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1998年4月30日石家庄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1998年6月27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2009年8月20日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2009年11月28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基本信息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简介

详细条款

第一条 为防治岗南、黄壁庄水库(以下简称两库)饮用水水源污染,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和管理。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流域区域明确责任,落实防治措施。

平山县、井陉县、灵寿县、鹿泉市、矿区(以下简称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水污染防治的要求进行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两库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标准。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帮助因保护两库饮用水水源水质而关闭、停产(业)的企业,网箱养鱼户做好转产和人员的安置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两库水源保护和库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两库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本条例的实施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水利、卫生、农业、林业、畜牧、国土、公安、城管、中小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两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两库饮用水水源,并有权对污染两库饮用水水质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水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二级保护区,并在两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一)一级保护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取水口一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以及两库之间滹沱河主干流行洪制导线外100米范围内的区域。

(二)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3公里范围内;冶河、绵河、甘陶河行洪制导线外3公里范围内。

第十条 在两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以外以地表分水岭为界,本市行政区域内黄壁庄水库上游滹沱河水系范围为准保护区。

第十一条 两库内的水体水质标准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一级保护区为非建设区和非旅游区,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水利、保护水源或供水工程以外的工程项目;

(二)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废液、倾倒垃圾、渣土和其它固体废弃物;

(三)进行水上训练以及其它水上体育、娱乐活动;

(四)洗刷车辆、衣物和其它器具;

(五)毒鱼、炸鱼、电鱼;

(六)网箱养鱼及对水质有污染的养殖;

(七)在滩地和岸坡堆放、贮存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物;

(八)在滩地和岸坡进行露营、野炊等污染水质的旅游活动;

(九)在两库坝上设置商业网点;

(十)在水库滩地和岸坡设置禽、畜养殖场和屠宰场;

(十一)其它污染水源水质的行为。

第十三条 二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十四条 在两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建设其它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的,不得兴建。

第十五条 对两库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已经建成投产的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计划,限期治理。到期达不到标准的,依法采取关闭、停业、转产、迁移的措施。

第十六条 两库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污水排放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

(二)保持污水处理设施完好运行,并有防止污染水体的应急措施;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改造或更新需暂停使用时,必须有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并提前15日报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三)因事故排放或突发性事件造成水体污染时,排污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扩大污染,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农业、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科学指导农林生产者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保护水源。

农林生产中禁止施用剧毒、高残毒农药。

第十八条 在准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在准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工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或搬迁。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砍伐或毁坏林木、植被和湿地。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已有的污染源实行总量和浓度控制,定期监测,及时报告。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项、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开工建设或者建成禁建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责令其停止施工、停产(业)或者拆除,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至第十一项规定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排除污染,对经营性的单位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以应交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应交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违法行为的,自逾期之日起实行按日计罚。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应当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决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项规定不立即采取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直接领导和责任者的行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情节轻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石家庄树池篦子石家庄树坑篦子

  • 25型号
  • 石家庄树篦子
  • 13%
  • 石家庄冶森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石家庄岩棉板

  • 材质 岩棉 产品类别 岩棉制品 产品种类 保温板导热系数(常温) 0.035 等级 甲级低温弯折≤ 3 使用温度 200 芯材 岩棉形态 纤维状 形状 卷板
  • m
  • 13%
  • 石家庄康王府经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饮用水

  • CJ3 DN15
  • 13%
  • 埃美柯阀门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IC卡饮用水

  • 介质形式:冷;公称直径DN(mm):25;品种:IC卡表;壳体材质:塑料
  • 鹭川
  • 13%
  • 鼎盛仪表阀门批发部
  • 2022-12-07
查看价格

IC卡饮用水

  • 介质形式:冷;公称直径DN(mm):15;品种:IC卡表;壳体材质:塑料
  • 鹭川
  • 13%
  • 鼎盛仪表阀门批发部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立面水磨石

  • 功率1.1kW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立面水磨石

  • 功率1.1kW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立面水磨石

  • 功率1.1kW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立面水磨石

  • 功率1.1kW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立面水磨石

  • 功率1.1kW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饮用水源保护牌

  • 饮用水源保护牌
  • 1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11-06
查看价格

饮用水源保护界标牌

  • 1600×1200
  • 24套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2-09-06
查看价格

石家庄

  • INS1017
  • 1套
  • 1
  • 爱尼克斯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7-07-12
查看价格

战时饮用水

  • 8000x5000x2000
  • 100个
  • 3
  • 一线品牌
  • 高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12-01
查看价格

饮用水设备

  • 整套
  • 1套
  • 1
  • 不限
  • 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9-02
查看价格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岗南黄壁庄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文献

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2018) 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2018)

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2018)

格式:pdf

大小:151KB

页数: 15页

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 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已经 2017 年 12 月 1 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以公布,自 2018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 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 2017 年 12 月 6 日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的决定 (2017 年 12 月 1 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查了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石家庄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该条例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 决定予以批准, 由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石家庄市

岗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治理达标建设 岗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治理达标建设

岗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治理达标建设

格式:pdf

大小:151KB

页数: 1页

针对岗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存在问题、措施及建议。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条例版本

2000版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000年8月24日石家庄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 过,2000年11月27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的防治。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以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控制排放 总量,鼓励和扶持清洁能源发展,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实 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 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 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著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大气污染的防治与管理

第六条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 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并依照国务院和河北省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按照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东北工业区、西部建材区、热电厂等向大气排放污染 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核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 证。

第七条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使用先进的大气污 染处理设施,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 染物。

第八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未经所 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拆除、闲置大气 污染物处理设施。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 制度,推广先进的大气污染监控技术,及时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定期 公布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重点单位,应当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测设施,定 期将数据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市区、城区内对人民生活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的重污染企业,制定规划,限期搬迁。逾期不搬迁的,责令停产、关闭。

第十一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造、销售环境保护产品或者承揽环境污染治理 工程项目设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河北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证书,并到 石家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未进行登记的,不准在本市制造、销售 和设计。

第十二条在石家庄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使用集中 供应的热源。已经实现集中供热的单位,不得新建燃煤供热设施,原自备燃煤设施 及烟囱必须拆除。

石家庄市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县(市)城区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 外的单位和个人,禁止安装、使用O.7兆瓦及其以下的燃煤锅炉。

第十三条增设、更新锅炉及其他燃烧设施,必须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申报,经同意后,方可向有关部门申报批准。

第十四条使用0.7兆瓦以上的锅炉或窑炉,应当使用低硫份、低灰份优质煤 炭或其他清洁能源,并安装除尘和脱除二氧化硫的装置或采用其他脱硫、固硫措施, 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在石家庄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辛集市、鹿泉市、新乐市、 秦城市、晋州市和正定县、栾城县、井陉县、平山县城区,禁止销售和直接燃烧含 硫份超过1%的煤炭及其制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除外。

第十六条新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经县 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之前,其大气污 染防治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要求的, 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十七条县(市)、区内的水泥、采石、煤炭、冶炼等生产企业,应当对污染 大气的排放物进行治理,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到标准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责 令其停产、关闭。

水泥、石灰生产企业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

第十八条在石家庄市二环路以内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建设工程施工 作业,应当使用商品混凝土。因特殊情况不能使用商品混凝土的,须经石家庄市人 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石家庄市市区从事建设施工和其他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必须实行围挡作业, 施工现场要采取保洁措施,严禁从空中抛散废弃物,防止扬尘污染。

第十九条在石家庄市内区及郊区,从事饮食服务的企业、单位、建筑工地必 须使用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

从事饮食服务零散摊点的炉灶,应当使用清洁能源或者固硫型煤。

第二十条石家庄市内区禁止从事露天烧烤。

第二十一条禁止在石家庄市行政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 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建设施工确需露天加热沥青的,应报经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 使用带有废气处理装置的密闭加热设备。

第二十二条禁止在人口密集区、旅游景区、机场周围和可能对公共场所产生 恶臭影响的范围内,建设畜禽养殖厂(场)和烘干、晾晒畜禽粪便。

在禁止范围以外建设畜禽养殖厂(场),烘干、晾晒畜禽粪便,应当报经所在地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治措施。

第二十三条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落叶。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科学研究,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还 田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扩大绿化面积,减 少裸露地面和地面尘土,推广使用先进机械清扫路面,对主要街道定期洒水,防治 城市扬尘污染。

第二十五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初检、年检和路检。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 督抽测。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在 用车辆进行检测和抽测。

第二十六条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 超过河北省规定的地方排放标准的,不得在石家庄市内区、郊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行驶。

农用机动车辆进入市内区,须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实行定时定路段行驶。

第三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 限期治理,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限期治理的决定和违反规定的行政处 罚,由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决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 者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予以警告,并限期安装,逾期未安装 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 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拆除,可 以处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强行拆 除或没收锅炉;

(七)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限期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不补办的,责令 停止使用,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限期采取治理措施,逾期未采取治理措施 或者仍未达到国家标准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情节严重 的,可以拆除或者没收燃烧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十)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 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十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限期改用清洁能源,逾期未改的,责令 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十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万元以下 罚款;

(十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或关闭,并处二 万元以下罚款;

(十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 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市容环卫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烧烤 器具,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 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 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下罚款;对逾 期仍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前款规定的因建设施工造成扬尘污染的,由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罚; 对其他造成扬尘污染的,由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卫行政主管部门处罚。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经初检达不到排放标准 的机动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得发给牌证;年检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不得核发年 检合格证;路检达不到排放标准或目测可见黑烟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 通管理条例》第七十九条规定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处罚外,并可责令停止行驶或限 期采取有效的排污净化措施。

对拒绝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检测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抽测的单位和个人,按 每辆车(次)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或个人,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 受损失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 院起诉。

第三十五条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征收排污费和罚款未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票据的;

(二)不履行职责,或者在履行职责中敷衍塞责、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

(三)不正确履行职责,超越职责权限滥用职权的;

(四)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的;

(五)贪污、挪用罚款或征收的排污费的。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 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所称石家庄市区包括市内区、郊区及矿区。

第三十六条本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2016年修订版

概述

编辑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已经2016年12月2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防治结合,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强化监管、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

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一)市、县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以及布局调整,组织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实施,压减过剩产能,实施清洁生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二)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商务、质监、工商等部门对机动车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油气回收治理、油品质量等实施监督管理;

(三) 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等部门对建筑扬尘、矿山扬尘、道路扬尘、企业料堆场等实施监督管理;

(四) 市、县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公安、工商、食品监督、农业、安监等部门对餐饮服务、露天烧烤、原煤散烧、秸秆禁烧、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等实施监督管理;

(五) 市、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对农业生产、畜禽养殖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县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采取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等综合措施,控制或者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六条 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措施。

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省、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要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采取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按期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实施效果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第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监督检查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职责情况,并根据工作任务目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细化分解落实责任。

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鼓励倡导公民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鼓励全民植绿增绿,提高绿化覆盖率。

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大气环境,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举报污染大气环境的行为。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产业结构,制定全市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计划。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排污单位,排污单位不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进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

第十二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项目应当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设置并规范使用有明显标志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口、永久性监测点位和采样监测平台,对其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性监测。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排放标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完善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排查治理大气环境安全隐患,制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第十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排污单位不得破坏、损毁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第十八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公开环境信息,并在单位门口等显著位置设置电子显示屏,公开实时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数量、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九条 大气污染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实行网格化监管,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的大气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第二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检查部门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第三章 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和削减目标, 重点削减工业用煤和民用煤使用量,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和削减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依法划定并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范围。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禁燃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现有燃烧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应当限期拆除或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

禁燃区内禁止原煤散烧。

第二十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和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

第二十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限期淘汰不符合国家规定规模的燃煤锅炉,加快改造燃煤锅炉和燃煤工业窑炉,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禁止燃煤锅炉、燃煤工业窑炉、单位使用或者经营性的炉灶等设施违规排放。

第二十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逐步提高集中供热率,降低能源消耗。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建设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集中煤炭交易市场、型煤加工厂和配送中心,加强农村燃煤污染治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取缔违法的洗煤厂和经营性储煤(配煤)场及散煤销售摊点。

在市人民政府授权部门划定的区域内,依法取缔所有经营性储煤(配煤)场及散煤销售摊点。

第二十七条 城市建成区及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其他区域内,从事餐饮服务的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者、建筑工地等食堂炉灶,应当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二节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污染防治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淘汰高污染物排放机动车。

第二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纳入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交通运输规划和城乡规划,制定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加大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投入,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发展、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汽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十一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进口、销售或者转入的机动车应当达到本市行政区域执行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车型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

第三十二条 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不得上路行驶。

第三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机动车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应当加强机动车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在用机动车发动机及污染控制装置保持正常的技术状态,符合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或者改装、闲置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

第三十五条 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环保检测方法、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建立机动车环保检测档案,保存检测信息和有关技术资料,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时传送检测数据、视频监控等相关信息。

第三十六条 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的燃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七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化道路建设和管理,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加强行人、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保障和改善城市道路的自行车行驶和行人步行条件。

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当中的分担率和运输能力,改善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

第三十八条 提倡公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

第三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三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严格的抑尘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采及加工、河道整治、建筑物拆除、物料运输和堆放、园林绿化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第四十条 裸露地面应当由下列单位或个人采取绿化、硬化或者透水铺装等方法防治扬尘污染:

(一)国有土地由使用人或管理人负责;

(二)没有使用人或管理人的国有土地,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

(三)城市建成区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区域内的集体土地,由所有人、使用人负责。

第四十一条 对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场应当采取有效抑尘措施。

贮存煤炭、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不具备密闭贮存条件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设置围挡并有效覆盖,不得产生扬尘污染。

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应当及时运输到指定场所进行处置;在场地内堆存的,应当有效覆盖。

第四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交通道路采取以下抑尘措施:

(一)对道路工地实施围挡,产生扬尘的物料全面覆盖,做到文明清洁施工;

(二)及时修补破损道路,减轻因路面颠簸造成的物料抛撒和地面扬尘污染;

(三)科学绿化、硬化公共道路两侧、路肩和中间分隔带,减少风蚀和水蚀;

(四)对公共道路实施高效清洁的清扫作业,及时清运道路积土、垃圾和其它遗撒物,并按照规定科学洒水降尘。

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应当对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采取封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防止遗撒或泄漏。

第四十三条 储煤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一)依法取得环保手续,制定环保工作制度,配备固定环保工作人员;

(二)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扬尘等措施,设置符合要求的挡风抑尘墙(网),并采取喷淋、苫盖等抑尘措施;位于环境敏感区的重点行业应当实现封闭仓储;

(三)实现地面硬化,建有雨水收集池,保持场地清洁;

(四)出入口设置固定的车辆冲洗设施,建有冲洗水沉淀池;

(五)筛分、破碎设备应当安装高效除尘器。

第四十四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施工工地采取抑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第四节 工业及其他污染防治

第四十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施污染企业搬迁、升级改造,逐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第四十六条 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中的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

新建、改建、扩建的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应当配套建设和使用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现有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升级改造,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

第四十七条 鼓励使用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的原材料和产品,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第四十八条 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设置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第四十九条 石油、化工、印刷、汽车维修喷涂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应当记录原辅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使用量、废弃量,记录生产设施以及污染控制设备的主要操作参数、运行情况和保养维护等事项,作为污染物排放核算和环境信息公开的依据。相关原始记录应按规定保存。

第五十条 储油(气)库、加油(气)站及油(气)罐车应当安装油气回收设施,并保证油气回收设施正常运行。

第五十一条 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及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对泄漏物料应当及时收集处理。

第五十二条 生产经营活动中易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科学选址,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并安装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气体。

第五十三条 排污单位向大气排放粉尘的,应当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须经净化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第五十四条 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落叶、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以及电子废弃物、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建设施工需要露天加热沥青的,应当使用带有废气处理装置的密闭加热设备。

第五十五条 禁止烘干、晾晒畜禽粪便。

禁止在人口密集区、旅游景区、机场周围和其他可能对公共场所产生恶臭影响的范围内建设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在禁止范围以外建设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应符合所在县级畜牧业发展规划,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所在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

第五十七条 禁止在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项目。

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和经营场所,应当按照要求安装并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确保油烟达标排放,防止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第五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烟花爆竹禁售、禁放或者限售、限放的区域和时间,严格限制燃放时间、品种,减少烟花爆竹燃放污染。

鼓励和倡导公民采取文明低碳方式举办婚庆、庆典和祭祀活动,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第四章 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五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编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应当根据市、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并按规定备案。

第六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气象等有关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和会商机制,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

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六十一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应当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第六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根据应急需要采取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禁止露天烧烤、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停止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措施。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结束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法律法规、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盲目决策,致使大气环境遭受破坏的;

(二)在职责范围内对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处置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

(三)违反规定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应当依法公开大气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五)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六)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七)截留、挪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

(八)对举报不及时查处或者泄露举报人相关信息的;

(九)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大气污染案件不移送的;

(十)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应当引咎辞职或者由其主管部门责令辞职。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三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执行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二)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未按照规定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监控等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二) 破坏、损毁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

(三)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的;

(四) 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五)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未按要求设置电子显示屏,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的;

(二)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以拒绝进入现场等方式拒不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六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燃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并处二万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六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质量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没收原材料、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单位燃用不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货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城市建成区及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其他区域内,从事餐饮服务的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者、建筑工地等食堂炉灶未使用清洁能源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规定建立机动车环保检测档案,保存检测信息和有关技术资料,或者未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时传送检测数据、视频监控等相关资料的,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工整治。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一)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采及加工、河道整治、建筑物拆除、物料运输和堆放、园林绿化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的;

(二)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堆场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的。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国有土地的使用人或管理人和集体土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未对裸露地面依法采取扬尘防治措施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工整治。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其他防护措施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未设置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无法密闭的,未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的;

(二)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未记录、保存相关排放信息和生产信息的;

(三)储油(气)库、加油(气)站及油(气)罐车未按规定安装并正常使用油气回收设施的;

(四)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未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或者对泄漏的物料未及时收集处理的。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采取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气体的,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或者停业整治。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露天焚烧秸秆、落叶、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在禁止燃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烘干、晾晒畜禽粪便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关闭,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止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的,由市、县级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烧烤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并处一千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项目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关闭,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规定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企业,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八十三条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职责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八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第八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非道路移动机械,是指装配有发动机的移动机械和可运输工业设备。

第八十六条 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第八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7年 1月 1日起施行。2000年11月27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相关报道

将燃煤污染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12月2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条例(修订)》中将燃煤污染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明确规定市政府应根据相关规定依法划定并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范围。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自2000年颁布实施,于2006年进行修正以来,对保护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现行《条例》发布时间较长,很多内容与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要求不相一致,已经难以满足省会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因此,对《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订非常必要。

《条例(修订)》不仅增加了公众参与的内容,还专门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措施,对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扬尘污染、工业及其他污染防治分别作出了详细规定,并专门规定了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

将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燃煤是省会的重要大气污染源。因此,《条例(修订)》将燃煤污染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明确规定市政府应根据相关规定依法划定并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范围。而且,禁燃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城市建成区及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其他区域内,从事餐饮服务的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者、建筑工地等食堂炉灶,应当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环保检测档案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省会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为此,《条例(修订)》提出,要实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汽车、机动车排放标准未经检验合格者不得上路行驶、建立和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提倡公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

《条例(修订)》规定,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应当建立机动车环保检测档案,保存检测信息和有关技术资料,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时传送检测数据、视频监控等相关信息。如果违反该规定,将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运输车辆易扬尘要采取封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应当对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车辆采取封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防止遗撒或泄漏。如果没有采取密闭或其他防护措施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设置废气收集处理系统;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居民住宅楼禁止经营餐饮项目

《条例(修订)》规定,禁止烘干、晾晒畜禽粪便。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落叶、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在禁止燃放区域或者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时燃放烟花爆竹的,由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所在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否则,由市、县级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烧烤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如果在居民住宅楼等非商用建筑、未设立配套规划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项目的,将由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关闭,并处以罚款。

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不得擅自发布

《条例(修订)》规定,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由市、县级人民政府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市、县级人民政府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应当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未按照规定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企业,将由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以罚款。

查看详情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条例全文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及有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饮用水水源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

本条例所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是指供水人口在一千人以上的饮用水水源。

本条例所称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是指供水人口在一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的饮用水水源。

本条例规定之外的其他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保护优先、综合防治、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相衔接;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投入,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发现污染饮用水水源和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协调有关地区人民政府做好跨行政区的饮用水水源的有关保护工作。

第六条 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饮用水水源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水行政部门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工作。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机构负责对水源地日常监督、管理和保护,综合治理管理范围内的水环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等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畜牧业管理、林业和园林、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公益宣传。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饮用水水源,并有权检举污染、占用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行为。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保护饮用水水源,对在保护饮用水水源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二章 保护区和保护范围的划定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包括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水行政、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生态环境、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规划编制完成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可根据水质保障工作的需要,划定水源保护范围。

第十一条 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由饮用水水源管理机构委托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第三方,编制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技术报告。编制的技术报告由市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水行政等部门组织审核论证,报市人民政府审议后,提出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县(市)区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第三方编制技术报告。编制的技术报告由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水行政等部门审核论证,经本级人民政府审议后,提出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方案。县(市)涉及的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方案直接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区涉及的保护区划定或者调整方案由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审核论证,报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以下简称保护范围)的划定或者调整方案,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第三方编制,由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水行政等部门审核论证,报县(市)或者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市、县(市)和双阳区、九台区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应急水源或者备用水源,并加强对现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长春市中心城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应当开展区域联网供水。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安排、布局农村饮用水水源,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发展规模集中供水。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一级保护区的陆域边界设置防护网,并进行封闭管理;在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的陆域边界设置界桩、界碑或者警示标志,确保饮用水安全。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保护范围的边界设立隔离防护设施或者警示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占用、损毁、涂改保护区、准保护区的防护网、界桩、界碑和警示标志以及保护范围的隔离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和维护,防止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饮用水水源。

第十五条 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内河湖的各级河长、湖长,应当按照河长制、湖长制的有关规定组织领导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第十六条 现有道路穿越二级保护区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跨越或与水体并行的路桥两侧建设防撞护栏,事故导流槽和应急池等设施。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交通运输、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健全保护区内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运输穿越保护区内县级以上公路、道路、铁路、桥梁的,应当采取限制运载重量和物资种类、限定行驶线路、开展视频监控等管理措施,并完善应急处置设施。

输油、输气管道穿越保护区和保护范围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防泄漏措施,必要时设置事故导流槽。

第十七条 在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扩建制药、化工、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

(二)设置易溶性、有毒有害废弃物暂存和转运站;

(三)毁林开荒;

(四)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五)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六)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畜禽养殖粪污和其他废弃物;

(七)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八)在江河、湖泊、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九)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十)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十一)法律、法规关于准保护区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在准保护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收集和处理产生的全部废水,防止污染环境;含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分类收集和处理,不得稀释排放;

(二)工业集聚区配套建设相应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三)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工业废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要求后方可排放;

(四)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十九条 在二级保护区内,除第十七条规定的禁止行为外,还应当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开矿、采砂、放牧;

(四)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利用、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五)设置化工原料、危险化学品、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

(六)设置从事危险化学品或煤炭、矿砂、水泥等装卸作业的货运码头;

(七)丢弃农药、农药包装物、农膜及塑料薄膜或者清洗施药器械;

(八)法律、法规关于二级保护区禁止的其他行为。

在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条 在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分散式畜禽养殖做到养殖废物全部资源化利用,不得向水体直接倾倒畜禽粪便和排放养殖污水;

(二)城镇生活污水经收集后引到保护区外处理排放,或者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设施),处理后引到保护区下游排放;

(三)城镇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收集并在保护区外进行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转运站要采取封闭和防渗漏措施;

(四)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第二十一条 在二级保护区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科学种植和污染防治,组织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置。对居住人口千人以上的村屯,生活污水应当经收集后处理。

第二十二条 在一级保护区内,除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禁止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从事畜禽养殖、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三)新增农业种植和经济林;

(四)法律、法规关于一级保护区禁止的其他行为。

在一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三条 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渗水的厕所、粪坑、垃圾堆、畜圈、渗水坑、化粪池;

(二)设立粪便、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站;

(三)堆放医疗垃圾、有毒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

(四)施用高残留、高毒农药,随意丢弃和处置农药包装物及清洗器械;

(五)建设畜禽养殖设施;

(六)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七)从事洗涤、旅游、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在保护范围内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予以拆除或关闭;现有公共设施应当进行污水防渗处理。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区外调水沿线及湖库汇水区污染综合治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防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饮用水水源。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和生态隔离带等生态保护措施,积极开展河道疏浚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库区淤积,避免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四章 监督管理及应急处置

第二十六条 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做好取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检测工作。发现取水口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或者出水口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向所在地县(市)区供水部门报告。供水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通报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水行政等部门。

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对供水水质负责,确保供水设施安全可靠运行,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生态环境等部门,对保护区、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的补给区及供水单位周边区域的环境状况和污染风险进行调查评估,筛查可能存在的污染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生态环境部门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采取停止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并通报饮用水供水单位和供水、卫生健康、水行政等部门;跨行政区域的,还应当通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农业农村、畜牧、城乡建设等部门及所属的饮用水水源管理机构,建立饮用水水源的巡查制度,发现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予以处理,或者转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监测、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的水质等饮用水安全状况。

市、县(市)和双阳区、九台区生态环境、卫生健康部门和供水单位应当至少每季度分别向社会公开一次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报所在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饮用水水源发生水污染事故,或者发生其他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突发性事件,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向所在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内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移动、占用、损毁、涂改保护区、准保护区防护网、界桩、界碑和警示标志以及保护范围隔离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的,由水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并进行生态修复:

(一)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

(二)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

(三)在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制药、化工、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

第三十三条 在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治。

第三十四条 向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堆放、贮存、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在保护区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利用、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由生态环境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三十六条 在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畜禽养殖、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以及在保护区内开矿、采砂、放牧的,由生态环境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在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生态环境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排放、倾倒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由生态环境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在一级保护区内有以上违法行为的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二级保护区内有以上违法行为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准保护区内有以上违法行为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保护区内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由生态环境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生态环境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三十八条 在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指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设置渗水的厕所、粪坑、垃圾堆、畜圈、渗水坑、化粪池;

(二)设立粪便、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站;

(三)建设畜禽养殖设施;

(四)从事洗涤、旅游、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三十九条 在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指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施用高残留、高毒农药,随意丢弃和处置农药包装物及清洗器械;

(二)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第四十条 在保护范围内,擅自堆放医疗垃圾、有毒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的,由生态环境部门责令改正,处所需处置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所需处置费用不足二十万元的,按二十万元计算;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四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除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外,由生态环境部门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未按照要求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生态环境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还可以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违法排放水污染物等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

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

第四十二条 以拖延、围堵、滞留执法人员等方式拒绝、阻挠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市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条例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四)有其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