和查处的责任主体组织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一)严重违反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荆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二)未经批准或骗取批准占地建房且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
(三)在已出让的城市建设用地、重点项目及各类待开发地块范围内进行违法建设的;
(四)非法购买或租用集体土地建住宅或建住宅对外销售的;
(五)侵占消防通道、城市道路红线、市政管网黄线、河湖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物保护紫线和公共绿地、林地、防洪道、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侵占电力、水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区,影响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公用设施安全的;
(六)在城市主次干道、出入城通道和重要城市节点两侧,严重影响市容景观和破坏城市环境的;
(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对公众利益、社会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的;
(八)临时建(构)筑物逾期未拆除的;
(九)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
第十二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应当在限期内自行拆除违法建(构)筑物,也可向各区或市城市管理局申请助拆,逾期不拆除的,由各区或市城市管理局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实施强拆。
强制拆除费用由违法建设当事人承担。
第十三条 强制拆除违法建(构)筑物一律不予补偿。
第十四条 违法建设的建(构)筑物影响城市规划,无法采取改正措施,不能拆除的,依法没收实物或违法收入。
第十五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应当在限期内向作出没收决定的城市管理、国土资源等部门交付被没收的违法建(构)筑物,逾期拒不交付的,由作出没收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应予没收的违法建(构)筑物所占用的土地依法收回,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由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偿。
没收的违法建筑物,经质量安全鉴定合格后,可以用作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也可以拍卖,拍卖收入上缴财政。
第十六条 对应当拆除或没收的违法建筑涉及的原住户,采取原地恢复性重建、异地安置、就地还房、收储土地等措施进行处理。
符合恢复性重建标准的,按程序报批,由原住户承担相关费用;符合异地安置标准的,根据原土地情况进行安置,按程序报批,由原住户承担相关费用;符合就地还房标准的,根据原土地和房屋情况按比例还房,由原住户缴纳土地出让金及有关税费和基金,有关部门确认产权;符合土地收储标准的,由政府收回土地。
第十七条 已购买应当拆除的违法建筑的,购房人交付的房款由违法建设当事人自行清退;违法建设当事人拒不清退的,由政府从追缴的违法收入中予以清退;符合中心城区住房保障条件的,按规定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
已购买应当没收的违法建筑的,经质量安全鉴定合格,符合房屋居住条件的,由购房人缴纳相关税费,按程序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产权证书。
第十八条 对下列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构)筑物,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改正后符合规划许可条件并缴纳相关税费和基金的,予以确认产权,补办手续:
(一)符合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
(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村民宅基地政策等许可条件的;
(三)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且不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
(四)不具备土地收储条件的;
(五)通过采取措施能够消除影响,符合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的;
(六)对相邻人通风、采光、日照有一定影响,但四邻矛盾已协商解决的;
(七)原地改建、扩建房屋,符合规划技术规范要求,经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合格的;
(八)超过规划许可证有效期限进行建设,但与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相符的。
第十九条 因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拆迁还建而未批先建的无合法手续的建筑,符合规划技术规范要求,按拆迁还建政策补办规划、土地、房产等手续。
第二十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持市控违办备案处理函和罚款、税费缴纳凭证,向有关部门提出补办相关审批手续申请。
违法建设当事人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建设用地通知书和土地使用权证;取得建设用地通知书和土地使用权证后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上述规划一书两证和建设用地通知书或土地使用权证办理完毕后,方可办理供电、供水手续;在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屋质量安全检测鉴定机构鉴定合格后,方可办理房屋所有权证。
第二十一条 国土资源、规划、房产等主管部门在违法建设处理完毕之前,暂停办理违法建设当事人其他建设项目的审批事宜。
房产部门在违法建设处理完毕后,对符合房屋登记规定的违法建(构)筑物,可以依法办理初始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 各区、市城市管理局对违法建设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市控违办备案。
违法建设当事人接受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后,向市控违办申请出具备案处理函。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将无规划设计条件的建设工程业务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的,由住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设计单位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违法建设工程的,由住建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承接无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建设工程项目或者违反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施工的,由住建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并处以罚款。对继续违法施工或继续支持违法建设的施工单位,由住建主管部门纳入不良行为记录并予以上网公示,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五条 违法建设当事人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缴纳的相关罚款、行政规费和基金,属单位违建的,上交市级财政;属居(村)民个人违建的,上交区级财政。
违反供电、供水相关法律法规的,由供电、供水部门依法追缴和处罚。
第二十六条 对违法建设各个环节应缴纳的税收,由税务行政主管部门依规定予以征缴。
对逃避缴纳税款、抗税的,由税务机关依法予以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越权批准用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收回,有关违法建设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因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不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者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或者对本单位土地上出现的违法建设控管不力的,对相关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情节较重的,依据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政纪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九条 在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供水、供电、供气企业应当提供协作和配合而不提供的,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并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条 单位或个人出售违法建筑,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违法建设,非法、越权批准用地和建房手续,或在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一经核实,依照《荆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一条 阻挠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3日发布的《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同时废止。
第9号
《荆门市中心城区违法建设处理暂行办法》已经2012年1月19日市八届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万勇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商品住宅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一)未取得房地产中介资格擅自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的,责令停止房地产中介业务,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吊销资格证书,并可处以罚款; (...
重庆个人房产税暂行办法; 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达到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至4倍的,税率为1%;4倍(含)以上的税率为1....
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要求任何个人和机构不得限制和干涉招标公告发布的地点,一定要保证招标公告传播得更广泛。中国电力招标网只要为电力系统提供电力行业的招标采购信息,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公正。
襄樊市市区中心城区村(居)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襄樊市人民政府令 襄樊市人民政府令第 5 号 襄樊市人民政府令第 5号 《襄樊市市区中心城区村(居)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 2009 年 8 月 28 日市人民政府 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09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市长 李新华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襄樊市市区中心城区村(居)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市区中心城区内村(居)民建房管理,集约节约使用城市建设发展用地,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和《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 —2020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市区中心城区内(以下简称中心城区),村(居)民进行房屋建设的,适用本办 法。 本办法所称的中心城区是指《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以襄荆高速公路、
石家庄市制止违法建设暂行办法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石政办发〔 2009〕61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制止违法建设暂行办法的 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石家庄市制止违法建设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 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石家庄市制止违法建设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严格控制违法建设的发生,实行综合整治,建立各部 门联合制止违法建设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一、违法建设的发现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批后巡查管理规 定》,按照《规划监查工作规程》要求,实施网格化、无缝隙管理,加强批后管理和违 法建设查处。 二、违法建设的制止 (一)市监察、规划、国土、建设、水务、交管、供电、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和单 位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据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制止违法建设工作。 (二)市供水、供电部门在办理施工用
荆门市人民政府通知
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
荆政发〔2012〕2号
东宝区、掇刀区人民政府,漳河新区,荆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荆门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奖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有效的控违查违工作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控违查违工作实效,根据《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方案》(荆办文[2011]38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中心城区控违查违工作责任主体,在2012年元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控违查违工作的考核奖惩。
本办法所称中心城区控违查违工作责任主体是指东宝区、掇刀区政府,漳河新区、荆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区)和市城市管理局。市直相关单位在控违查违工作中负有协助、配合职责。
第二章 考核办法和内容
第三条 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控违办)负责对各区、市直相关单位的控违查违考核工作,并通报考核结果;各区负责对本辖区内街道办事处(镇)、社区(村、场)和区直相关单位的控违查违考核工作,通报考核结果并报市控违办备案。
第四条 各区的考核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10日前对上月工作进行月度考核,当年12月进行年度考核,2014年12月违法建设集中整治行动结束时进行总考核。各区应制订全年拆除存量违法建设计划、处置存量违法建设计划,并逐月分解,于每月28日前提出下月拆除计划、处置计划报市控违办,作为市控违办对该区控违查违工作考核的依据。
考核实行百分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工作力度大的责任主体进行加分。月度和年度考核内容见《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评分细则》(附件1、2)。总考核时,以各年度考核分值的平均分作为总考核得分。
第五条 市直相关单位的考核按照《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方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对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月度考核,月度考核内容见《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考核评分细则》(附件3)。对市城市管理局负责的单位违法建设的控制和查处工作考核参照市直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年度考核时,以月度考核分值的平均分作为年度考核得分,总考核时,以各年度考核分值的平均分作为总考核得分。
第三章 奖项设置及奖励条件
第六条 设立奖励基金600万元。奖励基金由市、区共担,对各区、街道、社区的奖励,由市财政按照奖励金额的50%拨付各区,各区按照市奖励金额配套50%;对市直相关单位和优秀工作者的奖励,由市财政按照奖励金额全额拨付。市级奖励基金从提取土地收益业务费和控违查违追缴城建配套费及办案经费中解决;区级承担部分主要从控违查违罚没收入中解决,不足部分由区财政另行筹资解决。
第七条 设置中心城区控违查违工作优胜区2名,优胜单位2名,优胜街道办事处(镇)2名,优胜社区(村、场)20名,优秀工作者30名。
以上奖项在奖励对象未达到获奖条件时,可以空缺。
第八条 中心城区控违查违工作达到以下条件的,给予奖励:
(一)总考核得分90分以上(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下同);
(二)新增违法建设拆除率100%。
对同时符合上述条件,且总考核排名前2名的区,颁发控违查违工作优胜区奖,分别奖励50万元、40万元。奖金可全部用于奖励区及相关单位控违查违工作人员。
对同时符合上述条件,且总考核排名前2名的街道办事处(镇),颁发控违查违工作优胜街道办事处(镇)奖,各奖励30万元。其中,奖金80%可用于奖励街道办事处(镇)控违查违工作人员。
对同时符合上述条件,且总考核排名前20名的社区(村、场),颁发优胜社区(村、场)奖,各奖励20万元。其中,奖金80%可用于奖励社区(村、场)干部。
第九条 对年度考核得分90分以上且总考核排名前2名的市直相关单位,颁发控违查违工作优胜单位奖,各奖励10万元。奖金可全部用于奖励控违查违工作人员。
第十条 对控违查违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颁发控违查违工作优秀工作者奖,各奖励1万元,并向组织部门推荐优先提拔重用。
第四章 评奖程序
第十一条 控违查违工作优胜街道办事处(镇)、优胜社区(村、场)的获奖名单由各区根据控违查违工作考核情况,对照评奖条件进行审查,经市控违办复核后,报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控违查违工作优胜街道办事处(镇)、优胜社区(村、场)申报时,应向市控违办提供申报单位符合评奖条件的相关资料。
第十二条 控违查违工作优胜区、优胜单位和优秀工作者的获奖名单由市控违办根据控违查违工作年度考核情况,对照评奖条件进行审查,提出获奖名单,报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三条 市控违办将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获奖名单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荆门日报、荆门晚报等大众媒介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日。
公示期内有异议的,由市控违办组织复查。经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其获奖资格。
第十四条 市财政局加强控违查违专项奖励基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奖励标准兑现奖励基金。
第五章 惩 处
第十五条 实行“违法建设无限责任制”,即领导干部对其任期内新发生的违法建设负“无限责任”,凡任期内对新增违法建设不制止、不处理或制止不力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组织、人事部门在办理其责任人晋职晋级工作时,应征求同级控违办意见。
第十六条 对控违查违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各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人按下列规定实行行政问责:
(一)各区、街道办事处(镇)、社区(村、场)根据考核情况实行行政问责。
1、一年内3次月度考核60分以下或年度考核70分以上、80分以下的,予以通报批评,对主要领导诫勉谈话,对分管领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并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2、一年内4次月度考核60分以下或年度考核60分以上、70分以下的,对主要领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对分管领导给予责令辞职、免职、调离岗位或建议免职等组织处理,并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3、一年内5次月度考核60分以下或年度考核60分以下的,对主要领导给予责令辞职、免职、调离岗位或建议免职等组织处理,并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二)市直相关单位受到3次通报批评或月度考核得分60分下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三)对出现违建后48小时内既未发现、处置,又未上报,或瞒报、谎报的,经查证核实后,每新发生一起,扣除社区(村、场)干部、驻社区城管执法人员人均年工资总额的10%。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违法建设,非法、越权批准用地和建房手续,或在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一经核实,严格按照《荆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各区应依照相关规定和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控违查违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和考核评分细则,并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控违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4年12月31日。
荆政发〔2009〕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屈家岭管理区,荆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已于2009年3月16日市七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三日
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及城市重要地段的管理。
规划建成区范围为东至207国道复线,南至荆宜高速公路,西至廖家湾、双喜村5组,北至三三0铁路专用线。
城市重要地段是指襄荆、荆宜高速公路荆门出入口附近区域和漳河风景区范围内。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是指违反土地、建设、规划、房产等法律、法规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第四条对违法建设的控制和查处工作实行绩效目标管理。
东宝、掇刀区政府(以下简称两区政府)以及市直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并落实市人民政府下达的绩效考核目标。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控违办)设在市建委,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考核、督办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定期研究、通报违法建设情况。
第六条东宝区政府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掇刀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和荆门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
市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林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规划、房产、园林、城管、公安、税务、水利、电力、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违法建设的控制和查处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应当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宣传工作。
第七条对违法建设的监督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突出重点,源头控制,快速处置,协作配合,依法追究责任,实施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八条两区政府是其辖区范围内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一)明确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街办、镇)和区属相关部门控制违法建设工作责任,确定本辖区范围内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工作目标;
(二)督促街办、镇和区属相关部门制订具体的巡查和控管措施,开展巡查控管工作;对发现的违法建设,责成相关部门依法查封等,组织实施对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对铁路、总干渠、三干渠、四干渠两侧的违法建设依法进行控制、查处,并负责通报铁路管理部门和漳河工程管理局;
(三)处理因查处违法建设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
(四)对辖区范围内单位和居(村)民进行土地、建设、规划、房产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
(五)完成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绩效考核目标。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用地的行为;
建设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无证施工、无资质施工和违反施工资质管理、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违法行为;
交通部门负责依法查处位于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林业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
经济管理部门依法查处违法建设用电的行为;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依法查处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
规划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定建设的行为;
房管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反规定进行房地产开发、交易的行为;
园林部门负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占用绿地、损绿毁绿、破坏绿化设施等行为;
河道部门负责依法查处位于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维护拆除违法建设现场秩序,及时制止和查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消防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消防设施不达标、堵塞消防通道的行为;
工商、卫生、文化、环保、税务等部门在核发有关许可证和执照时,应当严格审核把关,对利用违法建设开展经营、不能提供合法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不予核发有关许可证、执照;
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市政等企业在受理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城市道路报装、修建申请时,应当按照行业规定的条件严格审核,对不能提供规划、土地、房产等合法证明的,不得办理报装、修建手续。
第十条市控违办负责制定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绩效目标考核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定期考核督办。
市、区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经费。
第十一条监察部门负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调查处理影响较大的行政过错责任案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违法建设的案件。
第十二条市、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负责控制本单位土地上出现的违法建设。
第三章 巡查
第十三条两区政府负责其管辖范围区内的巡查工作,建立由街办、镇、社区(村)和市、区相关部门组成的巡查网络,组建控违、查违专班,分类别确定巡查时段和巡查重点。对主次干道两侧、重要景观地带、重点工程项目周边、列入旧城改造的居民点和城中村改造的区域等实行重点巡查。
第十四条市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林业、规划、房产、园林、河道、水利等部门应当安排专人,成立专门巡查队伍,由两区政府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开展巡查工作。
第十五条违法建设巡查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巡查控管方案规定的时段和责任区域巡查,做好巡查记录;
(二)发现违法建设及时制止、报告,并采取摄像、照相或者现场勘验等方式取证;
(三)对发现的违法建设,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在2个工作日内告知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四)发现堆有建筑材料、拆房的,及时登记并跟踪监控。
第十六条市控违办应当建立违法建设控制和查处信息平台,负责收集、整理和通报相关信息。
第十七条市控违办、两区政府应设立违法建设举报电话,做好举报记录,及时处理举报的问题。
第十八条行政执法部门对群众举报、上级交办的违法建设信息应当在1日内进行核查。经核查属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予以立案并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经核查不属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将案件移送相关部门。接受案件移送的部门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立案并及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第四章 处置
第十九条违法建设一经发现,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制止,依法快速拆除。
第二十条供电、供水部门不得为违法建设供电、供水,已供的应立即停止,供电、供水管理部门对违法转供电、转接水的行为应依法查处。
第二十一条对发现的违法建设,两区政府应当立即制止,并及时通知市国土资源、建设、规划、交通和水利等部门依法下达停工通知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等法律文书,责令当事人停工、限期自行拆除。
当事人拒不停工的,由两区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依法查封现场。
当事人逾期不自行拆除的,由两区政府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一)违法建设建至一层尚未盖顶的,1至3日内拆除完毕;
(二)违法建设由一层建至二层的,3至7日内拆除完毕;
(三)违法建设建至二层以上的,7至10日内拆除完毕。
因特殊情况不能在前款规定期限内拆除完毕的,可适当延长。无法拆除的,依法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并处违法建(构)筑物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两区政府对所发现的违法建设,涉及违反土地、建设、交通、林业、规划、房产、园林、城管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及时依法处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市控违办和两区政府。
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发生执法管辖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无法协商解决的,报市控违办协调处理,市控违办不能协调处理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市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三条对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建设的建(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由市规划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当事人限期自行拆除;当事人不停工,逾期不自行拆除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理;对确属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市规划部门应严格审查,集体会审提出意见,限期改正,并处违法建(构)筑物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因违法建设发生安全事故,两区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及时进行处置,并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向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并配合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在当事人自拆期限内,两区政府应当明确专人跟踪监督检查,实时监控,防止发生抢建行为。
对违法建设依法实施强制拆除的费用,由违法当事人承担;拒不承担的,由作出强制拆除决定的行政执法部门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二十六条对屡拆屡建或者有组织实施违法建设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理;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在征地拆迁中,对违法建设一律不予补偿。
第五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两区政府一年内4次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月度绩效考核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绩效考核评先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街办、镇、两区政府所属其它相关部门,在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中考核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绩效考核评先资格;视情节轻重,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市直相关部门不按照本办法规定协助、配合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一年内受到3次通报批评的,取消单位当年绩效考核评先资格。
市直相关部门派出机构、人员不按本办法的规定接受两区政府的组织、协调指挥的,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当年绩效考核评先资格,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两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资格、诫勉谈话和组织处理等,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法审批、越权审批、违法办理权属登记或者进行危房安全鉴定的;
(二)不按规定巡查的;
(三)对于举报或者巡查发现的违法建设,不按照规定报告、制止、移送或者立案处理的;
(四)对违法建设涉及的其他违法行为,未依法查处的;
(五)谎报、瞒报、拒报违法建设信息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对因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不力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较坏社会影响的人员,可给予停职、调离工作岗位或辞退处理。
第三十二条违法建设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一年内出现2次以上应予追究行政过错情形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对举报人或者责任追究承办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或者收受当事人财物、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或者高档娱乐活动的;
(五)其他严重的行政过错行为。
第三十三条因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不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者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或者对本单位土地上出现的违法建设控管不力的,对相关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情节较重的,依据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政纪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四条在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供水、供电、供气企业应当提供协作和配合而不提供的,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并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参与、包庇违法建设,阻挠违法建设查处工作的,由市控违办建议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处理。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未按照前款规定处理的,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所涉及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及管理权限,负责追究行政过错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为坚决遏制和打击违法建设行为,近日,荆门市出台了《中心城区开发小区违法建设清理清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小区内新增违法建设,重点对小区内公共设施应建未建;擅自占用绿地、损绿毁绿、破坏绿化设施进行违法建设;在房屋周围、屋顶、阳(晒)台等处擅自建设各类建(构)筑物和附属设施以及其他违法建设进行查处,做到发现一处,拆除一处,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方案》要求,6月15日前由市控违办牵头,组建市规划、房管、园林等部门和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参与清理清查工作专班,对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开发小区违法建设进行调查摸底,并对清理锁定的小区内违法建设依法进行认定,实行一户一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6月15日至8月15日,对违反规划审批方案的违法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区政府(管委会)根据清理锁定的情况,制定详细处置计划,对开发小区内的违法建设进行处置。由各区城管部门下达《限期拆除通知书》,责令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对拆除有困难的实行助拆;对逾期不主动拆除的,一律由所在区政府(管委会)依法组织强拆,并对其违法建设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占用绿地、损绿毁绿、破坏绿化设施的行为,由园林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8月15日后,进入巩固提升阶段,由房管部门督促小区物业公司及时发现、制止小区内新建的各类违法建设,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形成科学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