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 的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 ,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类似地,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不但要以传统的热、力、机械、强/弱电等为专业基础,还与新兴的信息、生命、生物以及能源等相互交叉。
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国家的发展政策。最典型的是核工程专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在核能发电上没有投资新建项目,使得我国各高校的有关核能发电方向的教师都一度没有足够的学生,有的甚至准备转业。以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核电,情况就有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需要核能专业毕业生的数目超过了可分配毕业生的人数。
节能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节能的知识不仅能源动力学科的学生应当掌握,也是几乎所有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这就要求不仅要做好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也应当承担起向所有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节能技术教学的任务。
我国能源动力学科的不同专业方向服务于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还多少带有产品专业的烙印。不仅在冷的方向与热的方向中,主导专业的工作机械与系统差别巨大(例如制冷机与发电厂),就是在同一个专业方向,例如热方向中,锅炉与 汽轮机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旨在以零距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与学校,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到对口的专业单位工作,及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些专业工厂希望能找到进厂后能立即从事本专业具体技术工作的学生,而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这些单位的需要。所以,急需解决以能源动力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与能源动力类大部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专门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以上这些特点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确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6.76亿千瓦,可开发容量3.78亿千瓦,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千瓦,年发电量2710亿千瓦时,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24.2%,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
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的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汽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六七十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原有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
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就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而言,既与能源动力学科有联系(如核能工程类专业),又有其不同于能源动力学科的特征(如核技术应用类专业)。该学科和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核武器事业和核科技工业的发展而与能源动力学科同期建立起来的,创建初期同样参照了前苏联模式,划分较细,主要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装置、同位素分离、核材料、核物理(包括实验核物理、理论物理、辐射防护、加速器物理及核电子学) 、核化工(包括前处理、后处理和轻同位素分离)、核地质、核矿冶等,这样的专业学科体系延续了近40年。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核工程、核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将核工程、核技术相关的研究性学科合并为“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即核能科学与工程(含部分等离子体物理)、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将与核物理相关的学科合并为“物理学”下的“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学科;将与核地质铀矿冶相关的学科合并入“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学及水资源”、“采矿工程”等学科。本研究以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重点,同时兼顾与此相关的其他专业。
全国现有100余所高校设有能源动力类专业,近20所高校设有核工程或核技术专业(其中5所高校设有核工程专业)。
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以美国为例,一般相应于我国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内容,大部分设置在机械中,作为机械系的一个专业方向,称为热流科学(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或能量系统(Energy system),而核工程与核技术则一般单独设立或者在化工系中,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等均如此(见附录)。以下是该两校机械系的专业方向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1)热流科学(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2)计算工程(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3)能量利用与传输(Energy Utiliz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4)生物机械工程(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5)制造与材料加工(Manufacturing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6)力学与材料(Mechanics and Materials);(7)信息(Information);(8)设计(Design);(9)系统,计算机与控制(Systems, Computers and Control)。
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核工程系:(1)核能方向(Nuclear Energy Option);(2)医学与工业辐射方向(Radiation for medicine and industry Option)。
佛罗里达大学机械系:(1)生物力学系统(Biomechanical systems);(2)能量转换系统(Energy Conversion System);(3)机械系统(Mechanical System);(4)热系统(Thermal system);(4)制造(Manufacturing);(6)机械手(Robotics)。
佛罗里达大学工学院核工程系:(1)核与辐射工程方向;(2)核工程科学方向。
从上面美国2所有代表性学校(麻省理工为一流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为高水平知名大学)的机械系与核工程系的设置可以看出以下共同特点:(1)机械系学科的方向高度交叉,一些在我国是属于信息与电气类专业的内容,美国机械系照样研究;(2)专业面相当地宽,即使能源动力方向也是比我们如今的专业设置要宽得多;(3)核工程是单独设系的。
因为重力是不变的,弹力是与位移X有关,当这两个力同时取微分后,重力的微分为零,导致公式中就没有重力了。能量对时间的导数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能量对距离的导数是能量随距离的变化。可以用能量法和牛顿二定律。...
研究水和其他液体的运动规律及其与边界相互作用的学科。又称液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和气体动力学组成流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理想液体运动。可忽略粘性的液体称为理想液体,边界层外的液体可视...
飞行动力学(AIRCRAFT DYNAMICS ) 是研究飞行器在空中的运动规律及总体性能的科学。所有穿过流体介质或者是真空的运动体,统称为飞行器。主要包括航天器、航空器、弹箭、水下兵器等。研究弹...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1世纪我国在能源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是:(1)人均能耗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虽大,但人口过多,人均能耗水平很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能源效率低: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1.4%,与先进国家相差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3)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石油探明采储量居第11位。但中国人口众多,我国煤炭人均探明储量是世界人均值208吨的70%,石油人均探明储量为世界人均数的11%,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数的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数也低于世界人均值;(4)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调整:我国高度依赖煤炭的消费,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75%,过多地使用煤炭必然会带来效率低 、效率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
针对上述我国能源状况,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现状与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是我们考虑能源动力类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
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是:以保障供应为主线,实施“节能优先、供应安全、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远近结合、分阶段部署,争取用三个15年,初步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节能优先战略
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的先决条件,中国人口基数大,到下世纪中叶将超过15亿。无论是从国内资源还是世界资源的可获量考虑,中国只有创造比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能源效率,才可能在有限的资源保证下,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如果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替代现有落后技术和设备,全部节能潜力可达能源消费量的50%,如用国内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落后设备的更新,总节能潜力可达能源消费量的30%。
(2)优化能源结构
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维持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结构,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中国要改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状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由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先进国家油气比例在60%以上,中国如今为20%,到2020年,水电和核电可分别占一次能源的10%和3.7%。可见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多种优质的清洁能源。从全国来看,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某些大城中可否先行,率先实现能源供应的优质化?
(3)发展清洁煤技术
煤炭在未来几十年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清洁地利用煤炭必将是能源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从长远来看,应减少煤炭在终端的直接利用,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和气体、液体燃料的比例,必须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
(4)适当发展核电 ,加快核电国产化
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能力,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以有竞争力的电价为目标,实现核电国产化。同时,积极支持我国自行开发新一代核电站工作,为“十一五”及以后核电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中,将核电及核燃料设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等也列为重点领域。
(5)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降低进口的风险,拟采取以下措施替代石油:一是水煤浆代油,此技术应积极推广;二是煤合成液体燃料,中国分别与美国、日 本、德国等合作研究开发;三是生物质液化,可引进技术或进行合作生产;四是发展天然气汽车和电动汽年。
(6)提供优惠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可再生能源才是清洁能源。因而,可再生能源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技术逐步趋于成熟,经济上也逐步被人们接受。欧洲一些国家拟在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 的比例达到10%,中国政府也制定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要求 在15年中实际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数量从近300Mtce增长到390Mtce。
上述我国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今后5~10年内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以下几方面要求:(1)要大力培养具备洁净煤燃烧技术知识的人才。(2)要大力培养从事核电和水电技术工作的人才。(3)要培养具备从事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工作的人才。(4)要使所有培养的人才掌握节能理论与基本节能技术。(5)大力加强能源预测与规划人才的培养。五、我国能源动力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模式
(1)多层次——根据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能源动力学科的人才层次可分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
(2)多规格——在本科层次中,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4种人才规格:1)研究型大学(更为确切地应为研究型专业)毕业生。2)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生。3)教学为主型大学毕业生。4)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
(1)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学术型以及复合型(研究与应用)人才,是研究生考生的主要来源;专业教学内容可偏于通识(详细要求与规格待补充)。
(2)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学术和应用型人才为主,部分学生构成研究生的考生源;教学内容以宽口径专业为主。
(3)教学为主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应用型为主,部分学生为复合型,专业教学内容可以宽口径及大模块相结合。
(4)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培养应用型学生,专业教学内容以大模块为主。六、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建设课题
根据调查,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接受专业面很宽的学生且能保持工业技术的领先,是与国外企业有完善的岗前培训以及有效的继续教育制度分不开的。例如:
1)美国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
新员工就职,就有专职导师培养指导,为期一年。导师职责明确,培养内容具体,按步骤进行,最终由经理查核新员工的工作情况。对新员工开设本企业专业培训课程,由经验丰富者讲授;具体工作中有成文的设计规范作指导,详细具体。对新员工定期开设科技讲座。
2)美国Bristol Compressors, Inc.
新员工入厂训练两周,包括实验室工作,参观生产线设备,质量控制,室内设计,软件训练,公司标准。在第一、二年内,初级工程师的大部分工作是参与用户返回的信息分析、测试等,以加深对公司产品的了解。
3)日本有关企业
日本企业并没有十分强调专业对口。实际上,无论是偏专业或偏综合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都近乎是一种毛坯式的要求,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至于专业则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深入细化,学校不可能把所有毕业生工作后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教会。进入公司后,一般先进行培训,大约半年,然后从事有关工作。一般头三年主要是学习,不独立承担项目,由于公司的严格培训制度以及学生较广的专业面,三年后基本能独立工作。另外 ,日本企业正在实行选拔培训制度,把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派到外面去进修。
根据我们对部分国内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调查,企业负责人一致希望毕业生要有新的知识结构。关于专业对口问题,国内大中型企业的要求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不十分强调,如大亚湾核电站,原因是该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另一类则比较强调对口,希望立即能派上用处,这种企业占多数,他们一般还没有建立起较好的岗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制度。
为使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德克萨斯州(Austin)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卡内奇-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普渡大学等8所著名大学机械工程系有关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 :国外能源动力类专业仅是机械类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国外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教学与研究范围覆盖了国内本科生专业目录中的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的范围 。相比之下,我国机械与能源动力类的专业面相对较窄。
从现代微机电系统(MEMS)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有力地说明我国现有的机械类专业与能源动力类专业有必要逐步合并。在MEMS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机械与流动和传热的知识结合起来,这在美国的机械系中是一件非常顺 理成章的事情。但在我国,由于机械类与热能动力类的截然分家,造成教授们的知识也相应偏窄,关于MEMS的研究常常分别在机械系或能源动力系中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MEMS技术的发展。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在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建设大机类(即将现有的机械类与能源动力类合并)专业的构想应当成为努力探索的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还就国外大学机械工程系在相对较低的学时学分(本科四年一般为120~130学分)情况下设置有关的技术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研究,揭示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重基础、薄专业的特点。值得指出,美国的专门化课程实际上是某一方面(如旋转机械)的基本知识,并非十分深入。
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5~10年内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战略中,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该进行建设大机类专业的探索。但是,还不宜作为本学科专业的全国性发展战略去推广。
高等学校的专业改革是一个社会与系统工程,除了高等学校本身的努力以外,还必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支撑。我们认为,与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相适应,我国的企业应当逐渐建立起岗前培训以及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我们建议教育部与国家其他行政部门协调,通过有关部门指导性的意见促使在我国尽快建立起这种企业的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只有这样,毕业生分配中遇到的“以专业大类宽口径为对象的培养方式与我国能源动力类大部分工厂企业对人才专业对口要求之间的矛盾”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也只有这样 ,才能为在我国部分高等学校中探索建设大机类专业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
结构力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扬州大学
1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Structural Mechanics) 课程编号: 306404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专升本;学习形式:函授 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后续课程: 水工钢结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工建筑物 教学时数: 126 学时;其中:面授 36学时、自学课时 90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杆系结构内力的计算原 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受力性能,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 力学基础,并培养学生从事结构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 1) 掌握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方法,能准确区分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 ( 2) 熟练掌握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绘制; 熟悉温度改变与支座移动作用 下
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的研究
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过程中,建立一个该专业通用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真实反映各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及指标的研究与实践,对推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学院下设有3个本科专业,既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学院共有6个教学机构、实践教学2个中心及3个省、市实验室。学院现有教师58人,在校生1600余人。其中教师具有教授职称8人,副教授职称16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有多名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高层次专家、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学院具有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有8位硕士指导教师。
学院有高水平的科研及工程实践平台,包括能源动力实训中心、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清洁燃烧发电及供热技术”、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生物质能利用”、“辽宁省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有300MW、600MW火电机组仿真运行实验室、核电机组运行实验室。其中,火电机组全仿真模拟装置居国内领先水平。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水平。近三年来,先后承担了18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市科研项目。
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方向主要为各发电企业及电力行业相关企业。大部分毕业生正在电力行业从事着生产、管理和运营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认可并深受用各大电力企业的欢迎。
能源与动力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发电企业及能源行业,培养从事热能与动力、热力设备和动力机械工程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具有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面向现代火力发电厂、供热公司、核电站、大气污染物减排类环境保护企业及其它能源动力工程领域,从事热力设备及系统的安装、检修、调试、运行及热力工程设计等工作。
主要课程:热力发电厂、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泵与风机、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制图与CAD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电厂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气设备实习、热力设备装配实习、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电气设备及系统课程设计、电气运行实习、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热力设备检修实习、集控运行课程设计、电厂运行实习、模拟电厂实习、科技创新实践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相关域从事设计咨询、概预算、施工与监理、运行和维护,还可以在供热公司、热力发电厂等能源部门从事供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面向制冷及供热企业、热力发电厂等企业从事供热工作,也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空调及暖通设计生产类企业从事设计咨询、概预算、施工与监理、运行和维护等工作。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和CAD、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学、自控原理及建筑自动化、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供热工程、空调工程、建筑给排水、制冷技术、暖通工程造价与管理、热电联产、热电厂动力设备、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热电厂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流体输管网课程设计、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制冷技术课程设、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空调工程课程设计、暖通CAD实训等。
能源化学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煤电高效清洁转化与污染控制领域,电力、供热、化工、环保等行业,培养具有扎实能源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现代能源化学工程技术,具有卓越工程素质和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面向电力企业、煤炭企业、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部门等相关领域,从事煤电高效清洁转化与污染控制工艺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运行及生产过程控制、相关产品研制与开发等工作,包括化学分析与分析方法的研发,能源化学与化工工艺的设计与研发,工艺设备的设计与研发,工艺运行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设计与研发等。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能源化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基础、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工仪表及过程控制、化学电源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大学物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与CAD等。
实践环节:认识实习、工程制图与CAD实训、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污水处理技术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仪表过程控制实训、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设计及实训、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训等。
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电力、石油、化工、煤炭、轻工、环境等行业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应用化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研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面向电力、化工、冶金、煤炭、环保等领域,从事设计、分析、检测、设备运行与监督等相关的化学工作。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力生产与化学、火力发电厂水质净化、热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化学仪表与自动化、电力用油、燃料分析与管理、环境工程技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
实践环节: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燃料与油质分析实训、物理化学实验、化学综合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实训、化学仪表与自动化实训、水处理工程与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训、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设计及实训等。
核工程与核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能胜任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各项工作,具备核电及热能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控制、辐射测量及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面向核电站、火电厂及核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生产、运行、制造、安装、检修、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核反应堆工程、核汽轮机原理、核反应堆结构与动力设备、核电厂控制与运行、核反应堆安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基础、传热与传质、核辐射测量与防护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电厂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传热与传质课程设计、核反应堆工程课程设计、核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电厂热力设备检修实习、核反应堆安全课程设计、核电仿真实习等。
学院有高水平的科研及工程实践平台,包括能源动力实训中心、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清洁燃烧发电及供热技术”、 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生物质能利用”、“辽宁省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有300MW、600MW火电机组仿真运行实验室、核电机组及化学水处理仿真运行实验室。其中,火电机组全仿真模拟装置居国内领先水平。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水平。近三年来,先后承担了18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市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