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批准号 |
50675122 |
项目名称 |
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高速微细切削变形学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509 |
项目负责人 |
刘战强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山东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经费 |
34(万元) |
金属切削变形机理的研究是切削基础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高速微细切削加工中,切削刃附近工件的变形在高温、高压、高速下具有变形尺度小、不均匀(即存在应变梯度)大应变、应变率高等特点,变形区域是热-力耦合强应力作用下的不均匀变形场。.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是为解释材料在微米及亚微米尺度下的尺寸效应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高速微细切削变形学主要研究微尺度下工件材料的等效应变方程和切削方程,分析切削变形区的尺寸效应、不均匀应变、几何必需位错密度等对剪切变形应力(流动应力)和剪切变形能的影响。.通过将应变梯度塑性引入切削变形屈服区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探索高速微细切削工件材料不均匀应变的产生机理,揭示高速微细切削加工切削变形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高速微细切削加工变形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奠定微细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基础。
随时行业的发展,百万高清逐渐成为市场的新需求,2010年,海康威视、安拓伟业、亚安等公司推出了130万像素及200万像素的高清红外高速球,能实现720P或1080P实时。高清红外高速球的原理是在普通的...
水溶性切削液与切削油相比,主要存在着性质易于变化,长时间维持理想状态较为困难等问题。这是由于它以水为母体,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害及各种化学因素的影响。切削油是直接使用,润滑极压性最好,冷却性与防锈性次之...
切削油和切削液的区别如下:1、切削液一般是水溶性的,是可以兑水加工的一种金属加工液。需要用纯水、去离子水或者自来水稀释一定比例的浓度进行切削;2、切削油是非溶于水的纯油加工的一种金属加工油,切削油可以...
易切削钢的基本概念
易切削结构钢概念 易切削结构钢是在钢中加入一些使钢变脆的元素, 由于钢中加入的易切削元 素,使钢的切削抗力减小, 同时易切削元素本身的特性和所形成的化合物起润滑 切削刀具的作用,使钢切削时切削易脆断成碎屑, 从而降低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提高切削速度和延刀具寿命。 使钢变脆的元素主要是 硫,在普通低合金易切削结 构钢中使用了 铅、碲、铋 等元素,这种钢的含 硫量 W(S)在 0.08%-0.3%范围内, 含锰量 W(Mn)在 0.60%-1.55%范围内。钢中的硫化物主要以 (FeMn)S固溶体形式 存在;钢中的硫和锰以 硫化锰形态 存在,硫化锰很脆并有润滑效能, 从而使切削 容易碎断,并有利于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 。 锰是作为脱氧控硫的元素加入钢中的, 锰可以提高硅和铝的脱氧效果, 也可 以同硫结合形成硫化锰, 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消除硫在钢中的有害影响。 硅也是 在钢中的有益元素, 硅是作
抗磨铸铁叶轮的高速切削
渣浆泵被广泛用于煤炭、矿山、电力、冶金、水利等行业,作为渣浆泵重要部件之一的叶轮要承受砂石磨损、卵石冲击、污水腐蚀、气蚀等共同作用,工况条件恶劣,零件的磨损十分严重,再加上零件缺陷的影响,
《微细切削技术》是在作者对微细切削技术多年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分七章。其中,第1章主要介绍了微细切削技术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第2章阐述了微细切削区别于常规尺度切削的基础理论,并介绍了微细切削的理论特点;第3章为微细切削模型的建立与研究,主要探讨了微细切削的最小厚度现象以及正交切削模型的相关理论和计算,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第4章针对微细切削刀具,总结了微细切削刀具的材料及特点,进行了微成形车刀、铣刀、切槽刀和微小型齿轮滚刀的设计和试验;第5章为典型微小型零件的微细切削工艺研究,总结了微小型结构件的典型特点和工艺要求,按照轴类、板类、齿轮、三维结构件进行分类研究和试验;第6章是微细切削的表面粗糙度试验研究,分别采用单因素、正交和二次曲面响应方法进行了微细车削、铣削、车铣的对比试验研究;第7章对微细切削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微细切削技术》主要供有关从事微细切削技术、微小型加工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的研究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微细切削技术的背景
1.2 微细切削技术发展现状
1.2.1 微小型机床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微小型刀具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 微细切削的试验、建模分析与理论研究概况
1.2.4 微细切削的工艺研究及代表性成果
第2章 微细切削区别于常规尺度切削的基础理论
2.1 概述
2.2 微细切削中的尺度效应
2.2.1 尺度效应的概念
2.2.2 微细切削中尺度效应的作用
2.3 微细切削中的位错理论
2.3.1 工件材料中的位错缺陷
2.3.2 位错理论的提出
2.3.3 微细切削过程的位错理论分析
2.4 非自由切削的定义及最小能量耗散理论
2.4.1 非自由切削的定义
2.4.2 最小能量耗散原理的定义
2.4.3 单元刀具切削下的最小能量耗散原理
2.4.4 最小能量耗散原理的相关检验
2.5 微细切削中的非自由切削
2.5.1 单切削刃刀具的等效切削刃和排屑角
2.5.2 考虑刀尖圆弧半径的等效切削刃和排屑角
2.5.3 非自由度系数及自由切削法
2.6 小结
第3章 微细切削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3.1 概述
3.2 微细切削的最小切削厚度
3.2 切削刃弹性回退量的计算
3.2.2 最小切削厚度的范围
3.2.3 最小切削厚度时刀具的负前角及切削力
3.3 微细切削模型的建立
3.3.1 微细切削的切削变形区
3.3.2 微细切削的切削力计算
3.3.3 微细切削的切削力分析
3.4 切削力验证试验
3.5 小结
第4章 微细切削刀具
4.1 概述
4.2 微小型刀具的基本特点
4.3 微细切削刀具材料
4.4 微小型成形车刀
4.4.1 微小型零件的成形车削
4.4.2 微小型成形车刀的设计
4.4.3 微小型成形车刀的应用
4.5 微小型切槽刀
4.6 微小型齿轮成形铣刀
4.6.1 微成形铣削齿轮零件
4.6.2 微小型齿轮铣刀主要结构参数设计
4.6.3 微小型齿轮铣刀齿形的设计计算
4.6.4 微小型齿轮铣刀的制造
4.7 微小型齿轮滚刀
4.7.1 微小型齿轮目标零件
4.7.2 微小型齿轮滚刀结构设计
4.7.3 微小型齿轮滚刀齿形设计与局部结构强度校核
4.7.4 微小型齿轮滚刀的加工
4.8 小结
第5章 典型微小型零件的微细切削工艺研究
5.1 概述
5.2 微细切削加工设备及刀具系统配置
5.3 典型微小型结构件的特点及工艺要求
5.3.1 微小型结构件的特点
5.3.2 微小型结构件的工艺要求
5.4 微小型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研究
5.4.1 微细轴的车削加工
5.4.2 微细轴的车铣加工
5.4.3 车铣与车削工艺的对比分析
5.5 微小型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研究
5.6 微小型齿轮的加工工艺研究
5.6.1 微小型齿轮加工工艺综述
5.6.2 微小型齿轮的成形铣削加工
5.6.3 微小型齿轮的滚削加工
5.6.4 微小型齿轮的加工工艺对比与总结
5.7 微小型三维结构件的加工工艺研究
5.8 小结
第6章 微细切削的表面粗糙度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6.2.1 单因素试验设计
6.2.2 正交试验设计
6.2.3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6.3 试验设备与测量仪器
6.4 微细车削表面粗糙度研究
6.4.1 微细车削的理论表面粗糙度
6.4.2 微细车削表面粗糙度的单因素试验
6.4.3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的微细车削表面粗糙度试验
6.5 微细铣削表面粗糙度研究
6.5.1 微细铣削表面粗糙度的两种预测模型
6.5.2 微细铣削表面粗糙度的两种试验方案
6.5.3 微细铣削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结果分析
6.6 微细车铣钛合金的表面粗糙度试验研究
6.6.1 微细正交车铣的理论表面粗糙度
6.6.2 基于二次响应曲面法的微细正交车铣表面粗糙度试验
6.6.3 微细正交车铣表面粗糙度试验结果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本研究以国防工业、宇航工业用微小型结构件加工为应用背景,系统开展微细切削毛刺形成及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为: 1. 基于切削实验,系统揭示出毛刺形成与变化基本规律 在瑞士产五轴加工中心(Mikron UCP800Duro)上,选用硬质合金微细立铣刀切削6061锻铝和铝合金AlSi9Cu3等,研究了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面形态等对毛刺形成与变化的影响,发现了毛刺与亏缺形成经历的5个阶段,揭示出毛刺形成与变化的规律。 2.建立微细毛刺形成模型,初步实现了毛刺形成的预报 利用Johnson-Cook (J- C) 强度理论,描述出工件材料Al2024-T6从低应变率到高应变率下的动态行为,进而给出了其高应力、大应变及高温度场条件下的本构关系。采用网格自适应(Arbitrary lagrangian eulerian, ALE)技术对毛刺形成进行模拟,仿真结果与实际加工基本吻合,实现了微细铣削毛刺形成的预报。 3.基于刀具参数和切削路径优化,开发出主动控制毛刺技术 根据微细切削实验与分析,阐述了主动控制毛刺的精度原则、效率原则和位置原则,提出了改进零件结构设计、调整刀具参数、优化加工工艺和切削路径等主动控制毛刺的技术和方法,为实现少无毛刺加工开辟了途径。 4.制定毛刺评价标准(草案),填补了我国制造技术空白 在汲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标准或规范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参照现代机械加工零件表面质量的要求,将毛刺精度分为12级,采用毛刺高度和厚度两个参数综合评价毛刺。依托国家刀具检测技术中心,提出了“切削加工毛刺检测方法”和“毛刺评价方法”2个国家标准(草案) ,填补了我国制造技术的空白。 5.初步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微细毛刺专家知识系统 基于ASP.NET平台,初步搭建出网络化毛刺专家知识系统,开发出由微细毛刺质量知识库、数据库和规则库组成的毛刺知识专家系统,搭建出毛刺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对接平台,为实现主动控制毛刺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微细加工毛刺形成与控制理论,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