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可以这么说凡是塑料,都可以通过改性的方法来提高塑料质量,如密度、硬度、精度、外观、加工性、透明性、机械性能、电磁性能、化学性能、耐腐蚀性能、耐老化性、耐磨性、热性能、阻燃性、阻隔性及成本性等方面。而塑料改性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最有效的方法。
塑料改性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添加改性
(1)添加小分子无机物或有机物
在聚合物(树脂)中加入小分子无机物或有机物,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以取得某种预期性能的一种改性方法。这种方法是最早的一种改性方法,它改性效果明显,工艺简单,成本低,因而应用十分广泛。相信在高校做过毕业课题的都接触和了解这种方法。
这种改性方法按照改性目的分为降低成本(添加各种价廉的无机、有机填料)、提高强度(添加各种增强纤维)、提高韧性(添加弹性体及超细填料等)、提高阻燃性(添加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无机磷、有机卤化物、有机磷化物、有机硅及氮化物等)、提高寿命(添加各种抗氧剂、光稳定剂等)、改善加工性(添加增塑剂、热稳定剂、润滑剂及加工助剂等)、增加耐磨性(添加石墨、MoS2、SiO2等)、改善结晶结构(添加成核剂,具体有有机羧酸类、山梨醇类等)、改善抗静电及导电性(添加抗静电剂及导电剂)、改善可降解性(淀粉填充、降解添加剂等)、改善抗射线辐射性能等。
这种方法常用的添加剂有:无机添加剂(填充剂、增强剂、阻燃剂、着色剂及成核剂等)、有机添加剂(增塑剂、有机锡稳定剂、抗氧剂及有机阻燃剂、降解添加剂等)。
(2)添加高分子物质
这种方法也成为共混改性,其主要的方法是在一种树脂中掺入一种或多种其它树脂(包括塑料和橡胶),从而达到改变原有树脂性能。由于共混改性的复合体系中都为高分子物质,因而其相容性好于添加小分子的体系,改性同时对原有树脂的其它性能没有太大影响。我们常见的聚合物合金就是此方法改性产物。共混改性是一种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对现有塑料品种实现高性能化、精细化的主要途径。
2、形态及结构改性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塑料本身的树脂形态及结构来改性。通常方法是改变塑料的晶型状态、交联、共聚、接枝等。
(1)形态控制改性
塑料的形态控制改性即控制塑料制品不同的聚集形态,使之取得我们预期的性能。这种方法是在非外力作用下通过加工成型工艺条件的调整,进行形态控制,一般称之为自我改性,其中以自增强最为常用。通过塑料形态控制可以改善塑料的许多性能,如力学、热学、光学等各个方面,有些方面的改性效果十分明显。例如通过成核技术控制结晶质量,用双向拉伸技术获取高度取向。
(2)交联改性
交联应该很熟悉,一般为线性结构交联为网状结构或立体结构。引发交联是需要外界条件的,通常为不同形式的能源(例如光、热、辐射等)。大分子链由于外界作用产生可反应自由基或官能团,从而在大分子链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使线型结构聚合物形成不同程度网状结构聚合物。例如聚丙烯的交联改性可以提高其机械性能。
(3)共聚及接枝改性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原有的分子链上加上其他分子链段或功能基团。共聚是指两种或多种单体共同参加的聚合反应,能够扩展聚合物性能,是改进聚合物性能和用途的重要途径。例如聚苯乙烯与丙烯腈共聚改善聚苯乙烯性脆的弱点;聚氯乙烯与醋酸乙烯酯共聚改善聚氯乙烯的塑性。接枝有链转移接枝、化学接枝、辐射接枝,其改性在刚性体和弹性体方面的应用较多,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接枝共聚物改善PS的冲击性能。
3、复合改性
塑料的复合改性即通过粘合剂或热熔等方法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膜、片等材料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多层膜、片等材料的方法。塑料的复合改性实际上是塑料共混改性方法中层状共混的极端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塑料共混改性。
4、表面改性
塑料表面改性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塑料制品表面性能发生变化的一类改性方法。塑料表面改性与其它改性不同之处有二点:一是其改性仅局限于制品的表面,其内部性能不发生变化;二是其改性实施于塑料制品一次成型加工之后,属于二次加工改性。
塑料表面改性的目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应用的改性,另一类是间接应用的改性。
(1)直接应用的塑料表面改性直接应用改性是指可以直接获得应用的一些改性,具体有表面光泽度、表面硬度、表面耐磨性及摩擦性、表面防老化、表面阻燃、表面导电及表面阻隔等。塑料表面这方面的改性近年来开发应用很快,如在塑料阻隔改性方面,表面阻隔改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间接应用的塑料表面改性间接应用改性是指为直接应用打基础的一些改性,具体如为改善塑料的粘接性、印刷性及层化性等而进行的提高塑料表面张力的改性。例如,以塑料电镀为例,未经表面处理的塑料品种只有abs的镀层牢度能达到要求;尤其聚烯烃类塑料品种,镀层牢度十分低,必须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与镀层的结合牢度,方可进行电镀处理。
可以这么说凡是塑料,都可以通过改性的方法来提高塑料质量,如密度、硬度、精度、外观、加工性、透明性、机械性能、电磁性能、化学性能、耐腐蚀性能、耐老化性、耐磨性、热性能、阻燃性、阻隔性及成本性等方面。而塑料改性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最有效的方法。
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沥青。它的成因就是将普通沥青经过轻度的氧化加工,这样就变成了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有两种,一种是改变它的化学组成,另一种是改变它的物理特性。改性沥青的用途:改性沥青主要就是具有两个用途,...
高苯乙烯橡胶QBS860,外观良好,无异味,综合性能优异。本品无毒、无臭、可燃,杂质含量低,性能稳定。由于QBS-860长链分子中的苯乙烯单体含量较高,赋予制品以更好的耐老化性能、更高的硬度和刚性、更...
性能不同要求的改性剂不同,应用的塑料也不一样的,毕竟要考虑相容性等问题,所以这个价格没有定数的,范围太广
(1)共聚型聚酰亚胺的合成改性:聚酰亚胺通常是由二胺和二酐单体在一定溶剂中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聚酰胺酸,再经热环化或化学环化脱水得到。研究发现当体系中加入第三种单体组合成两种二酐和一种二胺或是两种二胺一种二酐时,制得的聚合物性能会发生改变。如果全部用全芳香族的二酐或二胺,合成材料耐热性和强度提高;若使用脂肪族的二酐或二胺,溶解性会适当增加。
(2)聚酰亚胺主链改性:主链改性主要是在聚酰亚胺单体上引入柔性基团、硅元素或液晶单元等。改性后的材料在加工流动性、柔韧性等性能上有所改善。
(3)聚酰亚胺侧链改性:引入功能性侧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合成含官能团的单体,再进一步聚合成侧链性PI;另一种是先合成已经亚胺化的且主链上带有活性基团的PI,再把一些功能性基团接到PI主链上。由于主链和侧链结构上的差异且聚集态结构不同,引入侧基后,PI的加工性和溶解性可得到改善,长侧链的力学性能要优于短侧链的聚合物。引入的功能性侧基一般是有机硅氧烷侧基、生色侧基、含乙炔侧基等。
1.填充改性:通过在塑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填料可有效降低塑料生产成本,另外加入有特殊功能的纳米粉体可以制成相应功能母料。
2.共混改性:性质相近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高分子共混物。
3.共聚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得到一种共聚物,如乙烯 丙烯=乙丙橡胶;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ABS树脂。
降低塑料的密度是指通过适当的办法,使塑料原有的相对密度下降,以适应不同应用场合的需要。降低塑料的密度方法有发泡改性、添加轻质填料及共混轻质树脂三种。
1、发泡降低塑料的密度。塑料制品的发泡成型是降低其密度的最有效方法。而添加轻质添料和共混轻质树脂两种改性方法,只能小幅度地降低密度,其降幅一般只有50%左右,最低相对密度只能达到0.5左右。塑料发泡制品的密度变化范围很广范,相对密度最低可达到10-3。
2、添加轻质填料降低塑料的密度。这种方法使密度降低幅度比较小,一般最低可下降到相对密度0.4—0.5左右。填料的相对密度大都比塑料大,比塑料相对密度小的填料品种只有如下几种:
(1)微珠类 a、 玻璃中空微球(漂珠) 相对密度为0.4—0.7,主要用于热固性树脂;
b、 酚醛微珠 相对密度为0.1。
(2)有机填料类
a、 软木粉 相对密度0.5,表观密度0.05—0.06;
b、纤维粉屑、棉屑 相对密度0.2—0.3;
c、果壳农作物 如稻草粉、花生粉及椰壳粉等。轻质填料的加入量一般在50%以下,以不严重影响其原有性能为原则。
3、共混轻质树脂降低塑料的密度。这种方法的降低幅度更小,一般只适合于相对密度较大的塑料选用,如氟塑料、POM、PPS、HPVC、PA66、PI及热固性塑料等。可选用的轻质塑料指相对密度为1以下的几种树脂,如聚4-甲基戊烯-1、EPR(乙丙共聚物)、 PE类、PP类、EVA等。加入量以不影响塑料的其它性能为主中,一般为20%—40%左右。
提高塑料的密度是使原树脂相对密度升高的一种方法,主要为添加重质填料和共混重质树脂。
1、添加重质填料提高塑料的密度
(1) 金属粉
(2) 重质矿物填料
2、共混重质树脂提高塑料的密度 。此种方法提高幅度比较小,一般最高只能达到50%左右。主要适于一些轻质树脂如PE、PP、PS、EVA、PA1010及PPO等。常加入的重质树脂有:PTFE、FEP、PPS及POM等。
塑料的透明性是衡量一种材料的透明性好坏,有许多性能指标都需要考虑。常用的指标有:透光率、雾度、折光指数、双折射及色散等。在上述指标中,透光率和雾度二个指标主要表征材料的透光性,而折光指数、双折射及色散三个指标主要用于表征材料的透光质量。一种好的透明性材料,要求上述性能指标优异且均衡。 透明性的分类 :按材料的透光率大小,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类:
透明材料——波长400nm—8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在80%以上;
半透明材料——波长400nm—8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在50%—80%之间;
不透明材料——波长400nm—8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在50%以下。
按上述的分类方法,可将树脂分成如下几类:
(1)透明性树脂 主要包括:PMMA、PC、PS、PET、PES、J.D系列、CR-39、SAN(又称AS)、TPX、HEMA及BS(又称K树脂)等。 其中PES为聚醚砜,J.D系列光学树脂为PES的共聚衍生物,SAN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TPX为聚甲基戊烯-1,BS为25%丁二烯/75%苯乙烯共聚物,CR-39为双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聚合物,HEMA为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2)半透明树脂 主要包括PP和PA两种。
(3)不透明树脂 主要包括ABS、POM、PTFE及PF等。
结晶性树脂的成型品内部混杂有结晶部分和非晶部分,由于结晶时随机性分子链会有规则地排列,因此树脂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称为“收缩”。
树脂一旦固化,其分子链就会固定下来,且固体成型品中的结晶部分/非晶部分的比例也似乎不再变化。然而实际情况则是,成型品遇到某种程度的高温时,非晶部分的分子链有时会重新排列,从而出现结晶现象。其结果,成型品体积缩小。这种现象称为“后收缩”。后收缩容易导致尺寸变化、凹痕、翘曲等故障。
成型品的使用环境温度偏高时容易导致后收缩。成型时的急冷固化有时会导致结晶不充分,从而容易引起后收缩。
要防止后收缩,应在实际使用成型品前使之充分结晶。具体来说,要在比使用成型品时的环境温度高20℃左右的温度环境下静置2~3小时。这称为“退火处理”。如果在退火处理后已处于尺寸公差内,则通常不大会发生问题。
2、结晶性树脂
树脂材料多种多样,“结晶性树脂”便是其中之一。下面介绍其基本情况:
树脂大致分为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是一种热熔冷固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则是一种树脂其原材料在被加热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并在固化后不再熔化的树脂。热塑性树脂可进一步分为结晶性树脂和非结晶性树脂。
熔融时,树脂的分子链随机混杂并运动。树脂冷却后,分子链开始整齐排列,最终结晶部分与非结晶部分混杂在一起并固化。即便是结晶性树脂有时也不会100%结晶,其中必然混杂有非结晶部分。另一方面,非结晶性树脂则在(A)图那样的随机状态下固化。
根据其物理结构上的差异,结晶性树脂和非结晶性树脂的特点如下:
结晶性树脂 |
非结晶性树脂 |
· 存在分子链排列整齐的“结晶” · 有玻璃转化温度和熔点 |
· 分子链是随机的 · 仅有玻璃转化温度 |
[优点] · 良好的刚性和弹性、良好的耐疲劳性、 · 机械强度高 、良好的耐药品性 [缺点] · 难以透明、成型收缩率大 |
[优点] · 易于透明、良好的耐冲击性、成型收缩率小 、吸水性小 [缺点] · 耐药品性差、耐疲劳性差、滑动性差 |
3、ISO和ASTM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随着国际标准化的推进,国内也大多用ISO规定的测量方法来作为标准。这和以前的ASTM的标准方法有多大区别呢?
背景:世界各先进国家都有独自的工业统一规格。比如说,日本有JIS(日本工业规格) ,美国有ANSI(美国规格协会),德国有DIN(德国规格)等等。除此之外,象美国的ASTM(美国材料实验协会规格)的独立团体的规格也广泛地受到认可。这些各式各样的规格,即使同样的实验项目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随着国际市场化的进程 的加快,它的不利点就越来越突出。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点,大家都急需一个国际标准化。1995年1月WTO(世界贸易组织)就发行了TBT(关于贸易上的技术性障碍的协定),所有的都要按照ISO国际规定进行。日本的JIS(日本工业规格)也渐渐被ISO规格所取代,工程塑料也不例外。 |
ASTM和ISO的区别:以拉伸实验为例来说明ASTM和ISO的区别
塑料的定义与分类(精)
塑料的定义与分类 一、塑料的定义 塑料是指以树脂 (或在加工过程中用单体直接聚合为主要成分 ,以增塑剂、填充 剂、润滑剂 ,着色剂等添加剂为辅助成分 ,在加工过程中能流动成型的材料。 塑料主要有以下特性 :①大多数塑料质轻 ,化学稳定性好 ,不会锈蚀 ;②耐冲击性 好 ;③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耗性 ;④绝缘性好 ,导热性低 ;⑤一般成型性、着色性 好 ,加工成本低 ;⑥大部分塑料耐热性差 ,热膨胀率大 ,易燃烧 ;⑦尺寸稳定性差 ,容易变 形 ; ⑧多数塑料耐低温性差 ,低温下变脆 ;⑨容易老化 ;⑩某些塑料易溶于溶剂。 二、塑料的分类 塑料种类很多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投入生产的塑料大约有三百多种。塑料的分 类方法较多 ,常用的有两种 : 1、根据塑料受热后的性质不同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分子结构都是线型结构 ,在受热时发生软化或熔化 ,可塑制成一定的 形状 ,冷却后
塑料定义、性能及特点
塑料的定义、性能、特点及常用塑料介绍 塑料的定义、性能、特点及常用塑料介绍 一、塑料的来源 塑料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原料,经提炼、裂解成各种石化基本原料(单体)后,再经聚合反应(加成 聚合或缩合聚合)而得的高分子树脂。各类塑料经过逐步加工衍生出各种下游制品,包括橡胶、涂料、接 着剂、人造纤维、合成树脂等。 二、塑料的定义 塑料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原料,经过合成反应而得到的高分子树脂。所谓高分子树脂是指单体化合物 经过聚合反应,聚合合成高分子聚合体,其分子量可达到数千甚至数百万。在高分子领域的分类上,分子 量未达 1000 者称为低分子,介于 1000~10000 者称为准高分子或寡聚合体( Oligomer),大于一万以上者 称为高分子( Polymer)。一般常用来做成型加工的塑料,其分子量大约在 10000~1000000 之间,而分子 量低于一万的寡聚合体则常用
第1篇 塑料改性总论
第l章 塑料改性概论
1-1 塑料的特点
1-1-1 塑料的优点
1-1-2 塑料的缺点
1-2 塑料的改性
1-2-1 塑料改性的概念
1-2-2 塑料改性的分类
1-2-3 塑料改性的目的
1-2-4 塑料改性的发展
第2篇 塑料的改性方法
第2章 塑料添加改性方法
2-1 塑料添加改性的概况
2-1-1 塑料添加改性的定义
2-1-2 塑料添加改性的分类
2-2 塑料添加改性机理
2-2-1 物理作用机理
2-2-2 化学作用机理
2-3 塑料添加剂的分散形态结构
2-3-l 不规则分散结构
2-3-2 层状分散结构
2-3-3 纤维状分散结构
2-3-4 网状分散结构
2-4 料添加改性的相容性
2-4-1 脂与添加剂的相容性
2-4-2 提高树脂与添加剂相容性的方法
2-5 塑料添加改性的配方设计
2-5-1 添加剂的属性
2-5-2 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2-5-3 添加剂与树脂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塑料共混改性方法
3-1 塑料共混改性概况
3-1-l 塑料共混改性的定义
3-1-2 塑料共混改性的作用
3-2 塑料共混物的结构
3-2-1 共混物单相连续结构
3-2-2 共混物两相连续结构
3-2-3 共混物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
3-3 塑料共混物的相容性
3-3-1 塑料共混物相容性原则
3-3-2 提高塑料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塑料复合改性方法
4-1 塑料复合改性概况
4-1-1 塑料复合改性的定义
4-1-2 塑料复合改性的目的
4-1-3 塑料复合改性的方法
4-1-4 塑料复合改性的发展
第3篇 塑料改性的应用
附录 本书中英文符号的含义
本书全面论述了塑料的改性原理、工艺和应用,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法让读者理解塑料改性的原理和工艺,利用大量的应用实例来加深读者对塑料改性的理解,并指导实际生产应用。本书前3章从塑料改性的目的意义入手,介绍了我国及世界塑料改性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塑料改性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使读者对塑料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简要而系统的了解,并对塑料改性的原理和塑料改性的设备、工艺和工厂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第4章以后按塑料品种详细论述了其改性技术,同时加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适用于塑料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适用于家电、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参考,同时适用于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专业高年级学生及老师使用。
塑料改性工艺、配方与应用杨明山李林楷等编著本书前3章简要介绍了塑料改性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并对塑料改性的设备、工艺和工厂设计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塑料改性的基本知识。第4章~第8章按塑料品种详细论述了其改性技术,同时加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有利于读者对塑料改性的理解,并指导实际生产应用。
《塑料改性工艺配方与应用》简要介绍了塑料改性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并对塑料改性的原理和塑料改性的设备、工艺和工厂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塑料改性的基本知识。并按塑料品种详细论述了其改性技术,同时加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有利于读者对塑料改性的理解,并指导实际生产应用。本书适用于塑料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适用于家电、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