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该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第二部分 机械原理”的要求,结合有关课程改革的新成果修订而成。该次修订更正了第一版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删减了部分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同类教材和著作。参加该书编写的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共9所院校。该书是在科学出版社毛莹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下编写完成的,参与该书编写的人员有:郭卫东(第0章、第7章)、刘占民(第1章)、赵京(第2章部分)、张晓玲(第2章部分、第3章)、王跃进(第4章)、窦蕴平(第5章)、李德才(第6章、第11章)、司慧(第8章)、张云文(第9章)、张莉彦(第10章)。该书由郭卫东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和定稿工作。
2013年3月1日,《机械原理(第二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 |
责任校对 |
责任印制 |
封面设计 |
---|---|---|---|
毛莹 |
韩杨 |
徐晓晨 |
迷底书装 |
该书共有11章,除绪论外,分别为: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轮系、其他常用机构、空间连杆机构及机器人机构、机械中的摩擦与机械效率、机械系统动力学基础、机械的平衡和机构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
前言 第0章 绪论 1 0.1 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 1 0.1.1 机器及其特征 1 0.1.2 机构及其特征 2 0.2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3 0.2.1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3 0.2.2 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方法 3 0.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学习方法 4 0.3.1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4 0.3.2 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4 思考题与习题 4 第1章 机构的组成原理 5 1.1 机构的组成及机构运动简图 5 1.1.1 机构的组成要素——构件、运动副 5 1.1.2 运动链与机构 7 1.1.3 机构运动简图 8 1.2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2 1.2.1 机构的自由度定义 12 1.2.2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2 1.2.3 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14 1.2.4 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6 1.3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20 1.3.1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20 1.3.2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22 1.3.3 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 25 1.4 综合实例 26 思考题与习题 28 第2章 平面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 31 2.1 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 31 2.1.1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 31 2.1.2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与应用 32 2.1.3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与应用 35 2.2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39 2.2.1 运动特性 39 2.2.2 传力特性 42 2.3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44 2.3.1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44 2.3.2 用速度瞬心法对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5 2.3.3 解析法及虚拟样机仿真法作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47 2.4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50 2.4.1 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50 2.4.2 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51 2.4.3 解析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55 2.4.4 实验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58 思考题与习题 59 第3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64 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64 3.1.1 凸轮机构的应用 64 3.1.2 凸轮机构的分类 65 3.2 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其选择 68 3.2.1 凸轮机构的工作循环及基本名词术语 68 3.2.2 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 68 3.2.3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组合 72 3.2.4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74 3.3 图解法设计凸轮廓线 75 3.3.1 凸轮廓线设计的基本原理 75 3.3.2 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75 3.3.3 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78 3.4 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 79 3.4.1 滚子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79 3.4.2 平底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81 3.4.3 滚子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 81 3.5 虚拟样机法设计凸轮廓线 82 3.6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83 3.6.1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83 3.6.2 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 85 3.6.3 滚子半径的选择 86 3.6.4 平底宽度的确定 87 3.6.5 从动件偏置方向的确定 87 3.7 凸轮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88 思考题与习题 91 第4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94 4.1 齿轮机构的类型及特点 94 4.1.1 平面齿轮机构 94 4.1.2 空间齿轮机构 94 4.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渐开线齿廓 96 4.2.1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96 4.2.2 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 97 4.2.3 渐开线函数及渐开线方程式 98 4.2.4 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98 4.3 渐开线标准直齿网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99 4.3.1 齿轮各部分的名称 99 4.3.2 齿轮的基本参数 100 4.3.3 渐开线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101 4.3.4 内齿轮和齿条 102 4.4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102 4.4.1 正确啮合条件 102 4.4.2 正确安装条件 103 4.4.3 连续传动条件 104 4.5 渐开线齿廓的切削加工 107 4.5.1 渐开线齿廓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 107 4.5.2 根切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110 4.5.3 标准齿轮无根切的最少齿数 111 4.6 变位齿轮概述 111 4.6.1 问题的提出 111 4.6.2 变位齿轮的概念 111 4.6.3 避免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 112 4.6.4 变位齿轮的几何尺寸 112 4.6.5 变位凿轮传动 113 4.7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116 4.7.1 斜齿网柱齿轮齿面的形成 116 4.7.2 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116 4.7.3 斜齿网柱齿轮的当量齿数 119 4.7.4 斜齿网柱齿轮啮合传动 119 4.7.5 斜齿网柱齿轮传动特点 120 4.7.6 交错轴斜齿轮传动 121 4.8 蜗杆蜗轮机构 122 4.8.1 蜗杆蜗轮机构传动及特点 122 4.8.2 蜗杆蜗轮机构的正确啮合条件 123 4.8.3 蜗杆蜗轮机构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123 4.9 圆锥齿轮机构 125 4.9.1 网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 125 4.9.2 网锥齿轮的背锥与当量齿数 125 4.9.3 网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126 思考题与习题 128 第5章 轮系 131 5.1 轮系的组成及其分类 131 5.1.1 定轴轮系的组成 131 5.1.2 周转轮系的组成及分类 131 5.1.3 混合轮系的组成 132 5.2 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32 5.2.1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32 5.2.2 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33 5.2.3 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35 5.3 轮系的功用 137 5.3.1 获得较大的传动比 137 5.3.2 实现变速换向传动 138 5.3.3 实现分路传动 138 5.3.4 实现运动的合成 138 5.3.5 实现运动的分解 139 5.4 周转轮系的设计及各轮齿数确定 141 5.4.1 传动比条件 141 |
5.4.2 同心条件 141 5.4.3 装配条件 142 5.4.4 邻接条件 142 5.5 其他轮系简介 143 5.5.1 渐开线步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143 5.5.2 摆线针轮传动 145 5.5.3 谐波齿轮传动 145 思考题与习题 146 第6章 其他常用机构 150 6.1 棘轮机构 150 6.1.1 棘轮机构的基本形式和工作原理 150 6.1.2 棘轮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152 6.1.3 棘轮机构设计的若干问题 153 6.1.4 摩擦式棘轮机构简介 156 6.2 槽轮机构 156 6.2.1 槽轮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57 6.2.2 槽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157 6.2.3 槽轮机构的运动特性系数 159 6.2.4 槽轮机构的运动和动力特性 160 6.3 不完全齿轮机构 161 6.3.1 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组成和丁作原理 161 6.3.2 不完全齿轮机构传动的优缺点 162 6.4 不完全摆线针轮机构 162 6.4.1 不完全摆线针轮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62 6.4.2 不完全摆线针轮机构的啮合与传动特性 163 6.5 螺旋机构 164 6.5.1 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164 6.5.2 螺旋机构的传动特点和应用 165 6.5.3 滚珠螺旋简介 165 6.6 万向联轴节 167 6.6.1 万向联轴节的结构及其运动特性 167 6.6.2 双万向联轴节 168 6.6.3 万向联轴节的特点与应用 169 思考题与习题 169 第7章 空间连杆机构及机器人机构 171 7.1 空间机构的自由度 171 7.1.1 空间机构中构件的自由度与运动副的约束 171 7.1.2 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173 7.2 空间连杆机构解析运算的矩阵法基础 174 7.2.1 空间坐标平移变换 174 7.2.2 空间坐标旋转变换 175 7.2.3 空间坐标一般变换 176 7.3 空间RSSR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77 7.3.1 选定各坐标系及标定相关参数 177 7.3.2 位移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178 7.3.3 角速度与角加速度的求解 179 7.4 机器人机构 179 7.4.1 机器人机构的组成与运动要求 180 7.4.2 机器人主体机构的主要类型 181 7.4.3 三自由度机器人机构的位置问题 182 7.4.4 机器人的腕部和手部机构 l83 思考题与习题 185 第8章 机械中的摩擦与机械效率 187 8.1 运动副中的摩擦与自锁 187 8.1.1 研究运动副中摩擦的基本力学原理 187 8.1.2 移动副(平面和槽面)中的摩擦 188 8.1.3 转动副中的摩擦 191 8.1.4 考虑运动副摩擦的机构的力分析与摩擦的应用 193 8.2 机械效率与自锁 l96 8.2.1 机械效率的功率表达形式和力表达形式 196 8.2.2 机械系统的机械效率 198 8.2.3 机械效率与白锁的关系 200 8.3 斜面传动和螺旋传动的机械效率 200 8.3.1 斜面传动的效率与白锁 200 8.3.2 螺旋传动的效率与白锁 202 思考题与习题 205 第9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基础 208 9.1 机械系统动力学问题概述 208 9.1.1 研究机械系统动力学问题的目的和内容 208 9.1.2 机械运转的三个阶段 208 9.1.3 作用于机械的外力 210 9.2 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211 9.2.1 转化法的基本原理 211 9.2.2 等效量的一般表达式 213 9.2.3 转化构件运动方程的两种形式 217 9.3 机械真实运动的求解 219 9.3.1 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为位置函数时机械运动的求解 219 9.3.2 特例——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均为常数时机械运动的求解 220 9.4 机械运动速度波动的调节 221 9.4.1 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衡量指标 221 9.4.2 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的原因 223 9.4.3 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224 9.4.4 飞轮转动惯量的近似确定 224 9.4.5 机械运动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 229 思考题与习题 230 第10章 机械的平衡 235 10.1 机械平衡的分类及方法 235 10.1.1 机械平衡的分类 235 10.1.2 机械平衡的方法 236 10.2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236 10.2.1 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 236 10.2.2 刚性转子的动平衡计算 238 10.3 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 240 10.3.1 静平衡试验 240 10.3.2 动平衡试验 240 10.3.3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 241 10.4 挠性转子的动平衡简介 242 10.5 平面机构的平衡 243 10.5.1 机构惯性力的完全平衡 243 10.5.2 机构惯性力的部分平衡 246 思考题与习题 247 第11章 机构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 250 11.1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概述 250 11.1.1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任务与步骤 250 11.1.2 机构系统设计的创新途径 252 11.2 基本机构的组合方式 255 11.2.1 机构的串接式组合 255 11.2.2 机构的并接式组合 256 11.2.3 机构的复合式组合 256 11.2.4 机构的反馈式组合 257 11.2.5 机构的叠连式组合 257 11.3 典型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258 11.3.1 连杆凸轮组合机构 258 11.3.2 凸轮齿轮组合机构 261 11.3.3 连杆齿轮组合机构 263 11.4 机构选型及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264 11.4.1 机构类型的选择 264 11.4.2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某些特殊要求 267 11.4.3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269 11.5 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 272 11.5.1 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及萁类型 272 11.5.2 机构系统运动循环图的拟订 275 11.6 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实例 280 11.6.1 总功能分析 280 11.6.2 功能分解 281 11.6.3 运动转换功能图 281 11.6.4 形态学矩阵 282 11.6.5 运动循环图 283 11.6.6 运动示意图 283 思考题与习题 284 参考文献 286 |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你好:这是广联达内部的,卖的资料是不会有电子版外露的。只有书籍现在可以到网上去定购有优惠活动。 每个分支客服那里都有,可以与你们当地的联系一下。
是习题册上的习题吗?每个学校的用的书都不一样。。你可以百度一下你的习题册,看看有没有。。实在不行你可以让我看看是具体哪一道题不会,给我发一张图片过来,我给你讲解一下。。
看看百度贴吧 动手动脑画立
《机械原理(第二版)》有配套用书——《机械原理教学辅导与习题解答(第二版)》。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ISBN |
---|---|---|---|---|
《机械原理教学辅导与习题解答(第二版)》 |
郭卫东 |
科学出版社 |
2013年2月1日 |
9787030364975 |
《机械原理(第二版)》配有慕课——“机械原理及设计”和“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
课程名称 |
建设院校 |
授课平台 |
---|---|---|
机械原理及设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大学MOOC |
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 |
该书进一步体现第一版所贯彻的以“设计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机构和机械系统设计为主线,注重机构和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体现“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该书精简了机构分析的有关内容。为体现“分析为设计服务”这一理念,该书将“机构的运动分析”内容归入到“平面连杆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中,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归入到“机械的摩擦与效率”中,并且其有关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满足机构设计的要求为准则。为达到“机构和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目的,书中在介绍机构的应用和设计实例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综合设计实例和机构的创新设计,加强了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并将空间连杆机构和机器人机构引入到该书中,拓宽了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体现先进技术的发展成果和应用,该书引入虚拟样机技术,通过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平台Adams,将先进技术与经典理论相结合,做到借助于虚拟样机技术的仿真与分析,加深对机械原理经典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再借助于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加深对虚拟样机技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先进技术和手段的实用创新设计人才。
郭卫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机械基础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地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机械原理研究会理事长,北航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督导组成员,北航机械创新基地总教练。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目录
绪论 第 1 章 机械设计概述 第 2 章 润滑与密封概述 第 3 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 4 章 平面连杆机构 第 5 章 凸轮机构 第 6 章 间歇运动机构 第 7 章 螺纹连接 第 8 章 轴毂连接 第 9 章 带传动 第 10章 链传动 第 11章 齿轮传动 第 12章 蜗杆传动 第 13章 齿轮系 第 14章 机械传动设计 第 15章 机械的调速与平衡 第 16章 轴 第 17章 滚动轴承 第 18章 滑动轴承 第 19章 联轴器、离合器 第 20章 弹簧 目 录 绪论 0.1 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0.2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0.3 学习方法 复习题与练习题 第 1 章机械设计概述 1.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1.2 机械设计的内容与过程 1.3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1.4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1.5机械零件的标准化 1.6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概述 复习题与练习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参考答案
江西理工大学机械专业1 江西理工大学机械专业2 江西理工大学机械专业3 江西理工大学机械专业4 3-1 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工件车削细长轴时,出现图 3-80a、b、 c所示误差是什么原因,分别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少或消除? 答: a) 误差原因: 1)由于细长轴工件的刚性差, 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力变形而使 江西理工大学机械专业5 加工出的工件呈两端细中间粗的鼓形。随着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 在两端,工件刚度最大,变形最小,切去的金属层厚;中间工件刚度 最小,变形最大,切去的金属层薄。 2)误差复映 减小误差的措施 : 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 提高工件的刚度, 比如改为反向进给, 使工件由轴向受压变为轴向受拉。 b) 误差原因: 1)机床的刚性较差。随着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在两端, 机床变形较大,切去的金属层薄;中间机床变形较小,切去的金属层 厚。因此因工件受力变形而使加工出的
课程资源
《机械原理(第二版)》配套有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机械原理MOOC在线教学数字课程,附录部分提供了机械原理的数学基础和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机械原理(第二版)》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设计为主线,以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编写的。在编写中,既汲取中国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又结合作者教学科研经验,也根据该课程与时俱进的要求,引入了一些新内容。
1.增加多媒体资源。为了提高该教材的可读性,帮助读者理解相关内容,该教材在100多幅图旁增加了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读者可观看其所对应的仿真动画。
2.增加部分内容。该次修订中,在一些章节中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
3.修订文字符号疏漏。更正了《机械原理(第一版)》中的文字、插图以及计算中的一些疏漏和错误。
4.增、删、改部分习题。为进一步加强习题的训练效果,提升读者的工程应用能力,对部分习题进行了增、删、改。
5.调整了部分名词术语符号。
6.调整了部分章节次序安排。
人员 |
分工 |
---|---|
张春林(北京理工大学) |
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一章 |
赵自强(北京理工大学) |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附录一 |
任秀华(山东建筑大学) |
第六章 |
朱朋哲(北京理工大学) |
第八章 |
王晓力(北京理工大学) |
第九章 |
赵杰亮(北京理工大学) |
第十章 |
殷耀华(北京理工大学) |
第十二章 |
马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第十三章 |
张颖(北京工业大学) |
附录二 |
张春林: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
赵自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北京机械原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