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清华大学学术专著:配电线路雷电防护》可作为电力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教材及工程参考用书,也可作为本科生“电力系统过电压”课程的补充教材。
何金良,男,196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FeH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Fenow)。现为全国雷电防护标委会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电线路专委会副主任、电磁干扰专委会变电站电磁环境学组副主任、高压专委会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学组副主任,北京市电机工程学会高压专委会主任,中国避雷器标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研究会常委;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81中国代表及6个工作组委员;IEEE电磁兼容学会SETcom委员会秘书长,IEEE磁学会会士提名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分会主席,IEEE会士委员会的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3个雷电防护工作组委员,WGC4.26工作组“超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线路雷电绕击分析方法评估”召集人;国际雷电防护会议(国际组织)科学委员会委员,亚太雷电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副主席。担任《雷电防护与标准化》主编,Journal of Lightning Research副主编,以及IEEE Transactionson Power Delivery、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高电压技术》等刊物编委。2009年作为大会联合主席主办亚洲防雷论坛;作为大会主席,主办2010年亚太电磁兼容国际会议和2011年亚太雷电国际会议;将作为大会主席主办2014年雷电防护国际会议(ICLP2014)。1988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1年获重庆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大容量直流电缆输电和管道输电关键基础研究”。长期从事先进电能传输技术、雷电防护及电介质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2010年被IEEE电磁兼容学会授予技术成就奖;2012年被亚太电磁兼容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授予亚太电磁兼容国际会议奖;2013年被日本电气设备学会(IEIEJ)授予第6届星野奖。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包括John Wiley &Sons和IEEE联合出版的英文专著《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for Power System Grounding》。负责起草4项国家防雷标准,参与起草4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防雷标准。
曾嵘,男,1971年出生于陕西旬阳。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Fellow),国际大电网会议(2IGRE)SCC3委员、WGC4.26秘书长,IECTC22/WG16委员,全国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委员、电磁干扰专委会变电站电磁环境学组副主任委员、高压专委会高压测试技术及设备学组副主任委员,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高压电气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高电压技术》编委会委员,负责并参与电力系统接地、雷电防护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期从事交直流输电中的电磁暂态过程分析、长空气间隙放电机理及雷电防护、电力系统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光电集成瞬态电场测量、配电系统自动化及其管理系统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直流输电国产化与特高压输电项目等几十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北京青年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
第1章 雷电特性及参数
1.1 雷电科学发展历史
1.1.1 中国古代对雷电的认识
1.1.2 欧美雷电科学的建立
1.2 雷电放电现象
1.2.1 雷电放电过程
1.2.2 雷电分类
1.2.3 多重雷电放电
1.2.4 雷击选择性及雷击定位
1.3 雷电放电模型
1.3.1 雷电放电过程模型
1.3.2 雷电放电的等值电路模型
1.4 雷电参数
1.4.1 雷电参数研究手段
1.4.2 雷电日和雷电小时
1.4.3 地面落雷密度
1.4.4 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
1.4.5 雷电流的波形
1.5 雷电主放电电流模型
1.5.1 雷电主放电模型
1.5.2 MTL模型
1.5.3 MULS模型
1.5.4 MTL模型与MULS模型的比较
1.6 雷电放电产生的电磁场
1.6.1 雷电放电的电磁场
1.6.2 雷电电磁场计算
1.7 雷电先导简化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章雷击架空配电线路的途径及分析方法
2.1 雷电导致配电线路闪络的途径
2.2雷电直击配电线路
2.2.1杆塔高度对雷电直击线路的影响
2.2.2周围建筑物和树对直击雷的屏蔽
2.2.3 直击雷作用下的耐雷水平
2.3 雷电绕击配电线路的分析
2.3.1电气几何模型
2.3.2改进几何模型
2.3.3 雷击配电线路的先导发展模型
2.4 雷电感应过电压形成机理
2.4.1 雷电感应过电压机理的发展过程
2.4.2 雷电感应过电压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分量
2.5感应过电压的简化计算
2.5.1感应过电压的简化计算
2.5.2 感应过电压的系数
2.5.3 IEEE推荐的配电线路感应电压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雷电感应过电压的数值计算
3.1感应过电压的计算模型
3.1.1 雷电电磁场对传输线耦合的计算模型
3.1.2场线耦合的Taylor方法
3.1.3 Agrawal方法
3.1.4 Rachidi方法
3.1.5 Rusck模型
3.1.6 Chowdhuri—Gross模型
3.2理想导体平面上单根导体传输线
3.3有限导电地面上的传输线电磁耦合方程
3.4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配电线路感应过电压的数值计算
……
第4章架空配电线路的雷电过电压特性
第5章配电线路雷击故障与防护措施
第6章改善配电线路的雷电耐受绝缘特性
第7章配电路线的导弧及熄弧装置
第8章配电路线的架空地线及避雷器保护
第9章配电路线杆塔接地
第10章建筑物内220V电源线雷电过电压及防护2100433B
高压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
分析10kV电网雷击的危害,提出了在10kV配电系统的综合防雷方面的防范措施。
高压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
分析10kV电网雷击的危害,提出了在10kV配电系统的综合防雷方面的防范措施。
配电线路雷电防护
作者:何金良、曾嵘
图书详细信息:
ISBN:9787302326892
定价:135元
印次:1-1
装帧:精装
印刷日期:2013-8-15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显示,电子工程系下设6个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试验区)、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图形图像分室)
研究所:信息光电子研究所、信息系统研究所、通信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微波与天线研究所
据2020年8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显示,电子工程系近二十年来发表SCI论文总数超过3700篇,被引频次总计超过41000次;建系以来,共获得国家三大奖41项(包括2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 ;近几年来清华电子系年科研经费从2007年以前的4000-6000万,提升到了1.3-1.5亿。
电子系排序 |
奖励名称 |
奖励等级 |
---|---|---|
电子工程系(1)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进步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4)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2012年中关村LED联盟“优秀创新产品奖” |
- |
电子工程系(3)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1)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3)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2)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1) |
山东省泰安市科学技术奖 |
- |
电子工程系(2)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1)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4) |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2) |
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 |
电子工程系(3)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3)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专利奖 |
优秀奖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 |
二等奖 |
电子工程系(2) |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电子工程系(2) |
电力行业信息化成果 |
一等奖 |
电子工程系(2) |
国防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电子工程系(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电子工程系(2)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1) |
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优秀奖 |
电子工程系(3) |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电子工程系(2)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一等奖 |
电子工程系(1) |
2015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奖 |
- |
电子工程系(1) |
发明展览会奖 |
金奖 |
电子工程系(1) |
发明展览会奖 |
金奖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团队奖 |
-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1) |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2)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1)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2)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电子工程系(10)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特等 |
电子工程系(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 |
电子工程系(1)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电子工程系(3) |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参考资料: |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和成形制造三个学科方向,设有摩擦学、设计工程、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形制造、成形装备与自动化等6个研究所,并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与企业建立了3个联合研究中心。此外,还与德国亚琛大学建立了“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兄弟院系建立的“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清华大学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
类别 |
名单 |
---|---|
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 |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与自动化系共建) |
|
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材料学院共建) |
|
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国际合作平台 |
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大学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联合实验室 |
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清华大学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 |
|
生物三维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与企业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 |
清华大学(机械系)-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康复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
清华大学(机械系)-西门子先进工业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JCAR) |
|
清华大学(机械系)-北京加西亚联合技术有限公司低空安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
窗参考资料: |
研究领域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面向机械工程的国际学科前沿,又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IC装备以及生医工程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先进技术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摩擦学基础理论与技术、微纳机械学与摩擦学、表面界面理论与技术、机械零部件与密封技术、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故障诊断技术、生物机械系统与康复工程、智能制造设备和控制、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IC制造装备、制造系统自动化与数字化、成形制造理论及计算机模拟仿真、重型装备设计与制造、成形过程监测控制与智能化、激光加工与微纳加工、增材制造与生物制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近年来,机械工程系在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超低下压力平坦化装备、超精密光刻机工件台、航空大型复杂部件装配与涂装机器人、重型模锻/挤压装备、焊接转子等重大核心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在纳米摩擦学、界面减阻、转子动力学与故障诊断、细胞三维打印、电子束增材制造等基础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成果。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每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科技开发项目等几百项。近五年,发明专利授权894项,发表论文2700篇,SCI近1400篇,科研经费2019到系经费3.1亿元。
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与美、苏、日几乎同步,并获国家科委新技术奖;1960年代参加完成了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池壳的焊接制造任务,与企业合作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第一台60MN 自由锻液压机、第一台劈锥铣等;1970年代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研制开发了分步重复自动照相机、图形发生器、光刻机、电子束曝光机工件台等半导体设备,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预应力钢丝缠绕15MN热等静压压机,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等剪应力缠绕理论”。
成果名称 |
获奖级别 |
年份 |
---|---|---|
新型 MIG 焊接电弧控制法 |
国家发明一等奖 |
1984 |
FG 及F-FG密栅云纹版 |
国家发明三等奖 |
1981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1984 |
|
紫外曝光分步重复照相机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85 |
三自由度支撑系统扇叶动平衡机 |
国家发明四等奖 |
1987 |
两自由度肌肉电控制前臂假肢 |
国家发明三等奖 |
1987 |
切削过程声发射刀具监视装置与方法 |
国家发明四等奖 |
1990 |
计算机磁盘精密带式振动研抛机 |
国家发明四等奖 |
1991 |
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系统 |
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CIMS 应用与开发大学领先奖 |
1994 |
NGY-2型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 |
国家发明三等奖 |
1996 |
大型钢丝缠绕预应力系列压机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8 |
纳米润滑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01 |
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M-PRMS 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2 |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某些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03 |
超精表面抛光、改性和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8 |
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3 |
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