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冬季,ENSO是许多大气遥相关型和Rossby驻波波列的较多表现季节。这里,为了更好的理解和ENSO有关的海气相互作用,不仅仅需要分析表层风场和表层海温场,还需要研究对流层整层风矢量和整个海洋上层的热力状况。从动力学观点来看,海洋上层的Rossby波、Kelvin波和对流层中的Hadley环流、Walker环流应该在同一个动力框架中加以考虑。在这一框架中,海洋上层的热含量异常通过Rossby波、Kelvin波来进行热力性质的能量输送,而Hadley环流、Walker环流则在大气中重新分配这些能量。 2100433B
分析的资料包括NCEP/NCAR全球再分析的格点大气资料,垂直方向共17层(1000 hpa~10 hpa),水平分辨率2.5°经纬格点,资料长度从1949年1月到2000年12月,共52年海温资料是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0EDAC)的海表和次表层海温观测资料,这是根据投标式温深计(XBT)、船舶和浮标观测资料经过最优插值方法得到的,包括11个标准层上的海温数据(0.20.40.60.80.120.160.200.240.300.400 m),水平分辨率5°× 2°(经度X纬度),范围包括(E30°~180°~E30°,N60°~S60°),资料长度从1955年1月到2000年12月,共46年降水资料是Xie和Arkin(1997)再分析的全球降水格点资料,水平分辨率2.5°×2.5°(经度X纬度),,资料长度从1979年1月到2000年12月。对使用的变量SSTA.MSTA.HCA.ZWA.MWA,它们的序列中已经滤去了季节变化,从而保留了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如果要更好的理解ENSO循环,加深对与温跃层深度变率密切联系的冷暖水发展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与表层海温异常相比,延迟的次表层热力异常能更好地记忆大气强迫的变化,并发现一种可能在使海气耦合系统从暖位相到冷位相(或从冷位相到暖位相)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滞后反馈。研究还指出,风应力通过Ekman抽吸所产生的作用和Rossby波、Kelvin波的传播是影响温跃层变率的两个主要因素。
怎么把已绘制的模型,由湖北的计量模式,改成广联达的计量模式?
这是什么情况,使用广联达软件,就是根据你所需要的规则选择相应的规则定义图形的啊。
设置标准层了?拆分标准层试试看看楼层是不是一样的设置
海洋和其上层大气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发生着相互作用,而Walker环流、Hadley环流、大气Rossby波列、海洋Kelvin波和海洋Rossby波都是这一耦合系统的重要成员。大多数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热带洋盆的表层海温异常(SSTA)上,这是因为热带洋盆的表层海温和许多大气的遥相关、波列、气候模态以及天气形势都密切相关。
至在Bjerknes(1966,1969)的理论假设中,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都和沿赤道的表层海温梯度以及热带太平洋的加热现象紧密联系。以往的研究中,基本上都关注太平洋东部或西部区域。例如,在时滞振荡理论中把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集中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而Recharge振荡理论把焦点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诸多研究将大气对海洋的影响重点放在表层海温对表层风场的响应。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副热带高压预测模型
采用EOF时空分解、小波频率分解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交叉互补方法,建立夏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预测模型,用以描绘和表述副热带高压形势场的形态和变化。首先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Pa位势高度场序列分解为彼此正交的特征向量及其对应时间系数,随后提取前15个主要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方差贡献96.2%),采用小波分解方法将其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带通信号,再利用LS- SVM方法建立各分量信号的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小波时频分量重构和EOF时空重构,得到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预测结果以及副热带高压形势场的预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试验情况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思想提出的算法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描述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形态分布并预测1~7 d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10~15 d的副热带高压活动预测结果也有参考意义。
WRMM模型与地下水利用模型耦合研究及其应用
在运用WRMM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下水利用及污水回用等,将地下水利用模型和污水回用模型分别与WRMM模型耦合,形成适用于干旱区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并应用于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效果良好。
气候变化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海洋和大气作为气候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气候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基于耦合器框架结构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逐渐成为研究区域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与全球耦合模式相比,区域耦合模式具有分辨率高,针对性强的特点。现有的区域耦合模式大多采用结构化网格(如正交网格)的海洋模式。结构网格虽然计算速度快,但对海岸线和地形的分辨度不高。本项目提出一个基于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FVCOM)和结构网格大气模式(RegCM3)的新型高分辨率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灵活多变的非结构网格能够让用户根据实际海区状况随意调整分辨率,以适应复杂的海岸线和地形条件。对FVCOM-RegCM3耦合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检验研究具有长远的意义,一方面它是该模式将来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复杂的区域气候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工具。
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区域气候如何响应以及超强台风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大气与海洋的相互反馈机制又是研究区域问题的难点之一。本项目针对区域气候和天气的海气耦合过程研究,提出开发一个基于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FVCOM)和结构网格大气模式(RegCM3)的新型高分辨率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对该耦合模式进行性能检验和科学应用。项目执行3年以来,完成情况良好,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杂志,以下对本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简要地总结: 1)根据项目计划书进度,RegCM3-FVCOM耦合模式的开发大约用时一年半(2012.01 - 2013.06),包括大气和海洋模式的调试,耦合框架的搭建,耦合器并行化处理和优化,其中纠正了中期进度报告中汇报的模式截断误差。 2)中期进度报告中我们曾发现海洋模式中存在截断误差,并且随着海气耦合的正反馈过程不断放大,最后导致严重的计算误差。我们一方面通过优化代码和提高计算精度有效地抑制了误差增长,使得RegCM3-FVCOM的开发得以继续进行,并成功应用到东南亚季风区海气耦合的研究中。另一方面,我们同时组织人员测试了不同的海洋和大气模式试图寻找替代的模式组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另外一套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POM的调试,并将它成功应用到中国沿海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也就是说,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建立了两套高分辨率的海气耦合模式,一个应用于气候尺度,一个应用于天气尺度,并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3)从完成模式开发和检验到项目结题的一年半时间(2013.06-2014.12),我们将两套耦合模式应用到区域气候和台风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截至目前为止,项目申请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4篇,其中国外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1篇,2篇文章在审稿中。以合作作者发表国外SCI论文1篇。 2100433B
如果相信未来的世界是网络化的,那么企业的发展定位其实只有两种选择:做点,或做线。如果做点,就需要自身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做线,就需要最大化联通各种点,并促发他们之间发生反应,即耦合力。
如果说未来企业集团的架构总体上遵循一种“耦合态下的自组织”原则,那么逻辑就拉通了:自组织体就是“点”,耦合是“线”。既然自组织的天然属性是无法被预先设计的,那么可以设计的就只有耦合态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新概念:耦合模式。
就如同曾经企业集团在设计集团管控体系时需要管控模式(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来指导一样,集团价值耦合体系的设计亦需要以“耦合模式”来引导和细化集团具体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和配套运行机制。
于是,我们可以给集团耦合模式做出这样的定义描述:集团内外部各相关利益主体间基于某种功能的实现目的而形成的互联导向、原则和策略。集团的耦合战略将决定耦合模式,而耦合模式必须与集团耦合战略相适应。
笔者将耦合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包括:业务协同型耦合模式,活力激发型耦合模式,资本循环型耦合模式和生态联盟型耦合模式。
特征:
母公司基于集团价值最大化原则提出一套整体的价值协同主张(例如一套集整商业模式),这套整体主张原则上应该对所有参与协同方有利,以此引导各SBU在完成自身业务活动的同时,还能积极参与到集团层面的价值协同之中,并形成一种新的耦合关系。这其中,将涉及到一系列内部交易规则。
图1:业务协同型耦合模式示意图
特征:
母公司自身不再拥有独立的业务活动,业务操作的实体全部下沉到各业务单元。这样,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各业务单元的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母公司选择将经营自主权充分下放(各业务单元将呈现非常典型的自组织特征)。同时,为了让各业务单元轻装上阵,母公司转变角色,扮演起高质量、快速响应和综合低成本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对外要像八爪鱼一样嫁接资本、人脉和资源,对内要重组自身在研发、产品、服务、渠道和行业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模式、文化和管理机制(股权激励机制、内部创新机制、大脑联网机制、内部交易机制等)的改造,成为兼容互联网化自组织的高吸力平台。
另一方面,母公司要引导各单元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不但要对外深度嵌入整个互联网世界、从基因上进化为互联网化的组织,同时鼓励各单元之间进行积极的、自由的、内部市场化的协同和重组,乃至结成较为牢固的内部网络。
最终,整个集团便形成了“价值服务平台 特种小分队网络”特征的组织架构。
图2:活力激发型耦合模式示意图
特征:
集团内部已形成较为清晰而独立的产业板块和金融板块,这使得集团可以在自身内部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循环放大运作。产融层面的耦合将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耦合形式,这种资本层面耦合的不断深化将把集团运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财团。
图3 资本循环型耦合模式示意图
特征:
生态联盟型耦合模将视角更多放到了外部的互联和耦合关系上,集团各级单元均可按照某种诉求和规则组建或参与到各自的生态圈中去。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内部的耦合优势越强,越利于各单元在各自生态圈中确立强势的关系地位,越有利于将该集团自身的耦合规则输出复制到外部生态圈中,乃至成为主导角色。
图4 生态联盟型耦合模式示意图
四种耦合模式的提出,其思考和设计的范畴已经远远不限于具体的互联网技术和狭义的互联网思维层面,而是一种泛互联网的思维,其所探索的是各种可能的互联耦合维度,寻求的是一种综合立体的互联耦合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四类耦合模式既可单独存在,亦可在集团不同层面进行“混搭”设计。
对于集团型公司而言,所谓的“最佳母公司”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在设计并持续优化集团耦合模式上下功夫,通过不同层级的耦合关系强化获取耦合优势,推动整个集团的持续发展和进化。
互联网时代,集团与集团的竞争将核心表达为耦合优势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