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产广东、广西、贵州(梵净山)和云南。
常见于海拔1000~2100米的疏林中、水边、路边石旁。
毛脉鼠刺(Itea indochinensis Merr. var. pubinervia (Chang) C. Y. Wu)隶属于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鼠刺属(Itea Linn.)。毛鼠刺变种。
气温条件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性强、怕炎热、干燥。土壤条件宜在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原产地区原产于北美南部地区。
栽培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波利尼西亚地,世界各均有栽培。
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港澳地区适宜露地种植。 栽培于广东、广西等省区。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现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
鸢尾苷元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目的研究鸢尾苷元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探讨与中药归经理论的关系。方法用HPLC法测定静脉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内小鼠各组织中鸢尾苷元的浓度,流动相为水(磷酸调pH3)-甲醇(42∶58),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68 nm。结果鸢尾苷元的各组织匀浆样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小鼠静注2 mg·kg-1鸢尾苷元后,药物在小鼠的心、肝、脾、肾、睾丸、小肠、骨骼肌组织内均有分布,其中以小肠与肝脏组织中分布较多,而肺、脑组织中未检测到药物。结论鸢尾苷元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对评价射干及鸢尾苷元的中医归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水刺机多孔式高压水腔三维流场分布数值分析
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水刺机多孔式高压水腔结构参数对水腔内部三维流场流动特征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流孔直径d1、均流棒直径d2和出流狭缝高度h这3个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出流速度CD方向的分布、平均出流速度及静压力均有显著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得出如下结论:d1=4 mm,d2=30 mm分别是分流孔直径和均流棒直径的临界值,当d1小于4 mm或者d2大于30 mm时,出流口均有可能出现回流;分流孔直径d1的适宜范围为6~10 mm,均流棒直径d2的适宜范围为25~30 mm,出流狭缝高度h的适宜值为40 mm。
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小枝粗壮,橄榄色或粟褐色,有较密腺体。叶厚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钝,边缘除近基部外具不规则的刺状锯齿,上面亮绿色,有疏生腺体,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中脉宽,在上面微下陷,侧脉6-7对,弧状上升,与细网状脉在两面明显;叶柄粗壮,长1.2-2厘米,无毛,上面具小槽沟。总状花序单生叶腋,短于叶片,长7-13厘米,直立;具多数花;花序轴、花梗及萼均有红色具柄的腺体和疏短毛;花梗长2-3毫米,开展至下垂;苞片叶状,有时明显伸长,长达1厘米以上;萼筒浅杯状;萼片线状披针形,长3-3.5毫米,略短于花瓣或与花瓣等长,被疏微毛及腺体;花瓣白色,披针形,长3-4毫米,花时直立,顶端微内弯,边缘有微毛,有时有疏腺体;雄蕊明显长于花瓣及子房,长约5毫米;花丝被微毛;花药卵圆形;子房上位,无毛。蒴果长约7毫米。花期5-6月,果期6-11月。
叶上面无毛,下面沿脉或至少在脉腋内有短柔毛,有时毛脱落,侧脉6~8对;腋生的总状花序少于4个,且较短,与原变种相区别。
毛鼠刺(原变种)
灌木或小乔木,高10米,稀达15米;小枝黑褐色,被密柔毛;老枝常变无毛,具纵条纹。叶纸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10-15 (19) 厘米,宽4.5-8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钝,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橄榄色,无毛或被极疏短毛,有腺体,下面淡绿色,被密柔毛,沿脉毛更密;侧脉7-11对,弧状上升,在边缘处相连接,中脉和侧脉在下面突起,第三级细脉横走;叶柄长1-1.7厘米,被长柔毛,上面具槽沟。总状花序,通常3-4,密集簇生于叶腋,长5-7 (8) 厘米,宽约1厘米;花序轴和花梗被密长柔毛;花梗长约2毫米,基部有线形苞片;苞片长1-2毫米,被长柔毛。萼筒杯状,被长柔毛,萼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为花瓣之半;花瓣白色,披针形,长2.5-3毫米,被柔毛,花时直立;雄蕊长于花瓣,长4-5毫米;花丝基部有长柔毛;子房半上位,被毛。蒴果长8毫米,被毛,成熟时从基部开裂。花期3-5月,果期5-12月。
产福建(上杭、永泰)、湖南(黔阳、雪峰山、沅陵、洞口、东安、慈利、新宁、武冈)、广西(临桂、龙胜、大苗山和兴安等)及贵州(江口、雷公山、梵净山)。模式标本采自湖南武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