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叶较小,长1.1-4厘米,宽0.7-1.4厘米;植株各部分近于无毛或少毛。
产广东、香港、广西南部。生于海拔830-1 220米的山地林下。
叶小,倒卵形,长1.2-1.4厘米,宽约0.9厘米,顶端钝圆,边缘具齿,基部楔形渐狭。
产广东东南部。生于路边草丛。
花淡红色而非白色,花冠筒较窄,直径(1.6-)2-3(-3.2)毫米。
产江西(分宜)、浙江(平阳)。生于山坡灌丛或岩边。
喜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
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其中江西抚州南丰最为优质。
干南烛叶40块钱左右一斤;南烛叶新鲜的20左右一斤
四川南烛叶以下几个地方有卖的 成都金科花卉市场 西华大道984号 成都百卉园花卉(植物租赁东门服务点) 天仙桥7号 新兴清香花卉 青石桥花鸟市场...
海南蒲桃,别名:乌墨、乌楣,拉丁文名:Syzygium cumini (L.) Skeels.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桃金娘目;桃金娘科;蒲桃属;海南蒲桃。
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5-6cm,宽1-2.5cm,两端尖锐,边缘有稀疏的细锯齿,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叶脉明显凸起。叶柄短而不明显。质脆,气微,味涩而苦。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叶柄长2-8mm,通常无毛或被微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4-6cm,有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花丝细长;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果实成熟后酸甜,可食;采摘枝、叶渍汁浸米,煮成“乌饭”,江南一带民间在寒食节(农历四月)有煮食乌饭的习惯;果实入药,名“南烛子”,有强筋益气、固精之效;江西民间草医用叶捣烂治刀斧砍伤。
南烛叶,杜鹃花科多年生被子植物。主要类种为我国南方的倒卵叶南烛,其它叶形类似。
版本一
【出处】《本草新编》
【拼音名】Nán ZhúYè
【别名】南烛枝叶(《开宝本草》)。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8~9月采收,拣净小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处。
【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叶呈长椭圆形至披针形,两端尖锐,边缘有疏细锯齿,多向背面反卷,长2~6厘米,宽1~2.5厘米;革质而有光泽,上面暗棕色,主脉凹陷,下面棕色,主脉及侧脉均显著凸出;叶有短柄,多向后弯曲。质脆。气弱,味涩而苦。
【化学成份】含卅一烷、无羁萜、表无羁萜醇、槲皮素、异荭草素、对-羟基桂皮酸、内消旋肌醇。
【性味】
酸涩,平。
①《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②《纲目》:酸涩。
【归经】《本草经疏》: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泄。
①《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②《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③《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熬膏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一切风疾,久服明目: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及皮,拣择细锉)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别于净锅中,慢火煎如稀饧,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温酒调下-茶匙,日三服。(《圣惠方》南烛煎)
②助阳补阴,发白变黑:春间采甫烛嫩叶,约二十斤。用蒸笼在饭锅蒸之,蒸熟晒干为末(阴干者无用),大约一斤南烛叶末,加入桑叶一斤,热地二斤,山莱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两,白术二斤;为末,蜜丸。白滚水送下一两,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编》)
③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本草经疏》)
版本二
【出处】出自《本草新编》
【拼音名】Nán ZhúYè
【别名】南烛枝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采收和储藏:8-9月间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5-6cm,宽1-2.5cm,两端尖锐,边缘有稀疏的细锯齿,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叶脉明显凸起。叶柄短而不明显。质脆,气微,味涩而苦。
【化学成份】叶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无羁萜(酮)(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1]。叶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钡、溴、硼、铁、锰、铅、锡、镓、钛、镍、铋、钼、矾、锆、铜、银、锌、钻、锶[2]。
【性味】酸;涩;性平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肠胃;养肝肾。主脾胃气虚;久泻;少食;肝肾不足;腰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2.《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3.《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4.《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摘录】《中华本草》
南烛叶中有丰富的色素成分,在物理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色素会强力附着在食材上,同时发生褐变。
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
乌米饭
原料:糯米500克,南烛叶150克(2把)。
制法
1.将糯米淘洗净备用。
2.南烛叶洗净,用料理机或其它方法将叶磨碎,加水600毫升泡半小时,将南烛叶渣滤出,挤出汁。放入糯米汁中浸泡六小时左右,糯米呈绿色或褐色,漂洗然后蒸、煮即成乌米饭。
功效
: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南烛叶不仅可以做出香喷喷的乌米饭,还可做出赛熊掌、黑鹅掌、黑蹄筋、黑色的鸭四件、黑鸡蛋等黑菜,只是浸泡时间更长,要48小时。
民国时期黑官膳(黑菜)风行一时“当年宋美龄最爱吃的一道菜叫‘赛熊掌’,胶质丰富,美容养颜。”……“其实就是清汤炖猪爪,汤是浓浓的乳白色,但猪爪是黑色的,看上去特别像熊掌,‘赛熊掌’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落叶灌木南烛在防火戒严期的燃烧性动态
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用自行设计的燃烧试验装置对落叶树种南烛(Lyonia ovalifolia)的活枝条进行了8次燃烧试验,在测定和分析样品引燃时间、试验过程中烟气温度变化和质量损失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特征参数,即单位质量可燃物在试验过程中相对于无样品的对照试验的烟气净积温与引燃时间之比,根据该参数计算了8次燃烧试验的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南烛的燃烧性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呈动态变化,并呈逐渐下降趋势。
中国石灰岩专性凤仙花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国产的8种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6种产于石灰岩地区,另外2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中国石灰岩地区的6种凤仙花的叶表皮微形态上、下表皮差异明显,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一般不具气孔器;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均具气孔器,气孔器多为不等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及其类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气孔长宽比等性状均可作为分类学的佐证。前人研究中提及气孔的保卫细胞两极具"T"型加厚这一性状不稳定,不应作为分类处理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