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室内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管网或热媒输送)及散热设备(热媒利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供暖系统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热媒的不同可以分为:热水供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按照热源的不同又分为热电厂供暖、区域锅炉房供暖、集中供暖三大类等。
(1)按系统循环动力的不同分类
按系统循环动力的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自然循环系统和机械循环系统。靠流体的密度差进行循环的系统,称为“自然循环系统”;靠外加的机械(水泵)力循环的系统,称为“机械循环系统”。
(2)按供、回水方式的不同分类
按供、回水方式的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单管系统和双管系统。在高层建筑热水供暖系统中,多采用单、双管混合式系统形式。
(3)按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分类
按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垂直式系统和水平式系统。
(4)按热媒温度的不同分类
按热媒温度的不同,热水供暖系统可分为低温供暖系统(供水温度t<100℃)和高温供暖系统(供水温度t≥100℃)。各个国家对高温水和低温水的界限,都有自己的规定。在我国,习惯认为,低于或等于100℃的热水,称为“低温水”;超过100℃的水,称为“高温水”。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大多采用低温水供暖,设计供回水温度采用95℃/70℃,高温水供暖宜在生产厂房中使用。
为使每一户安装一个热量表就应对每一户都设有单独的进出水管,这就要求系统能够对各户设置供、回水管道。室内可做成水平单管串联式(见图1(a))、水平单管跨越式(见图1(b))、水平双管同程式(见图1(c))、水平双管异程式(见图1(d))和水平网程(章鱼)式(见图1(e))。图1中,1-供水立管;2-回水立管;3-户内系统热力入口;4-散热器;5-温控阀或关断阀门;6-冷风阀。
比较这几种连接形式:图1(a)中的热媒顺序地流经各个散热器,温度逐次降低。环路简单,阻力最大,各个散热器不具有独立调节能力,工作时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散热器出现故障其他均不能正常工作,并且散热器组数一般不宜过多,否则,末端散热器热媒温度较低,供暖效果不佳。图1(b)较图1(a)每组散热器下多一根跨越管,热媒一部分进散热器散热,另一部分经跨越管与散热器出口热媒混合,各个散热器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图1(c)中的热媒经水平管道流入各个散热器,并联散热器的热媒进出口温度相等,水平管道为同程式,即进出散热器的管道长度相等,但比图1(a)多一根水平管道,给管道的布置带来了不便。但热负荷调节能力强,可根据需要对负荷任意调节,且不相互影响。图1(d)为双管异程布置。图1(e)中热媒由分、集水器提供,可集中调节各个散热器的散热量,此方式常应用于低温辐射地板供暖。以上五种分户供暖户内连接形式,由于户内供、回水采用的是下供下回的方式,系统的局部高点是散热器,必须安装冷风阀,以便于排出系统内的空气。户内的水平供、回水管道也可以采用上供下回、上供上回等多种形式。 2100433B
挑选供暖公司的三大要点 如今暖通供暖行业日益兴盛,但相应暖通供暖公司却良莠不齐。如何选到一家好的暖通供暖公司呢?武汉暖通行业...
地热空调技术其实指的是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
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为啥设计沿着水流方向的坡度就能保证气泡不被带到立管? 答:说反了。是坡度能保证气泡被带到立管(进了立管,就能升到立管的最高点,被自动排气阀排出系统外)
室内供暖系统的末端装置.
室内供暖系统的末端装置.
室内供暖系统设计节能措施探讨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舒适性的追求不断提高,供暖的能源消耗也持续增加,作为建筑能耗大户的供暖系统,其节能性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列举了笔者认为在室内供暖系统设计中应加强重视的一些节能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设计总则
1.1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1.2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1.3 相关规范及通用图集
1.4 图纸构成与要求
1.5 与其他专业的配合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供热系统
2.1 室内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计算
2.2 常见室内供暖系统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比较
2.3 主要散热设备性能及设计计算
2.4 室内供暖系统管路设计
2.5 热力管网系统设计
2.6 供暖系统的热力人口
2.7 供暖系统与热力管网系统的节能设计
2.8 供暖系统设计实例
2.9 施工图构成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空调系统设计
3.1 空调热、湿负荷计算
3.2 常用空调系统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比较
3.3 送风量与气流组织
3.4 空调水、风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计算
3.5 主要空调设备性能及设计选型
3.6 空调设备及管道的保冷与保温、消声与隔振
3.7 空调系统的节能
3.8 空调系统设计实例
3.9 施工图构成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4.1 通风系统设计概述
4.2 环境标准、卫生标准与排放标准
4.3 常用通风系统设计
4.4 防排烟系统设计
4.5 通风及防排烟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4.6 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实例
4.7 施工图构成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空气净化设计
5.1 空气净化系统概述
5.2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确定
5.3 大气含尘浓度及室内发尘量
5.4 空气净化系统形式的确定及构成
5.5 气流组织设计及风量计算
5.6 过滤器的选用
5.7 空气洁净度计算
5.8 空气净化系统设计实例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冷、热源系统设计
6.1 冷、热源系统设计的目的与任务,方法与流程,设计成果要求
6.2 常见冷源系统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比较
6.3 常见供热系统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比较
6.4 冷、热源一体化设备
6.5 冷、热源机房辅助设备
6.6 冷、热源机房布置
6.7 换热站
6.8 蓄冷系统
6.9 冷源系统设计实例
6.10 施工图构成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暖通空调监控系统设计
7.1 暖通空调的监控内容
7.2 监控系统的设计选型原则
7.3 监控设计实例
本章标准规范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模拟技术简介
8.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简介
8.2 建筑能耗模拟简介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相关节能设计标准限值
附录2 设计实例基本设计资料
附录3 设计说明范本
附录4 施工说明范本 2100433B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热源和热力站计量
5 楼栋热计量
6 分户热计量
7 室内供暖系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2100433B
第1章 设计基础知识 1.1 支撑专业的两大体系 1.2 室内、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3 如何掌握和应用工程建设专业技术规范 第2章 室内供暖系统 2.1 供暖系统分类、设计内容及任务 2.2 供暖热负荷计算 2.3 供暖系统的热水温度 2.4 供暖系统的形式 2.5 散热器供暖系统 2.6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2.7 室内供暖系统节 能设计 第3章 室内通风系统 3.1 通风设计参数及基本要求 3.2 汽车库通风设计 3.3 设备间和公共厨房通风设计 3.4 洗衣房、卫生间及其他场所的通风设计 3.5 风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4章 室内空调系统 4.1 空调负荷计算 4.2 集中式空调系统 4.3 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4.4 能量回收技术与装置 4.5 空调水系统设计 4.6 冷热源系统与机房设计 4.7 室内空调系统节 能设计 第5章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共性问题 5.1 水系统的补水定压 5.2 水系统的水压试验 5.3 管道的补偿与固定 5.4 管道的水力计算与水质处理 5.5 水系统的竖向分区 5.6 水系统的管材 5.7 管道设备的保温 5.8 管道设备的消声隔振 第6章 建筑物防排烟设计 6.1 防排烟目的及方式 6.2 自然防烟与机械防烟 6.3 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 6.4 加压送风和排烟补风系统的防火阀设置 6.5 审图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7章 防空地下室防护通风设计 7.1 防护通风系统 7.2 防护通风设计的基本数据 7.3 防护通风的计算与设计 7.4 防护通风系统的防毒监测取样实施 7.5 对规范、图集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7.6 审图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8章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 8.1 “设计说明”和“施工说明.”的编写 8.2 施工图设计各级人员职责一 8.3 施工图制图细节 8.4 施工图绘制存在问题及分析 结语 附录A 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录B 饱和水的热物理性质 附录C 干饱和水蒸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录D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l值 附录E 夏季空调冷负荷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系数表 附录F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G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附录H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