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系统主机必须双机备份,备机能在5分钟内启动。主机或显示终端必须设在调度室。
采煤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工作面的进风巷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
机房及监控系统地面设备检查
从系统内选择一个重点采煤工作面,找出工作面上隅角甲烷传感器、及其控制的断电控制器和相应的馈电设备,通过上隅角甲烷传感器每次调校时的甲烷超限断电情况,检查当甲烷超限时,上隅角甲烷传感器控制的断电器的执行情况和相应馈电传感器反馈状态,另外,可通过曲线图的变化反应出断电与馈电稳定性。
模拟图显示。在具有说明巷道、设备布置等背景图上,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相应的图样在相应的位置模拟显示;将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在相应位置显示。同时用红色等标注报警、断电及馈电异常。点击设备模拟图或模拟量显示值,可以弹出相关信息的选择菜单,供进一步查询
通信距离
系统的有效通信距离应不小于10km;无线通信距离应不小于100m。
容量
系统中信号装置数量、终端设备数量、信号装置或系统内终端设备并发数量由相关标准规定。
终端设备输出功率
系统终端设备的输出功率由相关标准规定。
信号设备输出功率
系统信号设备的输出功率由相关标准规定。
无线设备工作频率
系统中无线设备的工作频率由相关标准规定。
备用电源工作时间
电网停电后,系统中设备的备用电源连续工作时间应不小于2小时。
矿井监控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执行机构、分站、电源箱 ( 或电控箱) 、主站 ( 或传输接口) 、主机 ( 含显示器) 、系统软件、服务器、打印机、大屏幕、UPS- 电源、远程终端、网络接口电缆和接线盒等...
目前煤矿井下能实现监测监控的系统只有安全安全监控系统(瓦斯监控).你所指的是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目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监测功能,即:对井下作业环境(有害气体、设备运行状态、风门开关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
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资料都已经给你下载好,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所有矿井在各水平井底车场设置固定式避难硐室。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若必须设置在煤层中时,应有防瓦斯涌出、煤层自燃发火的安全措施。
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避难硐室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并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压风自救系统组成:空气压缩机、送气管路、阀门、汽水分离器、压风自救装置(包括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开关等部件及防护袋或面罩)。
3.2压风自救系统的防护袋、送气管的材料应符合MT 113的规定。
3.3压风自救装置配有面罩时,面罩用材料应符合GB 2626的规定。
3.4压风自救装置应具有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和开关等功能。
3.5压风自救装置的外表面应光滑、无毛刺,表面涂、镀层应均匀、牢固。
3.6压风自救系统零、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存在无风、漏风或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5mm的现象。
3.7压风自救装置的操作应简单、快捷、可靠。
3.8避灾人员在使用压风自救装置时,应感到舒适、无刺痛和压迫感。
3.9压风自救系统适用的压风管道供气压力为0.3~0.7 MPa,在0.3 MPa压力时,每台压风自救装置的排气量应在100~150 L/min范围内。
3.10压风自救装置工作时的噪声应小于85 dB(A)。
3.11 压风自救系统的管路规格为:压风自救主管路(矿井一翼主压风管路)为φ150mm;压风自救分管路(采区主压风管路)及岩巷掘进工作面为φ100mm;煤巷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为φ50mm。
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符合《煤矿安全规程》、AQ 1020-2006等标准的有关规定,系统中的设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5.1.2自制件经检验合格、外协件、外购件具有合格证或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装配。
5.1.3 装置的水管、三通及阀门及仪表等设备的材料应符合GB.3836等相关规定。
5.1.4 装置的水管、三通及阀门及仪表等设备的耐压材料不小于工作压力1.5倍。
5.1.5装置零、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5.1.6 装置的操作应简单、快捷、可靠。
5.1.7 装置的外表面涂、镀层应均匀、牢固。
5.1.8装置应具有减压、过滤、三通阀门等功能。
5.1.9饮用水质用应符合CJ94-2005的规定。
5.1.10供水水源应需要至少2处以确保在灾变情况下正常供水。
5.1.11供水施救。供水应保持24小时有水。
5.1.12避灾人员在使用装置时,应保障阀门开关灵活、流水畅通。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 1 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端氏煤矿 井下避难所工程 实 施 方 案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 二 O一一年二月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 2 目 录 前言 ,,,,,,,,,,,,,,,,,,,,,,,, 4 一、矿井概述 ,,,,,,,,,,,,,,,,,,,,,, 4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井下避难所工程设计简介 ,,,,,,,,,,,,,,, 5 第一章井下避难所建设分析 ,,,,,,,,,,,,,,,, 6 第一矿井的基本情况 6 第二节 建立井下避难所必要性 7 第三节井下避难所建设基本要求 ,,,,,,,,, 7 第四节 井下避难所位置的确定 10 第二章井下避难所及生命保障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技术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 (以下简称避难硐室) 的设计、装备、 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 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 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 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 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 (煤安监司办 2010第 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 “六大 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 2010〕146号) 3 基本要求 3.1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 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
中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
10日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矿顺利完成,由矿工、救护队员、科研人员等80人组成的试验人员,在模拟灾变环境的永久避难硐室里安全度过了48个小时。 避难硐室是当井下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立的避难场所,一旦有紧急情况,矿工可以跑到就近的避难硐室进行避险。承担此次试验的常村矿北三区避难硐室建于2010年5月,可提供80到100人避难所需,具有防爆密闭、氧气供应、空气监测、二氧化碳吸附、空气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通讯联络、食品饮水供应等功能,井下人员可以通过直达地面的救援钻孔获得新鲜空气、流食供应、通讯联络、电力供应等。
我国矿用救生舱第一代研发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金龙哲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试验,验证了永久避难硐室供氧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实时监测到的各种参数变化情况及规律可以为今后改进井下避难设施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常村矿矿工吕海军是此次试验的参与者之一,他走出舱门时略显疲惫,但脸上挂着笑容,与迎接他出舱的人们拍手庆祝。他告诉记者,试验进行得比较顺利,除了舱内有些潮湿外,没有任何其他不适的感觉。
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说,矿工进入避难硐室后,可及时通过室内的通讯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并进行双向视频对话,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可靠保证。
“能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再多的投入也值得!”刘仁生介绍说,这套系统是潞安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和众生洲科技中心合作研发的,下一步将会在更多的矿井推广。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井下避难设施载人验证试验,未来能够进一步提升井下避难所安全防护技术和水平,不断促进以井下避难硐室、矿用救生舱等避难设施为核心的矿井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这是曾经拍摄的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内的各种装置和设施的拼版照片。我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煤矿顺利完成。由矿工、救护队员、科研人员等组成的80名试验人员,在井下470余米的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完成了48小时模拟灾变环境密闭现场试验。据了解,永久避难硐室是当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立的避难场所。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长39m,宽3.5m,高3.05m,可提供80-100人避难所需。试验人员可通过室内的通讯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并进行双向视频对话。该试验成功验证了避难硐室内供氧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检测了各类设备仪器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能够进一步提升煤矿井下避难设施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水平,不断促进以矿用救生舱、井下避难硐室为核心的矿井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2100433B
避难硐室 Evacuation chamber
避难硐室是在矿井下建造固定的房间,房间的墙壁和门都需要达到相应的防
爆要求。内设井下避难硐室可以给困在井下的矿工提供可呼吸空气和避难场
所。固定避难硐室空间相对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