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师的大学》收录了中国建筑业界老中青三代学者自述的大学故事,书里的主人公大多是我所熟知的:马国馨、程泰宁、何镜堂、张锦秋等老一辈建筑大家是我们的前辈和心目中的偶像;崔愷、常青、孟建民等中生代学者,他们与我同龄,是我们这代建筑人的代表;还有庄惟敏、周恺等一批青年精英,他们是我们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这几代人中的很多人已在金主编组织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出现,从《建筑师的童年》到《建筑师的自白》,这些建筑大家、学者和精英的故事都曾深深打动过我,也正因为此,当我在《建筑师的大学》一书中再次看到他们名字的时候,真的想再看看他们身上还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
书中老中青三代建筑师以各自的大学生涯为主线,讲述那段特殊的历史,亦学习、亦生活、亦创作、亦实践的“故事”。这里面有人生的命运多舛与转机,有对知识的渴望与“贪婪”,有学工、学农的难忘经历,也有朴实无华、终生难忘的师生缘、师徒情……只有经历过这些学习和生活的片段,才能产生共鸣。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我和他们中的有些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对我们这代人来讲,“**”过后,大学就像命运的一种馈赠,让我们通过读书和学习,在无望中看到曙光,开启对未来的期盼和别样的人生。
半个世纪的眷恋
我的大学
我的母校
——师恩难忘、同窗情深
宝剑锋从磨砺出
怀念林宣先生
一个学生参加“国庆工程”的回忆
蓦然回首初心依旧
大学,我的建筑基因
老师的启蒙给我丰富滋养
大学侧影二三事
再说我的大学
游学纪略
难忘大学生涯
求学,花絮,“阳光灿烂的日子”
水木清华建筑缘
——九说清华园
考进清华
忆我师二则
回眸
光明之路
我的“大学之道”
感恩母校的滋养
——我对母校的难忘回忆
“大学”让我展开的思绪
求学路上
大学那些事儿
雾都孤儿
——我的1981
从“建筑红楼”走来
我的母校
——天津大学
清华六年,大学一生
精神养分与生活态度
一直在母校并列而行
我在大学的人和事
让我在时间的记忆中穿梭
做有情怀的学子
邂逅重庆
大学让我的青春永在
一杯咖啡
我的绘画从大学开始
归来仍是纯真少年
书与路
学做“匠人”建筑师
片段回忆
——关于竞赛和邹老师
海棠花开
感悟建筑画的力量
大学,我的建筑之源
大学无界达人达己
丰富的大学味道
追忆80年代的青春
我的历练始于“袖珍大学”
大学感悟
我的系馆,我的老师
校园与社会都是大学
“留图”的启示
大学五缘
大学——前行的精神驿站
山城记忆
父师·师父
——大学的我
建筑师的大学
——我的建筑学术研究道路
难忘青春年少
桃李承露师恩难忘
编后记
品读我们的大学故事2100433B
本书共分20讲,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摄影测量学》内容简介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地下工程测量》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科研经验及工程实践,较系统地介绍了地下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帮助读者提高分析和解决地下工程领域测绘的能力。本修订版在传统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新增测绘新技术元素,操作适用性更强,新的地铁工程测量一章更具有针对性。全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反映了地下工程测量最新技术及其应用。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之一。
除了政治事业外,杰佛逊被认为是历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他是多门学科的专家,尤其突出的是建筑学领域。
作为深具造诣的建筑师,杰佛逊将英国在辉格党权贵中广受欢迎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带入美国,因而对后世的美式建筑风格影响深远,此种风格与共和党对于市民美德与政治自由的启蒙思想有关。
蒙蒂塞洛自宅
弗吉尼亚大学圆厅
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
杰佛逊所设计的蒙蒂塞洛自宅声名远播,宅内有自动门、首次面世的旋转椅、及许多杰佛逊自己发明的便利装置。维吉尼亚大学是美国唯一一所由总统所创建的高等学府,其教案与建案全由杰佛逊一手包办。时至今日,蒙蒂塞洛与维吉尼亚大学已共同成为美国境内仅有的四处文化世界遗产之一。杰佛逊对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的建筑设计亦有贡献,该建筑以法国南部尼姆的古罗马式庙宇——方堂为原型。杰佛逊的建案开启了美国后续的联邦式建筑风潮。
美元上的托马斯·杰斐逊总统
以下文章摘录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规划与校园建筑》,详细介绍了这所美丽的大学,以及杰斐逊总统与弗吉尼亚大学的往事,推荐一读。
——|—|—|——
“弗吉尼亚大学究竟缘何而显得如此壮丽而高贵?答案就在于其校园建筑的形态与布局。这座校园拥有着几近完美的规划比例,它优雅地坐落于文明的城市与荒凉的野外之间,恰到好处,毫无偏颇……总而言之,弗吉尼亚大学在继承西方传统文明的同时,也称颂并践行了崭新而深邃的美国精神。”
——建筑评论家P·戈德伯格(P. Goldberger)
弗吉尼亚大学是全美唯一一所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学,而其校园的核心区域——大草坪建筑群,曾于1976年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选为“最令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建筑景观”。
弗吉尼亚大学,卡贝尔楼
弗吉尼亚大学于19世纪初期建校,其校园由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亲自设计。整座校园的建筑与布局极具视觉冲击力,而校园中著名的大草坪建筑群营造出的气氛则更是无与伦比——这一切使得弗吉尼亚大学得以跻身最令人惊叹的校园建筑群之一。
启蒙运动旨在推翻神权政治与寡头政治,代之以自治、民主和理性的精神,而弗吉尼亚大学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产物。杰斐逊认为,唯有让美国民众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巩固刚刚通过的民主宪法,为此,他提出了令其同时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设想——让政府担负起这项艰巨的教育使命;于是,这所州立大学便于1817年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应运而生了。
弗吉尼亚大学规划图稿
由于杰斐逊本人堪称一名经验丰富的建筑艺术大师,因此,在这所羽翼未丰的大学的建设过程之中,他事无巨细地参与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校园的选址,到布局的规划,再到校舍的设计和课程的策划,都离不开杰斐逊的良苦用心;杰斐逊心中那些独特而革新的社会理念与教育理念,也因之而得以深深地渗透进了大学建设的方方面面。他将这座校园命名为“学术村”,这种紧凑的布局模式,旨在促使教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与学术方面的交流与砥砺。可以说,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布局与校舍造型,都是围绕着这一教育目标而规划设计的。这种校园设计与教育理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令这座由杰斐逊打造的校园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史上颇具创新意味。杰斐逊的校园设计理念,基本来源于他对于理想教育的憧憬与构想。1805年,弗吉尼亚州的中部正在筹建一所小学,当被问及对此项建设工程有何建议时,杰斐逊说道:
校园规划中最贻害无穷的做法,当属(因院校领导)好大喜功而造成的大兴土木;即企图在建校之初,便建成一座硕大而恢宏的建筑,将整座院校的各种设施全部包罗于其中。然而,须知庞大的建筑物往往较为丑陋,很不便捷,不但极易毁于火灾,而且容易造成传染病在校内肆虐。最适合这座校园的建筑形式,是平实朴素的小型校舍——每一座校舍内都容纳着一个学院,而每位教授都在校舍中拥有一套公寓。这些小型校舍之外应设有带顶棚的通道,而它们则通向学生宿舍和教室。校舍应为大学的日常活动所用,若非真正需要,便以不建为妙。总而言之,大学不应只囊括于一座大楼之内,而应成为由一栋栋校舍组成的庄园。
随后,在1810年,杰斐逊又向东田纳西学院(译者注:田纳西大学的前身)的校董们告诫道:
美国当下流行着这样一种校园规划方案,即在校园中建设一栋庞大而昂贵的主楼;不幸的是,这种规划方式走入了误区。我认为,学校应该给每位在职教授分配一座小型的独立屋舍;每栋屋舍的下半部分设有一间大教室,而上半部分的两个房间则是教授的公寓;学生的宿舍则应排布在这些屋舍之间,并在从学生宿舍通往各个学院的路上搭建起带顶棚的走廊,以便遮风挡雨;如果采取这种规划方案,其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上述这些校舍,应建设在铺有草坪和栽有树丛的露天广场周围;这样一来,整座校园才能算是真正地营造出了“学术村”的气氛……每位教授还应肩负起“校园警察”的职责,负责管理和监督住在其屋舍周围的学生……或因教授与学生不断增加,或因校园建设资金日渐充盈,这一栋栋独立的屋舍可随之而相应地不断进行增建……
杰斐逊在设计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时,上述理念便构成了其基础框架:一大片露天的空地周围,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房舍;房舍中设有教授公寓和教室,房舍与学生宿舍则由拱道相连。杰斐逊倡导的这种校园建设模式,可使校方随着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与建设基金,分阶段地对校园进行逐步的扩建。
杰斐逊1822年的设计图稿
1817年,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建设工程宣告开工;8年之后,该校正式开始对外招生。校园规划方案简单明了,宽阔的林荫大道向南敞开着,道路的东西两侧纵向排列着10座宛如帐篷的建筑;每座建筑中都容纳着一个独立的教学科系,而且该系教授们的公寓也位于其中。这10座帐篷楼的外围均设有柱廊,它们能够直接通向学生宿舍。在这群帐篷楼的后面,蜿蜒曲折的院墙围起了一座座花园;而在这组建筑群的东面和西面,还建有一排排用作学生宿舍和餐厅的楼群。
然而,这片建筑群中最为突出和精彩的建筑,当属位于方庭最北端的带有穹顶的圆厅。这座校园中最为昂贵的建筑物,直到1826年才宣告完工,并从此成为该校的图书馆。圆厅是一座恢弘而壮观的建筑,无论就其功能性还是就其象征意义而言,它都是大草坪建筑群的制高点与焦点;即使到了今天,它依然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学术精神核心与光彩熠熠的象征标志。这也是在美国大学的建校史上,图书馆第一次得以占据院校核心的地位。
杰斐逊借此清晰地向世人宣告,新兴的弗吉尼亚大学将通过其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来提升整个美国的知识水平。杰斐逊认为,校园的建筑环境理应展现出该校的志向抱负与建校宗旨;为此,他在校园中动用了最为经典的建筑形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从16世纪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作品中借鉴而来的建筑元素。一号帐篷楼(建于1819—1822年)借鉴的是古罗马戴克里先浴场(译者注:曾为古罗马最大且最奢华的浴场)的建筑模式,采用了浴场中经典的多利斯柱式;而二号帐篷楼(建于1819—1822年)采取的爱奥尼亚柱式,仿效的则是古罗马波图努斯神庙的柱廊。古罗马的万神庙是杰斐逊本人最喜爱的建筑,校园中的圆厅便是仿效万神庙而建,不过规模只有万神庙的四分之一。
杰斐逊曾于1784—1789年居住在法国,耳濡目染之下,对新古典主义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他设计的建筑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新古典主义的元素。弗吉尼亚大学的整体布局,很可能借鉴了法国马利庄园的布局模式,而杰斐逊的确曾于1786年去那参观游览。马利庄园拥有一座U形花园,在花园的两侧分别排列着6座帐篷楼,而另有一座主楼位于花园尽头处的制高点上;楼与楼之间则有露台和凉廊作为衔接。杰斐逊之所以执意在校园中建造这些经典的建筑,是因为他希望这些校舍在熏陶和培养新一代建筑师与赞助者的品味方面,能够有所作为。
十号帐篷楼
在为该校进行校舍设计时,杰斐逊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元素;这样一来,校园在和谐统一的整体基调下,同时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例如,每一座帐篷楼,都会在形制与装饰方面略有不同。然而,大草坪周围的建筑群均拥有一脉相承的样式与用料,从而得以营造出一种整体感和群落感。大草坪建筑群中的主要建材用料是红色的砖石和白色的木材。雪白色的木质阳台环绕着整块空地,从视觉效果上看,这为砖石结构的建筑群带来了凝聚力,从而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外墙上的木质雕饰轻巧而精致,与厚重而恒久的砖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巧妙的结合,令大草坪建筑群充满了人性化的特征,具备了恰到好处的比例,从而造就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与魅力。
位于大草坪建筑群中央的绿地,宽约60米,长约600米,一直被人们视作校园生活的核心;在校师生经常在此砥砺思想,谈天说地,抑或休闲娱乐。由此可以看出,在杰斐逊的校园规划理念中,其核心与基础,便是将校园环境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让校园环境为学术研究服务。1825年,当弗吉尼亚大学迎来第一批学子之时,杰斐逊那些极富远见的教育哲学理念,从此成为该校矢志不渝的立校根本。校园中没有独栋的大型建筑,而学生宿舍与帐篷楼则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良好而紧密的师徒关系,而这也正是杰斐逊大学生活的写照。杰斐逊曾于1760—1762年就读于威廉与玛丽学院,在那里,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传统美式学院的教学与生活特点——全体师生均在同一幢大楼中居住、用餐和学习。在这种环境之中,因争抢食物而引发的打斗经常发生,酗酒者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一位教授常常在喝醉后,带领着同样醉醺醺的学生,跑到当地的市镇上去胡作非为。杰斐逊发现,大学生活中最令自己满意的一点,当属与老师们进行热切的交流和讨论;而当他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后,他也曾努力与那些年轻的法学院学生建立起这种亲切而紧密的师生关系。
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布局结构,便是这种理想化院校气氛的合理展现。这座由杰斐逊设计的校园,在校园规划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这是因为,他将营造校园的良好整体环境,视作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杰斐逊的规划方案,向建筑学界展现出了建筑设计的非凡象征意义,它们能够成为某种社会思想体系的具象和例证。利用校园建筑来实现教育理念,俨然成了弗吉尼亚大学的建校经验;时至今日,该校在校园的不断扩建与修缮过程中,依然遵循着这一原则。
1826年,在弗吉尼亚大学正式招生仅一年后,杰斐逊便与世长辞了;不久之后,该校便遭遇了很多其创办者从未预料到的挑战。其中格外突出的一项,便是自19世纪40年代起,迅速膨胀的入学人数。1842年,弗吉尼亚大学的在校学生总数为128人,而到了1856年,该数字已激增至645人;于是,增建宿舍和教学楼成了当务之急。19世纪中期是该校建设的分水岭,从这时起,校园中的建筑风格从杰斐逊所倡导的古典主义风格,明显地转为了历史主义风格与如画式风格相结合的新风格,而这种合二为一的建筑风格不久后也风靡了美国全境。大草坪建筑群的外围部分,增添了一道道蜿蜒曲折的小径,改变了之前四四方方的布局特征。校医院大楼(建于1857年,现名为大学楼)依当地自然地形而建,面朝着东北方向;它的出现,打破了由杰斐逊设计的几何形网格状的严密格局。布鲁克斯楼建于1876—1877年,由建筑师约翰•托马斯(JohnThomas)负责设计;这栋校舍的建成,把法兰西第二帝国式建筑风格融入了这座充斥着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校园;而学校的礼拜堂,则是一栋哥特复兴式建筑(完工于1890年)。布鲁克斯楼和校礼拜堂均位于圆厅的北面,它们的兴建,也使这座校园的边界得以向北推移。
校园中心鸟瞰
1895年,悲剧降临了,一场大火将圆厅化为废墟。重建圆厅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自纽约的学院派建筑事务所——麦金-米德-怀特建筑事务所承担了此项重任。该事务所的参与,标志着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近在眼前,校园中却掀起了杰斐逊式建筑的复兴风潮。此时的美国,正面临着移民突增、种族冲突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美国建筑师们的目光溯流而上,落在了以殖民地时期与合众国早期建筑为突出代表的古典主义建筑元素上,希望借此建造出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建筑。至此,杰斐逊的建筑设计风格,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杰斐逊的设计理念与时兴的学院派建筑运动不谋而合,两者均崇尚古典主义风格及清晰合理、连贯协调的规划布局。斯坦福·怀特(Stanford White)在19世纪90年代工作于弗吉尼亚大学,期间他对杰斐逊建筑风格的复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重建圆厅时,怀特在圆厅的北墙增设了一道浅浅的门廊,其上排列着6根廊柱,下有一段通向甬道的台阶;这样一来,圆厅的入口更改至了其北侧,即从面朝大草坪变为了背对大草坪。怀特还为圆厅设计了一座防火性能较强的穹顶,并撤销了楼内的二层(最高层),从而给予了拱顶足够的空间,以便容纳一根根科林斯式的廊柱。在圆厅的北墙两侧,分别增建了两翼对称的配楼;它们通过拱廊与原有的南侧拱道相连,而这一条条拱廊,又围合起了一座座小小的院落。重建而成的圆厅正门,堪称完美的杰斐逊式外立面。怀特还主持兴建了位于大草坪南端的建筑群,然而这片新建的楼群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因为它阻碍了人们眺望远山的视线。与圆厅处于同一条轴线上的卡贝尔楼(一栋教学楼),是怀特主持兴建的3栋新校舍中规模最大的一栋。在卡贝尔楼的两侧,分别是科克楼(工程学院所在地)和劳斯楼(物理学院所在地)。幸而,怀特十分擅于把握新建筑与令人敬畏的大草坪之间的关系,因此这3栋新校舍很自然地融入了这座“学术村”。该地域的地形北高南低,怀特充分利用了角度颇大的下坡:他将新校舍建在下坡处,这样一来,从大草坪处向下眺望,这几栋或2层或3层的楼房,看上去却仿佛只有一层而已。怀特采用杰斐逊式风格建设的校舍大获成功,从这时起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种建筑风格一直应用于弗吉尼亚大学的校园扩建工程。
——|—|—|——
【书名】大学规划与校园建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623-5,
【出版日期】2014年7月
【经销】新华书店、书城及各大网店有售
内容简介
《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的作者芦原义信回顾建筑师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视野之内探寻大都市的未来像,将其娓娓道来! 《建筑师的履历书》是作者对自身建筑设计、著书活动的记述,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回顾、描述的独特的履历书。 作者简介 作者:(日)芦原义信 译者:卢春生 译者:高林广 译者:刘显武 芦原义信(1918—2003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书。2100433B
内容介绍
《建筑师的写生:铅笔画·钢笔画》收集了近200幅建筑写生画,包括铅笔及钢笔两种技法。作者是我国优秀的女建筑师,毕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底。作者在考察和旅行中,通过职业建筑师的眼光和视角,用写生画的方式,记录下世界各地的建筑及风景,留下宝贵的视觉笔记。《建筑师的写生:铅笔画·钢笔画》有较强的欣赏及借鉴价值。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