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信息集成与投资管控协同创新中心,将定位于国家“2011计划”“行业产业”类型,该类型是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基地 。2100433B
按图纸算量即可
产权 70年 户型说明 91—160㎡ 规划面积 866666平方米 建筑面积 3000000平方米 项目类型 住宅 建筑类型 高层 多层 建筑特色 教育社区 装修状况 ...
科委2015年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 1 ― 附件 2015年重庆市科技平台拟授牌名单 协同创新中心 序 号 平台名称 申报单位 负责人 1 重庆市制动摩擦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红宇摩擦制品有限公司 赵勇 2 重庆市精密成形集成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赵祖德 3 重庆市智能感知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勘测院 王昌翰 4 重庆市特种电缆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曾令果 5 重庆市肿瘤个体化用药检测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汪波 6 重庆市服务机器人标准化检测与认证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德新机器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何国田 7 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天巨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王洁 8 重庆市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机电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智宇 9 重庆市医用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大清医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李次会 10 重庆市工厂化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凯锐农业发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分析
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保障,聚集优质资源,最终达到优化创新环境、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由船舶学科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汇聚了国内外最优秀资源,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构建\"校校、校企、校地\"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前沿技术重大创新任务的协同攻关,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学科建设,成为促进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成立仪式现场
楼梯过低而触碰行人头部,盲道被迫改道绕过拦路的井……您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建筑失误”?日前,天津理工大学联合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建筑云成立了“建筑信息集成及投资管控”协同创新中心,可实现在电脑上进行3D仿真模拟,然后施工,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失误的问题。该中心成立后将优先服务京津冀地区。
建筑信息集成与投资管控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据了解,一栋建筑内部的管道、水电、装修等方面往往由不同施工方承担,各自设计图纸和预案时常无法兼顾其他方面的需求,导致“成品”出现失误。该中心成立后,将整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在高端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云平台”,按照建筑工程项目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做到建筑信息可视化,实现“先试后建”,达到优化设计、节约成本的目的。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本书对数字化技术与信息集成下的建筑、设计与建造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从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客体——建筑、设计主体——建筑师、设计与表现、设计与建造等主要方面,及各方面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数字化技术与信息集成下建筑、设计与建造的现状与走向进行总结、剖析与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中所蕴含的分化、整合与集成等主要特征的来龙去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绪论 数字化背景(前景)综述
0.1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与社会的数字化变迁)
0.2 在科学理性与人文艺术之间
0.3 从印刷文化到数字化网络(文化:地区化与全球化)
上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建筑与建筑师
第1章 从实在到虚无——建筑与空间的概念性转变
1.1 原子与比特:空间构成的变化
1.1.1 作为原子形态的建筑
1.1.2 建筑的非物质化
1.1.3 比特构筑的空间
1.2 非欧几何及其他:建筑形态的变化
1.2.1 超越欧几里德空间
1.2.2 形式与趋向的划分:两种形式三种趋向
1.2.3 形式表象与结构的内在逻辑
1.3 新的维度:性质特征的变化
1.3.1 空间认知方式的演变
1.3.2 建筑的即时化
1.3.3 图底关系的消弭
1.4 作为媒介:建筑内涵的变化
1.4.1 作为媒介的建筑
1.4.2 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
1.4.3 在美学和形式之外
第2章 建筑的数字化与数字化空间
2.1 建筑的数字化
2.1.1 建筑智能环境的创造
2.1.2 虚拟环境与实体建筑的结合
2.2 数字化虚拟空间
2.2.1 数字化虚拟空间的特性
2.2.2 电子娱乐媒体中的虚拟空间
2.2.3 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空间
2.3 虚拟现实本质所指(技术性延伸与宗教性超越)
2.3.1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描述
2.3.2 作为工具的虚拟现实和作为对象的虚拟现实
2.3.3 对虚拟现实含义的一些思考
2.4 一些新的建筑领域
2.4.1 历史与传统的数字化生存
2.4.2 跨越时空——从超文本到超空间
2.4.3 遗传学算法与虚拟空间的演化
小结 形式的分·化内容的整合
第3章 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演变
3.1 起——历史上的建筑师们
3.2 承——设计者的属性分类(新老交替、保守与激进)
3.3 转——建筑师职能的分化与转换(对象的消解、职能的剥离)
3.4 合——建筑师的回归与拓展
3.4.1 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分化与价值回归
3.4.2 新的拓展:“虚拟工作室”和虚拟建筑师
3.4.3 针对上述变化,教育界的反应
3.4.4 现状中的问题
第4章 建筑师业务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4.1 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建筑师的影响
4.1.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4.1.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4.2 网络技术的组成及其应用
4.2.1 内部网和外部网
4.2.2 作为信息来源和交流门户
4.3 数字化技术影响下设计者工作的开展
4.3.1 新的企业文化(人员构成与组织)
4.3.2 新的合作方式
4.3.3 数字化专业标准的建立
4.4 不只是建筑师
4.4.1 设计者VS使用者(从被动的人文关怀到主动的设计参与)
4.4.2 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参与”
4.4.3 建筑设计的延续——建筑设施管理的数字化(CAFM)
小结 个体的分化·群体的整合
中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思维与表现
第5章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与思维
5.1 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建筑领域的阶段性划分
5.1.1 “集体性想像”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
5.1.2 量化增值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5.1.3 从现在到未来,质变阶段
5.1.4 一个尾巴:没有实现的承诺
5.2 由“人工智能”到“人机共生”(人与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定位)
5.2.1 “人工智能”(AI,Anificficial Intelligence)
5.2.2 “人机共生”(Human-computer Symbiosis)
5.2.3 设计过程中的定位
5.3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1 线性思维特征的由来
5.3.2 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3 思路的转换——重拾失去的东西
5.4 从图示思维到数字化思维(一组对比、两种方向)
5.4.1 一组对比:书写阅读和字处理/手绘草图和CAD
5.4.2 两种发展方向:东海岸与西海岸
第6章 建筑表现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6.1 传统表现的分化(从文字语言中介到图纸系统)
6.1.1 文字语言媒介
6.1.2 由来已久的二维图纸系统
6.1.3 建筑的不可画性
6.2 从图纸系统到数字化中介
6.2.1 数字化中介——虚拟电子模型
6.2.2 超越视觉形式的表现因素
6.2.3 令人尴尬的一面
6.3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表现
6.3.1 肯特拉森(Kent Larson)的回顾
6.3.2 表现与设计的整合
6.3.3 从ArchiCAD到虚拟现实
第7章 设计与表现的再思考
7.1 器物界面网络空间
7.1.1 器物和界面
7.1.2 网络空间与虚拟现实
7.2 当光线真正成为设计表现工具
7.2.1 建筑与光
7.2.2 用光影建构空间
7.2.3 光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7.3 关于透视画、照片和电影
7.3.1 关于透视
7.3.2 关于照片
7.3.3 关于电影
7.4 对数字化条件下“真实感”表现的再思考
7.4.1 对照片真实感的质疑
7.4.2 数字化表现的真实感
7.4.3 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思路
小结 三段论式的螺旋上升背后
下篇 数字化信息集成下的设计与建造
第8章 缺失与回归——问题与现状概述
8.1 历史的简短回顾
8.1.1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大生产
8.1.2 工业化时期的建构工艺
8.2 从工业化生产到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
8.2.1 有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ufacturing System)
8.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主要构成与发展
8.3 计算机集成进入建筑领域——理论与实践现状概况
第9章 材料结构设备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9.1 材料的生产加工工艺
9.1.1 旧材料新工艺
9.1.2 新型材料构件的开发生产与影响
9.1.3 从传统的“小件”到现代的“大件”
9.2 结构体系建构与构造节点工艺
9.2.1 结构工艺的三个层次
9.2.2 结构构造的科学计算
9.2.3 来自过程的结构形态
9.3 建筑设备系统工艺
9.3.1 有关设备系统的工艺设计
9.3.2 从“维特鲁威模式”到建筑智能化系统
第10章 施工建造领域的数字化信息集成
10.1 虚拟建造——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模拟
10.1.1 有关建筑的数字化模拟
10.1.2 从虚拟建造到现场施工
10.2 现场施工——建筑工程的数字化集成
10.2.1 计算机集成建造(施工)系统的组成
10.2.2 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
10.2.3 工程现场的运输调配与施工工艺
第11章 建筑行业(技术)体系的相关影响与发展
11.1 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融合
11.2 教育和实践
11.2.1 “无纸工作室”和可建造性(Construct abmty)的探索
11.2.2 国内建筑教育的反思
11.3 数字化技术下的建筑美学——对技术与文化的再思考
11.3.1 技术变革与建筑文化
11.3.2 数字化技术下工艺美学的复归
小结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后记 有关本书的研究性质与写作
图表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