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对于使用纠缠源的量子通信系统来说,首先借助量子中继技术建立 起一个长距离的量子信道,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量子信道的量子特性实现安全的量子信号传输。
因此, 在这种通信模式中,不会由于量子中继的加入而导致量子通信中信息的丢失。不过,这种通信模式的重要前提条件是,量子中继不会导致量子信道原有特性的改变。例如,若采用量子中继技术,量子通信协议中纠缠光子对的最大纠缠性不能发生改变。
根据上述特征,这种通信模式下的量子中继技术必须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补充信号的能量
二是维持量子信道的原有特性
大多数物理学家提出的量子中继器方案中含有CONT,运算,但当前还没有实现能够达到误差不超过百分 之几的能用于长距离量子信道的CONT运算。
因此, 采用只利用线性光学器件的方案,以纠缠光子对作为量子信息的传送通道,采用量子中继器的目的是增加高品质纠缠光子对的作用距离。通过对短程纠缠光子对进行纠缠纯化和纠缠交换,得到高纠缠度的长程纠缠光子对。从而建立起长距离的量子信道 。
一般来说,经典通信中,在利用中继技术恢复信号的能量同时,起 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恢复了信号的传输特性,另一方面表示信息的比特也随之得到了恢复。与经典中继器不同,量子中继器不是一个放大器,需要利用盆子态的纠缠与交换来实现量子中继功能。
量子通信中的信息载体一童子信号具有量子特性,传输和最终检测的核心部分不是能量而是信号的某种量子状态。研究表明,量子信号的状态同时受到经典噪声和量子嗓声的影响,这些噪声会导致量子比特的退相千现象发生,从而导致信息丢失,使得量子通信不能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经典噪声使得t 子信号的传输特性不断衰减,导致量子信号不断变弱,最终难以检测。
因此,量子中继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1、通过补充量子信号的能量实现量子信号的稳定传输
2、在补充量子信号能量的同时,,保证量子信号携带的量子比特不发生改变
量子通信由于其独特的绝对安全功能,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 视。在长距离量子通信系统中,可以依靠事先建立的、空间分离的两体" 理想" 纠缠纯态传输信息,它们是量子通信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量子通信系统与信道的相互作用,会引起系统中纯态的相干性衰减,从而丧失了各益加成分之间的相对因子的确定性,使各叠加成分的内部相位差的随机性增加。
于是寄托在这种内部相干性上的t 子信息就会衰减,这种衰减随着信息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最终,使得量子信息传输失败,因此需要在长距离系统中使用量子中继器 。
中继器是一个小发明,它设计的目的是给你的网络信号以推动,以使它们传输得更远。 由于传输线路噪声的影响, 承载信息的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只能传输有限的距...
我有个朋友是做这个的,我向她咨询过他说是连接网络线路的一种装置,常用于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物理信号的双向转发工作。中继器是最简单的网络互联设备,主要完成物理层的功能,负责在两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
你好,无线中继器的使用要看你的选择的无线中继设备是什么?请在接入无线中继设备后,进入其网页设置界面,选择中继模式,然后直接进行无线的搜索,基本原理和USB的无线网卡相同,只是在网页操作,搜索到无线CM...
量子中继器加快安全远距离的量子通信
<正>高比特率远距离量子通信是未来通信网络的一项重要技术,依赖于作为核心要素的高维量子纠缠。虽然光的空间模式为高维纠缠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光子态在远距离传输时会衰减,因此需要一种放大信号的方法。类似于经典光纤网络中的中继器,作为量子中继器核心部分,纠缠交换可以在没有相互作用的远距
低成本485中继器的原理与设计
低成本 485中继器的原理与设计 大多数做过 485 总线的工程师对该总线的通讯距离都感觉不尽人意,因其在截面积达 1 平方毫 米的 RVVP铜芯线上,最多只能跑 1200 米。要想更远的距离,若采用提高导线的截面积和使用 RVSP 双绞屏蔽线的方法,即使将导线截面积加粗 1 倍也不能让通讯距离提高 1 倍。因此,提高 485 通讯 距离最经济的方法是使用 485 中继器,对总线信号进行放大和隔离。本文将介绍两款低成本的采用 不同方式完成的 RS-485中继器。 一、采用纯硬件方式 电路原理如图 1 所示: 图 1 收发器 U1和 U2的数据发送端和接收端被接成“拥抱” (甲输入接乙输出,乙输入接甲输出 )模 式,其收、发状态受控于“可再触发单稳多谐振荡器” U3A和 U3B;U3A的触发端 (1 脚 )与 U2的数据 接收端 (1 脚 )相连接, U3B的触发端 (9 脚 )与 U1的
光子系统在量子通信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在远程量子通信中,量子中继器能够链接距离较远的通信节点,抑制环境噪声对光子信号的影响,提高远程量子通信的保真度和安全性。光子系统的多个自由度同时应用于量子通信能够提高远程通信的信道容量和安全性。本项目主要研究高容量量子中继器中光子系统多个自由度的量子操控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非线性光学作用的光量子纠缠门、光子系统两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的超纠缠纯化和浓缩、光子系统两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的超纠缠转移。通过本项目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一、利用金刚石NV色心-光学腔系统中的腔量子电动力学原理构建了鲁棒的两光子极化和空间模式两自由度超并行量子控制相位门和三光子极化和空间模式两自由度超并行量子控制交换门,能够将影响保真度的主要因素转化为可探测的光子信号,用于构建高容量量子中继器。二、利用线性光学元件构造了未知系数的光子系统极化、空间模式和时间三自由度超纠缠Bell态浓缩方案和超纠缠GHZ态浓缩方案;利用线性光学元件构造了已知系数的光子系统极化、空间模式和时间三自由度超纠缠Bell态浓缩方案;利用腔量子电动力学设计了预报式纠缠纯化方案;这些方法能够抑制远程量子通信中噪声对超纠缠光子系统的影响。 三、在光子系统两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的超纠缠转移方面,重点研究了超纠缠态测量这一核心问题。利用线性光学元件,通过引入时间序列设计区分16个超纠缠Bell态的超纠缠态测量方案。通过辅助其他自由度纠缠态设计区分16个超纠缠Bell态的超纠缠态测量方案。四、针对信道噪声问题,利用线性光学元件和光子系统两个自由度设计了抗联合噪声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
光子系统是易于操控和传输的信息载体,在量子通信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在远程量子通信中,需要应用量子中继器抑制环境噪声对光子信号的影响,提高通信的保真度和安全性。光子系统具有极化、空间模式、频率、时间-能量和轨道角动量等多个自由度。将光子系统的多个自由度同时应用于量子通信能够提高远程通信的信道容量和安全性。本项目主要研究高容量量子中继器中光子系统多个自由度的量子操控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非线性光学作用的杂合量子纠缠门,服务于量子中继中飞行光子比特量子态与固态存储比特量子态之间的转移;研究光子系统两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的超纠缠纯化,提高量子中继器的容量,服务于高容量安全量子通信;研究光子系统两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的超纠缠转移,用于链接远距离通信节点,提高量子中继器的效率。通过本项目研究,力争在高容量量子中继器中光子系统多自由度的量子操控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在攻防双方的军备竞赛中,信息安全行业将目光放在了量子加密和量子密钥分发(QKD)上。然而,这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量子加密,也称为量子密码,将量子力学原理应用在消息加密上,让除预定收家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读取消息。这种方法利用了量子的多态优势,结合其“不变论”,形成不会被隐秘中断或干扰的特性。
加密古已有之,从亚述人保护陶器制作工艺,到德国人用恩尼格码保护军事秘密。今天,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所以,一些人就寻求用量子加密来保护数据了。
在“传统”计算机上,加密是这么进行的:二进制码(“0”和“1”)被系统性地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然后用对称(私钥)或非对称(公钥)密钥加以解密。对称密钥加密,比如AES,使用同样的密钥加密消息或文件;而非对称加密,比如RSA,使用两个相关联的密钥——私钥和公钥。公钥是共享的,但私钥只有应该解密信息的人才知道。
然而,以大质数难以被分解为基础的公钥加密协议,比如Diffie-Hellman、RSA和椭圆曲线加密(ECC),却日渐面临威胁。业内很多人士认为,这些加密协议可被终端或边信道攻击绕过,比如中间人攻击、密码攻击和后门。作为该脆弱性的样例,RSA-1024不再被NIS认为安全,而边信道攻击已被证明对RSA-4096有效。
另一种担忧是: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出现,该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据称,只需5-20年,量子计算机就能快速分解质数了。当这种情况发生,每种依赖于公钥加密的加密通信,都会失效。
苏格兰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比尔·布坎南说:“量子计算机不太可能破解对称加密方法(AES、3DES等等),但可以破解公钥加密,比如ECC和RSA。互联网往往通过增加密钥长度来克服破解问题。所以我确实期待密钥长度的增加可以延长RSA和ECC的寿命。”
量子加密是长期解决方案吗?
解释量子加密
原则上,量子密码可以让你的被加密信息除了指定接受者外无人可读。量子密码被定义成“利用量子力学属性执行加密任务的科学”,而外行人的定义则是:量子的多态及其“不变论”,意味着该加密方法不会被秘密中断或干扰。
正如BBC最近在视频中生动演示的,该加密方式就好像手持冰淇淋站在大太阳下。拿出冰柜,暴露在阳光下,冰淇淋就完全变形了。一篇2004年的斯坦福论文对此解释得更好,论文中称:“量子加密采用光量子并依靠量子物理定律,而不依赖‘超大数’,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可以保证私密性,甚至拥有无限计算能力的窃听者都无法窥探。”
布坎南从中看到了很多市场机遇。
“
量子加密应用有可能替代现有隧道方法,比如SSL和WiFi加密,创建光纤网络上的完全端到端加密。如果光缆应用贯穿连接始终,也就没必要再在其他层应用加密了,因为物理层的通信就已经是安全的。
量子加密其实就在于量子密钥分发
艾伦·伍德沃德,英国萨里大学计算系客座教授,称量子加密被错误地理解了,人们实际上说的是量子密钥分发(QKD)——密钥交换问题理论上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QKD中,微观量子尺度上分发的光量子,可以被水平或垂直极化,但对它进行观测就会扰乱量子状态。这就是量子物理中的不可克隆原理。
看到位相差,你就会意识到消息已被干扰,于是不再信任该消息。如果手握密钥,就可以恢复到对称密钥加密。QKD最终就是要替代公钥基础设施(PKI)。
布坎南对QKD信心十足:“我们目前在物理层端到端分发中没有合适的安全通信方法。WiFi条件下,安全仅通过无线信道提供。为保持通信安全,我们又在通信之上覆盖上了其他隧道方法,比如VPN或SSL。有了量子加密,我们就能保护整个端到端连接,无需SSL或VPN。”
量子密钥分发有哪些应用?
伍德沃德指出,QKD已经有商业应用了,东芝、Qubitekk和ID Quantique等供应商有提供。但QKD很昂贵,而且需要独立的基础设施,不像后量子加密一样可以运行在已有网络上。
中国在将QKD推向市场方面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早些时候,奥地利和中国科学家成功进行了首次量子加密的视频电话,比常规加密至少安全100万倍。试验中,中国人利用了其卫星“墨子号”——专为进行量子物理实验而发射的卫星,并使用了速率可达1Mbps的纠缠量子对。
伍德沃德称,使用公钥加密的任何事务,都可以用QKD,中国对此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如果物理上安全,就可以避免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民族国家的监视。
“
没有后门,也没有精明的数学技巧——椭圆曲线攻击,就是基于物理定律,比数学定律简单多了。
他预计,量子加密最终会用在政府、银行和其他高端应用中。“如今有几家公司在卖设备,确实有效,但也很贵,不过成本应该还会下降。人们可能会在银行和政府之类高安全领域首先看到量子加密的身影。”
其他样例包括:
牛津大学、诺基亚和 Bay Photonics 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套系统,可以加密支付信息,然后在智能手机和销售终端(PoS)间安全传输量子密钥,同时还监视对传输过程的任何黑客攻击活动。
2007年开始,瑞士的联邦和地区选举中就在用量子密码进行安全在线投票。在日内瓦,选票在中央计票站被加密,然后通过专用光纤将结果传输到远程数据存储设施。投票结果经由量子加密保护,而数据交易中最脆弱的部分——选票从计票站传到中央存储的过程,是无法被扰乱的。
名为Quintessence Labs的一家公司,正在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做义工项目,确保卫星和宇航员与地球间的通信安全。
小型加密设备QKarD,可令智能电网工作人员用公共数据网络发送完全安全的信号,来控制智能电网。
巴特尔实验室就在与ID Quantique合作,在其总部和华盛顿特区之间打造一条650千米的链路。去年,巴特尔就用QKD保护其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网络。
实际问题和国家干预
然而,量子加密未必是信息安全的万灵丹。伍德沃德提到了在嘈杂混乱的宇宙中那居高不下的错误率——不可靠性,还有产生QKD所需单个光量子的技术困难。另外,基于光纤的QKD只能传输一定距离,于是你还需要中继器——“弱点”。
布坎南还指出了基础设施问题,端到端都需要宽带光纤。
“
我们距离端到端全光纤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通信信道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还是铜缆。同时,我们是混合通信系统互连的,因而我们无法在端到端连接中保护物理通信信道安全。
不存在所谓万灵丹的说法。一些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贝尔定理中的安全问题,政府的涉入也有可能造成麻烦。毕竟,这是一个政客不懂加密的时代,机构总想破解端到端加密,特别喜欢在主流技术公司里安插后门。
于是,英国国家安全中心最近一份把QKD批得体无完肤的报告,也就不那么令人惊讶了。
“
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有着严重的实际局限,解决不了大部分安全问题,对潜在攻击知之甚少。相反,后量子公钥加密体系,可对现实世界通信系统,提供有效得多的缓解措施,用以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威胁。
加密的未来有可能是混合
伍德沃德提到了密码学家和物理学家之间的一点小争议,尤其在所谓“绝对安全”的构成因素方面。因此,他们各自开发不同的方法。而伍德沃德也承认,他看不到这些不同方法融合的未来。
NSA去年开始计划转向量子辅助的加密,而NIST则是在推动后量子算法工作。欧盟在后量子和量子加密两方面都有努力,谷歌指望在其Chrome新希望系统中依赖后量子网格。
伍德沃德说:“我预计未来会是后量子和量子密钥分发的混合。在投钱进基础设施有意义的方面,你会看到QKD,终端用户方面,则会有数学方法可用。”比如说,QKD会是传输旅程的一部分,或许就是从用户到WhatsApp服务器这一段,而后量子加密则负责从服务器到消息收家这一段。
量子密钥分发无疑是信息安全行业令人兴奋的巨大机会,但在被主流广泛采纳成为现实之前,我们可能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