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主要完成人:
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杨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朱国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怀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赵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苏红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100433B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如断裂、褶皱等; 地形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包括地势与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内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平...
钻井时难钻地层:烁岩层,花岗岩层,燧石夹层,玄武岩层胶结致密的石灰岩层等。钻井时复杂地层:岩层间出现断层比如正断层逆断层,盐岩层,膏岩层(容易引起缩径)以及岩性变化较大地层等。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褶皱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断层又有地垒和地堑之分。如下图所示:地质构造(geological structure) 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
复杂地质构造速度模型插值方法研究
离散数据网格化不仅是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科学可视化的前提,插值法是函数逼近的一种方法,它能将离散的数据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连续的函数,并由函数求取其他点的位置,本文对常用的六种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选择较适合插值方法对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插值方法处理,画出二维可视化图,图中以不同的形态解释地下复杂构造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对各种插值方法进行分析,找出最适合复杂构造的插值方法。
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软岩层矿井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巷道掘进与围岩控制为工程背景,在对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岩体强度、围岩内部裂隙发育状况详细测定和围岩可锚性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强力锚杆初始支护+破碎围岩注浆加固+高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的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实践表明,强力锚杆支护系统与破碎围岩注浆加固相结合的围岩控制方式,是解决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软岩层巷道围岩控制难题的有效途径。
尽管隧道结构表面病害的快速探测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隧道结构内部病害的快速探测方法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应用列车瞬变电磁法,考虑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近场效应特征,对隧道结构内部病害快速探测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1) 天线形式、布置及最佳参数; (2) 列车探测速度、天线发接频率和近场盲区干扰源影响探测精度的规律; (3) 快速分块采集、定位和合并方法; (4) 数学滤波和快速反演方法; (5) 建立智能数据库,形成反演结果的智能评价体系。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隧道结构内部病害快速探测方法,为隧道结构维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保障。
尽管隧道结构表面病害的快速探测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隧道结构内部病害的快速探测方法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应用列车瞬变电磁法,考虑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近距离效应特征,对隧道结构内部病害快速检测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1,天线形式,布置和最佳参数; 2,列车探测速度,天线接发频率和近距离盲区干扰源影响探测精度的规律; 3,快速分块采集,定位和合并方法; 4,数学滤波和快速反演方法; 5,建立智能数据库,形成反演结果的智能评价体系。 2100433B
乌鞘岭隧道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隧道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伏地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隧道预计最大涌水量为9621.81m ,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隧道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洞身不同的地质情况和特殊施工环境,设计了各型衬砌结构类型供施工选用,针对性较强。结构安全度根据有关单位的意见,相对一般结构设计留有较多的余地。
隧道穿越了四条大区域性断层,即F4、F5、F6、F7断层,均处在7535米长的越地岭段,断层带累计1565米,其中F7大断层属压性断层(地震带),全长852米,地质极为破碎,是乌鞘岭隧道施工中最为复杂的地质地段,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越岭段穿越奥陶系安山岩、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加里东晚期闪长岩、奥陶系板岩夹千枚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四套地层及断层构造岩,且以沉积岩为主。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隧道通过中等富水区(奥陶系、志留系及断层带)、弱富水区(三叠系)与贫富水区(加里东期闪长岩)三大水文地质分区。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被地质专家称之为"地质迷宫"、"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