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涉及汽车差速器生产用工装,尤其涉及一种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
差速器是一种能使旋转运动自一根轴传至两根轴,并使后者相互间能以不同转速旋转的差动机构。汽车差速器是驱动桥的主件,它的作用就是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允许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旋转,满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800533570、公开日为2013年8月21日、名称为“电气触发的锁止式差速器”的专利文件中即公开了一2014年11月之前结构的汽车差速器,汽车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和位于差速器壳体内的两个半轴齿轮(为花键齿轮),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半轴安装孔。使用时,将差速器壳体安装在变速器箱内,变速器箱的两端设有支撑孔,差速器壳体的两端各通过一个差速器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变速器箱两端的支撑孔内,汽车的左右半轴同时穿过轴孔和半轴安装孔而伸入差速器壳体内后一一对应地同两个半轴齿轮连接在一起,通过半轴齿轮驱动而进行转动。汽车差速器有两驱差速器和四驱差速器两种结构形式。四驱差速器和两驱差速器的花键的大小是不同的而轴承是通用的,四驱差速器的花键大于两驱差速器的花键。差速器生产过程中差速器轴承是通过工装压装到差速器外壳上的。
在中国专利号为2010205106122、公开日为2011年5月25日、名称为“差速器锥轴承压装装置”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2014年11月之前差速器轴承装配用工装。
2014年11月之前的差速器轴承装配工装存在以下不足:不能够检测出差速器花键上方存在尺寸不良或毛刺现象(以下将该不良现象称为滞阻不良),如果有以上不良则半轴不能够穿设到差速器外壳中,此时则需要将轴承从外壳中取下、将外壳进行返修或者报废;一种装配工装只能适应一种差速器的装配,更换差速器时必须更换压装底座才能将轴承装配打到差速器外壳上,因此不具有通用性。
图1为《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装配两驱差速器时的示意图。
图3为《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装配四驱差速器时的示意图。
图中:上检测塞头1、作业孔11、台阶孔12、第一连接螺栓13、下检测塞头2、连接销21、第一回位弹簧22、活动支撑座3、台阶孔31、下检测塞头避位腔32、第二回位弹簧33、省力槽34、两驱差速器4、差速器轴承41、两驱差速器半轴孔42、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连接杆5、检测杆安装通孔51、避让孔52、卡接台阶53、外螺纹段54、锁紧螺母55、检测杆6、螺纹孔61、顶丝62、轴承支撑座7、滑套71、上端板72、下端板73、上连接螺栓74、轴承支撑面75、止脱台阶76、下连接螺栓77、检测杆过孔78、开关安装杆8、上比对点81、下比对点82、上检测开关83、下检测开关84、第二连接螺丝85、四驱差速器9、四驱差速器半轴孔92、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
|
|
|
你好,差速器一般是不能修理的,里面一般就是齿轮磨损严重的,如果只是边上的两个轴承响可以单独更换的,齿轮磨损只能更换总成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汽车有问题,问汽车大师。4S店专业技师,10分钟解决...
问的问题 是错误的 差速器都是有的,,,,应该是有没有差速锁的价格差别。。价格我不知道 抱歉
托森式差速器(Torsen)又叫Torsen自锁差速器,它是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的核心技术。Torsen这个名字的由来取Torque-sensing Traction——感觉扭矩牵引,连品牌名...
2018年12月20日,《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上检测塞头1、下检测塞头2、活动支撑座3、轴承支撑座7和开关安装杆8。
上检测塞头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杆5。上检测塞头1设有一个作业孔11和两个台阶孔12。上检测塞头1通过两个一一对应地穿过两个台阶孔12后螺纹连接在连接杆5的上端面上的第一连接螺栓13同连接杆5连接在一起。
连接杆5设有检测杆安装通孔51、避让孔52、卡接台阶53和外螺纹段54。检测杆安装通孔51沿上下方向延伸。检测杆安装通孔51内穿设有检测杆6。避让孔52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
下检测塞头2的外径比上检测头1的外径大。下检测塞头2套设在连接杆5的上端。检测杆6通过同时可拔插地穿设在下检测塞头2和连接杆5中的连接销21同下检测塞头2固接在一起。检测杆6的上端面设有贯通至连接销21的螺纹孔61。螺纹孔61同作业孔11对齐。螺纹孔61中螺纹连接有顶丝62。连接销21通过顶丝62抵紧在检测杆6中,当松开顶丝62时,连接销可以沿下检测塞头2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从下检测塞头2中拔出。
活动支撑座3套设在连接杆5上。活动支撑座3的上端面设有台阶孔31。连接杆5穿过台阶孔31。连接杆5和台阶孔31的孔壁之间形成下检测塞头避位腔32。连接杆5还套设有第一回位弹簧22。第一回位弹簧22的下端位于下检测塞头避位腔31内且同台阶孔31的台阶面抵接在一起、上端同下检测塞头2的下端抵接在一起而实现对下检测塞头2的支撑。卡接台阶53同台阶孔31的底面即台阶面抵接在一起。外螺纹段54位于连接杆5的下端且伸出活动支撑座3的下端面。外螺纹段54上连接有锁紧螺母55。连接杆5通过锁紧螺母55配合卡接台阶53夹持在活动支撑座3的下端而同活动支撑座3可拆卸地固接在一起。
轴承支撑座7包括滑套71、上端板72和下端板73。上端板72为法兰结构。上端板72通过上连接螺栓74连接在滑套71的上端。上端板72的上端面构成轴承支撑面75。上端板72和滑套71之间形成止脱台阶76。下端板73为法兰结构。下端板73通过下连接螺栓77连接在滑套71的下端。下端板73设有检测杆过孔78。检测杆6的下端经检测杆过孔78输出到轴承支撑座7的下方。活动支撑座3的下端滑动连接在滑套71内。滑套71内设有第二回位弹簧33。第二回位弹簧33的下端支撑在下端板73上、上端同活动支撑座3抵接在一起而实现对活动支撑座3的支撑。活动支撑座3同滑套配合的部分的周面上设有沿滑套周向延伸的环形省力槽34。止脱台阶76起到防止活动支撑座3被第二回位弹簧33弹出的作用。
开关安装杆8通过第二连接螺丝85连接于下端板73的下方。开关安装杆8上设有上比对点81和下比对点82。上比对点81处安装有上检测开关83。上检测开关83为感应开关。下比对点82处安装有下检测开关84。下检测开关84为感应开关。
该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压机和压机起动开关。控制装置、压机和压机起到开关都为2014年11月之前的,图中没有画出。该实用新型例中只是在2014年11月之前的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见后续说明。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时,检测杆6的下端是位于上比对点81的上方的即同上比对点81和下比对点82都错开的,此时上检测开关83和下检测开关84都检测不到检测杆。
参见图2,使用时,将差速器轴承41搁置在轴承支撑座7上的轴承支撑面上且套设在活动支撑座3上。使两驱差速器4以两驱差速器半轴孔42朝下的方式套设到上检测塞头1上,上检测塞头1是同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匹配的。如果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存在滞阻不良,则上检测塞头1经过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时会产生滞阻现象而不能下移到两驱差速器4抵接到下检测塞头2的上端面上、也即两驱差速器4同下检测塞头2的上端面之间存在间隙,故两驱差速器4不能够固定住而会产生倾斜,作业者发现差速器倾斜时则表示该差速器为两驱差速器且存在滞阻不良,因此不去起到压机,而是将该差速器移走。如果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不存在滞阻不良,则上检测塞头1能够穿过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此时两驱差速器4的自重驱动下检测塞头2下移到下检测塞头避位腔32内且第一回位弹簧22受到挤压(两驱差速器4的自重驱动第二回位弹簧33收缩的量是微小而可以忽略不计的),检测杆6随着下检测塞头2一起下移,当达到平衡而停止下降时,检测杆6位于同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对齐的地方、使得上检测开关83和下检测开关84都能够检测到检测杆,作业人员观察到差速器平稳后即可合上压机启动开关,此时控制装置获知非仅上检测开关83检测到检测杆6,控制压机驱动对应的下压机构下压,下压机构下推两驱差速器4,两驱差速器4和活动支撑座3等部件都下降而使得两驱差速器4和差速器轴承41装配到一起。压机上升后,在第二回位弹簧33的作用下,活动支撑座3、连接杆5和第一检测塞头1复位;在第一回位弹簧22的作用下第二检测塞头2和检测杆6复位。
参见图3,使四驱差速器9以四驱差速器半轴孔92朝下的方式套设到上检测塞头1上,上检测塞头1能够伸入到四驱差速器半轴孔92中而不阻碍四驱差速器9的下降,由于下检测塞头2是同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匹配的。如果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存在滞阻不良,则下检测塞头2经过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时会产生滞阻现象而不能通过,使得四驱差速器9驱动下检测塞头2下移到四驱差速器9抵接到活动支撑座3的上端面上即停止下移,此时四驱差速器9被平稳支撑的同时,检测杆6也下降到了能够被上检测开关83检测得到而不能够被下检测开关84检测到的位置,此时如果作业人员去合上压机起到开关,则由于控制装置获知了仅上检测开关检测到检测杆,所以压机还是不能够驱动。如果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不存在滞阻不良,则下检测塞头2能够穿过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此时四驱差速器9能够在不下压下检测塞头2的情况下下降到搁置在活动支撑座3上,两个检测开关都没有检测到检测杆,此时作业人员驱动压机时,则控制装置能够使压机起到而驱动对应的下压机构下压,下压机构下推四驱差速器9,四驱差速器9和活动支撑座3等部件都下降而使得四驱差速器9和差速器轴承41装配到一起。压机上升后,在第二回位弹簧33的作用下,活动支撑座3、连接杆5和第一检测塞头1复位;在第一回位弹簧22的作用下第二检测塞头2和检测杆6复位。
因此《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使用时无需使用者去判断被装配的差速器为四驱差速器还是两驱差速器,直接将差速器套设到《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上进行装配即可。也且也无需去观察检测杆的位置来判断是否能够启动压机而对轴进行装配,只有观察到差速器能够平稳地放大《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上即可去驱动压机启动开关,如果差速器为不良品,则在控制装置的作用下,压机不会下压而将差速器轴承和差速器外壳装配到一起,使用时十分方便。
《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轴承装配到差速器外壳上之前检测出差速器花键是否存在滞阻不良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解决了2014年11月之前的差速器装配工装不能够检测出差速器的滞阻不良和不通用的问题。
《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包括上比对点、下比对点、以及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同两驱差速器内花键匹配的上检测塞头、同四驱差速器内花键匹配的下检测塞头、活动支撑座和轴承支撑座,所述上检测塞头的下端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同所述活动支撑座连接在一起,所述下检测塞头套设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的下端穿设有检测杆,所述连接杆设有避让孔,所述检测杆的上端通过连接销同所述下检测塞头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销穿过所述避让孔,所述下检测塞头通过第一回位弹簧支撑于所述活动支撑座,所述活动支撑座通过第二回位弹簧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座;所述两驱差速器套设在上检测塞头上且两驱差速器内花键同上检测塞头之间产生卡滞时、两驱差速器同下检测塞头的上端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两驱差速器套设在上检测塞头上且上检测塞头能够穿过两驱差速器内花键时、两驱差速器支撑在下检测塞头的上端面上且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同所述检测杆对齐;所述四驱差速器套设在下检测塞头上且四驱差速器内花键同下检测塞头之间产生卡滞时、仅上比对点同所述检测杆对齐;所述四驱差速器套设在下检测塞头上且下检测塞头能够穿过四驱差速器内花键时、四驱差速器支撑在活动支撑座上且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同所述检测杆错开。装配过程中,首选将差速器轴承套设于连接杆并搁置在活动支撑座上,不需要区分差速器为四驱还是两驱的,直接以差速器外壳中的半轴孔朝向的方式套设到上检测塞头上,当为两驱差速器时,如果存在滞阻不良,则上检测塞头穿入花键的过程中会产生滞阻现象而不能够穿入、不能够穿入则差速器的下端得不到支撑而无法放置平稳,作业人员根据不能够放置平稳而获知不良、从而不去起到压机进行压装作业;如果不存在滞阻不良,则花键不会阻碍上检测塞头的穿入,使得差速器外壳能够下移到支撑在下检测塞头的上端面上,此时在差速器自重的作用下,下检测塞头下移并挤压第一回位弹簧到第一回位弹簧产生的弹力能够支撑住差速器外壳,下检测塞头驱动检测杆一起下移,当停止下移时则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同检测杆对齐,检测者发现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同检测杆对齐时则去起动压机,压机驱动差速器外壳下移,差速器外壳驱动活动支撑座下移,使得差速器外壳穿设到差速器轴承中而实现同轴承的装配;当为四驱差速器时,由于上检测塞头小于四驱差速器的内花键处的孔径,故不会阻碍外壳的下移,当下移到四驱差速器的内花键同下检测塞头接触时,如果存在滞阻不良,则外壳会驱动下检测塞头下移而自到外壳支撑在活动支撑座上方停止下移,此时仅上比对点同检测杆对齐,检测者发现仅上比对点检测到检测杆,则表示有滞阻不良,不去起到压机进行压装作业;如果不存在滞阻不良,则花键不会阻碍下检测塞头的穿入,使得差速器外壳能够下移到支撑在活动支撑座上,此时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不同检测杆对齐,检测者发现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不同检测杆对齐则去起动压机,压机驱动差速器外壳下移,差速器外壳驱动活动支撑座下移,使得差速器外壳穿设到差速器轴承中而实现同轴承的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轴承支撑座包括滑套、连接在滑套上端的上端板和连接在滑套下端的下端板,所述上端板的上端面构成轴承支撑面,所述上端板和滑套之间形成止脱台阶,所述活动支撑座的下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套内,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下端支撑在所述下端板上、上端同所述活动支撑座连接在一起。活动支撑座升降时的平稳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位于所述下端板的下方,所述下端板设有检测杆过孔。观察时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支撑座的周面设有沿滑套周向延伸的环形省力槽。使得活动支撑座能够可靠地被第一回位弹簧回位。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支撑座设有台阶孔,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台阶孔,所述连接杆和台阶孔的孔壁之间形成下检测塞头避位腔。台阶孔能够起到防止下压外壳的过程中外壳产生偏移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下端位于所述下检测塞头避位腔内、上端同所述下检测塞头的下端连接在一起。结构紧凑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设有卡接台阶,所述卡接台阶同所述台阶孔的底面抵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设有外螺纹段,所述外螺纹段上连接有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同所述活动支撑座的下端面抵接在一起。拆卸组装时的方便性好,提高了维护时的方便性。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设有检测杆安装通孔,所述连接销插接在所述下检测塞头和检测杆中,所述检测杆的上端面设有贯通至所述连接销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中螺纹连接有抵紧在所述连接销上的顶丝。装配拆卸时的方便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上检测塞头设头同所述螺纹孔对齐的作业孔。能够方便地拆卸组装检测杆。
《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还包括控制装置、驱动差速器外壳下移的压机和压机起动开关,所述上比对点处安装有上检测开关,所述下比对点处安装有下检测开关,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当上检测开关和下检测开关二者仅上检测开关检测到检测杆时,使得压机起动开关不能够起动所述压机。能够自动判断是否有滞阻不良,且有滞阻不良时则不能够起到压机,能够避免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在不良品外壳上装配上轴承。检测开关可以为机械开关,传感器等。
《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具有下述优点:能够方便地在装配上轴承前获知花键是否有滞阻不良,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在不良的外壳上装配上轴承;能够同时实现对两驱差速器和四驱差速器的装配和检测。
1.一种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比对点(81)、下比对点(82)、以及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的同两驱差速器内花键(43)匹配的上检测塞头(1)、同四驱差速器内花键(93)匹配的下检测塞头(2)、活动支撑座(3)和轴承支撑座(7),所述上检测塞头(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下端同所述活动支撑座(3)连接在一起,所述下检测塞头(2)套设在所述连接杆(5)上,所述连接杆(5)的下端穿设有检测杆(6),所述连接杆(5)设有避让孔(52),所述检测杆(6)的上端通过连接销(21)同所述下检测塞头(2)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销(21)穿过所述避让孔(52),所述下检测塞头(2)通过第一回位弹簧(22)支撑于所述活动支撑座(3),所述活动支撑座(3)通过第二回位弹簧(33)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座(7);所述两驱差速器套设在上检测塞头上且两驱差速器内花键同上检测塞头之间产生卡滞时、两驱差速器同下检测塞头的上端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两驱差速器套设在上检测塞头上且上检测塞头能够穿过两驱差速器内花键时、两驱差速器支撑在下检测塞头的上端面上且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同所述检测杆对齐;所述四驱差速器套设在下检测塞头上且四驱差速器内花键同下检测塞头之间产生卡滞时、仅上比对点同所述检测杆对齐;所述四驱差速器套设在下检测塞头上且下检测塞头能够穿过四驱差速器内花键时、四驱差速器支撑在活动支撑座上且上比对点和下比对点都同所述检测杆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撑座(7)包括滑套(71)、连接在滑套上端的上端板(72)和连接在滑套下端的下端板(73),所述上端板的上端面构成轴承支撑面(75),所述上端板和滑套之间形成止脱台阶(76),所述活动支撑座(3)的下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套(71)内,所述第二回位弹簧(33)的下端支撑在所述下端板上、上端同所述活动支撑座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比对点(81)和下比对点(82)都位于所述下端板(73)的下方,所述下端板(73)设有检测杆过孔(78)。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座(3)的周面设有沿滑套周向延伸的环形省力槽(3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座(3)设有台阶孔(31),所述连接杆(5)穿过所述台阶孔(31),所述连接杆(5)和台阶孔(31)的孔壁之间形成下检测塞头避位腔(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22)的下端位于所述下检测塞头避位腔(32)内、上端同所述下检测塞头(2)的下端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5)设有卡接台阶(53),所述卡接台阶(53)同所述台阶孔(31)的底面抵接在一起,所述连接杆(5)的下端设有外螺纹段(54),所述外螺纹段(54)上连接有锁紧螺母(55),所述锁紧螺母(55)同所述活动支撑座的下端面抵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5)设有检测杆安装通孔(51),所述连接销(21)插接在所述下检测塞头(2)和检测杆(6)中,所述检测杆(6)的上端面设有贯通至所述连接销的螺纹孔(61),所述螺纹孔(61)中螺纹连接有抵紧在所述连接销上的顶丝(6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检测塞头(1)设头同所述螺纹孔对齐的作业孔(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两驱差速器四驱差速器通用的差速器轴承压装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驱动差速器外壳下移的压机和压机起动开关,所述上比对点处安装有上检测开关(83),所述下比对点处安装有下检测开关(84),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当上检测开关和下检测开关二者仅上检测开关检测到检测杆时,使得压机起动开关不能够起动所述压机。
重型车轴间差速器承推垫圈应力分析
针对重型车轴间差速器承推垫圈的应力分析问题,计算了行星轮系啮合传动所产生的轴向力。在此基础上,将其简化为一个轴对称接触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和计算,得到承推垫圈所受应力;将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应力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结果的正确性。
基于主动限滑差速器的ZL50装载机四轮驱动仿真分析
设计了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及其控制系统,根据ZL50装载机四轮驱动系统的特点推导了驱动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增量式PID为控制算法,建立了前后差速器独立控制的整机仿真系统。在非对称路面上的仿真结果表明: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能够有效限制车轮打滑,提高整机的驱动性能。
由中央差速器、差速限制机构和电子控制系统组成。中央差速器一方面把变速器输出的动力均匀分配到前、后轮驱动轴上,同时在车轮转动时将前轮驱动轴和后轮驱动轴的转速差加以吸收。差速限制机构用于当前后车轮间发生转速差时,控制前、后轮的转矩分配。
托森差速器又称蜗轮-蜗杆式差速器,转矩敏感式差速器(torque-sensing differential),根据在汽车中应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央差速器和轮间差速器两种。
托森中央差速器(轴间差速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差速器壳、蜗轮轴(6个)、前轴蜗杆、后轴蜗杆、和直齿圆柱齿轮(12个)、蜗轮(6个)等组成。
空心轴和差速器外壳通过花键相连而一同转动。每个蜗轮轴上的中间有一个蜗轮和两个尺寸相同的直齿圆柱齿轮。蜗轮和直齿圆柱齿轮通过蜗轮轴安装在差速器外壳上。其中三个蜗轮与前轴蜗杆啮合,另外三个蜗轮与后轴的蜗杆相啮合。与前、后轴蜗杆相啮合的蜗轮8彼此通过直齿圆柱齿轮相啮合,前轴蜗杆和驱动前桥的差速器前齿轮轴为一体,后轴蜗杆和驱动后桥的差速器后齿轮轴为一体。
托森轮间差速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托森轮间差速器与托森中央差速器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的输入转矩是经主减速器从动齿轮直接传给差速器壳体,而不需要托森轴间差速器所具有的空心驱动轴,除此以外,其它结构完全相同。
每个蜗轮-齿轮轴的中间有一个蜗轮,其两侧各有1个尺寸完全相同的直齿圆柱齿轮,而蜗轮-齿轮轴则安装在差速器壳体上。左半轴蜗杆与左边3个蜗轮相啮合,右边3个蜗轮与右半轴蜗杆相啮合,而与左、右半轴蜗杆相啮合的成对的蜗轮彼此之间则通过其两侧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发生联系。左半轴蜗杆与左半轴为一体,右半轴蜗杆与右半轴为一体。差速器壳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盘相联,是差速器的动力输入元件。差速器壳又带动蜗轮-齿轮轴及蜗轮绕半轴蜗杆转动,实现动力从差速器壳体到蜗杆轴进而到车轮的传递。
中央限滑差速器来用来分配前后轴扭矩的装置。通常应用在四驱车上。
汽车转向时,前轮转弯半径比同侧的后轮要大,因此前轮的转速要比后轮快,以至四个车轮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所以四驱车则需要中央限滑差速器来分配前后轴扭矩。
中央限滑差速器的分类
中央限滑差速器的种类有: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
托森差速器
粘性联轴节式差速器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依靠湿式多片离合器产生差动转矩。这种系统多用作适时四驱系统的中央差速器使用。其内部有两组摩擦盘,一组为主动盘,一组为从动盘。主动盘与前轴连接,从动盘与后轴连接。两组盘片被浸泡在专用油中,二者的结合和分离依靠电子系统控制。
在直线行驶时,前后轴的转速相同,主动盘与从动盘之间没有转速差,此时盘片分离,车辆基本处于前驱或后驱状态,可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在转弯过程中,前后轴出现转速差,主、从动盘片之间也产生转速差。但由于转速差没有达到电子系统预设的要求,因而两组盘片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此时车辆转向不受影响。
当前后轴的转速差超过一定限度,例如前轮开始打滑,电控系统会控制液压机构将多片离合器压紧,此时主动盘与从动盘开始发生接触,类似离合器的结合,扭矩从主动盘传递到从动盘上从而实现四驱。
多片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的接通条件和扭矩分配比例由电子系统控制,反应速度快,部分车型还具备手动控制的"LOCK"功能,即主、从动盘片可保持全时结合状态,功能接近专业越野车的四驱锁止状态。但摩擦片最多只能传递50%的扭矩给后轮,并且高强度的使用会时摩擦片过热而失效。
优点:反映速度很快,可瞬间结合;多数车型都是电控结合,无需手动控制;
缺点:最多只能将50%的动力传递给后轮,高负荷工作时容易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