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为了弥补传统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矫正的主动性不足,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课题遵循疾病早期干预思路,立足施工活动特点和中国建筑工人特质,采用理论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预防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形成、提高危险感知能力等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早期干预的关键突破口,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分为示范模仿和感染从众。前者是“一对多”的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强度较高、广度较小的特点;后者是“多对一”的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慢、强度较低、广度较大的特点。班组长行为、班组安全氛围等内部因素对此有重要影响。同时,建筑工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具有低危性、广布性和稳定性,其形成过程实现了由被动、简单、不稳定的不安全行为向自动、复杂、稳定的不安全行为的演变。行为动机、行为实现难度、行为强化是影响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调动工人的安全主观能动性、发挥安全行为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安全奖励与违规处罚并重是安全行为习惯塑造的核心。更重要的发现是:提高建筑工人危险感知能力对减少不安全行为具有重要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建筑工人的危险感知结果主要取决于危险特征对工人的刺激程度和工人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会出现危险感知麻木。工人容易低估频发、低危、可控性好的事故的危险程度。工人的知识、经验、风险偏好等对此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施工场景的危险易感知性差异明显,环境特征、复杂程度、危急程度均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此外,研究还涉及建筑工人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影响、职业安全感实质与来源等。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利用无线传感网络、虚拟现实等最新技术,研发了建筑工人智能安全检查系统、建筑工人高处坠落事故智能预警系统、建筑工人危险感知能力训练系统、建筑工人施工安全知识可视化学习系统等智能主动安全装备与系统。 2100433B
为了弥补传统不安全行为干预的主动性不足,课题遵循疾病早期干预思路,探索建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早期干预机制。基于脆弱性理论,通过理论建模、因素测量等,明确不安全行为形成和影响过程中的脆弱性概念内涵、行为表现和特征指向。依托事故数据,通过数据挖掘、行为模拟、演化推理等,揭示人的脆弱性因素、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和不安全行为表现间的关联机理。依据行为的马尔可夫性质,通过统计分析、特征建模等,建立不安全行为的特征序列模型;借鉴相似度计算和回归预测方法,提出不安全行为的早期识别与趋势预测方法。针对不安全行为的脆弱性特征,通过理论分析、实践研究等,提出不安全行为的前摄控制与矫正方法及早期干预的综合型实施模式。通过对照试验,进行干预效果检验与评价。预期成果将从脆弱性的角度揭示不安全行为形成和影响机理,建立具有预防性、自发性和预见性的不安全行为早期干预机制,提供更及时、主动、有效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干预途径。
当然可以,但是前提是那边有国内企业愿意接收,否则当地企业或国外企业是很难接收华人的,特别是自荐或通过面试的。而加入国内企业胜算更大,只要符合要求,且能力足够,但是前提当地环境因素和国家情况要详细了解,...
其实写所有赞扬他人的文章都只要把握一点就可以,那就是人物的灵魂。他(她)(们)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将围绕着人物的灵魂展开,所以你要想写好这篇文章一定要确定你要写人物灵魂的着力点在哪里,是写他...
按专业分木工,外架工,钢筋工,砼工,普工,瓦工,安装工,电焊工,油漆工,打磨工,水电工,起重工。按技术程度分分为小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和对策
在建筑工程领域,工人对风险的认知和处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效果,理解误差、错误判断、操作失误都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从而引起安全事故。此外,工友交流、工人受教育培训程度、11人工作压力、工人情绪态度等也与工人不安全行为有关.并由此造成较大的管理难度。实践表明,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是解决建筑安全的重要途径。
基于作业安全感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研究
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工人作业安全感;故研究作业安全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首先;选取量表作业安全感及不安全行为相关变量;并基于信任理论、认知理论提出假设;其次;对问卷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因果路径解释模型;分析个体属性、作业安全感与不安全行为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收入以及文化程度与不安全行为关系呈显著负相关;社会信任、组织管理、作业认知三个维度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存在显著抑制;其中作业认知安全感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最大;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分为七章。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基于人因可靠性和人因工程理论,采用ANP方法,基于专家判断对导致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四个元素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导致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第三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建立了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子的假设,并根据相关假设拟定了调查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子,建立了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子模型;第四章采用了两种差异较大的不安全行为测量方法,分析获得的不安全行为数据与不安全行为意向间的关系,为探究不安全行为的个体、组织与环境因素提供研究基础;第五章以不安全行为意向为中介变量,从个体变量特征、家庭环境、工作性质、自我效能、人格控制源等方面分析了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同时分析年龄、婚姻状况、饮酒吸烟状况、经济压力、工作岗位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第六章以不安全行为意向为中介变量,根据Lewin“场论”及其他相关理论,拟定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组织和环境特征因子,从安全管理行为、风险源管理、违章惩罚、装备、作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其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第七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的建议。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一、 不安全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二、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三、 不安全行为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四、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
六、 不安全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基于anp的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二、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第二节 anp原理及方法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计算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基于tpb的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子研究
第一节 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子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子的访谈分析
一、 访谈提纲
二、 访谈对象情况
三、 访谈过程与访谈结论
第三节 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影响因子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一、 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问卷的特征要求
二、 问卷编制的主要流程和步骤
第四节 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子研究
一、 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二、 探索性研究
三、 验证性研究
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不安全行为意向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的测量
一、 不安全行为意向的测量
二、 不安全行为的测量
三、 其他相关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不安全行为与意向的关系分析
一、 样本情况
二、 模型分析
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个体特征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
一、 理论分析与相关假设
二、 研究分析方法
三、 量表质量分析与验证
四、 模型分析
五、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的关系研究
一、 人口统计学相关变量研究状况
二、 样本情况
三、 分析方法
四、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组织环境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意向与及其行为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二节 组织环境因素量表质量分析与检验
第三节 组织环境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意向与不安全行为及其关系的影响研究
一、 研究分析方法
二、 初始模型分析
三、 模型修正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不安全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 意向性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不安全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一、 组织安全管理
二、 员工行为管理
三、 作业环境管理
四、 机械设备管理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
附录
图目录
图1.1 reason关于不安全行为的分类框架
图1.2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图1.3 研究路径图
图2.1 anp的层次类型
图2.2 anp典型层次结构
图2.3 网络循环结构
图2.4 anp应用主要流程
图2.5 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及主要干扰环节
图2.6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anp网络模型
图2.7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anp模型
图2.8 因素关系判断矩阵示意图
图2.9 矩阵一致性检验window界面
图3.1 探索性因子分析步骤示意图
图3.2 验证性因子分析步骤示意图
图3.3 碎石图
图3.4 旋转空间的成份图
图3.5 不安全行为意向结构路径图及其标准化系数
图4.1 不安全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假设
图4.2 事故三角形
图4.3 完整结构方程模型参数图
图4.4 结构方程模型的程序
图4.5 记录的不安全行为与其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1)
图4.6 未记录的不安全行为与其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2)
图4.7 不安全行为合计值与其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3)
图4.8 修饰后的不安全行为合计值与其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4)
图5.1 个体特征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的关系假设
图5.2 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关系的sem
图5.3 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关系的sem
图5.4 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的关系
图5.5 多因变量、多自变量析因分析流程图
图6.1 组织及环境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的关系假设
图6.2 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的组织及环境因素影响模型
图7.1 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要素
表目录
表1.1 2002年到2010年全国重特大死亡事故统计表
表1.2 2005年至2009年中美煤炭产量及死亡人数表
表1.3 部分行业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关系统计
表1.4 不同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人误/事故)关系研究
表2.1 元素判断矩阵
表2.2 组关系判断矩阵
表2.3 参与矩阵判断访谈的专家列表
表2.4 未加权超矩阵
表2.5 加权超矩阵
表2.6 极限超矩阵
表2.7 非意向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子合成排序
表3.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表3.2 访谈企业概况及访谈人数统计
表3.3
表3.4
表3.5
表3.6 kmo和bartlett的检验(22个项目)
表3.7 公因子方差(22个项目)
表3.8 旋转成份矩阵a(22个项目)
表3.9 kmo和bartlett的检验(14个项目)
表3.10 公因子方差(14个项目)
表3.11 解释的总方差(14个项目)
表3.12 旋转成份矩阵a(14个项目)
表3.13 三个因子的项目分布及信度系数
表3.14 模型估计参数摘要表
表3.15 模型建构信度指标值
表3.16 不安全行为意向结构模型拟合度结果
表4.1 不安全行为数据的主要采集方式及评价
表4.2 结构方程模型参数的含义
表4.3
表4.4
表4.5
表4.6
表4.7 不安全行为意向与未记录违章行为关系模型估计参数摘要表
表4.8 不安全行为意向量表信度与误差
表4.9 不安全行为与意向结构模型拟合度结果
表5.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5.2 项目内容及公因子方差分析
表5.3 解释的总方差
表5.4 旋转成份矩阵a
表5.5 六个因子的项目分布及信度系数
表5.6 影响不安全行为的个体特征因素量表的信度与误差
表5.7 模型修正指数表
表5.8 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关系模型的估计参数摘要
表5.9 个体特征因素与不安全行为关系模型拟合度结果
表5.10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表
表5.11 样本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分布统计表
表5.12 样本工作属性特征分布统计表
表5.13 样本烟酒嗜好及经济压力分布统计表
表5.14 科恩d值评估效应大小
表5.15 协方差矩阵等同性的box检验a
表5.16 不同个体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线性相关性的统计交互性
表5.17 不同婚姻状况员工在不安全行为中的均值与标准偏差值比较
表5.18 不同婚姻状况员工在不安全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5.19 不同岗位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意向中的均值与标准偏差值比较
表5.20 不同工作岗位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5.21 不同饮酒状况员工在不安全行为中的均值与标准偏差值比较
表5.22 不同饮酒状况员工在不安全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5.23 不同经济压力员工在不安全行为中的均值与标准偏差值比较
表5.24 不同经济压力员工在不安全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5.25 协方差矩阵等同性的box检验a
表5.26 多变量检验摘要
表5.27 经济压力、饮酒之间对于因变量线性相关性统计交互性
表6.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6.2 问卷项目公因子方差
表6.3 解释的总方差
表6.4 旋转成份矩阵a
表6.5 八个因子的项目分布及信度系数
表6.6 不安全行为组织环境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与误差
表6.7 系数估计结果不显著的因子
表6.8 系数估计摘要
表6.9 不安全行为及其意向的组织环境影响因素模型拟合指标分析
表7.1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 2100433B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导则研究》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对分区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分区案例分析,提出了水量脆弱性与水质防污性综合考虑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导则草案。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导则研究》可供从事地下水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相关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管理者及学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