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物质层建设是绿色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是形成企业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从物质层中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企业通过将其环境信息公布于众,使广大职工对企业的环境状况和奋斗目标心中有数,企业要让消费者、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情况,理解企业的绿色文化;也便于社会监督。反馈回来的批评、建议等信息,是企业推进绿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一个企业负责任的表现。日本企业对此很重视,日本环境厅每年还组织评比优秀环境报告。
这一系统应包括绿色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绿色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绿色企业视觉传播系统。绿色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企业外貌;产品的特色、样式、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等,而所有这些工作均需要CI系统来解决,即构建完整的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调节企业的内部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程序,也是企业各部门、各部分相互连接的纽带。企业建立绿色文化,必须从严格的规章制度开始。绿色管理制度的形成和落实过程也是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理顺领导机制,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
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是需要投入—定资源的活动,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相关技术资源,产生的效益不是那么直接和迅捷,因此在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初期应负责组建—个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企业文化的建设及未来的专业工作。工作班子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工艺技术知识和能力。最好由不同部门且对组织有较深了解的人员组成。企业的绿色职能部门应成为企业的检察机构,具有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企业文化中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志和标准。绿色企业文化的标志是在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和企业宗旨等方面处处体现绿色。
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是需要投入—定资源的活动,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相关技术资源,币i产生的效益不是那么直接和迅捷,因此在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初期应负责组建—个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企业文化的建设及未来的专业工作。工作班子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工艺技术知识和能力。最好由不同部门且对组织有较深了解的人员组成。企业的绿色职能部门应成为企业的检察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的决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成为企业决策中的重要因索;另一方面,能够与企业各个部门保持信息的沟通,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以杜绝损害环境利益的行为发生。
初始环境评审是建立规章制度的基础。具体的步骤是:第一,调查企业的环境状况。了解企业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弄清企业的污染源、排污种类及途径;把握企业内部各个方面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使用及造成的浪费和流失情况。第二,评价企业的环境质量。在调查的基础对企业的污染源极其污染程度、资源及能源消格程度与相应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作出评价。第三,提出企业的绿色管理目标。参照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提出量化的降低能耗的具体目标。第四,制定绿色管理的战略措施和企业的年度绿色计划。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企业的业务范围,在“绿化”现有业务的同时,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夕阳业务,发展新兴的绿色业务。
绿色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的编制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它要结合组织的特点,充分考虑组织的环境状况、现有机构和其他资源状况。具体的绿色规章制度应包括:环境管理规则、专业技术规程、环保业务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绿色规章制度区别于一般规章制度的是,它是将绿色价值观念溶入企业的生产、人事、营销和财务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这些成文的制度与约定及不成文的企业规范和习惯,对企业员工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保证企业的整个绿色管理工作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地运转。烽火专家认为绿色管理规章的评审是指企业在绿色规章制度的运行阶段,检查整个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各规章制度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进行纠正。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以“绿色”作为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企业文化中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志和标准。绿色企业文化的标志是在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和企业宗旨等方面处处体现绿色。
发挥企业主要经营者的主导作用,用企业家精神带动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在企业中主要是靠领导的积极倡导,逐步培养,并身体力行,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才能逐步形成。作为—个现代企业家,首先,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将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的基本任务,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要树立资源价值观。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将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以及环境治理带来的费用纳入成本;再次,树立环境法制观念,研究环保法规,自觉以有关法规约束企业的行为;最后,树立环境道德观,现代企业家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发展的事业中去。
首先,要进行绿色知识的培训,培训是手段,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并使之达到担负相应的环境职责的能力。培训工作是否充分有效是能否成功创建绿色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要开展绿色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使职工的绿色意识不断增强。最后,要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海尔集团是最早通过ISO14000认证的公司,该公司特别注重典型事例的作用,他们通过认证前和认证后的对比,使公司全体员工理解并接受绿色观念,克服了认为实施绿色管理就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等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理解资源综合利用知识,形成了实施绿色管理的统一信念和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行动之中。
我2001年为朗诗熙园做销售时,离职客户完结的提成30%,到现在没给。当时离开时说公司实力强不会欠,16年过去还没给。企业文化不是宣传,要实实在在做到。诚信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文化,笑死人了。为了省钱,...
走进宝胜的大门,代表们便惊叹厂区的宽大整洁,车间的错落有致,绿化的别具一格。接待亲切地向我们介绍了宝胜集团的情况:宝胜集团创建于1985年,是专业生产电线电缆、电缆材料以及变压器、开关柜等电气产品的国...
SUNON圣奥圣——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大至高的象征, 不敢自诩能达极至, 但追求目标无止境;奥——奥妙, 又寓意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及人文性。 中西合璧,传承古今。战略目标:做强做大、高速发展...
企业建设绿色文化,就是要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价值观念,并贯彻于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做到在发展生产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创造性的管理活动,从大量的企业实践来看,建设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绿色企业文化既是绿色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企业要制定绿色管理战略、进行科学的环境资源管理,首先取决于员工特别是管理者是否具有绿色意识。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研究开发人员有没有树立绿色价值观就是前提。企业要开发绿色市场、进行绿色营销,其营销人员对企业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绿色企业文化体现在绿色管理的各个方面。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贯彻绿色管理的措施,是企业树立绿色形象,实现企业绿色目标的保证。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目的,是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此企业要通过科技进步和管理改进,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并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绿色意识和积极参与。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需要
首先,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当前,整个世界都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浪潮此起彼伏,企业应看到这一趋势。其次,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生命力。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实践的基础,体现企业对企业生产环境和社区环境改善的认同决心。也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企业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心。
再次,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使企业能够取得社区、社会和公众的好感。
绿色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绿色企业文化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是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进行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既要露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绿色产品的要求。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树立绿色价值观
要树立企业是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统一体的绿色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由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为企业的员工所认同的一系列理念。企业价值观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文明时代来临之际,树立绿色价值观,即将环保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关键。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导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鼓励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展相协调。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这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需求。绿色企业使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不仅要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要引导需求。积极主动地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树立新的伦理观、价值观,避免不合理需求引发的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引起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损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的异化,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不和谐。
地球的整体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相互依存性,把整个人类连在一起。这要求人类必须采取共同的联合行动,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企业经营活动角度看,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许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供应链某一环节(某一国家)出现问题,整个供应链就会出现问题,而停止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和消费。某些大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保项目的投资需要许多企业的介入,形成战略联盟才能解决,特别是有些环境问题是跨越国界的,要求企业从全球视角进行绿色管理。因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把整个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企业之间除了竞争的一面,还有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一面,所有企业都是经济体系的命运共同体,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共同体。只注重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不可能永续经营,百年不衰。
绿色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
环境是人类的需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成为人类关注的问题。企业要正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将其贯彻到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绿色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将供应链扩展到消费者,一要生产安全、健康、无害的产品,二要消费过程和消费之后对环境不造成影响。只有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企业才会实现永续经营,长盛不衰。
企业形象的可撩陡使企业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选择陛:有的企业以质量过硬为特色;有的企业以优质服务为特色;有的企业以成本领先、价格低廉为特色;有的企业以技术领先、不断创新为特色,等等。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以绿色作为最佳的企业形象,成为高素质企业的象征,从而使企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其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逐渐形成的,其核心是绿色价值观,即主张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并体现在企业的实践中。绿色企业文化的培育,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打下了基础。在绿色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下,企业在战略、组织、研发、生产、营销、投资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的“绿色效应”,从而有力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企业可以从总体和长远上考虑成长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措施,有效避免短期行为,协调利用政策、资源、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后劲。例如,浙江省一批外贸企业针对欧美的绿色贸易壁垒,实施绿色战略,主动把更高的环保标准贯穿到产、销、研各个环节,推行生态管理,争取绿色标志,打破了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资源、环保方面的高门槛。
通过打造绿色组织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职能部门和人力资源,使绿色意识固化为组织习惯,通过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环节,增强规划、生产、设计、质检等环节的环保意识,使企业形成绿色、高效的管理网络。而优化高效的管理网,会增强企业的执行力。
绿色设计包括材料选购、生产工艺设计、使用乃至废弃物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等内容,即进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目的是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或最终消除。而这一过程,必然会不断提高企业对技术研发创新的能力。例如,海尔集团日前对所有家电产品进行了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特性分析(LCA),通过对产品的模块化、可拆卸、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及节能、降噪音等绿色设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使得海尔产品的环保性能稳居国际领先水平。
清洁生产是绿色战略、绿色管理的重点。这一环节要求,产品原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选用可再生原料和利用废弃的材料,工艺技术与设备要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并且在采购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例如,我国火电行业的骨干企业近年来通过设备改造,节约煤炭、淡水资源达2/3以上,同时回收污水、粉尘等污染物,进行高技术处理,制造出了新型建材。
绿色营销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渠道、绿色促销等。通过绿色营销,还可以引导社会发展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国内著名手机厂商科健以组织“绿色中国筑长城”营销活动为契机,向全社会公开承诺“每卖一部手机就为环保事业捐一元钱”,引起业界和媒体广泛关注,在节约广告成本的同时将销量提高了5个百分点。
企业在预期回报相近的条件下,应优先选择绿色投资项目,特别是新兴领域的绿色项目。这样,既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又可以使项目得到持久稳定的回报,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我国水电行业的一些企业在建设电站工程的同时,主动投资周边的山地绿化种植工程,既起到了涵养水源、维护工程质量的作用,又使资金调剂余缺,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家都关注的问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认识和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打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建设广义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之一既是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的因素有很多: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内部文化即企业文化也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其次,和谐的企业文化因为符合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病态的企业文化却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如:公司招聘和提拔的不是领袖人物,而是经营管理人员,一个庞大的经营管理团队,形成一股抵制领袖人物产生的势力、环境、乃至企业文化;公司内部,给公司经理层形成的压力过大,使他们只顾集中精力应付日常工作、疲于奔命,无法关注公司外部环境;经理层人员过于权力集中,过于官僚,压制了公司内部常有的创造发明思想和创新精神等。所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之上。
2、建设狭义的绿色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条件。
首先,有利于企业适应世界市场的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环保问题。企业应当认清世界市场潮流,迎合经营环境的变化,塑造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管理,把自身转变成绿色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企业能否顺应社会要求和历史潮流,及时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课题。我们不仅要从文化和价值观上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合理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传统的经济型管理与新兴的生态型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双重要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多赢”。进而由点及面,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2100433B
低碳经济时代建筑施工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
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绿色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培训,重塑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生态价值观;建立健全绿色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实施绿色企业文化的组织保障;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实施绿色企业文化的技术保障。
脱硝改造加快“绿色企业”建设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不久前在北京圆满闭幕,大唐集团等五大火力发电企业与环保部签署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根据减排目标责任书的规定,五大发电集团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4亿千瓦火电机组的脱硝设施建设。这表明大唐集团等电力央企势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氮氧化物的减排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被人们充分认识。尤其在我国的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国土开发程度高,环境承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认同、遵循,具有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制度法则、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既是绿色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
绿色经营战略是企业根据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念,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和长远上考虑成长目标,明确成长方向,并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制定绿色战略是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实施绿色管理,避免一朝一夕短期行为,使绿色管理变成企业成长有力、持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的保证,是企业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措施的纲领。
绿色管理不仅需要全体职工有绿色意识,还需要有有形的具体的职能部门来履行绿色管理的职能,需要设置相应的计划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以及监督部门。例如,在企划部门中设立绿色环保规划处,绿色认证研究部门,设立产品质量环保成效监督部门,绿色产品研发部门,绿色技术研发部门,绿色市场开拓部门等,使企业形成一个绿色管理的网络。
绿色设计包括材料选购、生产工艺设计、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等内容,即进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要实现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或最终消除。
产品原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地不破坏生态环境,选用可再生原料和利用废弃的材料,并且在采购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用合理的运输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包装物等。
绿色技术贯穿于绿色生产的始终,是绿色生产的关键所在。企业应最大限度地研究并应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类生存而使用的各种现代技术和工艺方法。
清洁生产是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的综合实施过程,也是绿色管理的重点。
绿色营销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渠道、绿色促销等。
企业应抓住机遇,投入绿色环保项目,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绿化程度。企业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现有规模,应适当的开发新项目,增强企业实力,绿色投资可以作为企业绿色管理中的一个突破点。
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除了包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外,还应包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以便全面监督反映企业绿色管理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绿色审计对企业现行的运作经营,从绿色管理角度进行系统完整的评估,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为开展绿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这样即可降低潜在危险,又能比较准确判断绿色管理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企业发现市场中的新机会。
绿色体验者,即从事绿色经济体验的社会主体,是绿色理念的受益者、传播及推广者,存在形式有自然人、企业、政府或其它形式的社会组织,绿色体验者作为绿色体验的感受主体,将成为绿色理念的受众和推广者,推动绿色体验的发展与持续进步。
绿色市场的目标用户,是关心绿色发展、对绿色商品和绿色服务具有正确追求和健康购买力非常强的绿色体验者群体。
绿色体验者虽然在总体上有很多共性,如有绿色环保意识、追求生活质量,但其绿色意识、绿色购物行为的深度和广度是有层次之分的。因此,绿色市场的目标用户,可据此进一步细分为核心用户、基本用户、潜在用户。
核心用户是高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其绿色意识已经深深扎根,对绿色体验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表现为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体验,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程度大于15%,会提出新的绿色需求。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对绿色的态度很积极。
基本用户是中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其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对绿色体验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比如只认识到产品无害性或包装的可循环使用性,而没有认识到生产过程的无污性。他们是选择性购物者,主要选择与自身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绿色产品比如绿色食品、绿色建材,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程度为5%-15%。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一般,对绿色的态度比潜在用户积极,受社会相关群体的影响更大。
潜在用户是低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其只有模糊的绿色意识,他们意识到应提倡绿色体验,但没有在购物过程中把这种意识具体化,他们的绿色购物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和随机的,是潜在的、不稳定的绿色体验者,对绿色产品的溢价一般难以接受。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对绿色的态度不主动,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① 文化因素特征
这是绿色体验者的突出特征,绿色体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更高的绿色购物倾向,并认为这样的行为应该成为社会规范。
② 个性心理因素特征
绿色体验者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控制型特征,这一心理特征的人与绿色体验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内在控制型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促进绿色发展,积极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更多购买绿色产品。
③ 态度特征
绿色体验者的态度非常明确,相信自己的行动能有效减少污染,相信其他人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换句话说,消费者越相信自身的力量,对别人做出相似行为的认定程度越高,或越相信自己的绿色体验行为可以带动别人的绿色体验行为,就会购买、使用更多的绿色产品。
④ 生活方式特征
绿色体验者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注重绿色,节省能源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体验者在购物时选择绿色商品,在使用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转变消费观念为绿色体验,向崇尚绿色、追求健康方向转变。
⑤ 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特征
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不是绿色体验者的突出特征,该因素对区分是否绿色体验者作用非常有限,因为无论男女、何种职业、处于什么阶层等,都有绿色体验者存在其中。
① 绿色体验行为源于用户追求生活品质的动机。
当用户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们就产生绿色体验的需求,开始追求超越物欲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绿色发展。
② 教育水平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能接受绿色体验的观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政治上比较自由的人群比其他人群更关心环境。中国的研究也表明,教育水平最高的一组群体对绿色产品溢价接受能力最强,对以往购买绿色产品的价格满意度最高。
③ 学习对绿色体验行为的产生、强化有极大的影响。
绿色体验者的绿色体验意识的产生和相应实践行动,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起其密切关注;二是绿色知识的普及推广,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推动,提高了绿色体验的理念素质;三是绿色体验者的个人经验积累,从中感受到绿色体验对自身和社会的好处。比如一个绿色体验者开始尝试了绿色食品,出现了好的效果会产生强化作用,增强他对绿色产品的好感和信心,然后会扩大绿色体验的范围,如购买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等。
④ 收入是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所以价格相对较高。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人们绿色体验的诸因素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人均月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人们就会在改善环境方面花钱,进行绿色体验。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月家庭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购买行为明显表现出高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特征。
⑤ 个性因素影响用户对绿色体验的态度和行动。
在关心生态问题上,内在控制型的绿色体验者会积极看待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更可能购买绿色产品。相反,外在控制型的消费者面对污染问题会感觉无助,认为自己买不买绿色产品对整个环境的改善于事无补。
⑥ 人们的态度与绿色体验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国外研究认为,绿色体验者对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会影响他对绿色的态度,对绿色的态度又会影响他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绿色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参与绿色产品的购买和消费活动。但是我们常常发现积极的态度并不等于积极的行动,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引发绿色体验者对相关细节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然后形成新的态度,这更强有力,更可能引导行为选择。2100433B
“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要求包括依法办矿、规范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九大方面。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矿山企业的技术力为主导的,包括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另一类是以矿山企业的责任心为主导的,包括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
“绿色矿山”对企业的综合实力有着“严苛”的要求。
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按照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较好地完成了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指标,技术经济水平居国内同类矿山先进行列;资源利用率达到矿产资源规划要求,矿山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符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淘汰技术目录的要求,“三率”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利用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在技术创新方面,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矿山企业每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不低于矿山企业总产值的1%;不断改进和优化工艺流程,淘汰落后工艺与产能,生产技术居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重视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矿山企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在节能减排方面,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达国家规定指标;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成果突出;三废"排放达标;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实现零排放,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对技术要求很高,在中国,只有少数有实力的矿山企业拥有这样的能力。以烟台宜陶矿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自身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节能减排提高效益,在科技研发与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人力、财力。其与烟台鑫海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以及矿山机械研究院、矿山设计研究院、非金属矿业研究院、选矿药业研究院、机电测控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了全截面气升式微泡浮选机、超细层压自磨机等采选设备。这些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研发历时数年,耗资数亿,有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耗费巨大。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较高的技术要求,使得他们无力参与其中。
有鉴于这种情况,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大中型矿山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中国矿山行业的整体进步:
政府加大对从事科技创新的矿山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提高企业进行科研的积极性;
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与矿山企业积极展开合作。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矿山企业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前者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提升其科研条件,双方实现共赢;
鼓励拥有大学生,特别是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或有丰富科研经历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矿山企业的科研岗位,一方面可以承担技术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巩固;
大中型企业“以先带后”,与能力不足的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试验场,或派出技术小组对后者进行技术指导;
有实力的企业、科研单位积极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并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适应性改造,以尽快缩小国内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加快行业内的整合,对行业内分布散乱的人才、科研、资金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不仅仅考量到矿山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硬实力”,对企业的“软实力”更为重视,其中包括:
依法办矿方面,严格遵守《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合法经营,证照齐全,遵纪守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和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认真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等;三年内未受到相关的行政处罚,未发生严重违法事件。
规范管理方面,积极加入并自觉遵守《绿色矿业公约》,制订有切实可行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责任到位,成效显著;具有健全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推行企业健康、安全、环保认证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实现矿山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环境保护方面,认真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矿区及周边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目的明确,措施得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平明显高于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本区域平均水平。重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80%以上。
土地复垦方面,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设计、开采各阶段中,有切实可行的矿山土地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与措施,并严格实施;坚持“边开采,边复垦”,土地复垦技术先进,资金到位,对矿山压占、损毁而可复垦的土地应得到全面复垦利用,因地制宜,尽可能优先复垦为耕地或农用地。
社区和谐方面,履行矿山企业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调整影响社区生活的生产作业,共同应对损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与当地社区建立磋商和协作机制,及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社区关系和谐。
企业文化方面,企业应创建有一套符合企业特点和推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企业文化;拥有一个团结战斗、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的企业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职工文明建设和职工技术培训体系健全,职工物质、体育、文化生活丰富。
以上要求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以及“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这些要求是每一家矿山企业都能也都应该做到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些企业认为自己没有参与竞争“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能力,索性自暴自弃,不去采取积极的措施;
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在评选过程中存在着虚报、瞒报的情况,甚至有参与评选时执行一套标准、评选后执行另一套标准的情况;
还有一些企业在建设“绿色矿山”的过程中,投入巨大,为了弥补“损失”,转而向员工下手,变相缩减员工福利。
在评选“绿色矿山”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对上述类型的企业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整改。“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评选其初衷是好的,不应该也不能成为赚取“名声”和“奖金”的工具。可以说,“绿色矿山”的建设不仅仅是对矿山企业综合实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企业良心和社会责任心的巨大考验。
作为一家中国的矿山企业,应当主动加入《绿色矿山公约》,履行公约所要求的义务,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安全生产”,积极促进矿山与社区的和谐,主动肩负起为社会谋福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