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百多年来,工程热力学已渗透到各种学科和技术领域并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但其主要研究对象仍然是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使热机更有效地将热能转化为功的途径,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仍为能源与动力,因而用以实现热能与机械能转换的封闭过程的热力循环一直是工程热力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新的热力循环与相应的新工质研究成为永恒的研究方向 。
热力循环在热力学和动力机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热机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能源动力系统的核心,也是热力学学科开拓发展的一个重点与推动力。历史表明,每一次新的热力循环及其动力机械发展应用都带动了能源利用的飞跃,因而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的走马灯为热机最早的雏形,而1978年著名的炮膛试验则是一个热功转换的定量研究的范例,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找到了将化石能源转化为功来代替人的体力难以胜任的劳动的方法,开始了现代生产活动的新纪元,促进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全面展开。仅仅石油的发现并没有迎来石油时代,而是以石油为燃料的往复式内燃机循环的发明和应用才使人类进入石油时代。
工程热力学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其理论研究的成就又反过来推动能源动力领域的科技创新,一些基本定律奠定了工程热力学的基础,它在工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不断深化,工程热力学研究在时空上的不断扩展并与其它学科交叉F渗透而形成了许多新学科分支。值得注意的是#热力循环始终是工程热力学研究的重点#热功转换规律和方法以及提高热机效率途径的研究一直是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对象,故热力循环研究一直是热力学开拓发展的推动力与重要前沿。2100433B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工程热力学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宏观的,它以归纳无数事实所得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推理的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 、温度、比容等宏观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整体行为,对宏观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把与物质内部结构有关的具体性质,当作宏观真实存在的物性数据予以肯定,不需要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作任何假设,所以分析推理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且条理清楚。这是它的独特优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华中工学院建校时创办的四个院(系)之一,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科覆盖面宽的学院之一。学院以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为学科背景,设置宽口径的本科...
我认为 咱们有缘呀!!!咱们好象是一个专业哦!没办法,同样是一句二句说不清楚,只以加我,我才能告诉你具体的答案呀!!!
在热力学的绝热过程中,如果内能不变那么熵就不会改变。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 dS=(dQ/T)可逆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
热力学工程又名工程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清华大学工程热力学习题课分解
工程热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1 试将 1物理大气压表示为下列液体的液柱高 (mm),(1) 水, (2) 酒精, (3) 液态 钠。它们的密度分别为 1000kg/m3,789kg/m3和 860kg/m3。 1-4 人们假定大气环境的空气压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是 p=cρ1.4,c为常数。在海平 面上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分别为 1.013×105Pa和 1.177kg/m3,如果在某山顶上测得大气压 为 5×104Pa。试求山的高度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常量,即 g=9.81m/s2。 1-7 如图 1-15 所示的一圆筒容器,表 A的读数为 360kPa,表 B读数为 170kPa,表 示室Ⅰ压力高于室Ⅱ的压力。 大气压力为 760mmHg。试求 (1) 真空室以及Ⅰ室和Ⅱ室的 绝对压力; (2) 表 C的读数; (3) 圆筒顶面所受的作用力。 图 1-15 1-8 若某温标的冰点为 2
清华大学工程热力学习题课
工程热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1 试将 1物理大气压表示为下列液体的液柱高 (mm),(1) 水, (2) 酒精, (3) 液态 钠。它们的密度分别为 1000kg/m3,789kg/m3和 860kg/m3。 1-4 人们假定大气环境的空气压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是 p=cρ1.4,c为常数。在海平 面上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分别为 1.013×105Pa和 1.177kg/m3,如果在某山顶上测得大气压 为 5×104Pa。试求山的高度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常量,即 g=9.81m/s2。 1-7 如图 1-15 所示的一圆筒容器,表 A的读数为 360kPa,表 B读数为 170kPa,表 示室Ⅰ压力高于室Ⅱ的压力。 大气压力为 760mmHg。试求 (1) 真空室以及Ⅰ室和Ⅱ室的 绝对压力; (2) 表 C的读数; (3) 圆筒顶面所受的作用力。 图 1-15 1-8 若某温标的冰点为 2
内容介绍
《工程热力学教程》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测量误差、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工程热力学实验、附录。绪论中对工程热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地位及实验环节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同时总结提出实验要求等内容。第2章补充完善了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工程热力学实验部分对通用工程热力学实验项目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给出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等事项。实验内容以热力学知识理论为基础进行设置。开设有热力学工质物理性质测试、宏观物理现象观察与测试、工质流动性能测试等实验,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及基本测试技能的锻炼。附录中给出了数据分度表及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说明。
2100433B
书名:工程热力学(第2版)
书号:9787302257387
作者: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
定价:35元
出版日期:2011-7-26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根据高等工业学校“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参照清华大学五年
制热能工程、空调、动力工程、内燃机械及反应堆热工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在清华大学试用
教材及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书基本反映了我们在清华大学讲授“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吸收了国内外同类
教科书的优点与经验。
在体系编排方面,本书将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汽和蒸汽动力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等几章紧接
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之后,以便加深学生对基本定律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基
本定律。
在内容方面,本书力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进行严密而深入的论述,充实热力学基本
定律的本质及其数学表达式。例如开口系统能量方程、熵的性质及熵方程、
火用及火
用的计算、热
力学微分关系式及其应用等等内容,并且突出工程观点,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
生运用热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本书还注意引进国内外科
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新技术,更新与充实了内容。例如,考虑到能源合理利用和节能工作的需
要,本书深化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分析方法的叙述,加强了物理火用与化学火用,火用分析、火
用
损失等概念;又如,结合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臭氧层保护,着重介绍了环保方面对制冷
工质提出的要求与挑战 ,首次在教材中引入了作为CFC12最有希望的替代物HFC134a的基本
物性及我们自行开发的HFC134a的lnp"para" label-module="para">
很有前景的吸附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等。
在编写安排方面,本书尽量避免与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必要的重复,但又注意保持相应的衔
接。例如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理想混合气体等部分采用总结归纳
的
方法加以叙述,不从头推导。化学热力学部分中,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反映质量守恒规律
的内容,融合在化学热力学的整个叙述中,而不另列一节。这样,使本书在取材方面有一定
的深度,起点较高。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每章附有例题、思考题和
习题,这些题的针对性、启发性与工程性较强,并与正文内容配合较好。全书采用我国法定
计量单位。
参加清华大学试用教材《工程热力学》编写工作的有朱明善(绪论、第3章、第9章与第10章)
、林兆庄(第1章,第5章,第8章与第11章)、刘颖(第4章、第6章与第7章)、陈宏芳(第12章)
和邓小雪(第2章)。此次修订成本书的过程中,绪论、第1、9与10章由朱明善改编;第2、3
、4、6与7章由刘颖改编;第5、8与11章由林兆庄改编;第12章由彭晓峰改编。全书由朱
明善统稿。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疏漏与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编者
1994春节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