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病毒尺寸一般约80~100nm,细菌为数百纳米,而细胞则更大,因此利用纳米复合粒子性能稳定、不与胶体溶液反应且易实现与细胞分离等特点,可将纳米粒子应用于诊疗中进行细胞分离。该方法同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快速、安全等特点。美国科学家用纳米粒子已成功地将孕妇血样中微量的胎儿细胞分离出来,从而简便、准确地判断出胎儿细胞中是否带有遗传缺陷。
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显著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将纳米金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制备成多种纳米金/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 ,从而给各种组合“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因而为提高细胞内组织的分辨率提供了一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按抗菌机理,纳米抗菌材料分为三类:一类是Ag系抗菌材料,其利用Ag 可使细胞膜上的蛋白失活,从而杀死细菌。在该类材料中加入钛系纳米材料和引入Zn 、Cu 等可有效地提高其的综合性能; 第二类是ZnO、TiO2等光触媒型纳米抗菌材料,利用该类材料的光催化作用,与H2O 或OH反应生成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以杀死病菌;第三类是纳米蒙脱土等无机材料,因其内部有特殊的结构而带有不饱和的负电荷,从而具有强烈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对病菌、细菌有强的吸附固定作用,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材料支架在组织工程中起重要作用,因为贴壁依赖型细胞只有在材料上贴附后,才能生长和分化。模仿天然的细胞外基质2胶原的结构,制成的含纳米纤维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已开始应用于组织工程的体外及动物实验,并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国内清华大学研究开发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 胶原复合物在组成上模仿了天然骨基质中无机和有机成分,其纳米级的微结构类似于天然骨基质。体外及动物实验表明,此种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物是良好的骨修复纳米生物材料。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生物活性杂化材料在保持柔韧性的同时,弹性模量已接近硅酸硼玻璃,而且便于加入活性物质,因此是一种开发生物材料的理想途径。JonesSM 等用TEOS(正硅酸乙酯) 、甲基丙烯酰胺在偶氮类引发剂作用下,加入氯化钠制备出含钙盐的纳米SiO2聚合物复合材料,将其在人体液中放置1周后,可以观察到其表面有羟基磷灰石层形成,因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应用溶胶/ 凝胶技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在体系中引入胺基、醛基、羟基等有机官能团,使材料表面具有反应活性,可望在生化物质固定膜材料、生物膜反应器等方面获得较大应用。
表面效应是指微粉的粒径越小,其总表面积越大;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如当粒径为10nm(总原子数为3×10)时,表面原子数/总原子数=0.20;而当粒度减小到lnm(总原子数为30)时,这一比值急剧上升到0.991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具有很大的活性;晶粒的微粒化随着这种活性的表面原子增多,使其表面能也大大增加。
体积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体积的缩小虽不会引起物质物性基本参量的变化,但会使那些与体积有关的物性发生变化,如磁体的磁畴变小,半导体中电子的自由路程变短,等等;二是物质一般具有由无限个原子组成的物质属性,而纳米粒子则表现出有限个原子集合体的特性。
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遭破坏,颗粒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从而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小尺寸效应。主要表现为四大特点: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比例大。可以分为特殊的光学性质,热学性质,磁学性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
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类及动植物与纳米材料的接触已经不可避免。纳米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态丰富、化学活性高,具有许多块体及普通粉末所没有的特殊性质,许多在普通条件没有生物毒性的物质,在纳米尺寸下却表现出很强的生物毒性。因此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备受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关注。然而尽管纳米材料的种类和应用范围都在迅速增加,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的深入研究却还显得十分缺乏。
现在国内外很多课题组研究了包括富勒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金、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锌、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硫化锌、硒化锌等在内的多种典型的碳基纳米材料、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和半导体(绝缘体)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从纳米生物安全性研究所涉及的纳米粒子种类来看,常见的重要纳米材料多数都有涉及。纳米粒子生物毒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有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生长发育迟缓、细胞形态改变、染色体损伤、细胞分裂异常、细胞死亡(凋亡)等。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纳米粒子的毒性与其尺寸、形貌、表面修饰、浓度、制备方法及作用时间等均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纳米粒子的尺寸越小、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则其毒性也越大。纳米粒子的生物毒性也与细胞类型有关,同一种纳米粒子对不同细胞的毒性强弱也不相同,此外还与生物或细胞染毒途径和方式有关。纳米粒子生物毒性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氧化损伤是纳米材料引起毒性的可能途径,细胞凋亡可能依赖线粒体途径。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目前还缺乏完善的评价方法及相应的指标体系。
目前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现象观察和资料收集方面,对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机理的深入研究还亟待加强。特别是对那些在生物调控、疾病诊断与治疗、生物标记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要想使其真正进入实用领域,就必须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价,而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显得薄弱。本文对目前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并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纳米生物材料,具有生物兼容性、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和药物靶向传递等良好特性已在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药物纳米载体具有高度靶向、药物控制释放、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率和吸收率优点,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象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结合越来越紧密,纳米材料在生物应用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很多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应用还不安全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在21 世纪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发展应该加强和有巨大应用潜力,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热点的有:
(1) 生物医学检测诊断用材料:不可否认,现在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诊断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发展和应用,各种纳米材料已经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各种医学检测中对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要求还比较高。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设备器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生物医学工程是基础,它的课题研究的深人会催生新的医疗设备器材出现,同时对临床医疗设备器材的需求信息会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纳米功能材料在这个方面将大有前途。又如分析与检测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势必要求具有更先进性能纳米材料的出现。
(2) 药物治疗上使用的材料:药物控释纳米材料将继续成为纳米医用材料研究发展的重点。纳米粒子不但具有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吸收等特性,而且还具有靶向、缓释、高效、低毒且可实现口服、静脉注射及敷贴等多种给药途径等优点,因而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功能性生物材料:各种有着特定功能的材料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物医学上去。未来几年生物材料中纳米陶瓷将在人造骨骼中发挥主导作用,有着各种特性的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也必将在介入治疗、血液净化方面大展身手。
(4) 生物安全性纳米材料:目前在一些国家生物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已经被提上日程,但很多研究还不深入,取得效果也不明显。在全球瞩目安全问题的同时,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必将成为下一热点。生物降解绿色材料将是未来药物的首选。关于生物技术的风险,目前确实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有待于继续研究。
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纳米材料应用还很有限,尤其是在生物医学上面,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还需大量临床试验予以证实,纳米材料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生物医学研究者与纳米材料的研究人员合作需进一步加强,制造出更先进的生物医用纳米材料。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人们的生命安全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1]Philippe P,Nang Z L et al. Science,1999,283:1513.
[2] JINYi- he, SUNPeng, ZHANGYing- hua. Problemofpotential effects of nanomaterials on mankind [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2001, 23( 5) : 306- 307.
[3] Hoet PHM, NemmarA, NemeryB. Health risk of inhaled( nano)-particles [C]∥7th World Biomaterials Congress. Australia Sydney: Sydney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re, Darling Harboar, 2004. 751.
[4] ZHAOYu- liang, CHAIZhi- fang. Status ofstudyofbio-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of nanoscale materials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5, 20( 3) : 194- 199.
[5]李霞,彭蜀晋,张云龙;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6年第11期。
[6]金海龙,王新宇,王洪森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仪器仪 表学报;第27 卷第6 期增刊 2006 年6 月。
[7]马小艺,陈海斌;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医药导报;第3卷第32期,2006年11月。
[8]黄渝鸿,许映霞,万昌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第30卷第2期,2002年6月。
[9]谢克亮,赵长安;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4年6月第35卷第6 期;
[10]徐翔晖,王雪微;陈晓农纳米生物材料的应用[A];纳米科技;第6 卷第1 期,2009 年2 月;
[11]Bao G. Mechanics of biomolecules. J. Mec. Phy.Solids, 2002, 50(11):2237-2274.
纳米金生物医用材料
纳米金生物医用材料 2016-06-01 14:01 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纳米金对内皮细胞黏附和增殖 行为的调控 近年来 , 纳米金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相 对容易的制备和表面修饰等特点 , 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 纳米金能将 靶向、诊断和治疗等功能很好地结合到同一体系中 . Porta 等通过巯基将多肽型的 靶向配体精氨酸鄄甘氨酸鄄天冬氨酸 (RGD)修饰到纳米金上 , 将其与人类胶质母细 胞瘤细胞作用 , 通过 RGD 靶向到癌细胞上过表达的整合素受体 , 并通过受体介导 的内吞作用使纳米粒子内化进入细胞 . Yeh 等制备了粒径为 2 nm 荧光纳米金簇 , 并将其与脂质体形成复合物 , 在体内外对内皮细胞进行标记 . 实验结果证明 , 材料 能进入细胞并保持荧光成像能力 , 且不影响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 在药物
生物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
自然界中多种天然生物质含有结构复杂的无机纳米材料或有机纳米材料,这些生物纳米材料的几何尺寸高度均一,且具有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天然生物质是制备结构复杂且粒径呈单分散分布的纳米材料的理想模板.近年来,生物模板法已成为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大量实例较详尽地综述了以纤维素、壳聚糖、蛋白质和微生物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对所涉及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并讨论了这些纳米材料在催化、能源和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生物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书依据作者研究团队以及国内外电催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铂基和非铂基氧还原催化剂纳米材料、碳基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纳米材料、质子交换膜氢氧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纳米材料、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纳米材料、锂-空气电池碳基催化剂纳米材料、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纳米材料、环境电催化纳米材料、光电解水电催化纳米材料、生物燃料电池电催化纳米材料、微生物制备纳米材料的电子传递机制及其应用、有机分子合成电催化纳米材料、CO2还原电催化纳米材料、水电催化纳米材料。
第1章 纳米和纳米材料1
1.1 引言1
1.1.1 纳米科学技术的兴起1
1.1.2 纳米材料的发展1
1.2 纳米技术的学科领域3
1.2.1 纳米材料学3
1.2.2 纳米动力学4
1.2.3 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4
1.2.4 纳米电子学5
1.2.5 纳米化学5
1.3 纳米材料的研究内容5
1.4 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7
参考文献8
第2章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9
2.1 概述9
2.1.1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形成9
2.1.2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种类和进展10
2.2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10
2.2.1 制备纳米粒子的物理方法10
2.2.2 制备纳米粒子的化学方法16
2.3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9
2.3.1 气相法20
2.3.2 液相法22
2.3.3 模板法22
2.4 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23
2.4.1 物理方法23
2.4.2 化学方法27
2.5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30
2.5.1 纳米金属粉末的制备30
2.5.2 纳米金属复合粉末的制备33
2.5.3 纳米晶金属块体材料的制备33
参考文献36
第3章 纳米材料的表征39
3.1 粒度分析39
3.1.1 概述39
3.1.2 粒度分析的方法39
3.1.3 粒度分析样品的制备41
3.2 形貌分析42
3.2.1 概述42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42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49
3.2.4 扫描隧道显微镜54
3.2.5 原子力显微镜56
3.3 结构分析57
3.3.1 概述57
3.3.2 X射线衍射分析57
3.3.3 红外(IR)、激光拉曼(Raman)光谱66
3.4 成分分析68
3.4.1 概述68
3.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68
3.4.3 俄歇电子能谱71
3.4.4 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成分分析73
3.4.5 电子能量损失谱75
参考文献75
第4章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76
4.1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76
4.1.1 尺寸效应76
4.1.2 表面与界面效应76
4.1.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78
4.2 电学性能78
4.2.1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78
4.2.2 纳米氧化物的介电性能80
4.3 磁学性能81
4.3.1 矫顽力82
4.3.2 超顺磁性83
4.3.3 饱和磁化强度、居里温度与磁化率84
4.4 光学性能85
4.4.1 基本概念85
4.4.2 纳米材料的光吸收特性87
4.5 热学性能90
4.5.1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及尺寸效应90
4.5.2 纳米晶体的晶粒成长94
4.5.3 纳米晶体的点阵热力学性质98
4.5.4 纳米晶体的界面热力学99
4.6 化学性能102
4.6.1 吸附102
4.6.2 纳米微粒的分散与凝聚104
4.6.3 流变学106
参考文献110
第5章 纳米晶材料的力学性能112
5.1 纳米晶金属和合金的力学性能112
5.1.1 屈服强度113
5.1.2 延展性116
5.1.3 应变硬化118
5.1.4 应变速率敏感性118
5.1.5 纳米晶材料的蠕变122
5.1.6 纳米晶材料的疲劳125
5.2 纳米晶金属和合金的变形机制128
5.2.1 堆积破坏(pile"para" label-module="para">
5.2.2 晶粒边界滑动130
5.2.3 核"para" label-module="para">
5.2.4 晶粒边界转动/晶粒合并140
5.2.5 剪切带的形成140
5.2.6 梯度模型142
5.2.7 孪晶143
5.2.8 晶粒边界位错的形成和湮灭147
5.3 纳米晶金属和合金的断裂150
5.4 纳米晶陶瓷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152
参考文献153
第6章 纳米材料的应用160
6.1 纳米陶瓷材料的应用160
6.1.1 纳米陶瓷颗粒的应用160
6.1.2 纳米陶瓷线的应用164
6.1.3 纳米陶瓷薄膜的应用169
6.1.4 纳米陶瓷的应用及展望172
6.2 纳米金属材料的应用174
6.2.1 纳米金属粉末材料的应用174
6.2.2 纳米金属薄膜材料的应用177
6.2.3 纳米金属块体材料的应用178
6.3 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应用179
6.3.1 纳米橡胶179
6.3.2 纳米塑料180
6.3.3 复合纤维182
6.3.4 纳米涂料183
参考文献185
第7章 纳米碳材料186
7.1 碳材料基础186
7.2 纳米碳材料188
7.2.1 纳米碳球189
7.2.2 纳米碳管199
7.2.3 纳米碳纤维207
7.3 碳纳米复合材料217
7.3.1 GICs的分类218
7.3.2 GICs的制备方法219
7.3.3 GICs的性质与用途221
参考文献224
第8章 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231
8.1 纳米材料制造工艺与结构材料研究发展232
8.1.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232
8.1.2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233
8.1.3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234
8.1.4 纳米复合涂层在航空航天材料中的研究进展235
8.1.5 纳米分子236
8.2 纳米材料在食品与农业的研究发展237
8.2.1 超细微粒和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238
8.2.2 微乳化技术和纳米胶囊制备技术238
8.2.3 分子自组装技术238
8.2.4 纳米科技在渔业农业和节能环保上的应用239
8.3 纳米电子材料与计算设备研究发展240
8.3.1 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展望240
8.3.2 氧化锌基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240
8.3.3 CdSe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241
8.3.4 导电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241
8.3.5 单电子存储器242
8.3.6 纳米芯片244
8.4 纳米材料在卫生保健领域的研究发展245
8.4.1 纳米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245
8.4.2 纳米骨植入材料表面结构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246
8.4.3 金纳米团簇功能化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247
8.4.4 纳米给药系统250
8.5 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和环保领域的研究进展251
8.5.1 一维纳米材料在锂离子蓄电池中的应用进展251
8.5.2 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253
8.5.3 纳米催化剂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的研究现状257
8.5.4 纳米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研究258
参考文献2602100433B
当超微米粒子尺寸不断减小,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材料宏观物理、化学、机械等性质上的变化,通常称为小尺寸效应。另外,由于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这称为纳米微粒的表面效应,它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而大幅度的增加,于是粒子的表面能和表面张力也随着增加,从而引起纳米粒子的性质变化。由于纳米晶材料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其性能比传统材料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具有超硬度、超模量效应等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