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系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下发的石政发〔2016〕68号文件,面向石家庄市辖区内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覆盖健康制造、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等三大重点领域。 
规划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4〕63号)、《石家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石家庄市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14〕27号)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信息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内容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健康产业是以“维持、修复与促进健康”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包括健康制造与健康服务,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21世纪是大健康时代,人民健康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对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所指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健康制造、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等三大重点领域。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4〕63号)、《石家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石家庄市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14〕27号)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1.重点产业优势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健康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2015年达到1000亿元。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等健康制造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94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保健品生产企业5家,完成增加值1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

引领大健康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我市是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优势突出,医药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占全省同业的75%左右,已形成以发酵药物为主导、现代中药为特色、基因工程药物为先导、医疗器械和医药流通服务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抗生素和维生素原料生产能力居全球领先地位,片剂、胶囊、粉针、软胶囊、中药注射剂、大输液等制剂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领先地位。华药、石药、神威、以岭、四药等行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入全国医药百强。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同意我市开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试点,2015年开业的以岭健康城是目前国内首家医、药、健、养一站式服务平台。

支撑智慧健康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雄厚。我市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拥有河北省唯一一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依托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以及54所、13所等重点企业,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与系统集成、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仪器和设备、电力电子、光电子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初步形成了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系统建设到运营、检测认证等相关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2.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医疗服务能力位居全省首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656家,其中,医院17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30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9家、其它卫生机构32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50422张,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达到4.71张。执业(助理)医师2.96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76人。我市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已在74个乡镇卫生院设置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132个乡镇卫生院和16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国医堂”,形成了独具特色、全国领先的“一堂一馆”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

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养老机构66家,全市养老机构达到190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32家,公办58家。新增养老床位3.2万张,全市达到5.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2张。新建成154个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26个为老服务站和389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购买养老服务范围在全国最大。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市级全民健身中心于2014年开工建设,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共13个,覆盖率达到59%。累计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36条,实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全覆盖。累计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328个,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74%。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是河北省创新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聚集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相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省级创新平台30家,博士后工作站11个,院士工作站24个;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9家,孵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省级众创空间7家,规模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创新链逐步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4.区位及生态资源优势明显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我市区位与交通优势突出,是京津冀地区东出西联、南北贯通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枢纽,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运输条件名列前茅,“一小时交通圈”强化了区位交通优势,具备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京津健康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西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省会重要的生态屏障,我市大力推进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打造成方连片的经济林和生态防护林带,构筑“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都市区生态格局,确保三年实现太行山区绿化全覆盖,未来生态环境将更加优美、宜居,为发展健康养老、疗养康复、休闲养生等健康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二)发展机遇

1.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催生健康新需求

从世界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500-3000美元时,健康产业就会崛起,达到5000美元时,健康产业会迅速发展。据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潜力将达到10万亿左右,健康产业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2015年,我市人均GDP已超过75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76元和11609元,已经进入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居民生活方式、健康意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在治疗已病的同时更加注重防治未病,健康消费在未来将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健康产品及健康服务需求将会急剧增长。

2.技术进步和供给模式创新带来新生机

进入新世纪,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3D细胞打印技术等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为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新手段、新途径。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发展,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人类健康管理的智能化,远程医疗服务、个体治疗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出现,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生机。

3.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健康新机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着眼于北京城市医疗卫生功能疏解,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这为发挥省会资源优势,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利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京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等健康制造产业及医疗服务、健康养生等健康服务业转移,通过合作共建、设立分院、远程诊疗、人员培养等多种方式,引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培养健康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4.老龄化加剧形成健康发展新动力

据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2015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66.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25%,预计到2020年,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将达200万以上。人口老龄化加剧给老人照护带来巨大压力,也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家庭医疗产品、老年医疗服务、养老护理服务、养生旅游等与老龄化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推动必将带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够均衡

目前,省会三级医院承担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工作,导致部分一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院发展不均衡,专科医院以及社会办医院相对较少,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相对不足与缺乏,难以有效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产生的健康服务需求。

2.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紧邻京津的地理位置,既是我市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又使得京津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大量高端人才流向京津,造成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品以仿制发达国家为主,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打价格战。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健康产业厂商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产业发展规模与层次有待提高

健康产业是复合型新兴产业,包含多个行业。除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传统健康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外,作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规模偏小。企业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生物医药产业以原料药、仿制药为主,高端产品缺乏。中药产品多以治疗性药品为主,特色保健类产品、天然功能保健品、食疗产品开发不足。健康管理企业大都还处于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网络服务、产品推广等初级业态。面对潜力巨大的健康市场需求,健康产业急需扩规升级。

4.公众尚未真正树立大健康意识

多数公众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因而重治疗而轻预防。据统计,我国用于预防支出的卫生经费仅占总额的7%,“治未病”的理念还没有被大多数公众认识并接受。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多个机构调查,我国居民存在亚健康状态者超过70%,工作压力加大、不合理饮食、不规律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是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急需拓展健康教育深度和广度,在全社会倡导大健康意识,宣传大健康文化,树立大健康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健康产品及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优势,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强化健康制造产业基础,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推进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力增进人民福祉,打造国内一流的健康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突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氛围。突出产业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创新突破。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规划为引领,促进健康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立足民生,融合发展。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为着眼点,构建满足全民健康需求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以医疗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互促、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我市吸附功能,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吸引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向我市集聚,吸引重大健康产业项目在我市落地,构建开放共赢的健康产业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以满足人民大健康需求为目标,立足我市优势领域,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基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健康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研发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产业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健康制造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

建设国内一流的健康产业名城。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以大健康产业作为发展方向,打造“医、药、健、养”一站式服务平台。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医疗资源向外转移的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引驻京津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承接医疗资源转移,全面提升健康制造及健康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健康产业名城。

打造京津冀健康养老休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西部山区、滹沱河水系、温泉等优质生态资源,建设集“文化、养生、健身、休闲、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医疗康复和健康养护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养生、疗养康复、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业,将我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知名的养老休闲产业基地。

三、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健康制造

1.高端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华药、石药、四药、常山生化等重点医药企业,加快发展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生物药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特色原料药、化学新药和通用化学药新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制剂生产水平。加快生物催化、生物合成、缓控制剂、药力速释、靶向释药和工程细胞株的代谢工程改造、细胞培养、新型分离纯化介质、大规模纯化工艺、合成医学产品及中间体等技术研究。加快药用辅料与制剂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密切跟踪高端制剂发展趋势,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高端制剂生产加工项目,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制剂企业聚集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生物医药增加值力争达到260亿元。

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依托神威、以岭等大型现代中药企业,着力打造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复合药物—新型中药制剂现代中药产品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药优势产品,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加强道地药材精深加工,推进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黄芩、柴胡、酸枣仁、枸杞、知母、紫菀、北沙参、远志、丹参、槐米等省内道地药材标准提取物。推动实施一批治疗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品种产业化项目和中成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综合应用示范项目。重点针对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肝病、病毒性感冒、妇科慢性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开发一批滴丸、缓控释制剂、巴布剂与经皮吸收贴剂、靶向给药制剂等新剂型。针对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研究开发一批疗效确切、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抗病毒、抗菌和增强免疫力的新型复方新药并实现产业化。

2.特色化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重点发展医用液压车、手术对接车等手术医疗设备和腰椎牵引机、蒸汽康复床等临床康复医疗设备,培育理疗康复设备制造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和知名医疗器械、康复设备生产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跟踪国内外最新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发展动态,积极开发新型器械和设备。适应我国老龄化加速的人口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向可穿戴医疗设备、家庭医疗器械及助老用品等领域发展,研发颈椎腰椎牵引康复设备、电疗和磁疗及光疗仪器、熏蒸康复设备、神经康复功能评定系统等产品和技术,满足居民大健康需求。不断完善医疗器械产业链,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医疗器械工业主营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

3.品牌化发展保健品产业

加快发展新型保健食品。充分发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和低温技术等,提高保健食品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型营养保健食品。围绕健脑益智、免疫调节、抗衰老、排毒养颜、减肥等健康功能需求,重点推动研发和生产优质蛋白食品、膳食纤维食品、新功能保健食品。依托石药等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生产以维生素C、维生素E等为主的维生素类系列保健品,加快推进石药栾城保健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依托君乐宝乳业、三元食品等食品生产企业,应用天然物质提纯技术,研发生产以大豆分离蛋白和天然植物为原料的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保健品,积极延伸有机酸配方膳食食品,加大新型保健品研发力度。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研发生产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重点发展中药保健食品、中药保健饮品等中药保健产品。依托以岭药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以道地中药材及其提取物为原料的黄岑茶、柴胡皂苷、酸枣仁多肽、枸杞籽油、丹参素等高端功能性中药保健品。到2020年,保健品行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培育保健用品生产知名品牌。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以及新医改方案的深入实施,家庭医疗器械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积极抓住机遇,推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加快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保健器械、家用护理康复器以及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和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发和生产,丰富助老产品品种。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对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生产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可穿戴医疗设备,开发针对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病患群体的专用健康监测移动医疗设备。鼓励保健用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兴领域形成品牌优势。

4.集群化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以“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为目标,积极应对雾霾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发展以环保技术及设备研发、环境质量检测、环保技术及设备展示、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为方向的生态环境产业集群,将环保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扬尘、固体废物、废气排放的防治等,加强环保、气象部门联动,主动配合京津冀建立雾霾天气监测分析技术合作、会商研判和信息联合发布等机制,完善环保、国土、交通、卫生、水利等部门横向环境督导督查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强化西部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水污染防护,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到2020年,将高新区高端环保产业园建设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和设备产业化的龙头园区。

5.绿色化发展健康家居产业

加快推进省会家具、装饰装修业提升发展,以健康、生态理念打造相关健康家居产业,营造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健康的整体家居环境。加大对传统建材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防火保温绝热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依托常山纺织、际华三五零二等企业,重点研发绿色环保型床上用品、新纤维材料和防护、阻燃、防辐射等特种家用纺织品。依托石家庄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智能空调、空气净化器、纯水机等时尚健康智能家电。依托先河环保、河北益生环保等企业,联合京津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生产家庭、办公室等建筑空气净化系统。

专栏1健康制造保障工程

京石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制造工程。加快高端医药产业园、国家生物发酵基地(赵县)、石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园、抗肿瘤高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京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及产业发展联盟,打造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推进两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对接合作。依托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引驻北京高端医药制造企业入园,支持我市医药企业与北京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引入行业领先技术,全面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产业链打造工程。以建设国家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市为契机,强化创新引领,打造以高端化学制剂为核心的化学制药产业链、以微生物发酵类和基因工程制剂为核心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以新型中药制剂为核心的中药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将我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石家庄四药、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等行业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创新药物及制剂辅料开发、剂型升级、重要生产工艺优化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知名产品品牌、集群品牌。

“互联网 ”健康制造工程。加快推进河北循证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健康设备研发生产项目,示范带动我市健康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鼓励健康制造企业发展异地协同设计、网络众包、云制造等网络化、协同化制造模式。

保健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加快推进石药集团栾城保健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打造保健品产业链。依托石药集团、以岭药业、君乐宝乳业、三元食品等重点企业,加大新型保健品开发力度,加快新型保健品产业化进程,扩大保健品产业规模,到2020年,培育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业集群。

环保技术和产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京津高校、研究院所与石家庄共建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院、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化研究院等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依托益生环保产业园、永清节能环保设施生产基地和先河环保、沃德思源、丽源除尘设备、华杰木业等重点企业,与国内外著名品牌环保产品生产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开发生态环境产业技术并实现产品产业化。

(二)医疗服务

1.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医疗卫生机构。以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到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和农村地区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立医疗机构。支持中医治疗癌症、糖尿病等特色专科医院快速发展,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支持市级医院与县、乡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着力补短板,促进优质资源向城镇、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按照京津冀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统一部署,积极对接京津,争取京津知名医疗机构向我市布局,鼓励我市医疗机构与京津冀及其他地区先进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6人,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总量的25%。

2.加快社会办医发展特色医疗

在保障基础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同时,促进社会办医,发展特色医疗服务,满足医疗消费的多元化和多层次需求,实现从单一救治模式向“防—治—养”一体化模式转变。

加快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前提下,支持社会办医建设一批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鼓励开展“私人定制”服务,满足公众对医疗服务、环境与质量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与京津地区及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合作,建设石家庄远程智慧医疗平台,开展“互联网 医疗”服务,引驻国内外优质医师资源,实现优质医师资源共享。运用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培训、技术指导、健康管理等。

积极发展个体化治疗服务。针对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三大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重大疾病,积极开展个体化治疗,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特色治疗和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端技术、新型服务、新兴业态。患者在医院完成疾病首诊,通过配备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心率计步腕表等移动医疗设备,将相关健康数据自动上传到远程医疗平台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医生对患者的线上诊疗咨询、慢病管理、健康指导等。

3.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服务

全面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国医堂”升级提标工程,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堂一馆”模式,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拓展中医药服务覆盖范围,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组建中医联合体,探索中医分级诊疗运行机制。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针灸、推拿、中药熏蒸、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市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专栏2医疗服务保障工程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作工程。抓住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机遇,引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建立京津冀互联互通的信息协同共享协作机制和医疗卫生大数据分析研究机制,深化区域间远程医疗、预约诊疗、分级诊疗、卫生应急等业务信息化应用,推进京津冀医疗服务协同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京津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积极推进石家庄市第二医院与解放军306医院军民融合医疗联合体、中华医学会部分功能转移项目建设。

“互联网 ”医疗工程。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交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赵卜口院区、中心院区儿科建设项目,市第四医院谈固新院区建设项目,市第五医院门诊医技及应急救援综合楼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新设区和主城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化。

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开放高效的市、县两级信息平台,到2020年,市级平台完成90%二级医疗机构接入,90%的县(市)、区完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项目建设,到2020年,力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应用居民健康卡,实现全市居民诊疗信息存储、跨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

(三)健康服务

1.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发挥市、县两级卫生计生、食药监等部门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提高疗养康复服务能力

深度整合省会高端疗养资源、医疗服务资源、旅游资源、健康管理资源等,依托疗养院、老干部休养所、残疾人康复中心、各种老年护理院等,重点发展疗养保健、医疗预防、慢性老年病治疗及康复、残疾人康复等。加强对现有疗养设施的维护、改造,增建新的疗养康复基地,提升全市疗养康复硬件设施水平,开展疗养、康复一体化综合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辅助器械适配等重点康复工程,大力开展社区康复。鼓励综合医院建设老年医学科,社会办医机构转型为老年护理院。在具备条件的医院设立康复科,保留康复床位或建“兼用病房”,承担临床早期康复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服务。运用PPP等新型融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民营机构进入疗养、康复服务行业。加强疗养、康复专业服务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结合实际,鼓励市属高校设立疗养康复特殊教育专业,提高疗养康复服务人才素质,提高服务品质。支持在西部生态区规划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开展疗养和康复咨询、康复治疗。“十三五”期间,鼓励县(市)、区加快建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负责疾病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慢病终年卧床和临终关怀患者的医疗服务。

3.促进美容美体健康发展

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美容医院、美容机构及健身机构,重点发展医疗美容、生活美容、中医美容、健身运动等美容美体服务,改变人体外部形态及部分改善生理功能,增强人体外在美感。医疗美容方面着重发展五官美容、皮肤美容、无创美容、口腔美容和其他美容等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支持开发和应用医疗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积极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设备制造和特色服务企业。生活美容方面侧重发展个人定制服务,对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对人体进行的皮肤护理、按摩等保养服务和美容院美容师操作性护理工作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中医美容方面通过利用中药内服外敷、食膳、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心理、养生等方法,借以防病健身、延年驻颜、维护和创塑人体神形之美。健身运动方面重点发展游泳、跑步、爬山、骑车、健步走、体操等有氧运动,积极研发新型健身器材,发展美体服务及相关产业。

4.推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

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都市型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的良好基础,重点发展体育运动设备、健身器械研发制造和健身休闲服务,促进健身休闲与医疗、养生、美容等行业的互动协同发展。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增强体育运动和健身器械制造能力。依托石家庄健身器材厂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和健身器材研发与制造,为全市人民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提供装备支撑。

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群众基础健身设施建设,加快河北奥体中心、石家庄全民健身中心、石家庄射击馆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100%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进一步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依托裕彤国际体育中心、水上运动中心、中山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体育场所,大力开展游泳、跑步、滑雪、球类、棋类等多种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各类大型综合健身俱乐部开展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项目,支持企业承办商业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拓展都市体育健身项目和特色体育运动培训。着力打造“全城热练”品牌,积极开展马拉松、徒步大会、社区运动会、自行车环城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体育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打造健身、娱乐、休闲一体化功能区。利用西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整合体育健身、养生保健、旅游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体验游、养生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等休闲旅游服务,建设集健身、娱乐、文化、自然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休闲区,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发展。

5.加快发展健康养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主体作用,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健康养老业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基本构建起“9064”养老服务格局,推动健康、医疗、养老融合发展。

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同步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扩容社区照料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争取到2020年,全市80%城市社区建成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建有1家以上的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的村建成不少于1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推动医疗、养老机构融合发展。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产业示范项目、医养综合体特色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分别建设一家不低于200张床位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促进健康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以转型方式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或增开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对健康养老的支撑,建立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开通老年人看病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力争到2020年,绿色通道率达到100%。

推进“互联网 ”信息化项目建设。搭建市级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提升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养老服务业大数据分析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利用先进的卫星导航、远程医疗等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企业级智能化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医疗服务,加速构建“互联网 ”养老和医疗高度融合的服务体系。

加强健康养老产品研发制造。借助生物医药、医疗资源、食品工业、西部生态资源等优势,协同京津冀、国外知名医疗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科研投入,率先在医疗、医药、保健品、健康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开发出更多老年产品和服务。推进以养老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旅游、老年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养老产业发展。引进京津、国外优秀服务品牌和先进管理模式,探索推动异地养老、购买养老服务等新模式,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一体化。

6.大力发展健康旅游

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第三极”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一城崛起,两带串联,三区联片,多点发力”的总体旅游发展布局。西北部红色旅游片区,重点发展以西柏坡景区、驼梁—五岳寨—天桂山等为中心的休闲旅游。西南部山地生态旅游片区,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棋盘山等旅游节点,重点发展登山、山地自行车骑行等健身旅游。东部平原乡村田园观光片区,重点发展以名桥古寺梨乡风情、乡村温泉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怡情旅游。太行山旅游风景廊道和滹沱河水系景观带重点开发自行车骑行、跑步、观光等健身旅游。在生态环境较好的西部山区及东部温泉条件较好地方,建设集“文化、养生、健身、休闲、医疗”多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养护基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促进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京津冀健康旅游基地。

7.强化健康监测咨询

以日常保健和监测、定期检查作为监控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手段,让“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健康理念根植人心。一是在日常监测上,依托健康制造业和卫星导航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可穿戴小型、低成本、智能化设备,精确监测健康状况。二是积极倡导和加强儿童、学生、职工定期体检和家庭健康检查,建立居民健康监测数据库,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健康体检机构,开展复诊管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等高端检后服务。三是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探索面向居民家庭的签约服务。四是大力开展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服务,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重点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

8.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规范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简化理赔手续。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做好税优健康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

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体检、医疗、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加强商业保险信息与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对接,稳步推进信息合作平台建设。

9.加强健康技术研发

建立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康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健康产业人才孵化器建设,与其他创新服务组织对接,搭建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健康产业创新服务网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申请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到2020年,力争建成2家健康产业人才培育孵化基地。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充分利用京津冀健康产业科技资源,依托我市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以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实验技术、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卫生保健技术等医疗技术的研发、引进为重点,提升全市的医疗技术层次。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跟踪研究,鼓励企业进行首仿药和创新药开发、新型医疗器械研制,密切跟踪生命健康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合作,通过举办技术论坛和人员交流等方式,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实现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专栏3健康服务保障工程

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以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为指引,在打造12320公益健康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研发医疗、预防、保健及管理等数据采集、存储和共享技术,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字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医保结算等信息的网络化,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奠定信息化基础。

中医院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升级提标工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一堂一馆”,建设中医药特色示范卫生室,探索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新途径,深化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项目。抓好石家庄市中医院高血压、皮肤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和省会名中医馆、中西医儿童医院等中医药项目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专业老年养护机构和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千万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培育具有资质的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对失能失智老人开展暖心安养,推进长期护理制度建设。加强护理型、医养结合型、临终关怀型、居家失智照护型的床位和设施设备建设。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加大服务补贴力度和服务类别。实现全市范围高龄老人补贴适度普惠,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探索保险业投资养老服务业,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补充的重要作用。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在沿二环、各大公园及环城水系规划铺设健身绿道,便于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重点建设全民健身中心、高校搬迁新建体育场馆、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项目,改造部分老旧的县级体育场馆。到2020年,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投入使用,8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具有适宜场地、符合建设条件的公园、广场、社区、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

健康城市建设工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主体,强化医疗机构健康教育职能,做好门诊、病区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健康教育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和进农村等活动,继续举办全市性“百姓健康大讲堂”,使群众健康知识培训受益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以及部分肿瘤患者的早期筛查工作。充分发挥“12320”健康服务热线功能,及时解答群众健康咨询。做好水、空气等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监测结果分析,并提出干预建议。深入开展禁烟、控烟活动。

打造大健康旅游工程。实施“六个一批”旅游休闲工程,重点抓好西柏坡红色旅游、西部长青旅游度假区、红崖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灵寿漫山生态休闲区、西柏坡国御温泉度假小镇、平山北冶乡旅游文化小镇、富力生态文化旅游、君乐宝乳文化工业旅游等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医药物流基地打造工程。推进国药乐仁堂医药有限公司正定国际物流园区、石药集团中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医药物流和零售网络,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医药健康物流产业。

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康复服务支撑能力,在推动市、县两级建一批公办康复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和私人投资建设康复机构和设施。推进市精神康复治疗中心、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新加坡(石家庄)南洋生态城、神威医养健康城、富力健康养生城等疗养康复项目建设。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城乡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合理布局。每个县(市)、区建有一所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依托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残疾人康复站。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设立残疾人康复室。每个县(市)、区建立1—2个专业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规范化的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

康复美容服务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理疗康复、美容美体服务相关专业,改善和增加实训基地和设施,培育健康研究与管理实用人才。建立健全理疗康复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大中专院校、社区及相关行业的联合协作,开展在职人员培训。积极培育具有临床医学、药学、营养学、中医知识的全科型康复理疗专业人才,形成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按摩师、美容师、整容师、健康管理师等构成的从业人才体系。

四、开放与创新发展

(一)借力协同发展机遇做大健康服务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加强健康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京津健康产业和技术转移,快速推动我市健康产业发展。一是强化配套政策,吸引北京外迁的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类企事业单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入驻我市,强化现代省会城市的服务职能。二是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打造面向冀中南服务河北省的高水平现代医疗卫生中心。与北京306医院、同仁医院、乐仁堂集团等知名医疗机构和大型医疗集团建立深层次合作,优化提升主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三是承接京津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精选能提升健康产业发展的优质大项目,加大与京津合作项目引进和推进力度,做强健康产业。四是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省会丰富的医药卫生资源,借力京津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大企业等研发优势,构建健康产业发展联盟,联合开展健康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延伸保健品、营养品、生物制品等产业链,开发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刺激健康消费,做大健康产业。五是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联合京津冀相关部门与企业共同开发生态农业、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项目,打造京津冀健康养老旅游基地,实现京津冀区域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二)借力“互联网 ”推动发展智慧健康

依托石家庄市先进的北斗导航位置服务系统,立足市民生活需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健身、智慧旅游、健康物流等,营造普惠化的智慧健康生活。借力“互联网 ”,推动互联网与健康产业深入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搭建智慧健康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健康产业发展新领域。发挥健康电商的便捷性、体验性、趣味性优势,提升健康电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能力,为消费者提供自我健康检测、心理检测、压力检测等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跟踪等服务。针对共同需求、共同关注相关人群组建线上健康圈子,加强分类指导,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拓展健康消费领域。

(三)打造区域性的休养度假服务区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医药资源、医疗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关注京津冀不同类人群(健康、亚健康和患病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加快开发养老地产、养生度假区、生态旅游等项目,推动医药医疗、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构建面向京津冀的“互联网 健康”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环省会、太行山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带,重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山水游、冰雪游、乡村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养生、医疗、健身、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形成京津冀区域性养生度假休养大格局。

(四)构筑健康产业开放空间格局

紧密围绕“一核一带两轴三区”的空间格局,提升发展大健康产业。以滹沱河两岸休闲带为龙头,推进集自然生态、旅游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联动南北两岸、贯通中东西三大区域,体现滨水生态特征的健康走廊建设。深入实施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生态优化区发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建设,发展养老疗养、健康旅游、运动休闲和生态农业,加快养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东部产城拓展区依托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健康制造,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中部综合功能区以主城区和组团区为核心,发展高端医疗、美容美体、健康服务,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影响带动作用。实现核心区统领、产业带集聚、功能区支撑、组团区协同,形成辐射拓展、协调互动的健康产业空间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健全统计监测体系

全市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加快建立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制定健康产业行业分类和统计标准,加强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推动建立健康产业考核评价体系,跟踪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提供国内外最新权威资讯,为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提高监管水平,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以规范企业行为、提高健康产品质量和健康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健康产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提高健康产品生产及健康服务标准化水平。在新兴的健康产业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健康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产品生产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加快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及服务机构行为,强化健康产品及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

(三)强化健康意识,培育健康产业市场

树立“大健康”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采取开辟健康栏目、专题、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主动防病意识,扩大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发布健康产业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行业新技术资讯及招商合作信息,搭建交流平台。支持健康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一流营商环境。

(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鼓励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康复机构。充分利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中医药、旅游、文化资源等方面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石兴办实体,联合开发健康、养老、健身等项目,促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五)加强政府引导,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政府引导、推动设立金融与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健康服务新业态。继续推动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健康服务机构贷款担保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一定鼓励和扶持。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按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支持,促进扩大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量,做大做强健康产业。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石家庄树池篦子石家庄树坑篦子

  • 25型号
  • 石家庄树篦子
  • 13%
  • 石家庄冶森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清时雅健康内墙乳胶漆

  • 20kg/桶
  • 天奴
  • 13%
  • 南京华雨涂料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石家庄岩棉板

  • 材质 岩棉 产品类别 岩棉制品 产品种类 保温板导热系数(常温) 0.035 等级 甲级低温弯折≤ 3 使用温度 200 芯材 岩棉形态 纤维状 形状 卷板
  • m
  • 13%
  • 石家庄康王府经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健康龙头

  • 品种:普通式龙头;材质:不锈钢;型号:HMF2500-42W;
  • 恒洁卫洁
  • 13%
  • 河北亨杰商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健康龙头

  • 品种:普通式龙头;材质:不锈钢;型号:HMF3111W;
  • 恒洁卫洁
  • 13%
  • 河北亨杰商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材磨孔机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料切割机

  • 料切割机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平面磨

  • 功率3kW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料切割机

  • 料切割机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平面磨

  • 功率3kW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石家庄软水机

  • INS1017
  • 1套
  • 1
  • 爱尼克斯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7-07-12
查看价格

石家庄岩棉板

  • 材质 岩棉 产品类别 岩棉制品 产品种类 保温板导热系数(常温) 0.035 等级 甲级低温弯折≤ 3 使用温度 200 芯材 岩棉形态 纤维状 形状 卷板
  • 4756m
  • 1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5-11
查看价格

太平镇发展规划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 标题文字:采用10+3mm进口水晶字激光雕刻成形,0.43×2.1米0.47×2.5米
  • 2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9-08
查看价格

太平镇发展规划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 0.43×2.1米0.47×2.5米
  • 2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紫外线消毒设备(石家庄兴宁)

  • 消毒水量:64m3/h P=560W
  • 1台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4-04-22
查看价格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编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文件:石政发〔2016〕68号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日期

2016年12月26日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单位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对象

石家庄市辖区内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文献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发展规划

格式:pdf

大小:195KB

页数: 10页

1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 学校现状及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 2019 年 1月 8日 2 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 学校现状及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负责人基本情况 王志强,男,中共党员, 1962 年 8 月生人, 1983 年 12 月毕业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后在河北师范大学英 语教育专业进行函授学习,并于 1997 年 7 月取得大学本科 学历。 1983 年到 1997 年一直担任高中英语教学工作, 1997 年调入教育局中教室, 2006 年至 2012 年先后任栾城区教育 局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2012年 8月起任五中校长。 (二)单位基本情况 栾城五中成立于 1998年,是石家庄市示范性初级中学, 也是我区唯一一所区直属中学。学校占地面积近 4.6 万平方 米,建筑总面积 21290 平方米。学校现有 42 个教学班其中 七年

石家庄市商业设施规划 石家庄市商业设施规划

石家庄市商业设施规划

格式:pdf

大小:195KB

页数: 38页

石家庄市商业设施规划 1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意义 .............................................................................................................. 1 一、规划背景 ................................................................................................................................. 1 二、规划意义 ..............................................................................................................

甘肃省出台“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近日,甘肃省正式出台《甘肃省“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的综合交通提出了相关规划方向和发展目标。

铁路

全省铁路网主骨架基本建成,实现快速铁路东西贯通,形成快速客运网和大能力货运网,对外通道布局更加完善,铁路运营里程力争达到7200公里,形成以“一心、一轴、两网、三圈、九通道”为主,内联外通、点线结合、对外放射、对内成网的路网结构,全省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 兰州铁路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实现省会兰州至省内大部分市州2小时以内到达,市州之间6小时以内到达,兰州至全国大部分中心城市10小时以内到达。

机场

全省机场布局持续完善,航线网络进一步优化,建成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12个,规划新建通用机场25个,完成10个干支线机场兼顾通航功能改造,实现市州民航服务全覆盖、县级城市单元覆盖率达到85%。拓展完善航空网络。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敦煌、嘉峪关、庆阳、陇南、夏河为重点,积极联通甘肃省周边省份支线机场,形成串联省内支线、联通省外航线,打通连接欧亚的丝路航线网络。

 

公路

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300公里,提前3年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省际出口公路畅通、口岸公路畅通,国省干线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按照“省会多路辐射、市县全面覆盖、省际有效连通、运行通畅高效”的发展思路,加快兰州至海口、北京至乌鲁木齐、柳园至格尔木等原“7918”国家高速公路待建路段建设,确保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甘肃省境内路线基本建成。

大通道

积极构筑兰州—成都通道(含藏区联络通道)、兰州—重庆通道、兰州—陇东—延安通道、银川—兰州—西宁通道等8条出边、出海、出省综合运输通道,形成“两横七纵”综合运输大通道格局。

查看详情

煤炭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精选图书目录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神东煤炭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

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煤炭资源勘查布局研究

潞安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

附件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100433B

查看详情

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内容解读

《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是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后,制定的第一个综合运输服务领域的专项规划。如何适应综合运输服务新形势新需求,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同融合发展?如何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增进社会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十三五”期综合运输服务重点工作任务有哪些?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对《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综合运输服务“十二五”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开创了综合运输服务工作新局面。

运输供给能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194亿人次和410亿吨。高铁旅客周转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总和,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运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快递业务量达到206亿件。

客运便捷化程度不断改进。全国建成一批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更加便捷,高铁客运取得突破性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加快发展,民航航班正常率稳步提升。

货运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多式联运发展取得初步成效,铁路快运班列等快速发展;公路甩挂运输试点稳步推进,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邮政快递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装备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高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取得跨越式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领域加快应用;客运、货运、车船租赁及维修等领域O2O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铁路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海上突发事件搜救成功率保持较高水平,民航运营安全持续稳定。

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中和事后监管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持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运输服务安全监管、客货运输组织保障等方面部门间协同配合力度不断加强。

大建设与大服务并举并重

“十三五”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入基础设施“大建设”与综合运输“大服务”并举并重的发展阶段,新形势对综合运输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要求加快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快改进综合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三是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加快调整综合运输服务结构和布局;四是把握深化改革新形势,要求加快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治理体系;五是顺应“互联网 ”新趋势,要求加快创新综合运输服务模式和形态。

“十三五”期,综合运输服务将进入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工作重心,主动适应和引领服务需求加速升级、服务模式加速创新、运输结构加速调整、市场资源加速整合的行业发展新态势。

45项重点任务确保实现发展目标

《规划》立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改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为宗旨,以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协同协作、竞合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智慧、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综合运输服务系统,着力打造综合运输服务升级版,持续增进社会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规划》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提出了“十三五”期综合运输服务的发展目标。在指标构成和选取方面,综合考虑目标与任务关联性、指标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可获取、可评估等因素,提出了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慧智能、安全可靠、绿色低碳5大类、45项具体指标。为确保实现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11个方面共45项重点任务。

法治化、市场化增强行业内生动力

《规划》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法治化和市场化为导向,不断增强综合运输服务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健全法规制度标准,消除运输市场壁垒。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促进法》和《多式联运法》立法研究,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建设,弱化资源和资格等前置审批管理,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运输市场监管。发展铁路全程物流和总包物流,推进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改革,鼓励港口、海运企业发展全程物流服务,实施民航空域资源分类管理,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加强信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十三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将以公共客运为主导,提升客运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公众出行需求。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空巴等联程运输服务,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实名制购票,支持企业提供旅客联程、往返、异地出行票务服务,鼓励依托第三方平台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

建设高品质的城际客运系统。优化铁路客运、公路长途客运、航空客运结构,推动形成高速、特快、快速、普速合理匹配的多层次铁路客运产品体系;支持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进长途客运接驳运输发展。

完善多层次的城市客运服务体系。深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建立出租汽车运力动态调控机制,鼓励移动互联网与出租汽车行业融合创新;鼓励汽车租赁业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满足群众高品质、差异化出行需求。

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面,加强农村客运通达情况监测考评,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统筹协调城乡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集约高效的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传统货运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也是“十三五”期综合运输服务重点任务。

推进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

推动甩挂运输全面发展。重点推进跨区域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网络型甩挂、邮(快)件甩挂、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衔接甩挂等主题性模式加快发展;鼓励创新“挂车池”等新兴物流服务,支持发展长途接驳甩挂运输,鼓励发展挂车租赁、挂车互换等业务。

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完善城乡配送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模式;推进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与协同开发,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

引导货运企业转型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组织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引导传统货运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跨界融合,加快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鼓励专业物流创新发展。完善冷链运输全程温控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推进船舶管理、船舶代理、水路运输代理等传统航运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邮政收寄投递、全程时限、跟踪查询等服务能力。

加快提升综合运输通道服务效能

《规划》提出,要适应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要求,优化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服务结构,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运量的合理分担。

优化通道内运输组织网络。加强综合运输大通道内铁路、水运能力建设,优化道路运输网络的层级匹配;有序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节点体系和重点枢纽场站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

创新通道运输组织模式。依托综合运输通道,发展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等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支持发展“空铁通”“空巴通”、铁路货物快运班列等服务模式;引导民航企业和邮政快递企业发展全货机、支线航空货运,稳步推广货物空空中转、航空快件中转集拼等业务。

构建通道联运服务系统。依托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陆路口岸,广泛开展对中亚、欧洲等地的公铁、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鼓励发展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等多式联运;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航空货运枢纽及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善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布局,大力发展空陆联运,探索发展铁路驮背运输。

推进通道运行协同管控。推动建立跨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的通道运输服务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通道内各运输方式间信息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机制,推进运输一体化统筹调度;完善通道内交通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统筹不同运输方式应急联动响应,提高协同保畅能力。

综合运输枢纽服务品质更高更多元

围绕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目标,“十三五”期,综合运输服务将推动建立标准统一、功能融合、运营规范、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枢纽体系。

提高综合运输枢纽规范化服务能力。建立综合运输枢纽统一规划、一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协同管理的联动工作机制,规范运输方式间的交通标志指引、标识管理,推动铁路、公路、民航、邮政、城市交通等服务标准在枢纽内相衔接。

拓展综合客运枢纽多元化服务功能。优化枢纽接驳服务,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互设自助售票取票设备,探索开展旅客“行李直挂”和跨方式行李联程托运等业务。

提升综合货运枢纽集约化发展水平。优化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鼓励铁路货运站场向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支持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与区域内产业互动。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装备标准协同应用

《规划》提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装备标准协同应用,提升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技术装备。推广标准化、集装化运载单元和托盘,推进集装化单元装载机具以及大型转运吊装设备、非吊装式换装设备普及应用;支持企业研发应用铁路驮背运输平车、半挂车滚装专用船舶等多式联运专用载运装备和机具,提升运输装备的通用性和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强货运车辆公告、生产、检测、注册登记、营运使用等环节的标准衔接,完善挂车、汽车列车等技术标准,推动建立营运“多检合一”及“结果互认”工作机制。

推进专业运输装备技术升级。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大容量、低地板公交车辆以及空调车、无障碍化公交车辆,推进国产大飞机投入试运行。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运输装备。落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鼓励研发专用车型,推动完善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以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运输服务引进来、走出去

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运输服务“引进来”“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统筹集装箱国际班列协调发展。有效整合中欧、中亚国际集装箱运输班列资源,推动形成“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运输组织、统一全程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协调平台”的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

完善国际运输互联互通网络。围绕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巴、孟中缅印等经济走廊,推进国际道路运输双、多边协定的制定、修订和签署实施,推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

推动陆路口岸通行便利化。加强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形成运输管理、边检、海关、检验检疫一体化与“一站式”的陆路口岸通关模式。

拓展国际航空航运市场。统筹研究国际航空运输开放政策,鼓励国内航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进境外落地服务。支持国内机场集团“走出去”,通过托管、参股等形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适宜条件的机场管理。

支持跨境寄递发展。推进寄递服务与跨境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完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布局,支持建设一批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和海外仓,开发国际航空快递专线。

安全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

加强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加强危险品等特殊货类、交通高峰期等特殊时段、冰冻雨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加强车辆动态监管和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支撑。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事故统计分析制度,强化涉及安全应急等重点岗位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资格管理。

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运输服务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运力储备,加强安全应急演练,提升运输服务应急联动能力;健全大面积航班、高铁延误以及铁路重点物资运输迟滞等预警机制,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互联网 ”与运输服务融合发展

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指尖消费”需求,《规划》从多个方面推动“互联网 ”与运输服务融合发展。

推动实现智慧运输服务“一点通”。支持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铁路、民航、公交运行动态信息及城市路况查询等服务;推进综合运输服务“移动政务”平台建设,加强政务公共信息向全社会开放。

推动实现公众出行支付“一卡通”。建立交通一卡通清分结算、服务价格、风险管控、绩效评价等制度规则,鼓励组建交通一卡通清分结算平台,推动交通一卡通积极拓展小额支付、移动支付等服务功能。

推动实现公共信息服务“一网通”。统筹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公众出行服务网站、多媒体查询、移动终端、可变信息板等多种形式,合理引导公众出行。

运输服务与关联产业协同联动

围绕培育壮大多业联动产业集群,推动运输服务与前后向、上下游关联紧密产业的协同联动,促进形成“运输服务 ”跨界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动运输服务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以及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多式联运转运设备等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运输装备制造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推动运输服务与流通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和顺达通畅城乡物流网络,支撑内贸流通创新发展。

推动运输服务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与旅游行业间信息共享,完善主要旅游景区公共客运基础设施,加强枢纽场站与旅游景区交通衔接,推动“快进慢游”的便捷运输服务系统建设。

推动运输服务与农业联动发展。探索建立以便捷交通为引导的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三农”发展新格局。

广泛凝聚合力促重点任务落地

为加快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规划》列出了快件上车上船上飞机、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公交都市、多式联运、公路甩挂运输、城乡交通一体化、货运车型标准化、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一卡通互联互通、汽车维修信息公开与电子健康档案、互联网 运输服务、12328服务畅通12项专项行动和推进工程。

《规划》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凝聚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运输企业等的合力。一是加强部门衔接协调,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三是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考核。四是开展关键技术基础研究、联合攻关和示范应用,发展综合运输服务众创空间。五是着力提升运输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快培育一支爱岗敬业、服务规范、形象文明、诚实守信的从业人员队伍。六是加强舆情监测与新闻宣传,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文化建设,为综合运输服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