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转化规律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如下:“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依据这个定律可知,一个体系的能量发生变化,环境的能量也必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体系的能量增加,环境的能量就要减少,反之亦然。对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例如,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所增加的能量等于环境中太阳所减少的能量,总能量不变,所不同的是太阳能转化为潜能输入了生态系统,表现为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固定。
人们都知道,非生命自然界发生的变化都不必借助外力的帮助而能自动实现,热力学把这样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或自动过程。例如,热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的温度相同为止。而与此相反的过程都不能自发地进行,可见自发过程的共同规律就在于单向趋于平衡状态,决不可能自动逆向进行。或者说任何自发过程都是热力学的不可逆过程。应当指出的是:不应把自发过程理解为不可能逆向进行,问题在于是自动还是消耗外功,借助外功是可逆向进行的。例如,生态系统中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是一种自发过程,但无机物质决不可能自发地合成为有机物质,借助于外功太阳能却可以实现,这就是光合作用,不过这不是自发或自动的。
既然任何自发过程总是单向趋于平衡状态,决不可能自动逆向进行,由此可以推测体系必定有一种性质,它只视体系的状态而定而与过程的途径(或进行的方式)无关。可以大致打一个比喻:假定有水位差的存在,水自动地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趋向必定存在,但水流是快是慢显然都不可能改变水向低水位方向流动的自发倾向。这就是说,要研究给定的始态和终态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可以不考虑过程的细节和进行的方式。为了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可以找出能用来表示各自发过程共同特征的状态函数。熵(entropy)和自由能就是热力学中两个最重要的状态函数,它们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过程的途径无关。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有关能量传递方向和转换效率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能量传递和转化的一个重要概括,通俗地说就是: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功的能量(自由能)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作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使熵和无序性增加。以蒸汽机为例,煤燃烧时一部分能量转化为蒸汽能推动机器作了功,另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消散在周围空间而没有作功,只是使熵和无序性增加。对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当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食物中相当一部分能量被降解为热而消散掉(使熵增加),其余则用于合成新的组织作为潜能储存下来。所以一个动物在利用食物中的潜能时常把大部分转化成了热,只把一小部分转化为新的潜能。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这也就是为什么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级的级数一般不会多于5~6个以及能量金字塔必定呈尖塔形的热力学解释。
熵(entropy)是系统热量被温度除后得到的商,在一个等温过程中,系统的熵值变化(△S)为:
△S=△Q/T
式中,△Q 为系统中热量变化(焦耳),T是系统的温度(K)。
若用熵概念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则①在一个内能不变的封闭系统中,其熵值只朝一个方向变化,常增不减;②开放系统从一个平衡态的一切过程使系统熵值与环境熵值之和增加。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们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各种形式能量的交换,通过光合同化,引入负熵;通过呼吸,把正熵值转出环境。
开放系统(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与封闭系统的性质不同,它倾向于保持较高的自由能而使熵较小,只要不断有物质和能量输入和不断排出熵,开放系统便可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生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都是维持在一种稳定状态的开放系统。低熵的维持是借助于不断地把高效能量降解为低效能量来实现的。在生态系统中,由复杂的生物量结构所规定的“有序”是靠不断“排掉无序”的总群落呼吸来维持的。热力学定律与生态学的关系是明显的,各种各样的生命表现都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象生长、自我复制和有机物质的合成这些生命的基本过程都离不开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总之,生态系统与其能源太阳能的关系,生态系统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及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都受热力学基本规律的制约和控制,正如这些规律控制着非生物系统一样。热力学定律决定着生态系统利用能量的限度。事实上,生态系统利用能量的效率很低,虽然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效率说法不一,但最大的观测值是30%,一般说来,从供体到受体的一次能量传递只能有5~20%的可利用能量被利用,这就使能量的传递次数受到了限制,同时这种限制也必然反映在复杂生态系统的结构上(如食物链的环节数和营养级的级数等)。由于物质的传递并不受热力学定律的限制,因此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时会表现为下窄上宽的倒塔形,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营养级生物所利用的能量会多于低营养级生物所传递的能量。
二、能量流动过程及其渠道
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能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到各级消费者。
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这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生物群落能量来源与去向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的去向一般有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三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四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
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与碳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
(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这里的粪便量,不属于生物所摄入的量);
(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
(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这一点很重要。生物群落及在其中的各种生物之所以能维持有序的状态,就得依赖于这些能量的消耗。这就是说,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的功能,就必须有永恒不断的太阳能的输入,用以平衡各营养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消耗,只要这个输入中断,生态系统便会丧失功能。
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地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ecological pyramid)。
一般说来,能量锥体一定是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锥体有时有倒置的情况。例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很小,生活史很短,根据某一时刻调查的生物量,常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样,按上法绘制的生物量锥体就倒置过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生产者环节流过的能量要比在消费者环节流过的少,而是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代谢快,生命短,某一时刻的现存量反而要比浮游动物少,但一年中的总能量还是较浮游动物多。数量锥体倒置的情况就更多一些,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木,昆虫的个体数量就多于树木。同样,对于寄生者来说,寄生者的数量也往往多于宿主,这样就会使锥体的这些环节倒置过来。但能量锥体则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能量金字塔是指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按营养级由低到高绘制成的图形成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由能量流动规律决定的。
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Elton(1942)是最早提出食物链概念的人之一,他认为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食物链的长度不可能太长,一般食物链都是由4~5个环节构成的,如鹰捕蛇、蛇吃小鸟、小鸟捉昆虫,昆虫吃草。最简单的食物链是由3个环节构成的,如草→兔→狐狸。
但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象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食虫鸟不仅捕食瓢虫,还捕食蝶蛾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而且也是猫头鹰的捕食对象,甚至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可见,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food web)的概念。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假如在一个岛屿上只生活着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如牛或羚羊),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绝灭,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这种肉食动物就会增加对鹿的捕食压力而不致使鹿群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也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当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苔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因而也是地球上比较脆弱和对外力干扰比较敏感的生态系统。虽然苔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忍受地球上最严寒的气候,但是苔原的动植物种类与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却少得多,食物网的结构也简单得多,因此,个别物种的兴衰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苔原生态系统的失调或毁灭,例如,如果构成苔原生态系统食物链基础的地衣因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而导致生产力下降或毁灭,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北极驯鹿主要以地衣为食,而爱斯基摩人主要以狩猎驯鹿为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自然保护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开发和利用苔原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以前,必须对该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结构、生物生产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尽可能减少对这一脆弱生态系统的损害。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最主要的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和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前者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后者是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所分解,因此能流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
例如,在潮间带的盐沼生态系统中,活植物被动物吃掉的大约只有10%,其他90%是在死后被腐食动物和小分解者所利用,这里显然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据研究,一个杨树林的生物量除6%是被动物取食外,其余94%都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所分解。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被家畜吃掉的牧草通常不到四分之一,其余部分也是在枯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碎屑食物链可能有两个去向,这两个去向就是微生物或大型食碎屑动物,这些生物类群对能量的最终消散所起的作用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的重视。但这些生物又构成了许多其他动物的食物。
捕食食物链虽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但它在陆地生态系统和很多水生生态系统中并不是主要的食物链,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流的主要渠道。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向捕食食物链。例如,在一个鹅掌楸-杨树林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2.6%被植食动物所利用。1975年,Andrews等人研究过一个矮草草原的能流过程,此项研究是在未放牧、轻放牧和重放牧三个小区进行的,他们发现,即使是在重放牧区,也只有15%的地上净初级生产量被食草动物吃掉,约占总净初级生产量的3%。实际上,在这样的草原上,家畜可以吃掉地上净初级生产量的30~50%,在这种牧食压力下,矮草草原会将更多的净生产量集中到根部。轻放牧有刺激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量生产的效果。在轻放牧区和重放牧区内,被家畜消耗的能量大约有40~50%又以畜粪的形式经由碎屑食物链还给了生态系统。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捕食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每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也就是能量转化效率大约只有10%。因此,每 4.2×10^6焦耳的植物能量通过动物取食只能有 4.2×10^5焦耳转化为植食动物的组织或4.2×10^4焦耳转化为一级肉食动物的组织或4.2×10^3焦转化为二级肉食动物的组织。从这些事实不难看出,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要比动物多得多,植食动物要比肉食动物多得多,一级肉食动物要比二级肉食动物多得多…这不论是从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越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数量越少、生物量越小,能量也越少,而顶位肉食动物数量最少,以致使得不可能再有别的动物以它们为食,因为从它们身上所获取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它们所消耗的能量。
一般说来,能量从太阳开始沿着捕食食物链传递几次以后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食物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由4~5个环节构成,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
除了碎屑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外,还有寄生食物链。由于寄生物的生活史很复杂,所以寄生食物链也很复杂。有些寄生物可以借助于食物链中的捕食者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外寄生物也经常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其他寄生物也可以借助于昆虫吸食血液和植物液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太阳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某些物质还可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如动物迁移,水流的携带,人为的补充等。
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不能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用图解的方法完全表示,为了便于进行定量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营养级(trophic level)的概念。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例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的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依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2100433B
答:手算公式=总长-保护层。
确切的来讲电磁波是真空中的某种物质在波动。打个比方,石头扔进水里会产生水波,但是石头还是石头,水还是水,只是石头对水面撞击产生了形变。同样的道理,通电导线会产生电感应线,电子还是电子,并没有变成另外一...
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1629~1695)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 惠更斯1629年4月14日出生于海牙,父亲是大臣、外交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
年级:高复班 授课时间: 2014.11.06+10 授课教师: 科目:物理 课 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适用条件,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3.理解并熟记常见的功能关系,重点掌握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及其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4.掌握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及其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 2.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一、机械能 1.重力做功的特点 (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做功的大小 WG=mgh,若物体下降, 则重力做正功; 若物体升高, 则重力做负功 (或 说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 2.重力势能 (1)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 Ep=mg
焦耳定律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焦耳定律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能量转换效率是指一个能量转换设备所输出可利用的能量相对其输入能量的比值。输出的可利用能量可能是电能、机械功或是热量。能量转换效率没有一致的定义,主要和输出能量可利用的程度有关。
一般而言能量转换效率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无量纲数字,有时也会用百分比表示。能量转换效率不可能超过100%,因为永动机不存在。不过像热泵之类的设备将热由一处移到另一处,不是进行能量的转换,其性能系数往往会超过100%。
以下的效率都是能量转换效率。
电效率,可用功率输出及总耗电的比例。
机械效率,由一种机械能(例如水的位能)转换成另一种机械能或机械功。
热效率或燃料效率,可用的热或功输出与输入能量(或消耗燃料对应的能量)的比例。
总效率,一般用在汽电共生的场合,可用的电能及热能相对输入能量的比例。
照明效率,所产生电磁辐射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比例。
不同能量转换方式的效率
能量效率 |
|
---|---|
内燃机及外燃机 |
10-50% |
燃气涡轮发动机 |
最大可到40% |
燃气涡轮发动机加上蒸汽涡轮发动机(复合循环) |
最大可到60% |
水力发动机 |
最大可到90% |
风力发动机 |
最大可到59%(理论上限) |
2008年世界发电 |
总产量 39%, 净产出 33% |
太阳能电池 |
6%-40%(和使用技术有关,一般的效率约15%,理论上限为85%-90%) |
枪械 |
~30%(.300英寸的子弹) |
燃料电池 |
最大可到85% |
水的电解 |
50%-70%(理论上限为80%-94%) |
光合作用 |
最大可到 6% |
肌肉 |
14% - 27% |
电动机 |
30-60%(功率小于10瓦的小电动机),50-90%(功率在10瓦到200瓦之间的电动机),70–99.99%(功率超过200瓦的电动机) |
家用冰箱 |
低阶系统约20%,高阶系统40-50% |
电灯泡 |
5-10% |
发光二极管 |
最大可到35% |
萤光灯 |
28% |
钠灯 |
40.5% |
金属卤化物灯 |
24% |
开关电源 |
实务应用可以到95% |
电淋浴器 |
90-95% |
电热器 |
约95% |
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可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简称能。能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称)、热能、化学能、电能、核能、光能等。它们分别是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化学反应、电磁作用、原子核与基本粒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工程中常用单位有千焦耳(kJ)、千瓦·小时(kW·h)等。
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传递,这种传递过程就是做功或传递热量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若物质运动方式发生变化,能量形式也同时发生转换。例如,物体向上运动时,因克服重力而减慢速度,损失的动能转换为势能;当物体返回地面时,速度加快,势能又转换成动能;河水冲击水轮发电机组做功的过程,就是将河水的势能和动能传递给水轮发电机组并转换为电能的过程;热力发电,则是将燃料的化学能借助热力发电装置先后转换为热能和机械能,并最终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电能和磁能总是紧密联系的。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因而可以使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电能是现代最常用的一种能量。它的传输、转换和利用最为方便、效率很高。因此,电能已成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能源。
能量的传递还能以粒子相互作用或以辐射的方式在空间传播(如电磁波的传播),光是电磁辐射最常见的一种。无线电波、红外线、X射线等都是能的辐射传播。
对于将能量从另一种形式转换成热能(例如电加热器,锅炉或炉)的设备,热效率是
其中Q量是热当量值。
因此,对于每300 kW热当量输入产生210 kW(或700,000 BTU / h)输出的锅炉,其热效率为210/300 = 0.70或70%。 这意味着30%的能量会损失到环境中。
电阻加热器的热效率接近100%,当将诸如高效电阻加热器的加热单元与80%有效的天然气燃料炉进行比较时,需要经济分析来确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燃料的加热值是放热反应(例如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每种物质的特征。以每单位物质的能量为单位进行测量,通常为质量,如:kJ / kg,J / mol。燃料的热值表示为HHV,LHV或GHV,以区分相变热的处理:
(1)通过将所有燃烧产物恢复到原始预燃温度,特别是冷凝所产生的任何蒸气来确定更高的发热值(HHV)。这与热力学燃烧热相同。
(2)通过从较高的热值减去水蒸汽的蒸发热量来确定较低的热值(LHV)(或净热值)。因此,蒸发水所需的能量不能作为热来实现。
(3)总的热值考虑排气中的水作为蒸气而离开,并且在燃烧之前包括在燃料中的液态水。该值对于木材或煤炭等燃料很重要,燃烧前通常会含有一定量的水。
正在使用哪个定义的热值显着影响任何引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