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综述
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模型黄土高原”体系建设规划
典型小流域测验体系实施方案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督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黄河高原水土保持计算机仿真系统实施方案
建设“模型黄河”工程
加快“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步伐努力为黄河治理开发提供服务
关于“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思考
同商共谋为“模型黄土高原”建设而努力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思路
淤地坝建设回顾及淤地坝物理比尺模型研究展望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与研究垢若干问题
关于“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几点思考
侵蚀机理与模拟研究
基于数字流域的产流产沙模型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模型与心肝度转换研究
植被-侵蚀动力学的初步探索和应用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研究
地表糙度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演变与变化趋势预测
关于“模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机理与模型预报的思考
Cs等核示踪技术在黄土高原侵蚀泥沙研究中的应用
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拟及其应用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产沙数学模型研究
关于建立黄土高原小流域实体比尺模型的理论思考
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规划的室内模拟试验方法
植物水土保持性的研究
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实体模型建设的可行性及前景展望
“粒度分析法”在多沙粗沙区产沙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黄土丘陵壑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原型观测的实践与探索
黄委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水土流失原型观测发展历程
黄土坡面土壤侵蚀波动性初探
坡面土壤水蚀量模型试验设计方法的探讨
罗玉沟流域典型暴雨产流产沙特性分析
黄委西峰水保站水土流失规律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成就综述
西峰站水土流失规律原型观测研究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价模型研究
乌兰木伦河人为水土流失量估算
开发建设项目风沙复合侵蚀区土壤流失预测探讨
渭河多沙支流产流产沙模型及水沙变化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洞穴侵蚀过程与规律研究
数字流域产流模型在伊洛河的应用
“3S”技术应用及其他
虚拟地理环境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坝系规划GIS与CAD集成模型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
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从坡面径流泥沙监测看“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的评价
数字流域建设的方法与模式
基于DEM的黄河岔巴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定量调查
G3PS一机多天线技术在大坝、边坡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采用含沙量测量仪对径流含沙量在线观测、监测的初步探讨
淹没丁坝冲刷坑内三维水流运动数值分析
基于GIS和RS的USLE模型中因子的定量估算概述
“模型黄土高原”数字化系统的智能化体系结构研究
“3S”技术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基于“3S”技术的我国流域土壤流失预报模型及研究展望
黄丘一副区小流域坝系工程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数字图像技术在河工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四面体透水框架群抛投护岸效果试验研究
坚持水土流失长期定位观测为监测预报提供依据
泥石流沟多时相DEM无控制点匹配的方法研究 2100433B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方略纵论》为“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研讨会论文选集,选编了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理论、思路、途径和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其河上中游管理局关于“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的规划和单项实施方案,可供关心和从事这一研究工作的人员及有关大学师生参考。
黄河以其多沙而闻名于世。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模型黄土高原”是“模型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
以黄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对象,在调查了5个样地和测定125个碳含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造林对土壤碳增汇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层范围内,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4.093 kg.m-2)与荒地(4.533 kg.m-2)相比,减少了0.440 kg.m-2,说明黄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土壤分层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显改变了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在0~10 cm土层范围,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有机碳密度则明显降低(45.5%)。通过土壤层中总有机碳密度的研究显示,由于根系有机碳不断积累,林地总有机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显增加,土壤中总碳增汇率为11.2%,说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显著的碳汇能力。
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问题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的多沙粗沙区已建成了8.5万座大、中、小型淤地坝,以吴堡为界,多沙粗沙区的分布是南少北多,而坝库的分布情况正相反,是南多北少,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北部,坝库分布较少。以上情况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也有规划、政策、认识、投资等方面的原因,需要认真探究。针对多沙粗沙区的粗沙利用、砒砂岩地区筑坝技术、投资不足、兴建大型拦泥库、风沙入河及小水淤大水冲以及“十大孔兑”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区林业发展战略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适地适树造林决策模型
第三章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生产力预测模型
第四章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采伐最优控制模型
第五章 黄土高原地区全面绿化后的生态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内容包括:黄土高原地区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林种结构比例与战略布局的优化模型,适地适树决策模型等。
《财税改革纵论.财税改革论文及调研报告文集(2010)》由财政部机关年度近千篇优秀论文、优秀调查报告中精选的60多篇文章组成。这也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改革纵论》走过的第十六个年头。这个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着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