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在中国松辽、华北、汾渭、江汉及太湖、洞庭、鄱阳湖等l0大平原建设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绿化工程。该区是全国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由于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旱、涝、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地区四料(木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农村生活困难。
建设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可降低风速、减免风沙危害,西北、华北地区可减免干热风的危害,长江流域平原区可减免寒露风、白露风的危害,沿海地区可减免台风的危害。此外,还可调节大气与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减免霜冻、冰雹灾害,增产民用木材、薪材、饲料、果品及其他林产品,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100433B
这个是沿海的防护林。
【1】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
沿海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村庄免受或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为沿海居民提供用材、薪炭和经济林果等。
关于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建设的思考
对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的意义、类型和规划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河南省豫东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并对农田防护林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判断,对提高工程质量,稳步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林业生态省预期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建设
指出了建设农田防护林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在平原地区营造防护林始于19世纪初,苏格兰最早在滨海地区营造海岸防护林;以后,原苏联和美国等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中国营造农田防护林有100多年的历史,大致分3个阶段:①以防止风沙为目的兼顾烧柴用材的农民自发营造阶段。②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或集体有计划、大规模营造阶段。③以改造旧有农业生态系统为目的,实行综合治理,建立农田防护林综合体系阶段,这时出现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连片的方田网格。
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 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
因带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带距又受树种、高生长和害风的制约。一般土壤疏松且风蚀严重的农田,或受台风袭击的耕地,主带距可为150米,副带距约300米,网格约4.5公顷。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农区,主带距可为200~250米,副带距可为400米左右,网格约8~10公顷。风害不大的水网区或灌溉区,主带距可为250米,副带距400~500米,网格约10~15公顷。因高生长和害风情况而有不同。
宜选择高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上述条件而经过引种试验、证实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可采取树种混交,如针、阔叶树种混交,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经济树与用材树混交等。采用带状、块状或行状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的正常营养面积而定。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 2米。双行林带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带株行距2×2米或3×2米。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而异。
在新植林带内需除草、灌水和适当施肥。幼林带郁闭后进行必要的抚育。但修枝不可过度,应使枝下高约占全树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带树木的枝下高不宜超过4~5米。间伐要注意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勿使林木突然过稀。幼林带发现缺株或濒于死亡的受害木时应及时补植。
当山地河流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后,由于河床坡度骤减,流速降低,水流搬运能力减弱,从而把挟带的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顶端狭外缘宽的较为平缓且坡度逐渐下降的平原。基本上大部分河流都会产生缓斜平原,对于河流长度长、海拔梯度跨度大的为甚。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