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报道内容
《建筑学报》以国内建筑界的重要活动、学术研究及实践为主要报道对象。根据学科特点和读者定位,报道方向兼顾理论和实践两大内容。
主要栏目
《建筑学报》设有建筑理论、建筑评论、建筑教育、建筑作品、建筑技术、设计研究、住宅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国外建筑以及交叉衍生学科动态与最新进展等栏目。
读者对象
《建筑学报》目标读者群为建筑学领域内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主要分为三类: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建筑学专业教师、研究生、研究人员等;设计机构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建筑与规划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策划等领域的相关人员等。
截至2017年1月,《建筑学报》第七届编委会有顾问7人、委员32人。
顾问: 宋春华、张锦秋、何镜堂、马国馨、郑时龄、单霁翔、黄星元
委员:王建国、王俊雄、王骏阳、王辉、王澍、孙一民、朱小地、刘东卫、刘克成、朱剑飞、庄惟敏、邵韦平、李兴钢、张伶伶、沈迪、张颀、李振宇、张雷、张鹏举、孟建民、周恺、赵元超、柳亦春、顾大庆、钱方、常青、梅洪元、黄艳、崔恺、曹嘉明、韩冬青、赖德霖
1954年6月,第一本《建筑学报》出版,季刊,8开本,白色封面,红色刊名,四边印有一圈金色框线,故有“金边学报”之称。同年12月底出版了第二期。
1955年,因遇上反对建筑复古主义,暂时停刊。
1956年8月,《建筑学报》第一次复刊,改为16开本,双月刊出版。
1960年7月到10月,《建筑学报》进行短期整顿,10月与《土木工程学报》合并。
1962年,《建筑学报》与《土木工程学报》分开。
1965年1月,《建筑学报》 继续进行整顿;6月,被迫第二次停刊。
1966年1月,第二次复刊,改为月刊出版。8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建筑学报》被迫第三次停刊。
1973年10月,停刊达7年之久的《建筑学报》第三次复刊,并改为季刊出版。
1982年,恢复为月刊。
2014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
据2020年2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学报》共出版文献量13278篇。
据2020年2月2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学报》文献量为5542篇、基金论文量为965篇。
据2020年2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学报》总下载次数4685578次、总被引次数104612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46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87。
据2020年2月2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学报》被引量为63809次、下载量为771164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1.27,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926名。
《建筑学报》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收录。
《建筑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每月20日出版。大16开,96页,铜版纸彩色印刷。
《建筑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创办。《建筑学报》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占有权威地位。创刊至...
看你是需要看实效性的建筑信息还是要可以收藏的那类了建筑创作改版之后每一本都是大师专辑,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制作质量很高,类似于《El Croquis建筑素描》
办刊宗旨:全面反映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繁荣促进中国建筑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健康发展。
办刊方针:服务国家的建设政策、倡导学术民主。
办刊特色: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
职务 |
姓名 |
---|---|
名誉主任 |
黄艳 |
主任 |
庄惟敏 |
副主任 |
朱小地、韩冬青 |
主编 |
崔恺 |
届数 |
姓名 |
---|---|
第六届 |
马国馨 |
第五届 |
严星华 |
第四届 |
王华彬 |
第三届 |
金瓯卜 |
第二届 |
汪季琦 |
第一届 |
梁思成 |
《建筑学报》编委会在蓉召开
四月春风又绿四川大地,乘着改革开放东风的“天府之国”,正在重新描绘着一幅美丽的蓝图。“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好时光里,《建筑学报》1993年度编委会于4月16日至19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编委会主任严星华主持。编委们听取了编辑部的工作汇报,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提出了建议,同时还对成都市的
《建筑学报》编委会在海口召开
4月14日至1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建筑学报》1992年度编委会。会议由编委会主任严星华主持。编委们听取了编辑部的工作汇报,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提出了意见。同时还对海南省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拟建的几组建筑方案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得到了海南省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现将这次会议的讨论情况分述如下: 对学报报道内容的研究 《建筑学报》编辑部主编张祖刚向编委会汇报了1991年的工作情况,学报全年发行量为65万册,根据拟定的报道重点,对建筑创作理论
本书为纪念《建筑党报》创刊五十周年而编辑出版。《建筑党报》创刊于1954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建国后唯一的建筑学术期刊。她记录了50年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资料。在《建筑学报》创刊50周年的今天,《建筑学报》编辑部将自1954年创刊至2003年出版的424期学报经过整理、浓缩、编辑成册,形成这本《建筑学报五十年精选》。本书集中收录反映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建筑思想变迁的文章、论文以及反映各时期特点和水平的设计作品。为了尊重历史,知识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观点,我们如实刊登了各个时期的部分学术和理论文章,将这些珍贵史料再现给广大读者,以作为研究和收藏之用。
周畅 中国建筑学会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秘书长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建国
我想讲的一点就是说,这个课题啊,我觉得应该讲当时的立题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感觉到过去的20多年、30多年,建筑创作的很多的问题,我们透支了很多的机会,我们获得了一种缺乏质量的发展和一种形态空间的急剧的扩张,和我们版图的迅速扩张,这里面我们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其实还是有一定责任的。我们应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在商业大潮的推动下,大家都感受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没有哪一位可以直面这些问题,或者说把它系统化,把它凝练出来,作为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来做一个课题来研究。
当时我知道这个,因为程先生的课题,虽然我不是课题组的成员,但是过程中一次会议我也都是去的。也有感受,所以在中国工程院的这么一个,国家这么高的一个平台上,在程泰宁院士的主持之下做这个课题,有众多的学者专家参加,而且基于大量的这个一手的调查研究,而且在很多院士、大师提了意见以后,又做了更深入的一些研究,使得他们后来提出来的这个(成果),确实有非常坚实的数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这跟我们以前紧紧是从定性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应该讲是很不同的,这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这两本书,我觉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就是全球的引领性,因为这个题目,它的这个立意起点都比较高,而且是也集中了国内最好的学者,包括各大设计院,其实,虽然这个课题组署名就那么一些专家,可是真正参与者,程先生也知道,其实不止这个,也包括,我们建筑界的院士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们齐先生、钟先生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第二个,它有一个行业性,我们建筑行业其实一直在建设部,以前还有设计局,后来没有了。一直在科研设计,就是把它包括在,因为地方的住建厅也是跟建设部的部分相对应的,真正管设计这一块还是比较弱的。所以这一份文件的话,我觉得在行业的指导性方面,我想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很大的意义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现在讲新常态的发展,我觉得建筑师也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方面就是说,通过这样的一种一针见血的全局性的分析理解之后,其实大家对今天我们在座建筑的一种责任,我觉得应该有新的认识,第一个就是说,我认为我们今天这个,如果今天再做的话,可能大家还是要想一想,而且现在中央也对那种粗制滥造,对于那种不顾文化传承,都有很多的这些评论,所以我觉得我们什么样的一个抱负和理想,我们作为建筑师,一个行业一个个体的责任感,怎么建立,可能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是人文关怀。我们今天就说,可能过去的房子是高大上,政府啊,还有很多(银行啊),但是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于流动人口、对于城中村,棚户区,对于这样的你也要有所关注啊。建筑师本身也要放下这个(架子),这些都是几不管的地方,我们建筑师们,我看到一个很好的情景,我们建筑学报都在登一些跟农村有关的(建筑),而且做得很好。慢慢形成了以这个为带动的,我隐约感觉到有这样一种潜流在发生。这是很好的现象,不再只是做纪念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崔总上次在南京会议上讲,伦理意识,刚才齐老师讲的可持续发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师必须在自己的(工作中要体现),现在国家也有对建筑有绿色等相应的要求。所以再一个就是环境要求。我记得那时候做城市设计,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人了解这个,1991年,那本书出来,齐老师给我贴3千块钱,出了那本书,到1996年才一点点(出版),然后96年之后每年都重印,说明这个时候大家对城市设计有了比较多的认识,我说的只是一个缩影,今天刚刚曹主任等等很多都讲到,上次住建部的一次对话当中,我们学校,东大也是比较多的讲到城市设计的问题,也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当时是这样的。所以这个都是一个可能,可能会对我们下面的建筑师创作来讲,我觉得真是有很好的(促进),有两个方面,其实就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创作思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关注品质、不再仅仅关注样子,完全是产值的东西。再一个就是创作环境,由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的大家的共识的形成,包括今天大家刚才讲的两本书的(出来),大概会对建筑师整个行业的创作的环境会有很大的净化和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