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
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探访,它坐落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俗称"漳州寮",距泉州市区20公里。远处望去,只见墙壁、屋顶、地面,整座建筑上下都透着红色,且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当地导游告诉记者,闽南各地的红砖厝还有不同的特色:闽南红砖建筑以泉州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其中泉州的"最红";漳州红砖厝的特点则多为红砖灰砖混搭,红砖多用于装饰部分,而金门、厦门的红砖厝也略有不同。
厦门海沧新埯红砖古民居
漳州龙海东园镇埭尾村埭美社水上古民居,人称"闽南第一村"。站在村外的高处俯瞰,水道像一条翡翠环,将整个村子圈起来。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水环绕,是它的特色。276座红砖古厝比肩依偎,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边门全部打开,就形成一条由村头到村尾的快捷通道。这种特殊格局,不仅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还蕴涵了闽南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据了解,埭美社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至今仍为陈氏族群的聚居地。
闽南红砖建筑的起源尚无定论。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认为,早在宋代,这种建筑已经在闽南地区开始推广和建造。红色的建材是专用于皇家宫殿、庙宇及帝王宗祠这一类建筑,被称为宫廷色,本为"庶民不许",却在闽南民间大量使用,这除了与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民间积累了巨大财富以及炫奇斗富、讲求排场的乡风有关外,由于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丽堂皇,被称为"皇宫起"的违禁红色建筑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红砖建筑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不仅外观独特,而且在装饰与色彩纹样等方面都与其他区域的建筑截然不同,既有"东方家园"雅称,又有"中西合璧"美誉,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台湾、厦门、泉州、漳州长大的人,都对红砖非常亲切。自家的屋顶、外墙、小巷的地板,到处都是红砖。。
泉州蔡厝古民居 首先是我们看到的外墙,除了整面墙用红砖砌起外,窗户的圆雕、浮雕、透雕都是红砖。其次是铺地板的红砖。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以往有钱人家的红地砖可以厚至五六厘米,一般人家是二三厘米。再次是红瓦盖顶,红瓦分为板瓦(又称为阴阳瓦)、望瓦、筒瓦。一般居民使用板瓦和望瓦,只有宗祠、庙宇和大户人家的建筑才使用筒瓦。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历史古街建筑,芗城区的历史古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建筑;二是乡村民居;三是名人富家宅院建筑。漳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富贵人家的祖屋大厝,建筑多是富丽堂皇。这些建筑都是漳州红砖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如芗城区的蔡竹禅故居、湘桥古厝、龙海的杨厝、南靖的德远堂等。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福建闽南一带十分常见。作为福建土楼、土堡、红砖、灰砖四大民居建筑之一,红砖古厝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在福建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借鉴福建土楼成功申遗的经验,2017今年3月,闽南红砖建筑联袂"申遗"工作也有了实质进展。据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张锡坤介绍,国家文物局目前已将"闽南红砖聚落"列入预备名录。闽系红砖建筑,在闽南以泉州为核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2010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部门等机构,在泉州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保护与传承论坛,海峡两岸8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并达成共同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的共识。
闽南红砖 编辑词条 B 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 闽南红砖有三大类 闽南红砖 闽南红砖 在台湾、厦门、泉州、漳州长大的人,都对...
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常常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开始,而衣食住行也往往是民俗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初到闽南之时,我曾以为骑楼是闽南地区的代表性本土建筑,后来才得知骑楼是从南洋传来的。此后,红砖大厝便一直是我...
你好。闽南红砖规格是210*90*50的价格是5元; 规格是200X75X30的价格是3元。由红砖建成的建筑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历史古街建筑,芗城区的历史古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建筑;二是乡村民居;三是...
近年来,随着风雨的侵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两岸红砖建筑的保护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现存的红砖建筑还有多少,福建各地还在摸底调查中。据厦门市粗略统计,现存红砖厝大概1600幢,主要分布在岛外四区,面积最大的位于海沧,现存600多幢,余下的多集中在同安和翔安;根据漳州市的初步调查,全市的红砖建筑有近千座,所辖八县二区一市的乡村都有,较密集、较大规模的主要分布在龙海、龙文、芗城、长泰、南靖,其中龙海市存量最多;泉州保存较好的红砖厝还有五六百处,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晋江、南安、石狮等县市。
去年,福建省文物局开始组织专家们对红砖古民居建筑群进行考察,今年2月又进行第二次考察,目的就是初选"申遗"点,争取在3月底之前完成闽南红砖建筑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申报文件,并提交国家文物局研究、审定。 两岸的专家学者并不特别关心申遗的成功与否,他们更重视的是申报的过程。泉州市文物局局长出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申遗过程将有利于保护红砖建筑,包括对建筑周边的历史风貌整治、文物生存环境保护与提升等。清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魏青说,闽南有很多个体保存相对好、历史价值也非常高的红砖建筑,可惜周边环境和世遗的要求实在相差太远。像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潘厝社,目前虽有23座较完好的红砖厝,因其四周高楼林立而失去申报资格。厦门的新埯红砖厝建筑群,虽然现存600多栋古厝都是典型的红砖民居,但是因为高低不等的钢筋水泥建筑杂乱地矗立在红砖厝建筑群里,破坏了周围的环境。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文化资产维护系廖志中副教授则认为,古迹和历史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象征,它的保存不仅在见证历史,也在彰显一个国家人民对文化资产的认知程度,并反映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以及技术研究的文明层次。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认为,保护远比"申遗"重要,要保护好红砖建筑的整个环境。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今后新的建筑也要延续原来的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据悉,选点考察工作的摸底调查从2016去年2月底就已开始,全省筛选出了50多个红砖建筑的片和点,专家们第一次考察后,又从中筛选了10多个候选点。3月下旬,福建有关部门借国家文物局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进行调整的契机,已经正式提交项目申报,国家文物局目前已将闽南红砖建筑群列入预备名录。
对此,专家们表示,正式申报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对相关遗产资源的调查梳理以及红砖建筑概念界定等问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补充和完善,闽南红砖建筑申遗的路还很漫长。"申遗成功之后,闽南红砖古厝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不仅仅有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曹春平教授曾表示,两岸申遗从历史上来讲是站得住脚的,一旦成功,也将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消失中的闽南红砖建筑
依稀记得,在过去,在闽南,在泉州,红色砖瓦砌成的建筑随处可见,甚至于我小时候住的房屋就是这等模样。如今,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观念在转变,旧貌皆已换成了新颜,那些红砖建筑一座一座被拆除,换来的是成片成片的"小洋楼"。即使,偶尔还能找寻一
闽南红砖建筑特征在园林设施和小品中的运用
通过对闽南红砖建筑的研究,总结其色彩要素、材料与质感要素、天际线要素和装饰要素的特征属性;探讨在园林设施和小品中提取其属性并进一步表达运用的手法,包括特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原型的直接运用、建筑原型的转译运用3个方面;最后以实例进行说明。
由于台湾不是联合国成员,无法自行申遗,所以两岸合作申遗是一条可行之路。图为金门山后闽南红砖建筑群
这几天,鼓浪屿申遗成功的消息,在与厦门鸡犬之声相闻的金门也引起了很大回响,更让金门联手厦漳泉以闽南文化共同申请世界遗产的老话题再次浮出水面。金门县文化局局长吕坤和昨日下午在接受导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由于台湾不是联合国成员,无法自行申遗,所以两岸合作申遗是一条可行之路。虽然目前囿于两岸关系僵持状态,让此前的两岸“捆绑”申遗计划进程有所延宕,但民间仍不遗余力推动,因为这是双赢之举。
金门县政府旧址或申世遗
鼓浪屿历经9年最终申遗成功,在这条路上,还跟闽南红砖建筑有过交集。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厦门申报的“鼓浪屿”和厦门、南安共同申报的“闽南红砖建筑”入选。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南安地区入选的申遗点为坐落于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俗称“漳州寮”,是宏伟而气派的建筑。厦门地区入选的申遗点,为翔安区大嶝岛上的田墘古建筑群,其中包括了厦门市民熟悉的金门县政府旧址。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管委会副主任郑水忠告诉导报记者,这个现存7处12座闽南红砖建筑的建筑群,包括县政府总部、文书房等,从1937年10月25日到1945年10月前后8年时间,金门县政府在大嶝组织军民坚持抗战,金门县长一职就历经陈文熙等8人。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门县政府旧址被列为当年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也把“金门县政府旧址”批准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维修保护工作2013年启动,投入数百万,目前已进行到第二期,修缮到第8座了。”郑水忠同时介绍,金门县政府旧址周边还集聚着一大批同类风格的闽南红砖建筑,共148座。相关专家指出,这批建筑有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聚集性,存在着申遗的可能性。
对此,吕坤和表示,金门也有同样的闽南红砖建筑群,以双落大厝为特色,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大都是“燕尾式”和“马背式”,而且保存完好,如果能联合申报的话,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也才能完整地展现闽南文化。闽南红砖建筑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鲜活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人文价值。
金门优势在于跟厦门合作
事实上,更早在2010年6月,时任金门县长李沃士来厦参加第三届文博会城市论坛,他发表题为《两岸合报世遗共创双赢》的专题演讲,为闽南文化申遗发声。“闽南文化要申请世界遗产,不应只由厦漳泉或金门片面申办,而是要一起合办,缺少一块都是不完整的。”李沃士指出,金门与厦门、泉州、漳州在同一块区域,传承着相同的闽南文化遗韵,“闽南文化见证了金门与厦漳泉的一致性,两边在宗庙、庆典、建筑、民俗等都一样,应该采用区域的概念去申请”。
吕坤和介绍,早在2003年,金门就被台湾行政机构“文化建设委员会”选为台湾申请世界遗产12处潜力点之一,2011年2月顺势成立“金门县世界遗产潜力点推动委员会”,由时任县长李沃士担当主任委员,同时提出一个为期6年的“金门推动世界遗产计划案”。
吕坤和是2014年12月接任金门县文化局局长的,他告诉导报记者,从他前任李锡隆开始,就有编列相关预算对此展开推动,而且每一年的主题各有不同,在他任上就有包括祭祖、红砖建筑修缮等安排。
金门县文化局前局长李锡隆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任上,“金门县世界遗产潜力点推动委员会”主要力推“携手厦门,共同为战地文化申遗”。
李锡隆介绍,金门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战争遗迹外,包括自然景观、侨乡文化及闽南建筑等,都很有特色;而且,与台湾其他潜力点相比,金门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跟厦门探讨合作,一起合报世遗,这样就更有机会了。具体到厦金合报战地遗迹申遗,这是两岸军事对峙时期所遗留的军事遗址和设施,为地方珍贵的文化资产,这是世界上少有的,而且厦金两门的战地遗迹综合起来,内容就更丰富了。
两岸携手申遗互利互惠
据统计,金门现有古迹44处,历史建筑146处,传统民居则有两三千处之多。“两岸红砖建筑文化一脉相承,两岸携手联合申遗互利互惠,对金门旅游产业发展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推动金门地产业发展、创新经济的一项有力元素。”李锡隆指出,这也是金门极力推动与厦漳泉捆绑为闽南红砖建筑申遗的原因。
此外,虽然同为红砖建筑,但两岸研究各有特色,台湾的闽系红砖建筑,承袭自福建的传统技艺,研究很全面,而福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这点上,闽台之间互补性极强,如果捆绑申遗,从完整性而言,获准概率无疑将会大很多。同样地,台湾的澎湖玄武岩地质景观和大陆漳州的玄武岩景观也可以捆绑,以区域性名称申报世界遗产。在这方面,有成功案例可供参考。2009年,中国的“妈祖信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两岸宗教人士合力推动的成果。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加亲。尤其是闽南和台湾,在文化传承与自然特色上原本就是共同体,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岸联合申遗也是情理之中。正如台湾文化部门前负责人龙应台所言,“文化遗产无关政治”。虽然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僵持状态,但民间的交流推动还是不遗余力。郑水忠说,“好比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的修缮保护工作,也是为了申遗在准备,脚步没有停下来”。吕坤和也表示,不管官方层面的“干扰”,我们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相信会有正向的发展前景。
导报记者 陈成沛
从高处俯拍红砖建筑群
2013年3月19日,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进驻仪式在厦门市大嶝岛举行。这标志着金门县政府旧址群维修进入了实质性的一步,也表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进了一步。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群包括:金门县政府总部、县政府文书房、县政府保安队队址、县政府会议旧址、县政府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县党部书记处,共7处12座建筑,总建筑面积2698.6平方米。
12座红砖古厝,红砖墙、石基座、如燕尾一样翘起的檐角,乍一看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但细一看,不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彩绘,其线条飘逸、刀工精致,散发出质朴清雅的韵味,十分精美。那么,这些有待维修的红砖建筑群价值只是它的建造技艺吗?它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对它进行抢救性保护意义何在呢?
红砖古厝:华侨留下的遗产
与传统的闽南古厝一样,大嶝岛田墘红砖建筑群的外貌均是以红砖建筑为主。“红厝顶、红墙砖、红地板”是大嶝红砖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双燕尾式、马背式,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闽籍资深建筑师骆中钊说:“正是这用泥灰塑造的‘双燕归脊’传递了父母盼儿归的信息,呼唤着外出亲人的乡思,才使得古厝充满着无限的生气和魅力。那一条条凌空疾返的‘双燕归脊’便成为红砖古厝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富独特性的典型标志。”这种独特标志只遗存在闽、台两地,其他地方迄今尚未发现。
在大嶝岛田墘社区,现存建于清末民初的双落红砖古厝有148座,绝大多数是当地华侨事业有成后回来兴建的。它们中,既有闽南传统式红砖大厝,也有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纪初期民居建筑的各种类型。其中,金门县政府旧址群7处12座建筑最具申遗亮点。
谈及古厝文化,列举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源远流长。一块镌刻“荣阳衍派”的门匾耐人寻味。其中的“荣”字上面的草字头,已经不用两个“火”字,而“阳”字却用繁体。它告诉后人,这座房子的先祖来自中原河南的荥阳县,这就是大嶝古厝郑姓的由来。至于为什么会把“荥”字下面的“水”改为“木”,后人猜测可能是大嶝岛缺木但不缺水。
闽南一带多为中原先民之后裔,其习俗仍保留着不少古风遗韵。来自中原一带的闽南先民,他们带来的中原传统建筑特色直接影响着闽南民居建筑。它吸取了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布局形式,巧妙地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创造出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闽南红砖古厝。
烽火年代:共御外辱的见证
大嶝岛红砖古厝怎么会成为国民党金门县政府的旧址的呢?这得回溯一段已经散尽硝烟的历史……
大嶝岛曾经属于金门。北宋以来,厦门、金门两岛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民国初年,厦门、金门独立设县。民国3年(1914年)金门县成立,下辖金门、烈屿、大嶝、小嶝四个岛屿。
1937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金门县长邝汉率县政府人员撤退至同安澳头。同年12月,福建省政府令金门县政府迁往大嶝岛。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及县党部先后在大嶝岛田墘村借用民居办公。1938年5月13日厦门被日军占领,6月金门县长韩延爽建议迁金门县政府及大小嶝居民到南安、同安,省政府同意政府迁移,但大嶝居民不愿迁走,表示要坚持留下来协助军队坚持抗日,与大嶝岛共存亡。从1938年7月起金门县政府大嶝办事处便担负起领导大嶝民众进行抗日的重任。
从1939年到1945年间,金门县政府大嶝办事处先后组织了以金门籍的热血青年为主体“金门复土救乡团抗日敢死队”、“金门复土救乡团”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袭击金门日军的活动。大嶝军民抗日活动,致使驻金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大嶝岛也成为真正从未被日军占领的地方。对这段历史,《金门县志·兵事志》第二章《抗日》部分有详细的记载。
抗战8年间,先后有9名金门县长在此任职。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金门县政府相关机构迁回金门岛。从此人去楼空,古厝在风雨中飘摇。
大嶝岛田墘村金门县政府旧址群,是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涉台文物,是金门抗日斗争史的实物见证,也是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辱民族精神的历史遗存,对加强两岸交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的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关系趋于缓和,金门人乘着破冰之旅重访故地,感慨万千。金门县政府也多次派人前来考察、寻访,提出要将这些古厝建成“金门史料陈列馆”,并愿意出资修缮。
金门同胞的心愿和要求,引起大陆方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2月,厦门金门同胞联谊会在厦门市政协、人大提交提案和议案,建议抢救金门县政府旧址,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门县政府旧址被列为当年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也把“金门县政府旧址”批准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相关部门已将“金门县政府旧址”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等待批复。
古厝无言,它镌刻着堪称永恒的史稿。这里每一座楼房都有难忘的故事,都是不朽的纪念碑,讲述着海峡两岸同胞共有的心酸与怀念,纪念着并未远去的烽火年代……
申遗路上:两岸携手几率更高
闽南红砖建筑中既有中原传统民居的遗风,又有华侨借鉴南洋建筑欧式的风格,代表了中国上世纪初民居建筑的各种类型,与金门岛上现存的乡村建筑风貌极为相似,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鲜活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人文价值。
据介绍,闽南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缘起金门。2005年金门启动了金门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但由于台湾地区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单位,不具备申报资格,金门就主动与厦门接触,建议联合开展申遗工作。
因此,闽南红砖建筑申遗,一开始就与台湾一起捆绑。这里,不妨截取申遗路上的几个片段:
2008年5月,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带领专家,亲临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古厝考察。
2008年11月,“第一届海峡两岸南系古建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两岸专家就闽系古建筑特色、南系古建筑保护、工艺传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泉州古建筑专家姚洪峰称,这次会议,可算是发出闽台联袂开始红砖建筑申遗的信号。
2010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泉州拉开帷幕,两岸80多位专家共商“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闽台两岸联袂申遗红砖建筑的呼声高起。
2011年5月30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评估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在福建省文物局领导的陪同下,实地考察福建两处古民居———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厦门大嶝岛田墘社区郑氏聚落,随后将这两处闽南红砖建筑,连同金门古民居一起,进入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报名单。
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已将闽南红砖建筑群作为厦门和南安联合申报的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不仅有了“正式身份”,而且表明其价值已达到世界文化遗产水平。
相较于海丝之路10多年入选申遗预备名录,闽南红砖建筑只花了4年时间,这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
消息传去,金门人更是按捺不住。2013年1月8日,金门县副县长吴友钦携金门县文化局局长李锡隆及县议员一行,经五通码头再度来厦门参访。吴友钦此行主要与有关部门及学者专家会谈,共同商讨两岸联手闽南红砖建筑申遗事宜。
“由于保存不善与都市化的结果,许多地方的闽式传统建筑多已凋零。金门因为战地的关系没有开发,在建筑上保留了传统闽南风貌,如金门水头十八间、金门琼林传统建筑聚落都很典型。”吴友钦说,此前大陆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率团参访金门,在考察过金门红砖建筑聚落后表示肯定,并支持金厦共同申遗,这对两岸专家学者是很大的鼓舞。
吴友钦表示,金门最近积极筹备召开有关申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岸若联手,红砖建筑的规模群若更为广阔和完整,申遗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这不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进一步融合的具体表现。
大嶝岛红砖古厝虽有一些精品之作保存完好,但整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建筑物年久失修,受损严重甚至出现塌陷。为了让这批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也为了顺利申遗,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拨付150万元,厦门市财政安排150万元,作为维修资金。目前,一期维修工程进入招投标阶段。
申遗工作任重道远。可喜的是,不仅辖区相关部门表示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研究、保护,并拟建红砖文化博物馆,而且闻风而动,以申遗为契机,将保护工作延伸到整个闽南红砖建筑,让中山路、杨阿苗故居、泉州天后宫、开元寺、西街片区等老街和古迹重新焕发生机。相信在不久将来,闽南红砖建筑将成为海峡两岸的一张新名片,让历史记忆传承久远,呵护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戎章榕 选自《炎黄纵横》2013年7月刊 图片来源网络
由福地炎黄(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福地炎黄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每周末 带你领略福地炎黄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