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与环境学院是在新四川大学成立之际以学科融合为契机组建而成的实体型学院,它的前身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于1988年的城建环保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现设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力学科学与工程系和环境科学及工程系;拥有固体力学、岩土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四川省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二个二级科学四川省重点学科;生物力学工程、环境工程、破坏力学与工程防灾减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力学、环境、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四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六个一级硕士授权点;有工程力学、环境科学、环境安全工程、资源与环境、结构工程、人居环境等18个博士点,有工程力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27个硕士授权点;承担土木与建筑领域、环境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10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20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博士生导师 27 人,教授40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 68 人,四川大学“高端外籍教师”特聘教授3人,此外还聘请了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三十余名中外著名学者作为我院的名誉及客座教授。学院现有在站博士后人员10人、博士研究生76人、硕士研究生约460人、本科生约2400人。学院近2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550余人,本科生约6000人,专科生5300余人,大部分已经成为相关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行政组织
院长:熊峰
副院长:兰中仁、刘敏 、李沄璋
院长助理:张炜、李亚兰
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主任:王文强
学科及教学发展办公室主任:张艳茹
学科及教学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吴雨珊
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周敏
力学系系主任:刘永杰(执行主任)
力学系副系主任:范海冬、王宠
系主任助理:李艳、王蒙
工程力学教研室负责人:田晓宝
生物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宇
理论力学教研室负责人:刘永杰
材料力学教研室负责人:任利
基础力学实验室主任:李晋川
基础力学实验室副主任:邵冰莓、王柏弋
建筑系系主任:赵炜
建筑系 副系主任:陈一、吴潇、魏柯
建筑学教研室主任:方志戎
城乡规划学教研室主任:张继刚
城乡规划学教研室副主任:钟凌艳、唐浩
景观园林学教研室主任:王倩娜
景观园林教研室副主任:廖晨阳、杨洁
建筑技术教研室主任:张堙
建筑技术教研室副主任:吕思强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主任:吕思强(兼)
美术教研组组长:何敏
美术教研组副组长:高庆、李海申
基础教学部主任:方志戎
建筑系综合实验室主任:王昊舒
建筑系综合实验室副主任:方舟
环境系系主任:赖波
环境系副系主任:余江、李智、苟敏、庞丽娜
实验室主任:干志伟
实验室副主任:夏子渊
土木系系主任:戴靠山
土木系副系主任:余明玖、丁志斌、施袁锋、石宵爽
土木系系主任助理:邢会歌
结构教研室主任:阎慧群
结构教研室副主任:丁志斌
给排水教研室主任:王庆国
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谭茹文
工程管理教研室副主任:邹琢晶
给排水实验室主任:张静(给排水)
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陈江
结构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陈兵
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室主任:陈玉水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党委委员会
党委书记:蒋文涛
党委副书记:王晖、孙伯雷(兼纪委书记)
党政办公室主任:谢伦武
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钱玉琼
学院分团委书记:王天泽
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杨胜
党委委员:蒋文涛、孙伯雷、王晖、兰中仁、刘敏、楚英豪、李亚兰、阎慧群、曾艺君
纪委委员:孙伯雷、廖光明、陈泰川、王斌、刘永杰、陈岚、梁英
各党支部书记:
行政支部书记:陈乐辰
土木系支部书记:阎慧群
环境系支部书记:孙照勇
力学系支部书记:李亚兰
建筑系支部书记:曾艺君
土木力学退休支部:刘火生
环境退休支部:姚景亮
近年来学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美国加州大学、中国九寨沟管理局联合组建“中美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组建“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与日本日立公司联合成立“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双硕士核心课程”、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流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大学、澳大利亚克廷大学进行“2 2”本科人才培养,已有首届32位本科生全部按期在德国授位毕业;与美国加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东大、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日本德岛大学、德国莱茵公司等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
周伟教授: 法学博士,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学科带头人.四川大学人权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兼任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是隶属于建筑与艺术学院学院内转专业后适应性好些毕竟课程更加相近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原重庆大学、西南工专等院校的建筑系合并而成,是国内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之一。1994 年学校更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更名为建...
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固体力学、岩土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个):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科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科学省级重点学科(2个):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博士后流动站(4个):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8个):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0* 080102 固体力学、3 080103 流体力学、10* 080104 工程力学、10 081400 土木工程、10 083001 环境科学、9 083002 环境工程、10*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 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所涵盖的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6个):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0* 080102 固体力学;1 080103 流体力学;3 080104 工程力学;9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9 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9 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9 081401 岩土工3 081402 结构工程;5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10*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10*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10* 081403 市政工程;9 083001 环境科学;3 083002 环境工程;4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所涵盖的授权点)
力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研究方向:岩土力学与工程、生物固体力学、疲劳断裂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工程结构的优化和控制、新型材料的力学问题、复合材料力学。
硕士点研究方向:生物固体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计算力学、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材料疲劳损伤、实验力学、流体力学、应用流体力学。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点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信息及仪器、生物力学工程、人工器官、生物医学图象、组织细胞生物力学及工程。
硕士点研究方向:生物材料、生物力学、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息及仪器、生物医学图像。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点研究方向:环境管理与公共政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工程、环境分析与监测、环境监测与仪器、烟气净化工程、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硕士点研究方向: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环境分析与监测、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及资源化、环境无害化及资源化、人居建设与环境保护、环境信息系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
建筑设计及理论
硕士点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室内环境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
硕士点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 。
建筑技术科学
硕士点研究方向:建筑技术与管理、建筑物理环境技术、建筑防灾安全
市政工程
硕士点研究方向:城市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水处理和资源化理论与技术及环境模拟、城市水工程及其优化。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硕士点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退化土地恢复与山地灾害防治、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荒漠化防治。
四川大学土木系最早成立于194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分分合合,1986年恢复成立土木系,开始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本科生,87年增设了城镇建设专业,90年代初增设了给排水专业。1993年服从学校院系调整的需要,从水利系分离出来并入城环学院,随后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科学调整,上述三个专业合并成土木系。
土木系下设结构工程教研室、给排水教研室、建筑工程管理教研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和市政工程实验室。在岗教师29人,其中教育部土建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人、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教授4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1人,拥有博士学位或正在共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8.3%,3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若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62%。
土木系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同时招收建筑及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含结构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工程管理等三个方向)。土木工程系现有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造价三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设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和工程管理方向。目前全系在校本科生达1000余人。已有数几千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土建工程和市政工程行业的设计、施工、管理、房地产开发部门、监理公司、咨询公司、建设银行以及相应的教学科研院所,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土木系走在全校的前列,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进行的“2 2”本科人才培养,目前已有2批学生派往德国,真正实现了与世界名牌大学的合作培养。此外,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土木系还设有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土木工程成人专升本、成人本科和成人专科,土木工程管理网络本科、专科和专升本。办学效果良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100433B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正>宁波大学建筑上程与环境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城市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等4个系。这些系下设结构工程与减灾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安全与工程管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城市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等4个系。这些系下设结构工程与减灾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安全与工程管理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所、文化空间设计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区域发展规划与地理信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建筑节能与材料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
2021年6月6日,宁夏理工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党总支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原四川大学轻工食品学院
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21年建立的燕京大学制革学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家决定在泸州建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设置皮革制品工艺学专业,委派张铨为建校副主任委员,参与筹建。
1954年,四川化工学院与刚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合并为成都工学院,从泸州迁回成都,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成为成都工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1986年,皮革专业独立建系,并成立皮革研究所。
1987年,成都科技大学与轻工部合办轻工业学院,经轻工部批准皮革研究室改为皮革研究所。
2000年9月,原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归入轻纺与食品学院。
原四川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1958年,成都工学院开办化学纤维专业。
1987年,原纺织工业部与学校共建纺织工学院,在原有化纤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染整工程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1988年,成都科技大学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2001年,原四川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和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2004年,开办轻工生物技术专业。
2010年,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5月,“四川大学合成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9年5月,由“轻纺与食品学院”优化调整更名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材料系、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塑料工程及机械研究所)、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系、化学纤维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科学研究成绩斐然,2001-2005年,承担国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和省部级项目87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 ,军工和企业委托协作项目208项,进校科研经费达6278.5万元。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年度 |
课题名称 |
2006 |
生物降解PLA-PEG-PLA超声造影剂的设计、制备及机理研究 |
含导电原位微纤网络通路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
|
尼龙6基多相体系的二次屈服与变形机理 |
|
注射成型通用高分子材料制品的形态控制在线检测 |
|
聚合物多相体系多层次结构的工程实现与控制 |
|
剪切诱导聚丙烯近晶相 |
|
聚合物加工外场-形态仪试制及其在聚合物加工凝聚态和相形态研究中应用 |
|
2005 |
无机纳米粒子增容不相容共混物的研究 |
聚合物纤维和薄膜制备中多层次结构控制的研究 |
|
侧链型全降解磷酯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
|
DNA杂化聚醚砜微球清除环境毒素的研究 |
|
高压贯穿式中频振动场对聚烯烃成型性能和产品结构性能的影响与仿真 |
|
分子自组装RADA16-RGD/CPP纳米仿生基修骨材料的研究 |
|
用于三维编织热防护材料制备的RTM成型烧蚀树脂的基础研究 |
|
高聚物成型加工中的结构形态演变实验研究 |
|
2004 |
胶原蛋白复合纤维结构设计及其表征 |
高分子生物材料表面的仿生物膜设计及其相容性研究 |
|
低应力下高分子结构与材料断裂性能的关系研究 |
|
聚合物压力管道多层次缺陷演化与低应力破坏机理研究 |
|
可降解生物材料与内皮细胞界面反应对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
|
通过高剪切相容与低剪切保压控制共混物形态与性能的研究 |
|
2003 |
钯催化合成类石墨化结构单元的树型聚苯类功能材料 |
高分子超微粒子的合成、形态、组装与声学特性研究 |
|
复合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失效行为和增强机理的研究 |
|
以丁基橡胶为基体的高性能阻尼材料的研究 |
|
侧链液晶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和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
剪切引起的橡胶粒子取向与增韧中的脆-韧-脆转变 |
|
由三组分共聚物驱动的共混物相容性 |
|
2002 |
低成本三嗪-双马成型聚酰亚胺的形成化学与材料制备 |
利用三维混沌混合装置制备有序相结构高分子材料 |
|
2001 |
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结构和工程实现 |
散布式扬声器音板材料结构与声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
|
聚烯烃挤出成型时采用复合力场获取高性能凝聚态结构 |
|
2000 |
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在成型加工中的形态发展与性能调制 |
低表面水基高分子涂层的制备科学及形成机理 |
|
聚合物成型中高分子物理问题研究 |
|
心包材料表面修饰诱导组织再生及控制降解机理的研究 |
|
含活性多肽生物稳定抗凝高分子材料制备及降解机理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在研项目
项 目 名 称 |
项目负责人 |
宽温宽频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橡胶阻尼材料 |
黄光速 |
纳米复合聚酯啤酒瓶的基础研究 |
傅强 |
高应力场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和性能的作用机理 |
吴智华 |
生物材料表面生物活性层的自组装制膜制备技术 |
罗祥林 |
2001-2005年,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280篇、EI收录221篇),获准授权发明专利9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