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木犀草科共有6属约70种,分布在全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欧洲、西亚、北美洲和非洲,中国有2属几种都是引种的。
通常为一年生草本,高常不及40厘米,无毛,茎分枝。叶纸质,近无柄,匙形或倒披针形至椭圆状长圆形,边全缘、有锯齿或分裂。花白色或淡黄白色(栽培中亦有橙红色或红色),芳香,排列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梗比花萼长;萼片6片,果时不扩大,线状匙形,长2.5-4毫米;花瓣6片,有明显的瓣爪,上边的2片与萼等长或稍长,分裂成多数裂片,侧边的2片掌状分裂,下边的2片不分裂;雄蕊17-20枚,花丝钻形;心皮3个。蒴果下垂,近球形或坛形,通常具3棱,长约1厘米;种子黑色,有光泽,长2-2.5毫米,种皮有皱纹。
本植物可作为芳香的园艺植物,常作盆花、切花栽培吼可布置花坛。
春季播种,也可于9月盆播,幼苗怕寒,所温在20℃左右,发芽整齐,室内温度5℃以上,能安全越冬。幼苗长出真叶后,多带土移植一次,待气温上升时,约4月中下旬定植,株距20cm。在栽培中因其怕潮湿故不宜多浇水。温室越冬的秋播苗,选春季暖和天气进行定植,可提早开花。采种时须分批及时采收,否则会自行散落。
一年生草木,株高约30cm,多分枝,略倾卧。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匙形,先端钝,偶有缺刻。总状花序顶生,边开边伸长,花小,橙黄色或桔黄色,聚集在花序轴上,有浓厚的宛如桂花的香味,花期5-8月。蒴果有三个角,果熟期8-9月。
生长习性:喜光,喜夏季凉爽的气候,要求疏松、肥沃的土壤,不耐移植。
产于非洲北部,我国上海、台湾等地有引种栽培。
《红楼梦》里提到"木樨清露",是进上的贡品,盛在一个三寸大小的玻璃小瓶里,连心疼儿子的王夫人也不大舍得给宝玉吃,怕他糟踏了好东西。
1、药材预处理:富含木樨草素的药材,经过洗涤、干燥后,粉碎成粗粉备用。
2、提取纯化:药材粉末加入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回流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后以石油醚、环己烷等溶剂萃取脱脂,水相过弱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用水洗涤至流出液无色后,以95%乙醇为洗脱剂洗脱,洗脱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并重结晶后得到木樨草素纯品。
HPLC-DAD测定裸花紫珠中木樨草苷和毛蕊花糖苷
目的:建立中药裸花紫珠中木樨草苷和毛蕊花糖苷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选用TSK gel ODS-100V(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程序为0~20 min,350 nm;20~30 min,330 nm。结果:木樨草苷和毛蕊花糖苷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079 6~1.194μg(r=0.999 8)、0.612 8~9.192μg(r=0.999 9);两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RSD=0.82%)、98.0%(RSD=0.9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评价裸花紫珠药材的质量。
草木樨白粉病、草木樨镰孢根腐病、草木樨立枯病、草木樨锈病、草木樨细菌性茎疫病
白花草木樨在排水不良时,比苜宿和红三叶生长良好,但在长期积水的地方易于死亡;土壤含盐量0.2~0.3%,甚至0.59%时都能生长,因此,草木樨能改良盐碱地,适应土壤pH值为7.0~9.0。草木樨繁殖能力很强,种子发芽最低温度3~6℃,最适温度15~20℃,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期共需10~15个月,第一年株高50~100厘米,白花草木樨的生育期比黄花草木樨约迟2周开花。在海拔2600米的肃南皇城滩第一年生长良好,但不能越冬,在海拔2640米的天祝打柴沟地区,越冬率30~50%。第二年株高170~260厘米,亩产种子20~60千克。成熟的荚果容易脱落,有自落自生的习性;硬实率一般占30~60%;种子在干土中保存2~3个月后,遇适宜条件仍能发芽出苗,经过反复4次浸泡晾干的种子,发芽率在70%以上,硬籽在土壤中保存3~5年还有发芽能力,种子在室温中保存20年,发芽率从95%降低到50%。种子产量每亩20~200千克,一般40~60千克。草木樨固氮肥田效果显著,但固氮不均衡,经省农科院土肥所定点观测分析,第一年亩固氮量7~8.5千克,第二年10~15.5千克,固氮高峰期出现在开花期,且有两次固氮高峰期。
一般认为草木樨属植物起源于小亚细亚,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温带各国。另据报导,典型草木樨亚属[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M.officinalis(L.)Desr)]起源于中欧到远东西藏。又据记载,白 花草木樨起源于亚洲西部,黄花草木樨起源于欧洲,香甜草木樨(M.SuaveolensLeded)起源于我国四川等省。在地中海地区2000年前已用作绿肥及蜜源植物。白花、黄花和印度草木樨(M.indicusAAII)已遍及几大洲。全世界草木樨植物约有20种,我国有7种,即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细齿草木樨(M.dentatuspers.)、香甜草木樨、印度草木樨、高草木樨(M.altissimusThuill)和伏尔加草木樨(M.wolgicuspoir)。我国北方栽培的主要是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二者的不同是:前者花冠白色,株体较高大,后者花冠黄色,株体较低,前者比后者晚熟约2周,其它性状完全一致。南方主要是一年生草木樨。我国于1922年在山东进行引种试验,1942年,由叶培忠教授首先在甘肃省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引种试验。1944年在天水开始繁殖推广,主要是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逐渐由天水推广到全省各地,并很快推广到西北、华北、东北及南方一些省区。中国草木樨种植面积每年为1000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