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总序
前言
第1章绪论
1.1我国气象灾害概况及影响
1.1.1我国气象灾害主要特征
1.1.2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2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
1.2.1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及影响
1.2.2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思想的发展
1.2.3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发展历程
1.2.4国外气象防灾减灾综述
1.3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和发展
1.3.1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1.3.2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需求和挑战
1.3.3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1.4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方向
1.4.1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理念
1.4.2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方向
第2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其影响
2.1自然灾害与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
2.1.1自然灾害
2.1.2气象灾害
2.1.3灾害链
2.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
2.2.1台风
2.2.2暴雨洪涝
2.2.3暴雪
2.2.4寒潮
2.2.5大风
2.2.6沙尘暴
2.2.7低温冷(冻)害
2.2.8高温
2.2.9干旱
2.2.10雷电
2.2.11冰雹
2.2.12霜冻
2.2.13雾
2.2.14霾
2.2.15冰冻
2.2.16酸雨
2.3气象次生灾害
2.3.1城市气象灾害
2.3.2农业气象灾害
2.3.3林业气象灾害
2.3.4水文气象灾害
2.3.5地质气象灾害
2.3.6海洋气象灾害
2.3.7交通气象灾害
2.3.8航空气象灾害
2.3.9电力气象灾害
2.3.10环境气象灾害
2.3.11生态气象灾害
2.4空间天气灾害
2.4.1基本概念
2.4.2主要影响
2.4.3几个空间天气灾害案例
第3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监测预瞀
3.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复杂性
3.1.1致灾因子
3.1.2承灾体
3.1.3孕灾环境
3.2影响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因子
3.2.1暴雨洪涝
3.2.2干旱灾害
3.2.3雪灾
3.2.4冰冻灾害
3.2.5沙尘暴灾害
3.2.6农业气象灾害
3.2.7地质气象灾害
3.2.8交通气象灾害
3.2.9海洋气象灾害
3.3致灾临界气象条件
3.3.1致灾气象因子监测
3.3.2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确定方法
3.4我国主要气象灾害预报模型
3.4.1暴雨洪涝模型
3.4.2城市暴雨内涝模型
3.4.3地质灾害模型
3.4.4农业气象灾害模型
3.5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
3.5.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
3.5.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3.5.3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
第4章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4.1气象灾害等级划分
4.1.1气象灾害等级划分原则
4.1.2气象灾害等级划分实例
4.2自然灾害风险
4.2.1自然灾害风险定义
4.2.2与灾害风险有关的因素
4.2.3风险分析
4.2.4自然灾害风险表达式
4.2.5国内外风险评估模型评述
4.3气象灾害实时风险评估
4.3.1气象灾害预报及其风险评估模型
4.3.2美国HAZUS评估模型
4.3.3深圳市星海名城社区积涝风险及防御明白卡
4.3.4渫阳高新区洪灾经济损失评估
4.3.5基于气象灾害预报和历史灾损资料的风险评估思路
4.3.6分布函数评估法
4.3.7历史情景类比法(历史相似评估法)
4.3.8致灾因子与灾损相关型风险评估模型
4.3.9多种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4.4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4.4.1风险区划的思路和方法
4.4.2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4.4.3FisherGumbel分布的应用
4.4.4基于信息扩散的风险评估模型
4.4.5基于物理模型的风险区划方法
4.4.6精细历史气象资料的获取方法
4.4.7鄂西南电线履冰区划
4.4.8小麦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第5章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
5.1气象灾害调查
5.1.1气象灾情调查
5.1.2致灾气象条件的调查
5.1.3预报预警服务情况调查
5.1.4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调查
5.1.5气象灾害主要调查和收集方法
5.2气象灾害评估
5.2.1气象灾害评估的内涵和意义
5.2.2气象灾害评估的内容和特点
5.2.3气象灾害评估基本原则
5.2.4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5.2.5气象灾害评估方法
5.2.6气象灾害综合评估系统
5.2.7美国灾害气象服务评估
第6章气象灾害综合防范
6.1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6.1.1突发事件
6.1.2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6.1.3我国气象应急管理体系
6.1.4国外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
6.2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政策
6.2.1气象法
6.2.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6.2.3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6.2.4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6.2.5气象灾害防御政策环境
6.2.6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
6.2.7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6.3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6.3.1国家和地方应急指挥机制
6.3.2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6.3.3气象灾害防御职责
6.3.4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
6.3.5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
6.4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过程
6.4.1社会预防过程
6.4.2气象预警过程
6.4.3社会组织过程
6.4.4社会抗灾过程
6.4.5社会救助过程
6.5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
6.5.1加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必要性
6.5.2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现状
6.5.3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
6.5.4气象防灾减灾国民教育
6.5.5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任务
6.6气象灾害防御案例分析
6.6.1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御
6.6.2贵州望谟“6·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
6.6.3北京“7·24”城市暴雨防御
第7章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7.1台风灾害防御
7.1.1防台风工程体系
7.1.2台风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1.3台风防御指引
7.2暴雨洪涝灾害防御
7.2.1防御暴雨洪涝工程性措施
7.2.2暴雨洪涝监测预警
7.2.3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指引
7.3雪灾防御
7.3.1雪崩防御工程
7.3.2道路雪灾防御工程
7.3.3牧区雪灾防御工程
7.3.4雪灾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3.5雪灾防御指引
7.4寒潮灾害防御
7.4.1寒潮大风防御措施
7.4.2寒潮冻害防御措施
7.4.3寒潮雪灾防御措施
7.4.4寒潮雨凇防御措施
7.4.5寒潮避险防御指引
7.5风灾防御
7.5.1大风防御指南
7.5.2龙卷风防御指南
7.5.3风灾防御工程
7.6沙尘暴防御
7.6.1沙尘暴防御工程
7.6.2沙尘暴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7.6.3沙尘暴防御指引
7.7冰冻灾害防御
7.7.1道路结冰防御指引
7.7.2输电线路结冰防御
7.8高温热浪灾害防御
7.8.1高温防范措施
7.8.2特殊人群安全度夏措施
7.9干旱灾害防御
7.9.1干旱防御指引
7.9.2气象干旱防御保障工程
7.9.3人工增雨和节水蓄水工程
7.10雷电灾害防御
7.10.1雷电灾害防御指引
7.10.2雷电灾害防御非工程性措施
第8章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8.1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
8.1.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
8.1.2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8.1.3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8.1.4严格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
8.1.5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
8.2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和标准
8.2.1构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框架体系
8.2.2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范
8.2.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行政执法
8.3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
8.3.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科技攻关
8.3.2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
8.3.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8.4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
8.4.1加快建设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
8.4.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和管理队伍建设
8.4.3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8.4.4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人才培训模式
8.5气象防灾减灾经费投入机制
8.5.1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经费投入
8.5.2优化防灾减灾的投资比例
8.5.3拓宽气象防灾减灾经费筹集渠道
8.5.4推动气象灾害保险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8.6气象灾害防御国际合作
8.6.1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8.6.2紧密联系周边国家
8.6.3完善双边科技合作机制
附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介绍了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影响及其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包括气象和非气象因子),阐述了致灾气象因子的监测及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研究方法和模型,并在识别灾害风险的基础上,介绍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思路、方法、模型,以及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的指标、内容、方法。本书还从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防御措施以及科研、人才队伍、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了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防范和保障体系,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地震出版社的《防震减灾四字经》
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天气,它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之间或雷雨云与大地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自然界的雷击主要有直击雷和感应雷两种,在雷暴活动区域内,直击雷是指雷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
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一本就够了。急!!!!!!!!!!!!!!
房屋作为人类栖息的场所和进行各类活动的物质条件,安全是第一位的,直接影响安全的影素,除房屋结构外,当属各类灾害对其的破坏,在各类灾害中发生频率最多的要算火灾,破坏最大的应该是地震,此外还有风灾、雷击、...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 范文最新推荐 ------------------------------------------------------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 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 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 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 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 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 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 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
气象综合竞赛气象防灾减灾重点
一、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 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 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 等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13 种) 2、因气象因素引发 水旱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 等其他灾害的处置, 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3、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灾害;预防为主、科学高效;依法规范、协调有序;分 级管理、属地原则 。( 4 条) 4、海上大风 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由 交通运输部 、农业部 和国家海洋局 按照职能分工 负责;气象灾害 受灾群众生活救助 工作,由 国家减灾委 组织实施。 5、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快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水文监测预 报等建设, 优化加密观测网站, 完善国家与地方监测网络,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 衍生 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各类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气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连续观测,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气候和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为了深化对气候变化事实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推进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减少或消除有关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定量描述和预估水平,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需要开展代表性好、精度高、长期稳定运行的基准气候监测,并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核心。为了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供均一性更好、时间序列更长的观测资料,需要建立时空布局精细、合理的观测站网,以获取陆地气象服务区、天气气候敏感区和关键区及海洋地区的高精度、高准确度、及时、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能力。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越发展,气象条件对各行业特别是天气气候敏感行业的影响越大,气象服务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交通、航空、航天、水利、环境、电信、电力和能源等行业对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的需求日益增强。
多年来,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参与观测数据的国际交换,为全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包括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实施了许多地球观测计划,旨在将现有及新建的各类观测系统集成一体,相互协调,共享观测数据和信息,以提高观测系统的效益。中国作为参与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对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气象观测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基础。由于大气现象及其物理过程的变化较快,影响因子复杂,除了大气本身各种尺度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外,太阳、海洋和地表状况等,都影响着大气的运动。虽然在一定简化条件下,对大气运动作了不少模拟研究、大气运动模型实验,但组织局地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获取完整准确的观测资料,仍是大气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途径。历史上的锋面、气旋、气团和大气长波等重大理论的建立,都是在气象观测提供新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不断引进其他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增强气象观测能力,是发展大气科学的重要措施。2100433B
气象塔是观测大气边界层的气象要素铅直分布的设施。随着大气边界和污染扩散研究工作的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陆续建造了装有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专用气象塔,初期,塔高约100米,后来有达400米以上的。此外,还有利用电视塔、电讯塔等安装气象仪器进行观测的,其高度更高。1979年,中国在北京北郊建造了第一座塔高320米的专用气象塔.
“碧海明珠”气象塔这是中国国内首座集科普教育、防灾减灾、观光旅游和气象观测为一体的综合性气象塔。新建成的"西部明珠"气象塔位于嘉峪关市东湖生态旅游园区内,是由中国气象局和嘉峪关市政府联合投资兴建而成的,高为99米。
这个气象塔的外形宛若刚从碧海中跃出的一只“海豚”。该造型立意为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这也同身处大西北茫茫戈壁的嘉峪关市相呼应。该气象塔共有地下两层和地上19层。其中地上一层为科普展览馆,这个展馆通过高科技手段,应用参观者与展品互动的手段,向参观者普及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普知识。
而在气象塔的顶层部分为气象观测设备,该塔设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探测分析技术,能对嘉峪关2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雨进行较准确估测,对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监测距离大于400公里,是实时监测、预警大风、雷暴、冰雹、大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手段。“西部明珠”气象塔已经向当地市民和游人开放。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