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丹·克鲁克香克,作家兼BBC电视节目《过去的足迹》(One Foot in the Past)的主持人;原为杂志《建筑师期刊》(Architects'journal)和《建筑透视》(Perspectives on Architecture)的编辑,现为多家杂志和报纸的固定撰稿人;谢菲尔德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伦敦:乔治亚建筑的艺术》(London:The Art of Georgian Buildings)。
R.F.罗兹,1999年至2000年美国雅典古典研究学院人文高级研究所国家基金成员;印第安纳圣母大学副教授。
罗伯特·哈滨逊,环球演讲建筑和文化历史学家,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奇异的空间》(Eccentric Spaces)、《已建,未建及无从建造的》(The Built, The Unbuilt and the Unbuildable)和《十三种方式》(ThirteenWays)。
史蒂芬·帕里西息,耶鲁大学梅隆英国艺术研究中心助理董事,多部建筑专著的作者。
克量斯蒂安·诺伯-舒尔茨,巴洛克建筑世界级领军人物,原为奥斯陆建筑学院院长,曾周游世界进行演讲,曾为马萨诸塞技术学院和德拉斯大学客座教授;卒于2000年初,终身致力于辉煌的建筑文化研究事业。
吉里安·达利,作家,原为《观察家》(Observver)期刊建筑方面的记者,著有《约翰·索恩:意外的浪漫》(John Soane:An Accidental Romanac)。
加文·斯坦普,建筑历史学家,格拉斯哥艺术学校麦金托什建筑学院高级讲师;亚历山大托马森社团的创建者及主席;21世纪社团的主席。
理查德·A·埃特,马里兰大学建筑系教授;罗马美国学院成员,《现代建筑和文化认同》(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系列图书的编辑。
艾伦·鲍戚尔斯,《旁观者》(Spectator)杂志建筑专栏作家;《乡村生活》(Country Life),《时尚杂志》(Craft)等期刊的撰稿人;格林威治大学建筑历史学教授;多次周游世界进行演讲,巡回举办关于20世纪建筑和设计的展览。
彼得·布朗戴尔·琼斯,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教授,自1994年起负责艺术与人文研究-著有关于雨果·哈林、甘特班尼奇等建筑大师和格拉茨学派的专著。
黛安·古拉度,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学院教授,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简介
丹·克鲁克香克
第一章 古典瓤筑艺术
R·F·罗兹(Robin Francis Rhodes)
第二章 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式蕴筑和哥特式羹筑
罗伯特·哈滨逊(Robert Harbison)
第三章 文艺复兴和帕拉第寞主义
史蒂芬·帕里西恩(Steven Parissien)
第四章 巴洛克式建筑
克里斯蒂安·诺伯一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
吉里安·达利(Gillian Darley)
第六章 大帆囊工业时代
加文·斯坦普(Gavin Stamp)
第七章 世纪之末
理查德·A·埃特林(Richard Etlin)
第八章 1945年之麓的现代主义
艾伦·鲍威尔斯(Alan Powers)
第九章 1945年之后的现代主义
彼得·布朗戴尔·琼斯(Peter Blundell Jones)
第十章 千禧年末
黛安·吉拉度(Diane Ghirardo)
编后语
丹·克鲁克香克
术语汇编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2100433B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会详细描述一座建筑,并讲述评论家之所以选择这一建筑的独特原因。读者会了解到该建筑的建筑者及建筑的起因,建筑的设计、用材和建造特点以及建筑物建造时所处的宏观文化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读者定会在建筑历史的盛宴中大快朵颐,获益匪浅。与该书相关的另外两部图书也将陆续出版:
艺术之书——西方艺术史上的150幅经典之作
电影之书——世界电影史上的150部经典之作
1、人民大会堂 1958年9月起,先后从84个平面、189个立面,经过7轮筛选评审后,选出三个方案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并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7万多平方米的总面积。包括万人大礼堂。5000...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
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
西方建筑史论文
风格与时代 ——现代主义风格的时代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 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 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大胆创造适 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 要求的崭新建筑, 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 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 20年代,在 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 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 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 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 冠以“ 20年代”或“正统”字样。 在之前的表现主义派、 未来主义派、 风格主义派、构成主义派等等本来就是 美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派别, 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的建筑发展所涉 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各种发杂的的建筑功 能要求,现代主义风格应运而生。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对19世纪西方建筑史的几点思考
19世纪西方建筑的历史从很多角度去看颇难理解,重新认识多年来闭口不谈的建筑装饰问题的重要性,可以更完整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建筑本身。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会详细描述一座建筑,并讲述评论家之所以选择这一建筑的独特原因。读者会了解到该建筑的建筑者及建筑的起因,建筑的设计、用材和建造特点以及建筑物建造时所处的宏观文化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读者定会在建筑历史的盛宴中大快朵颐,获益匪浅。与该书相关的另外两部图书也将陆续出版:
艺术之书——西方艺术史上的150幅经典之作
电影之书——世界电影史上的150部经典之作
2100433B
《建筑之书:西方建筑史上的150座经典之作》是一部与众不同而又振奋人心的建筑巨作,由十位活跃在建筑评论界的知名人物撰写,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畅游世界建筑的殿堂。按照时间顺序,读者能欣赏到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各个不同时期的杰出作品。这十位评论家将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视角推荐十五座代表建筑,从而展现出一幅巨大而又丰富的建筑画卷。这里有专家们一直珍视、也会永远珍视的建筑宝藏。
《西方建筑的意义》史料翔实,史论精辟而独到,对西方建筑历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作者分别从景观与聚落、建筑类型、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建筑语汇、典型作品、建筑意义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建筑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从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上去研究建筑,深入浅出,广而不空,博而不泛,深而不晦,反映了作者的深厚的学术功力。《西方建筑的意义》是建筑学的经典著作,在国内外具有很广泛的影响,是建筑系学生学习建筑的必读图书,因此,《西方建筑的意义》极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西方建筑的意义》对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一本极好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