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磷酸甘油酯 甘油分子的中央碳原子是不对称的。天然的磷酸甘油酯都具有相同的立体化学构型,属于L系(见图)。根据IUPAC-IUB国际委员会制定的脂质命名原则,磷酸甘油酯中:如X为胆碱,则应命名为:1,2-二酰基-sn-甘油-3-磷酰胆碱,亦称L-3-磷脂胆碱,俗名卵磷脂。图上构型中R1,R2代表脂肪酸链,X为连接在磷酸上的小分子化合物;名称中sn为立体化学专一编号。
该物质是含磷酸的复合脂质。此外,磷脂酰胆碱还能抗御脂肪肝及酒精肝。有效的防致和保护肝脏。含磷酸的复合脂质。包括磷酸甘油酯(又称甘油磷酸酯)和鞘磷脂两类。生物体的重要组分,如动物的脑、肝、红细胞和卵黄等以及植物的种子含量较多,磷脂是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高尔基器、叶绿体等)膜的重要组分,几乎细胞所含有的全部磷脂都集中在生物膜中。生物膜的许多特性,如作为膜内外物质的通透性屏障,膜内外物质的交换,信息传递,神经脉冲的传导等都与磷脂和其他膜脂有关。磷酸甘油酯的主链是甘油,甘油的第三个羟基被磷酸酯化,另外两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磷酸基团又与各种结构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相连接。两个长碳氢链(脂肪酸链)具有非极性特性,甘油分子的第三个羟基与磷酸形成的酯键是有极性的;所以这类化合物是亲水脂两性分子。常见的磷酸甘油酯有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等。鞘磷脂的主链是鞘氨醇(含氨基的长链醇类化合物),脂肪酸以酰胺键连接在它的氨基上,磷酸以酯键连接在它的1-羟基上。鞘磷脂也是亲水脂两性分子,是高等动物神经组织中含量最丰富的鞘脂类(鞘氨醇是鞘磷脂的主要成分,故亦属于鞘脂类)。磷脂能在生物体内合成并快速地周转。
因为磷脂酰胆碱既亲脂又亲水,所以有乳化功能,可以将体内的水分和油脂充分混合,避免水分大量流失而引起的皮肤粗糙老化;可将多余的脂肪化为较小的乳滴排出体外,帮助产妇或肥胖者尽快恢复体形;可将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化为极细的颗粒,从血管中排出,升高了高密度脂蛋白,使血管恢复弹性,血流畅通,被誉为“血管清道夫”。衰老和动脉硬化的细胞质膜,流动性小。
在磷脂各种组分中,PC在醇中的溶解度比PE及PI高,据此可分离出PC。进一步通过氧化铝等处理可得到高含量的磷脂酰胆碱。通常使用的分离溶剂是C1~C4的低级醇类,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丙二醇等。用90%的乙醇对PC/PE=1.2的天然磷脂进行萃取,可以得到PC/PE=8的高PC产品。为了得到更高浓度,还可以用吸附剂分馏法或色谱分离法。。用丙二醇提取,加入柠檬酸可制得食用固体磷脂。用异丙醇分离效果好,但溶剂用量大。
卵磷脂是动物的一种内脏的啊,我们都知道这种卵磷脂是不含有脂肪的,对人体的好处就是可以一方面可以新增能量,另一方面又不会肥胖的; 卵磷脂的功效与作用: 1、肝脏的保护神,磷脂中的胆碱对脂肪有亲和...
卵磷脂是动物的一种内脏的,我们都知道这种卵磷脂是不含有脂肪的,对人体的好处就是可以一方面可以新增能量,另一方面又不会肥胖的; 卵磷脂的功效与作用: 1、肝脏的保护神,磷脂中的胆碱对脂肪有亲和力...
1.磷酸酯(phosphoglycerides)主链为-3-磷酸,分子中的另外两个羟基都被脂肪酸所酯化,噒酸基团又可被各种结构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酯化后形成各种磷酸酯。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工艺改造提升大豆磷脂软胶囊的生产效率
目的探究大豆磷脂软胶囊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关键控制点,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大豆磷脂生产效率。方法通过优化胶液储存时间和温度,重新设计压丸模具,改造转笼干燥模式来提升大豆磷脂生产效率。结果经过实验验证,胶液储存8~12 h可降漏油率,产品的漏油率下降90%,由原来的4.845‰降为0.47‰。使用倒三角和8排模具可以提升生产速度,生产效率提升33.4%。使用单细胞转笼干燥可以降低干燥时间,减少25 h干燥时间。结论通过一系列的改善,提升了大豆磷脂的生产速度,降低大豆磷脂漏油风险,实现了大豆磷脂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中辅料焦亚硫酸钠的含量测定
胞磷胆碱钠是一种神经保护剂,是内源性合成磷脂酰胆碱的中间体,为卵磷脂生物合成所必需的辅酶[1]。作为临床常用的神经激活剂,不同厂家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的处方及生产工艺各不相同,有的处方中不添加任何辅料,有的添加焦亚硫酸钠(Na2S2O5),且不同厂家加入量各不相同。焦亚硫酸钠是抗氧化剂,氧化后的残留物亚硫酸盐可引起包括细胞损伤、支气管痉挛和过敏在内的高度敏感性反应,其过敏反
卵磷脂(英语:Lecithin)属于一种混合物,是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以及卵黄之中的一组黄褐色的油脂性物质,其构成成分包括磷酸、胆碱、脂肪酸、甘油、糖脂、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然而,卵磷脂有时还是纯磷脂酰胆碱的同义词(生物化学),而磷脂酰胆碱只是一种作为其磷脂部分主要成分的磷脂。采用机械方法或者化学方法(利用己烷萃取),可以从卵黄(希腊语 lekithos—λέκιθος)或大豆之中分离出卵磷脂。
磷脂最早是由Uauquelin于1812年从人脑中发现,Golbley于1844年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并于1850年按照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in(卵磷脂)。1861年Topler又从植物种子发现了磷脂的存在。1925年Leven将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从其他磷脂中分离出来。而迄今为止最为丰富的大豆磷脂是在1930年发现的。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的最主要成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磷脂研究在生命科学和脑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
工业用卵磷脂的剂型主要有:液体、颗粒、粉末三种,液体浓度在70%左右,颗粒及粉末可达95%以上。
大众型卵磷脂产品的剂型主要有:“软胶囊”和“颗粒”两种,也有少部分产品是片剂和粉剂。
卵磷脂软胶囊是以液体卵磷脂为原料加入甘油或大豆油稀释后,用明胶包裹而成,虽然服用较为方便,但有效成分含量低一般少于60%,并且添加了较多食品添加剂,因此价格较低,但需加大服用量。是大部分品牌卵磷脂采用的剂型。
卵磷脂颗粒主要是以颗粒型卵磷脂产品直接分装而成,或为减少颗粒的粘度加入造粒剂后分装而成,因有效含量高通常大于95%(最高可高达98%)、并且较少或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因此吸收效率更高,对人体而言更为健康,但价格相对较高。所以卵磷脂颗粒的品牌较少。
从大豆中提取卵磷脂通常有化学法“丙酮提取法”和物理法“低温超滤法”。
丙酮提取法:是指利用含有卵磷脂的大豆油能够溶于化学溶剂丙酮的原理,在卵磷脂原料中不断的加入丙酮,逐步将大豆油去掉,从而留下卵磷脂。此方法卵磷脂的提取效率较高,工艺成熟,因此成本较低,是大部分卵磷脂产品采用的生产方法,但是因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因此卵磷脂中会有化学溶剂丙酮的残留,并且大豆中天然的植物香味和色素也会被丙酮一同除去,所以产品颜色较白,气味较淡。
低温超滤法:是指利用卵磷脂分子体积大于大豆油的原理,在低温、高压状态下将大豆油用分子筛过滤,使得分子体积较小的大豆油通过滤网,而留下分子体积较大的卵磷脂。此方法工艺要求高、产量较低,因此成本较高,但因使用物理方法生产,因此无化学溶剂残留,并且较好的保留了大豆中天然的香味和颜色,因此产品颜色较鲜艳、豆香味明显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
性质:又称丝氨酸磷脂,二酰甘油酰磷酸丝氨酸。磷酯化合物中的磷酸甘油酯类,是细胞膜组分之一,尤其在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大脑的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同时对大脑的各种功能(尤其是对大脑的记忆力和情绪的稳定)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它能影响着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并且能激活多种酶类的代谢和合成。如人红细胞膜上就有磷脂酰胆碱(占19%)、鞘磷脂(占8%)、磷脂酰乙醇胺(占16%)和磷脂酰丝氨酸(占10%)。并且只有后者在细胞膜上具有净负电荷,有助于膜的不对称性。还能活化已损伤表面凝血酶原。并与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在体内可互相转化。由于R1和R2的各不相同而使磷脂酰丝氨酸实际成了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1942年由JordiFolch首次提取并定性。PS由三部分组成:亲水性的甘油骨架为头部,两个较长烃链的亲油基团为尾部。头部由三个基团组成:丝氨酸残基与磷酸残基结合后与C-3位甘油的羟基连接;甘油的另外两个羟基分别与脂肪酸成酯后组成尾部。甘油C-2位的脂肪酸与C-1位的脂肪酸相比,碳链一般更长,而且不饱和键更多。磷脂酰丝氨酸(PS)指的是一组化合物,而并非单一成分,这是由于不同来源的原料提取的产品脂乙酰残基变化非常大。PS具有双亲性,即它有亲水性的同时又具有亲油性。其结构决定了它的独特性质,带有负电荷的头部为亲水性(或水溶性),由脂肪酸组成的尾部为亲脂性(或脂溶性)。
产品呈白色或淡黄色松散粉末,能乳化于水。不溶于乙醇、甲醇;溶于氯仿、乙醚、石油醚。人工合成物仅溶于氯仿。从牛脑提取物在室温内,又暴露于空气中,则每日变性约0.5%。天然物(L-α-磷脂酰-L-丝氨酸)多由牛(羊)脑或大豆等提取。由于R1和R2差异,实是诸多化合物的混合物。如牛脑制品其R1和R2的大致组成:16:0,约1%;1.8:0,40%~41%;18:1,28%~30%;18:3,约4%;18:4,约1%;20:4,约1%;20:5,约2%;22:6,9%~14%。人工合成产品具有很多异构体,纯化过程复杂。如合成产品1,2-二、二十六烷酰-rac-甘油-3-磷酸-L-丝氨酸,C38H74NO10P,分子量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