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偶联剂KH-590主要用途

偶联剂KH-590主要用途

1.它带有巯基功能团,作为金属表面防锈剂具有特殊功效,用以处理金、银、铜等金属表面可改善其耐腐性、抗氧化性以及提高其对高分子材料的粘接性能。

2.在填充高分子材料中应用广泛,可适用热固性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如环氧、睛,酚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砚等。

3.尤其在橡胶工业中效果特别好,可提高其力学性能,提高耐磨性,降低永久变形,适用于NR、EPDM、SBR、聚硫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以及聚氨酯橡胶等。

4.它适用的无机填充料范围也很广,可用于玻璃纤维、白炭黑、石英粉、滑石、云母、粉煤灰粘土、陶土等含硅物质。

查看详情

偶联剂KH-590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稀土光电功能多用途道钉

  • SPR1-35-105规格:透明PC基座,尺寸:105×103×21.5mm,49玻璃 微珠 反光片,自发光
  • 欣红
  • 13%
  • 广东欣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稀土光电功能多用途道钉

  • SLR2-36-122规格:铝合金 基座尺寸:122×117×25mm,晶格 片反光,LED白光,锂 电池1800次反复充放电
  • 欣红
  • 13%
  • 广东欣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19mm多用途草皮

  • 175针M 2
  • m2
  • 13%
  • 广州市康建休闲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一般用途单芯硬导体无护套电缆

  • 60227IEC01(BV)执行标准:GB/T5023-2008;结构:1/2.25;规格:4mm2;
  • m
  • 安通威尔
  • 13%
  • 沈阳安通线缆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一般用途单芯硬导体无护套电缆

  • 60227/IEC/01(BV)品种:塑料绝缘电线;执行标准:GB/T5023-2008;标称截面(mm2):2.5;线芯材质:铜芯;结构:1/1.78;绝缘材料:聚氯乙烯;芯数(芯):1;
  • m
  • 安通
  • 13%
  • 沈阳安通线缆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底层主剂

  • kg
  • 惠州市2004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底层主剂

  • kg
  • 肇庆市2003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底层主剂

  • kg
  • 韶关市2010年5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底层主剂

  • kg
  • 惠州市200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底层主剂

  • kg
  • 惠州市200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客房主要木皮

  • WD 2001 定制颜色型号:榆木816 表面做法:哑光半封闭漆+硬化漆
  • 45.1347m²
  • 3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7-02
查看价格

主要空间入口名称

  • 2800×300×23
  • 50个
  • 3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08
查看价格

主要出入口

  • 30cm×10cm
  • 5个
  • 1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7-08-30
查看价格

主要诊疗科牌

  • /
  • 1套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10-31
查看价格

主要出入口

  • 尺寸:400×150mm;材质:荧光式铝合金,底色:R:19 G:140 B:195;字体:经典特黑简
  • 1个
  • 3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8-25
查看价格

偶联剂KH-590物化性质

密度 1.057 沸点 213-215°C 折射率 1.441-1.443

闪点 88°C 水溶性 分解

查看详情

偶联剂KH-590理化性质

中文名称: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英文名称:(3-Mercaptopropyl)trimethoxysilane

中文别名:(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CAS RN:4420-74-0

EINECS号:224-588-5

分 子 式:C6H16O3SSi

分 子 量:196.3399

风险术语:R22; R43; R51/53;

安全术语:S24; S37; S57; S61;

查看详情

偶联剂KH-590主要用途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偶联剂KH-590包装与储存

1.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5公斤、10公斤或 200公斤,特殊规格需预订。

2.本品需密闭,于阴凉通风处储存。

查看详情

偶联剂KH-590主要用途文献

PVC主要用途 PVC主要用途

PVC主要用途

格式:pdf

大小:6KB

页数: 2页

PVC主要用途 PVC主要用途 PVC 制品一般可分为硬质和软质两大类。硬制品加工中不添加增塑剂,而软 制品则在加工时加入大量增塑剂。 PVC本来是一种硬性塑料,它的玻璃化温度为 80~85℃。加入增塑剂以后,可使玻璃化温度降低,便于在较低的温度下加工, 使分子链的柔性和可塑性增大,并可做成在常温下有弹性的软制品。一般软质 PVC塑料所加增塑剂的量为 PVC的 30%~70%。 PVC 在加工时添加了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着色剂、填料之后,可加工 成各种型材和制品。 PVC的具体用途如下。 1、PVC型材、异型材 型材、异型材是我国 PVC消费量最大的领域,约占 PVC总消费量的 25%左 右,主要用于制作门窗和节能材料, 目前其应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有较大幅度增 长。 2、PVC管材 PVC 管材是 PVC第二大消费领域,约占其消费量的 20%左右。在我国, P

胶粘剂偶联剂偶联剂种类

偶联剂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双金属偶联剂、磷酸酯偶联剂、硼酸酯偶联剂、铬络合物及其它高级脂肪酸、醇、酯的偶联剂等,应用范围最广的是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

胶粘剂偶联剂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是人们研究最早、应用最早的偶联剂。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及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使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已成为有机硅工业的重要分支。它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有机硅产品,其品种繁多,结构新颖,仅已知结构的产品就有百余种。从1959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的含过氧基硅烷偶联剂和60年代末期出现的具有重氮和叠氮结构的硅烷偶联剂,又大大丰富了硅烷偶联剂的品种。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硅烷偶联剂。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始研制γ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南京大学也同时开始研制α官能团硅烷偶联剂。

胶粘剂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

钛酸酯偶联剂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12月美国Kenrich石油化学公司报道了一类新型的偶联剂,它对许多干燥粉体有良好的偶联效果。此后加有钛酸酯偶联剂的无机物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相继问世。钛酸酯偶联剂已成为复合材料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

胶粘剂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

铝酸酯偶联剂是一种新型偶联剂,其结构与钛酸酯偶联剂类似,分子中存在两类活性基团,一类可与无机填料表面作用;另一类可与树脂分子缠结,由此在无机填料与基体树脂之间产生偶联作用。铝酸酯偶联剂在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如提高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方面,可与钛酸酯偶联剂相媲美;其成本较低,价格仅为钛酸酯偶联剂的一半,且具有色浅、无毒、使用方便等特点,热稳定性能优于钛酸酯偶联剂。

胶粘剂偶联剂双金属偶联剂

双金属偶联剂的特点是在两个无机骨架上引入有机官能团,因此它具有其它偶联剂所没有的性能:加工温度低,室温和常温下即可与填料相互作用;偶联反应速度快;分散性好,可使改性后的无机填料与聚合物易于混合,能增大无机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填充量;价格低廉,约为硅烷偶联剂的一半。

胶粘剂偶联剂木质素偶联剂

木质素是一种含有羟基、羧基、甲氧基等活性基团的大分子有机物,是工业造纸废水中的主要成分。对木质素的开发和应用,既可减少工业污染,又能增加其使用价值。木质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被人们所注意,战后被开发出来的。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以补强作用为主,以提高胶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及耐磨性;可在橡胶中大量填充,以节约生胶用量,并能在相同体积下得到质量更轻的橡胶制品。

胶粘剂偶联剂锡偶联剂

在工业生产溶聚丁苯橡胶(SSBR)时常采用四氯化锡偶联活性SBR,所得SSBR称为锡偶联SSBR。其特点是碳-锡键在混炼过程中易受剪切和热的作用而发生断裂,导致相对分子质量下降,从而改善了胶料的加工性能;链末端锡原子活性高,可增强炭黑与胶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胶料的强度和耐磨性能,有利于降低滚动阻力和减小滞后损失。由于锡偶联剂的独特性能,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查看详情

胶粘剂偶联剂偶联剂

偶联剂是一种重要的、应用领域日渐广泛的处理剂,主要用作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助剂。偶联剂分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分子中含有化学性质不同的两个基团,一个是亲无机物的基团,易与无机物表面起化学反应;另一个是亲有机物的基团,能与合成树脂或其它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生成氢键溶于其中。因此偶联剂被称作“分子桥”,用以改善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界面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如物理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偶联剂用于橡胶工业中,可提高轮胎、胶板、胶管、胶鞋等产品的耐磨性和耐老化性能,并且能减小NR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查看详情

偶联剂作用起源

1945 年 前后由美国联碳 (UC)和道康宁 (DowCorning) 等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结构的硅烷偶联剂; 1955 年又由 UC 公司首次提出了含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从1959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20 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了含过氧基的硅烷偶联剂,60年代末期出现了具有重氮和叠氮结构的硅烷偶联剂。近几十年来,随着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偶联 剂的研究与开发。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过氧基硅烷 偶联剂和叠氮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应用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硅烷偶联剂。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始研制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南京大学也同时开始研制 官能团硅烷偶联剂。本文仅对硅烷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