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对发展绿色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但同时也面临概念泛化、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为进一步厘清产业边界,将有限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到对推动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上,有效服务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方、各部门要以《目录》为基础,根据各自领域、区域发展重点,出台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投资、价格、金融等不同支持政策的实际需要,逐步制定以《目录》为基础的细化目录或子目录,指导各机关、团体、企业、社会组织更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着力提高《目录》的可操作性。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为《目录》在各领域的落实、细化目录和子目录的制定、绿色产业标准制定等工作提供相关专业意见。逐步建立绿色产业认定机制,有序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相关服务。
四、各地方、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经验交流,推广壮大绿色产业的经验做法,推动建立《目录》同相关国际绿色标准之间的互认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对各地区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协会、委员会、认证机构、企业等进行指导或检查。各地方在贯彻执行《目录》的过程中,如遇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各地方、各部门要加强《目录》与既有绿色产业支持政策的衔接,妥善处理存量资金和项目,逐步根据《目录》调整政策支持范围。既有政策的数据统计可按《目录》公布前、《目录》公布后分别进行统计。
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任务、资源环境状况、污染防治攻坚重点、科学技术进步、产业市场发展等因素,适时对《目录》进行调整和修订。
附件:1.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2.《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解释说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自 然 资 源 部
生 态 环 境 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人 民 银 行
国 家 能 源 局
2019年2月14日
此次制定《目录》参考了国际通行的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以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作和资源环境国情为重点,广泛听取了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目录》主要遵循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切合发展基本国情、突出相关产业先进性、助力全面绿色转型的原则。
《目录》对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方面加以分类。此外,编制方还附录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解释说明》,对每个产业的内涵、主要产业形态、核心指标参数等内容加以解释。
《目录》将作为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依据,统一各地方、各部门对“绿色产业”的认识,确保精准支持、聚焦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逐步建立绿色产业认定机制。 2100433B
绿色产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手段,但由于“绿色”概念较为宏观、抽象,各部门对“绿色产业”的边界界定不一,产业政策无法聚焦,存在“泛绿化”现象,不利于绿色产业发展。
广义的绿色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但政策、资金等资源有限,客观上要求在扶持绿色产业发展上应立足当下、厘清主次、把握关键,紧紧抓住现阶段的“牛鼻子”,把有限的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
基于以上考虑,亟需出台一个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阶段、资源生态环境特点、各方普遍认可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划定产业边界,协调部门共识,凝聚政策合力。
这个就不好说了
大类主要有3个,分别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另外新增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类;限制类新增了民爆产品门类;淘汰类新增了船舶和民爆产品等门类。《目录》还新设了“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2013年2月16日颁发的规范文件。是为更好地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所通过的文件。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
1 节能环保产业
1.1 高效节能装备制造
1.1.1 节能锅炉制造
1.1.2 节能窑炉制造
1.1.3 节能型泵及真空设备制造
1.1.4 节能型气体压缩设备制造
1.1.5 节能型液压气压元件制造
1.1.6 节能风机风扇制造
1.1.7 高效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
1.1.8 节能电机制造
1.1.9 节能型变压器、整流器、电感器和电焊机制造
1.1.10 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制造
1.1.11 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制造
1.1.12 高效节能商用设备制造
1.1.13 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制造
1.1.14 绿色建筑材料制造
1.1.15 能源计量、监测、控制设备制造
1.2 先进环保装备制造
1.2.1 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
1.2.2 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制造
1.2.3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装备制造
1.2.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制造
1.2.5 减振降噪设备制造
1.2.6 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处理设备制造
1.2.7 环境污染处理药剂、材料制造
1.2.8 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制造
1.3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
1.3.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
1.3.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装备制造
1.3.3 建筑废弃物、道路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制造
1.3.4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制造
1.3.5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装备制造
1.3.6 资源再生利用装备制造
1.3.7 非常规水源利用装备制造
1.3.8 农林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制造
1.3.9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综合利用装备制造
1.4 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船舶制造
1.4.1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
1.4.2 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制造
1.4.3 绿色船舶制造
1.5 节能改造
1.5.1 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
1.5.2 电机系统能效提升
1.5.3 余热余压利用
1.5.4 能量系统优化
1.5.5 绿色照明改造
1.5.6 汽轮发电机组系统能效提升
1.6 污染治理
1.6.1 良好水体保护及地下水环境防治
1.6.2 重点流域海域水环境治理
1.6.3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1.6.4 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1.6.5 交通车辆污染治理
1.6.6 城市扬尘综合整治
1.6.7 餐饮油烟污染治理
1.6.8 建设用地污染治理
1.6.9 农林草业面源污染防治
1.6.10 沙漠污染治理
1.6.11 农用地污染治理
1.6.12 噪声污染治理
1.6.13 恶臭污染治理
1.6.1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7 资源循环利用
1.7.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1.7.2 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1.7.3 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1.7.4 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
1.7.5 海水、苦咸水淡化处理
1.7.6 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
1.7.7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7.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
2 清洁生产产业
2.1 产业园区绿色升级
2.1.1 园区产业链接循环化改造
2.1.2 园区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
2.1.3 园区污染治理集中化改造
2.1.4 园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2.2 无毒无害原料替代使用与危险废物治理
2.2.1 无毒无害原料生产与替代使用
2.2.2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2.2.3 危险废物运输
2.2.4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与替代
2.3 生产过程废气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2.3.1 工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2.3.2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
2.3.3 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
2.3.4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2.4 生产过程节水和废水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2.4.1 生产过程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
2.4.2 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
2.4.3 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治理
2.4.4 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
2.5 生产过程废渣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2.5.1 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
2.5.2 历史遗留尾矿库整治
2.5.3 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2.5.4 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3 清洁能源产业
3.1 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
3.1.1 风力发电装备制造
3.1.2 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
3.1.3 生物质能利用装备制造
3.1.4 水力发电和抽水蓄能装备制造
3.1.5 核电装备制造
3.1.6 非常规油气勘查开采装备制造
3.1.7 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制造
3.1.8 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制造
3.1.9 燃气轮机装备制造
3.1.10 燃料电池装备制造
3.1.11 地热能开发利用装备制造
3.1.12 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制造
3.2 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
3.2.1 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
3.2.2 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
3.2.3 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
3.2.4 大型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
3.2.5 核电站建设和运营
3.2.6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
3.2.7 地热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
3.2.8 海洋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
3.2.9 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
3.2.10 热泵设施建设和运营
3.3 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3.3.1 清洁燃油生产
3.3.2 煤炭清洁利用
3.3.3 煤炭清洁生产
3.4 能源系统高效运行
3.4.1 多能互补工程建设和运营
3.4.2 高效储能设施建设和运营
3.4.3 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营
3.4.4 燃煤发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工程和运营
3.4.5 天然气输送储运调峰设施建设和运营
3.4.6 分布式能源工程建设和运营
3.4.7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营
4 生态环境产业
4.1 生态农业
4.1.1 现代农业种业及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
4.1.2 绿色有机农业
4.1.3 农作物种植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和运营
4.1.4 森林资源培育产业
4.1.5 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产业
4.1.6 碳汇林、植树种草及林木种苗花卉
4.1.7 林业基因资源保护
4.1.8 绿色畜牧业
4.1.9 绿色渔业
4.1.10 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
4.1.11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4.2 生态保护
4.2.1 天然林资源保护
4.2.2 动植物资源保护
4.2.3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运营
4.2.4 生态功能区建设维护和运营
4.2.5 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
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性运营
4.3 生态修复
4.3.1 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
4.3.2 河湖与湿地保护恢复
4.3.3 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和运营
4.3.4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
4.3.5 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
4.3.6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
4.3.7 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3.8 有害生物灾害防治
4.3.9 水生态系统旱涝灾害防控及应对
4.3.10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
4.3.11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4.3.1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4.3.13 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
5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5.1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5.1.1 超低能耗建筑建设
5.1.2 绿色建筑
5.1.3 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
5.1.4 装配式建筑
5.1.5 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
5.1.6 物流绿色仓储
5.2 绿色交通
5.2.1 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和运营
5.2.2 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及机场廊桥供电设施建设
5.2.3 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和运营
5.2.4 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和运营
5.2.5 充电、换电、加氢和加气设施建设和运营
5.2.6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和运营
5.2.7 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和运营
5.2.8 共享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5.2.9 公路甩挂运输系统建设和运营
5.2.10 货物运输铁路建设运营和铁路节能环保改造
5.3 环境基础设施
5.3.1 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
5.3.2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
5.3.3 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营
5.3.4 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排查改造建设修复
5.3.5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建设和运营
5.3.6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规范化建设和运营
5.4 城镇能源基础设施
5.4.1 城镇集中供热系统清洁化建设运营和改造
5.4.2 城镇电力设施智能化建设运营和改造
5.4.3 城镇一体化集成供能设施建设和运营
5.5 海绵城市
5.5.1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和运营
5.5.2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和运营
5.5.3 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和运营
5.5.4 城市排水设施达标建设运营和改造
5.5.5 城市水体自然生态修复
5.6 园林绿化
5.6.1 公园绿地建设、养护和运营
5.6.2 绿道系统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
5.6.3 附属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
5.6.4 道路绿化建设、养护管理
5.6.5 区域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
5.6.6 立体绿化建设、养护管理
6 绿色服务
6.1 咨询服务
6.1.1 绿色产业项目勘察服务
6.1.2 绿色产业项目方案设计服务
6.1.3 绿色产业项目技术咨询服务
6.1.4 清洁生产审核服务
6.2 项目运营管理
6.2.1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6.2.2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6.2.3 用能权交易服务
6.2.4 水权交易服务
6.2.5 排污许可及交易服务
6.2.6 碳排放权交易服务
6.2.7 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
6.2.8 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服务
6.3 项目评估审计核查
6.3.1 节能评估和能源审计
6.3.2 环境影响评价
6.3.3 碳排放核查
6.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3.5 水土保持评估
6.4 监测检测
6.4.1 能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6.4.2 污染源监测
6.4.3 环境损害评估监测
6.4.4 环境影响评价监测
6.4.5 企业环境监测
6.4.6 生态环境监测
6.5 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
6.5.1 节能产品认证推广
6.5.2 低碳产品认证推广
6.5.3 节水产品认证推广
6.5.4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推广
6.5.5 有机食品认证推广
6.5.6 绿色食品认证推广
6.5.7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推广
6.5.8 绿色建材认证推广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1 附件 1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 2019年版) 1 节能环保产业 1.1 高效节能装备制造 1.1.1 节能锅炉制造 1.1.2 节能窑炉制造 1.1.3 节能型泵及真空设备制造 1.1.4 节能型气体压缩设备制造 1.1.5 节能型液压气压元件制造 1.1.6 节能风机风扇制造 1.1.7 高效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 1.1.8 节能电机制造 1.1.9 节能型变压器、整流器、电感器和电焊机制造 1.1.10 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制造 1.1.11 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制造 1.1.12 高效节能商用设备制造 1.1.13 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制造 1.1.14 绿色建筑材料制造 1.1.15 能源计量、监测、控制设备制造 2 1.2 先进环保装备制造 1.2.1 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 1.2.2 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制造 1.2.3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装备制造 1.2.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
2011年产业指导目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关于钢铁行业有关规定 第一类鼓励类 钢铁 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煤调湿、风选调湿、捣固炼焦、配型煤炼焦、干法熄焦、导 热油换热、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煤焦油精深加工、苯加氢精制、 煤沥青制针状焦、 焦油加氢处理、 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等先进技术 的研发与应用 3、非高炉炼铁技术 4、先进压水堆核电管、百万千瓦火电锅炉管、耐蚀耐压耐温油 井管、耐腐蚀航空管、高耐腐蚀化工管生产 5、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钢材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 600兆帕级及以上高强度汽车板、油气输送高性能管线钢、高强度船 舶用宽厚板、海洋工程用钢、 420兆帕级及以上建筑和桥梁等结构用 中厚板、高速重载铁路用钢、 低铁损高磁感硅钢、 耐腐蚀耐磨损钢材、 节约合金资源不锈钢(现代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含氮不锈钢)、 高性能基础件(高性能齿轮、 12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领域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条件、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持股比例限制;
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可延长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
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凡外资比例达到25%以上的再投资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允许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承包经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
00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 00
1.2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 00
1.2.1绿色建筑的由来 / 00
1.2.2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 00
1.2.3国内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 00
1.3绿色建筑工程实例 / 00
思考题 / 0
0第2章绿色建筑评价
2.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0
2.1.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0
2.1.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0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0
2.2.1绿色建筑评价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方法 / 0
2.2.2节地与室外环境 / 0
2.2.3节能与能源利用 / 0
2.2.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0
2.2.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0
2.2.6室内环境质量 / 0
2.2.7施工管理 / 0
2.2.8运营管理 / 0
2.2.9提高与创新 / 0
思考题 / 0
0第3章绿色建筑技术
3.1建筑节能设计与技术 / 0
3.1.1建筑体型与平面设计 / 0
3.1.2建筑墙体节能技术 / 0
3.1.3建筑外门窗节能技术 / 0
3.1.4建筑地面节能技术 / 0
3.1.5建筑屋面节能技术 / 0
3.1.6建筑遮阳技术 / 0
3.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0
3.2.1太阳能利用技术 / 0
3.2.2地能利用原理与技术 / 0
3.3城市雨水利用技术 / 0
3.3.1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和现状 / 0
3.3.2城市雨水利用设施 / 0
3.3.3雨水利用设计的要点 / 0
3.3.4雨水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0
3.4污水再利用技术 / 0
3.4.1污水再利用的意义 / 0
3.4.2城市污水回用及可行性 / 0
3.4.3污水再利用类型和途径 / 0
3.4.4污水处理技术 / 0
3.5建筑节材技术 / 0
3.5.1建筑节材的技术途径 / 0
3.5.2建筑节材技术的发展趋势 / 0
3.5.3循环再生材料和技术 / 0
思考题 / 0
0第4章绿色施工概述
4.1绿色施工概念和主要内容 / 0
4.1.1绿色施工的概念 / 0
4.1.2绿色施工的主要内容 / 0
4.2绿色施工的发展现状 / 0
4.2.1国外绿色施工发展 / 0
4.2.2国内绿色施工发展 / 0
4.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0
4.3.1地基与基础工程 / 0
4.3.2结构工程 / 0
4.3.3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 /
思考题 /
第5章绿色施工评价
5.1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
5.1.1绿色施工评价的基本规定 /
5.1.2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 /
5.1.3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
5.1.4绿色施工评价组织和程序 /
5.2环境保护评价指标 /
5.2.1控制项 /
5.2.2一般项 /
5.2.3优选项 /
5.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
5.3.1控制项 /
5.3.2一般项 /
5.3.3优选项 /
5.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 /
5.4.1控制项 /
5.4.2一般项 /
5.4.3优选项 /
5.5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指标 /
5.5.1控制项 /
5.5.2一般项 /
5.5.3优选项 /
5.6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评价指标 /
5.6.1控制项 /
5.6.2一般项 /
5.6.3优选项 /
思考题 /
第6章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
6.1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
6.1.1施工组织与管理基本理论 /
6.1.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内涵 /
6.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方法 /
6.2.1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标准化方法建立基本原则 /
6.2.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一般规定 /
6.3绿色施工管理及技术措施 /
6.3.1环境保护 /
6.3.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措施 /
6.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 /
6.3.4节能与能源利用措施 /
6.3.5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
思考题 /
第7章绿色施工技术
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 /
7.2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
7.2.1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 /
7.2.2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与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 /
7.3预拌砂浆技术 /
7.4墙体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 /
7.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 /
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
7.6.1TCC建筑保温模板施工技术 /
7.6.2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
7.7外墙硬泡聚氨酯喷涂施工技术 /
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 /
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 /
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
7.11供热计量技术 /
7.12建筑遮阳技术 /
7.13植生混凝土 /
7.14透水混凝土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2100433B
第1章 认知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 1
1.1 绿色建筑基本知识 2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
1.3 绿色施工 8
本章实训 10
本章总结 11
本章习题 12
第2章 节能与能源利用 13
2.1 建筑节能概述 14
2.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16
2.3 建筑能源系统效率 35
2.4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 38
2.5 绿色建筑节能与能源评价标准 45
本章实训 47
本章总结 49
本章习题 49
第3章 节地与室外环境 51
3.1 建筑物选址及节地措施 52
3.2 室外气候及城市微气候 54
3.3 节地与室外环境评价标准 61
本章实训 63
本章总结 65
本章习题 66
第4章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7
4.1 水资源概论 68
4.2 绿色建筑节水技术 70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价标准 79
本章实训 80
本章总结 82
本章习题 83
第5章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5
5.1 绿色材料的概念与内涵 86
5.2 常用的绿色建材产品 88
5.3 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 102
本章实训 103
本章总结 105
本章习题 106
第6章 室内环境质量 107
6.1 室内空气质量概述 108
6.2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112
6.3 绿色建筑声环境及其保障技术 116
6.4 室内环境的评价标准 118
本章实训 121
本章总结 123
本章习题 124
第7章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25
7.1 运营管理的概念 126
7.2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 128
7.3 智能建筑简介 133
7.4 运营管理评价标准 136
本章实训 137
本章总结 139
本章习题 140
第8章 绿色施工 141
8.1 绿色施工的概念 142
8.2 绿色施工技术 146
8.3 绿色施工新技术 154
8.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168
本章实训 180
本章总结 182
本章习题 183
附件:绿色施工评价表(一套) 185
参考文献 195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