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序
前言
开幕式发言
国务委员刘延东贺信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的发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苏波的发言
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的发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周长益司长的讲话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发言
大会报告
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绿色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与新能源
对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探讨
低碳社会发展道路
分论坛1 气候变化科学认识
中国气候变化基础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综合气候解决方案——科技与持续经济框架
绿色经济:理想与现实
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从科学到政策
IPCC第一组评估报告:“从第四次到第五次”
极区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
气候变化议题中有关大气气溶胶一区域空气污染问题之思考
全球与区域干旱化的对比分析及其机理研究
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过去2000年北半球温度变化重建研究
CMIP3-5:从气候系统模式走向地球系统模式
分论坛2 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全球展望
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
节能减排与标准化
中国电力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中国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的经济可行方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绿色技术与上海世博会
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分论坛3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适应与响应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气候变化适应:综合多项全球环境公约与千年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
WB咨询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课题研究简介
人口与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及综合调控
中国低碳发展与人类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的公民行动
中国巨灾风险转移方案
分论坛4 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与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分析框架
初析气候变化谈判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
巴西低碳发展的主要行动与政策
中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中日低碳城市合作战略
碳预算账户方案及其含义
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低碳发展的几点思考
应对气候变化——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南南合作下的技能转移新模式:让人人用得起新能源
中国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
目标的初步考虑
闭幕式发言
专题研讨一总结发言
专题研讨二总结发言
专题研讨三总结发言
专题研讨四总结发言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总结发言2100433B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系统全面介绍了当前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与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的真知灼见。本书可供能源、环境、气象气候、农业、林业、水资源、海洋、人体健康、经济、地质和地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可供能源、环境、气象气候、农业、林业、水资源、海洋、人体健康、经济、地质和地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作 者: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著 丛 书 名:版 次:1页 数:239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
江泽民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
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观念。一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人类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绿色施工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建筑没提上议事日程Q本文系统的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水平的路径,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施工水平Q
依靠科技创新 不断提高绿色施工水平
低碳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中国国情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走节能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简单介绍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内涵。根据当前施工特点,介绍了要想实现绿色施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持续教育,提升理念,自觉绿色施工;标准化,制度化,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综合集成优化,不断创新绿色施工技术;规范建筑市场,掌控合理造价,保证绿色施工等4方面入手。
建筑节能与科技创新工作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我司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司时刻牢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改善群众居住品质作为基本出发点,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切实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应有贡献。
坚持党建与业务一起抓,让“双轮”驱动成为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从建筑节能与科技创新到发展绿色建筑,到推进装配式建筑,我司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为防止党建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我司坚持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
一是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从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入手,时刻提醒全体同志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求武装头脑。
二是将“三会一课”等党务学习制度与司务会等业务工作制度紧密结合,每次召开司务会的同时,必须同步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党员大会,在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时,必须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跟党中央步伐,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工作方向。通过两个制度紧密结合,丰富了党员干部知识储备,提高了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管理能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坚持建章立制,让遵规守矩成为自觉
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一以贯之。针对我司履职经常涉及立项审批、资金分配、专家审查、项目验收的工作特点,坚持建章立制,让遵规守矩成为自觉。
一是定期组织全司干部深入学习廉洁自律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强化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经常咬耳扯袖,司领导班子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处室、处室负责人与处内同志之间经常交心谈心,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做到心中有戒。
二是按照部党组和中央纪委驻部纪检组要求,梳理廉政风险防控点、制定廉政风险防控办法,完善工作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做到行为有戒。
三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科技计划项目及各类示范工程项目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制定和细化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办法和实施细则,规范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做到履职有规。
四是针对科技管理工作需要借助专家队伍的特点,着重加强对专家队伍的管理,完善专家工作制度和工作规则,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严防发生利益交换行为和技术腐败。同时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做到管理有方。
坚持学用结合,让取信于民成为目标
“两学一做”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建筑节能与科技的工作成果,直接体现在为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部署服务,积极倡导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方式。全司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职尽责。
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导工作实践,特别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和第十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迅速落实到工作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二是牢牢把握学用结合,围绕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担当、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中,司领导多次带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百姓、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研究制定、认真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五大发展理念”是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努力完成好“十三五”规划中对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任务要求,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水平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我们将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着力推进建筑节能与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最大的挑战之一。所谓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成分的变化,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为因素主要是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在急剧增加。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1.1万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占80%,美国占26.9%居首位,而中国也已经居第二位,占8.2%。1950—2002年期间,中国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知,不只是美国负有减排的第一大历史责任,同样即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少的中国也已经负有第二大历史责任。并且根据最新估计,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第一的大国。因此,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中国也已经面临来自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减排压力。
实际上,中国的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出于对国际压力的反应,更是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绿色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人发展理念的创新,甚至也可以说是对世界的发展理念的贡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巨大的挑战,但同时又是一个契机,中国需要把握住这次发动甚至领导“绿色工业革命”的机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12年10月11日,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表示,当前绿色发展已大势所趋,投资促进工作要做好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作。当前在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投资促进工作要为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服务,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绿色工业革命兴起
一方面可以说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另一方面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将是人类目前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我们称之为“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和前几次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依赖于化石能源,因此在经济总产出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增加。而绿色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人类第一次实现工业或者经济总产出提高的同时碳排放下降,甚至是“脱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包括核能的使用。
回顾1750年以来全球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世界上至少已经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是英国领导的蒸汽机革命,人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启动了第一次工业化、现代化。而中国恰恰在这个时期沉溺于清王朝盛世中,虽然这的确是中国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巅峰时期。但是,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向工业文明、工业经济、工业社会转型的机会。
第二次是美国领导的铁路革命、钢铁革命、电力革命以及化石能源(石油)革命。中国同样也在这场革命中失去了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革命,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下半叶。在这场革命过程中,其实中国一开始是落伍者、边缘化者(Marginalized)。也正是在这场革命日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意识到了世界新技术的革命,并且打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才使得我们抓住了最后的机会。由此中国开始变成了追赶者,从成为了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积极采用者、进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用户国、生产国和出口国。
以上是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的不同表现。另外如果从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角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过程,如表1所示。在182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发展的顶峰。此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将近1/3,达到了32.9%,而此时英国的GDP只相当于中国的15.81%。到了1870年,英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的GDP占世界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1%,而中国则迅速下降到了17.2%。之后世界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开始迅速崛起。1870年美国的GDP相当于中国的大约一半,而到了1950年已经相当于中国的6倍。并且1950年的时候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也降至历史的最低点,仅有4.5%。而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主动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并积极地追赶,于是中国的GDP占世界比重也从1980年的5.2%迅速上升到了2006年的16.78%,也迅速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
这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告诉我们,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浩浩荡荡的潮流。当世界潮流来临之前或者是来临之中,我们必须要对外开放,积极地迎接并参与。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更是如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30年前邓小平同志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脱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体制和观念,而这一次我们实际上是要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观念,来主动地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这次绿色革命最大的创新点也是与前几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区别,就是要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即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随之增加。具体来说,绿色革命也伴随着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业、绿色消费以及绿色住宅,等等。因此尽管中国因气候变化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和挑战,但是这同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人类历史上的历次工业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因此实际上历史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犯过去那样的错误,未来更不允许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不进则退,甚至进慢了也是退。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把挑战转化为机遇。这就是现在的全球背景,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即将来临。
中国发展模式转变
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的时候,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对国际社会做出承诺,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需要去主动减排。实际上这是出于中国自身的利益,而不只是迫于国际上的压力。这也涉及中国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化"para" label-module="para">
(一)中国的“自然国情”
对于中国自然国情的认识并非一开始就具备。1991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一次对中国的“灾害国情”做了一个描述,作者本人也参与了。当时的提法就是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影响损失巨大的国家。这是当时我国科学家的共识,但还不是社会共识,更不是政治共识。
当受到了自然界的严重惩罚之后,这个共识才逐渐形成。在我国受到南方雨雪灾害、汶川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之后,我们才形成了对自然灾害国情的政治共识。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谈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重新认识中国的自然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①其实当胡锦涛讲这句话的时候,新中国已经建国快60年了。这段话并不是在新中国建国时1949年由毛泽东提出的,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
其实通过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已经是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受灾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990年到2007年,全世界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平均每年大约2.1亿人,而中国占到了其中的1.1亿人,相当于全世界受灾人口的52.4%,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国情。正是这个基本国情告诉我们,中国本身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尽管在温室气体的制造和排放上中国是后来者,但是我们的受害却是最严重的。
另外从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量来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粮食减产是380万吨,相当于当时每年粮食总产量的2.1%。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的直接粮食减产就达到了3 290万吨,相当于同时期年均粮食总产量的7.0%,因此我们可以视自然灾害为当前对粮食和农业的最大威胁。
再从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来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每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就已经是相当高了。后来由于我国GDP规模迅速增大,所以这个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损失的绝对数还是在大幅度上升。例如,仅2008年的南方雪灾就造成了1 56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越来越多,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也在提高,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此外,灾害经济损失占当年新增GDP的比例同样也很高。作者本人曾经直接参与了“国家综合减灾防灾‘十一五’规划”,里面规定得很清楚,要求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要小于1.5%,但是最近两年的实际情况已经超过了这个比例。
另外,以上列出的损失指的只是直接经济损失,并没有包含人员的伤亡数。实际上人的生命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因此我们也提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有“两个明显减少”,第一是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明显减少,第二就是人员的伤亡数要明显减少。
(二)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首次明确提出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回溯一下从那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
努力是先成功后逆转。在“九五”时期(1996—2000年),尽管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内需不足的影响,我国仍保持了8.63%的经济增长率,而且现在看来这也是比较符合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的一个数字。而这个时期一个很好的现象是我国实现了能源消费的低增长,只有年均1.10%,从而使得能源弹性系数非常低。这一时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的增长只有0.127个百分点,因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所“脱钩”。最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在下降,年平均下降2.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九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得到了转变。
然而很可惜的是在“十五”规划中,节能减排没有得到很好的强调,并且也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提出来。因此在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出现了急剧的增加。如表2右边一栏数据所示,从2001到2008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与前一个阶段(1996—2000年)相比只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是资源代价和污染代价都是巨大的,例如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就比前一阶段提高了8.3个百分点,达到9.4%。因此我们称之为“高代价的高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净福利”应该等于名义GDP减去各类损失,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国在这一阶段的“高增长”其实是得不偿失。
中国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针对“十五”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逆转,2005年10月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首次做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尖锐地批评了“十五”规划期间没实现节能减排,也没能很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份报告当时给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针对“十五”规划期间的两个突出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单位GDP能耗上升,本届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定量指标,并且首次将其作为政府的约束性指标,通过法定程序在2006年由全国人大通过并正式开始实施。
过去30多年我国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取得这些经济成就很关键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我们在这一时期成功地创造和维持了30多年的国际和平环境。假如我们未来想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则必须继续构筑新的国际和平环境,而这个国际和平环境本质上就已经需要中国能够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稳定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减排。这既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中国的责任。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十二五”规划时重要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十三五纲要提出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2012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发布38个城市绿色体检
《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首次把统计分析和民众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特别增加了城市绿色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调查了解民众对所居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绿色行动的综合评价。在38个重点城市的公众满意度调查中,克拉玛依、银川、西宁、厦门、杭州、重庆、成都、珠海、青岛、宁波排前10位,合肥、长沙、呼和浩特、武汉、兰州列后5位。民众对当前城市绿色发展的总体状况持肯定态度。
.
绿色发展行动:它是指从我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改变以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重新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与行动,是道德高尚、行为文明的体现。 相关活动: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2008年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未来,环境保护部将继续坚持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道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为核心,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着力从5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积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关注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建设等环节的节能增效,加强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建立相应的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制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发展,绿色技术是支撑。环保部门将对绿色技术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四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方式,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充分利用已有实践成果,积极宣传相关经验做法,促进有助于绿色增长的环保技术转让,共同研发新的绿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