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日本建筑艺术风格的特色可以简单归纳为简洁、非对称、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感受及借用。这种风格的形成历经长期的文化融合,是以传播中国、韩国的佛教文化为开端,融入日本本土文化,再加入了明治时代开始吸收的西方建筑构造原理与技法。《日本建筑的艺术》以历史、文化的视角,对日本建筑的演变史进行了宏观描画。全书配有上百幅实物摄影、解析图表、手绘水彩建筑稿等不同种类的插图,带领读者途经一个个日本建筑史中里程碑式的建筑案例,开启一段横跨史前至现代的日本建筑之旅。
作者大卫·扬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教于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人类学。与他的妻子美智子·扬多年来从事日本美学的研究。另外,他还拍摄了书中大部分图片。 美智子·扬出生于中国,成长于日本,毕业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后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工作。两人曾合著过《日本建筑简介》和《日本建筑的艺术》。2100433B
本书共分20讲,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日本建筑考察的思考
246 向日本学什么? ——关于日本建筑考察的思考 近10天的实地考察,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使笔者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抛却高度发达的经济、优美整洁 的环境、国民的高素质和敬业严谨的态度,单说日本的建筑,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世界建筑 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传统建筑古朴自然,内涵丰富,空间流动;现代建筑与城市共生,技术与 人共生,外观简洁,空间丰富,注重细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利用世界先进技术,从本国文化中找素材,全方位地借鉴传统元素,这是日本建筑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纪章曾经提出“街道的建筑”,将街道扩展为城市中的起居空间,这种观念在传统的日本城市中可以找到, 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空间观念, “奥空间”、“灰空间”即是这种理念的实践。日本现代建筑的室内空间, 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由于大量使用“灰空间”显得和外部
《日本建筑》是一本介绍日本建筑的书籍,书中有多幅建筑图片,并配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其中,不仅包括各式各样独立成栋的建筑物,传统的日式建筑,融入中国古建元素的建筑,西洋风格的建筑等,还包括精致的建筑细节和装饰,形状各异的屋瓦、编织技术精湛的格子门等。日本建筑艺术的特色,就是在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同时,又坚持在本国风土中所酿造出来的美,即将素材置于自然中再组合,在至纯的自然、至大的简素中,展现其臻于极致的美。
内容简介
日本建筑一直受到日本特殊的本土化环境与非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其形式与结构材料都颇具个性。高耸的屋脊与长长的屋檐、厚重的木质结构、涂抹了稻草和沙子的石灰墙,覆盖着薄如蝉翼般的和纸的滑动门,都是标志性的日本建筑元素。 《日本建筑:材料与样式的应用》从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角度,综合且充分地反映出日本建筑师们重视利用自然材料与建筑结构、融合四周环境与历史传承等独具匠心的设计魅力。
2016年,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外部,出现一座白色脚手架搭建的巨大山形建筑,这便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艺术装置作品——“远景之丘”。
远景之丘
藤本壮介设计的建筑往往打破內、外空间的隔绝,运用通透的建筑结构与大量玻璃的使用,使人们在室内空间依然可以自由沐浴阳光,依然可以毫无阻隔地看到外部世界发生的事。
在“远景之丘”中,他延续了这种设计思路,600平米的脚手架山丘下坐落着300平米的玻璃房。人们经由脚手架的阶梯,人可以攀爬山丘、眺望远方。玻璃房内人们可以享受阳光、植物、咖啡所带来的愉悦。
藤本壮介同时也希望通过远景之丘,探讨如何弥合工业与自然的矛盾,展现他理想中的未来建筑。脚手架的刻板刚硬,白色不带感情色彩的极简,是工业时代的缩影,而它却为这座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奉上一座可以登高望远又可嬉戏其间的“山水”。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置身其中与置身自然山水的美好如此相似,放松、舒适、从容、有趣……
在脚手架下的“隐藏”玻璃房
被装点成山水·远景之丘
内部的陈列用具跟外部原本的结构几乎一样。
光会透过一层层支架照到地面,
形成了一种类似丛林的效果。
空间中的鲜花、绿植、
还有高大的树,
令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真实。
置身于此,
虽在一间“封闭”的玻璃盒子里,
却有淡出世外,
栖身于山水间的意境。
时代的发展不可逆,然而,现代工业与回归自然一定是冲突的么?至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看到了这座巨大的白色脚手架“山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
这座伴随人们两年的脚手架“山水”即将在今年年底离开这座城市。作为艺术装置作品,它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它留给人们的美好与思考会像细胞分裂一样,继续繁殖生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