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陈天,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天津城市规划设计大师。作者多年来的建筑、规划专业研究实践经历成绩显著,在城市旅游规划、大型居住区规划、城市商务区规划、工业区规划、小城镇规划、防减灾规划以及城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较为突出的专业成绩。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住区规划,城市形态学等,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出版主编或撰写的专著、译著及专业教材十余部,在城市规划领域,尤其是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是规划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代表。2100433B
随着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绿色空间、健康、节能、自然系统的保护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培育一种地球上自然和城市化地区共存的有益环境的愿望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Michael Hough,1999),生态城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技术工具及政策桥梁,生态城市设计致力于使城市形态演化和自然过程更为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是一本关于全方位介绍生态城市设计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实践案例的教材,面向从事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等领域的青年学生及相关行业的学子与同仁的教学参考书。
好大的一个话题啊。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很多国家都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新西兰、澳大...
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城市能耗,以降低热量及工业、生活废弃物排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生态城市的特征: ①健康、和谐:具有和谐的生态秩序,区域生命支持系统能提供正常和稳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健康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生产资料呈持续积累和盈余趋势。 ②高效、活力:生态城市将改变现代城市“高...
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绿色建筑在生态城市设计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概述了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生态城市设计中对绿色建筑的应用策略.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丹麦生态城市建设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丹麦生态城市建设 黄肇义博士 杨东援教授 项目概况 1997~1999 项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项目, 试图建立一个生态城区开发的示范 性项目,在密集区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中密集的 Indre Norrebro 城区进行, 区内有 3 万人。开展该项目是为了建立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在地方规划和管理 (21 世纪议程 )中把环境因素 整合为一体,提高市民对地方环境和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减少的资源消费量,并推动有利于环境的地方生 产和其他活动 ,项目采取基层组织和区议会之间合作形式,增加市民的参与性。项目从 1997 年 2月 1日启 动。 LIFE 项目 (LIFE 项目旨在通过发展经济推动欧盟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改善 ) 拨款,约合 136 万美元,此外还有区议会、地方生态组织、绿色组织和瑞典哥德堡市 Lundby 城区的资金支 持。该项目是丹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立足于城市设计学科在物质空间环境营造层面对生态学知识和原理的借鉴,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着手进行交叉性应用研究,旨在从牛态学和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建设角度为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寻求新的增长点。其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牛态城市设计的对象、要素、议题、目标、原则、价值准则以及相关原理、模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创造和实施管理两方面进一步探讨实践操作方法,包括生态城市设订‘对策、手法、程序、技术、成果以及实施管理技巧、工具、策略等。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山地城市发展、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现有的二维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尚不能有效解决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为此,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山地城市主要发展问题的梳理,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从城乡统筹、生态安全、资源整合等不同层面探索生态优先的山地城市发展模式,并对应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着重开展以自然限定要素、交通空间整合、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乡空间一体化等专题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应对复杂山地条件的特定城市设计策略与动态控制机制,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前瞻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以充分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紧凑、高效、节地和有机的生态城市形态,是当前我国山地城市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以三维空间形态塑造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山地城市整体形态控制、资源整合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以及当前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本课题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对应地理条件、城市肌理、三维空间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通过典型山地城市设计与研究项目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地域性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框架和设计策略。首先,在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上,构建了以自然限定要素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山地城市立体生态网络构成策略与方法,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滨水区发展、新城建设等不同发展模式,提出了以城市生态组团为骨架、以“三条线三层次”为核心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与引导策略;其次,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探索了高密度山地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模式和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包括基于TOD模式的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市立体步行体系、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城市综合体等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现场调研、空间分析和城市交通分析方法;第三,基于山地城市城乡空间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现实,以及当前山地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生态挑战,提出必须以城乡统筹的视野,发展产业与空间互补的城乡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的4种中小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山地中小城镇空间拓展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城镇整体空间控制引导机制。 本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全部研究计划内容,在研究期间,完成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山地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发表论文2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课题研究1人次,依托本项目共培养研究生16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在国外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人;项目组成员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相关研究成果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了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并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