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无中间带公路的路拱一般多采用双向坡面,由中央向两侧倾斜。有中间带公路的路拱一般采用自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向路基两侧边缘倾斜的路拱。
2分离式路基,每一侧车道可设置双向路拱,以利及时排除路面水,当路面宽度不宽时亦可采用单向的向路基外侧倾斜的路拱。具有分隔带的路基上,通常采用向路基外侧倾斜的单向坡度,这种单向坡度的车道对驾驶者来说更为舒适,因为车辆在变换车道时均倾向于同一方向行驶。在积雪和有冻融地区,分隔带两侧的车道也可各自设置路拱,采用双向排水。
3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超高过渡段中出现宽而平缓的路面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短段落内设置两个路拱.
4二、三、四级公路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路拱坡度可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干旱地区可采用低值,多雨地区宜采用高值;位于严重强度降雨地区,路拱坡度还可适当增大或采用更有利于排水的路拱型式。
路拱坡度计算同边坡坡率,以路面为斜边的三角形,路拱坡度=高/横向水平距离。
坡度是等高线地图最易辨识地形特征之一,我们粗略的观察地图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线之间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线间距愈宽,坡度愈缓2.山峰之曲线间距均匀表示该地段为等坡,若上方的间距小於下方间距,表示该地段为凹行坡,反之则为凸形。
坡度的计算是根据三角函数法计算公式计算,公式:tan-1(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角度以五万分之一地图为例:(如表二、三),其坡度,实际距离与曲线间距的关系。(坡度)θ=tan-1n/m表二、坡度、坡面状况与步行程度坡度坡面状况步行程度1°~5°平缓山坡车行容易5°~15°缓山坡步行容易15°~25°半急山坡能步行25°~30°急山坡能攀登35°~45°峻急山坡能攀登45°~90°峭壁、断崖须借助器材攀登表三、以五万分之一地图表示坡度、实际距离与地图的关系坡度实际垂直距离(公尺)地图显示距离(公厘)5°204.610°202.215°201.520°201.130°200.745°200.4
水泥稳定土的公路横坡应于面层一致。
是的
原来双向坡变单向坡,加宽侧做反向坡即可。要处理好好原路面调坡时的搭接问题,必要时需要进行铣刨。
道路路拱是道路减速装置。 路拱(crown)即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路面表面做成直线或抛物线型,其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是扩建和改建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宜万铁路线路限制坡度的选择
宜万线地形困难、地质复杂,山峦起伏、河谷深切,选择合适的限制坡度,对节省工程投资,改善平面条件,降低运营成本能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我们分别研究了各种限制坡度,提出了合理的适合本线地形的限坡方案。
铁路线路限制坡度选择的分析研究
结合我国铁路网坡度状况,主要分析线路限制坡度对铁路运输能力的影响以及统一牵引定数提高运输能力的设想。
公路路拱坡度
路面类型 |
路拱横坡度(%) |
路面类型 |
路拱横坡度(%) |
水泥混泥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 |
1.0~2.0 |
碎、砾石等粒料路面 |
2.5~3.5 |
其他黑色路面、整齐石块 |
1.5~2.5 |
低级路面 |
3.0~4.0 |
半整齐石块、不整齐石块 |
2.0~3.0 |
1 总则
2 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2.1 公路分级
2.2 公路等级、设计速度的选用
2.3 控制出人
3 公路通行能力
3.1 一般规定
3.2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3.3 一级公路通行能力
3.4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通行能力
4 总体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总体设计要点
5 选线
6 公路横断面
6.1 一般规定
6.2 车道
6.3 中间带
6.4 路肩
6.5 路拱坡度
6.6 公路建筑限界
6.7 公路用地范围
7 公路平面
7.1 一般规定
7.2 直线
7.3 圆曲线
7.4 回旋线
7.5 圆曲线超高
7.6 圆曲线加宽
7.7 超高、加宽过渡段
7.8 平曲线长度
7.9 视距
7.10 回头曲线
8 公路纵断面
8.1 一般规定
8.2 纵坡
8.3 坡长
8.4 爬坡车道
8.5 一合成坡度
8.6 竖曲线
9 线形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平面线形设计
9.3 纵面线形设计
9.4 横断面设计
9.5 线形组合设计
9.6 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9.7 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
9.8 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10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0.1 一般规定
10.2 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10.3 视距
10.4 转弯设计
10.5 附加车道及交通岛
10.6 平面交叉的改建
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1.1 一般规定
11.2 视距
11.3 匝道设计
11.4 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的平衡
11.5 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问的分流、汇流
11.6 互通式立体交叉中的平面交叉
11.7 分离式立体交叉
12 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2.1 一般规定
12.2 公路、铁路立体交叉
12.3 公路、铁路平面交叉
12.4 公路、乡村道路交叉
12.5 公路、管线交叉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条文说明
1 总则
2 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3 公路通行能力
4 总体设计
5 选线
6 公路横断面
7 公路平面
8 公路纵断面
9 线形设计
10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2 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2100433B
1 总则 2 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2.1 公路分级 2.2 公路等级、设计速度的选用 2.3 控制出人 3 公路通行能力 3.1 一般规定 3.2 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3.3 一级公路通行能力 3.4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通行能力 4 总体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总体设计要点 5 选线 6 公路横断面 6.1 一般规定 6.2 车道 6.3 中间带 6.4 路肩 6.5 路拱坡度 6.6 公路建筑限界 6.7 公路用地范围 7 公路平面 7.1 一般规定 7.2 直线 7.3 圆曲线 7.4 回旋线 7.5 圆曲线超高 7.6 圆曲线加宽 7.7 超高、加宽过渡段 7.8 平曲线长度 7.9 视距 7.10 回头曲线 8 公路纵断面 8.1 一般规定 8.2 纵坡 8.3 坡长 8.4 爬坡车道 8.5 一合成坡度 8.6 竖曲线 9 线形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平面线形设计 9.3 纵面线形设计 9.4 横断面设计 9.5 线形组合设计 9.6 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9.7 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 9.8 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10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0.1 一般规定 10.2 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10.3 视距 10.4 转弯设计 10.5 附加车道及交通岛 10.6 平面交叉的改建 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1.1 一般规定 11.2 视距 11.3 匝道设计 11.4 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的平衡 11.5 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问的分流、汇流 11.6 互通式立体交叉中的平面交叉 11.7 分离式立体交叉 12 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2.1 一般规定 12.2 公路、铁路立体交叉 12.3 公路、铁路平面交叉 12.4 公路、乡村道路交叉 12.5 公路、管线交叉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条文说明 1 总则 2 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3 公路通行能力 4 总体设计 5 选线 6 公路横断面 7 公路平面 8 公路纵断面 9 线形设计 10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1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2 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