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城市设计学科发展概况
1.1.2 生态学与人居环境建设学科的共同发展
1.1.3 城市设计同生态学的学科相关性
1.2 内涵与意义
1.2.1 内涵阐释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要素与议题
2.1 对象系统的再认识
2.1.1 多元视角转化:从“空间设计”到“关系设计”
2.1.2 对象系统构成:从“空间元素”到“环境框架”
2.1.3 物质系统属性:从“视觉特性”到“物理特性”
2.1.4 动态开放特征:从“功能形式”到“能量流动”
2.2 三类要素及其特性
2.2.1 自然要素及其物理特性
2.2.2 人工要素及其物理特性
2.2.3 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性
2.2.4 人、人工和自然的对话
2.3 议题的发展与界定
2.3.1 生态学触及城市问题的多个层面
2.3.2 城市设计对生态课题的综合关注
2.3.3 生态城市设计议题三角形的建立
第3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价值与准则
3.1 价值基点的确立
3.1.1 人地关系的演变与生态文明觉醒
3.1.2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观植入
3.1.3 四种城市设计自然观的演变轨迹
3.1.4 生态城市设计的哲学思考与定位
3.2 目标框架的建构
3.2.1 总目标:保障空间生态安全与生态健康
3.2.2 自然生态目标:自然系统的良性维系
3.2.3 人工生态目标:人造环境生态化设计
3.2.4 物理生态目标:健康舒适的环境营造
3.2.5 能源生态目标: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
3.2.6 人文生态目标:功能一行为一信息协调发展
3.3 设计原则的归纳
3.3.1 总结与分类
3.3.2 系统性原则
3.3.3 过程性原则
3.3.4 限制性原则
3.3.5 优化性原则
3.4 评价准则的建立
3.4.1 城市设计一般评价与双重准则的提出
3.4.2 生态城市设计评价的自然向度与准则
3.4.3 生态城市设计评价的人文向度与准则
3.4.4 建立空间环境生态化的综合评价准则
第4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原理与模型
4.1 生态学及相关原理的借鉴
4.1.1 生态学:人工与自然要素在空间及过程上的协同
4.1.2 空间环境生态学:理想空间环境与城市健康人居
4.1.3 城市生态学:城市作为人工与自然的生态复合体
4.1.4 景观生态学:以“格局-过程-尺度-等级”为重点
4.1.5 城市形态学:空间形式影响环境性能及能源使用
4.1.6 生物、气候、物理、能量等多因子的交叉与关联
4.2 基于人工——自然空间整合的城市模型与图式
4.2.1 原始模型:自下而上适应和生长的活“教科书
4.2.2 理想模型:基于集中或分散思想的“城市图景
4.2.3 科学模型:源自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生态城市指向
4.2.4 有机模型:城市形态发展的生态主义经验总结
4.3 致力于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的代表人物及贡献
4.3.1 实践发端:生态学向规划、景观、建筑领域的渗透
4.3.2 综合拓展:生态城市、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4.3.3 纵向延伸:生态可持续理念在城市设计领域的深化
第5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对策与途径
5.1 生态城市设计对策的归纳与分类
5.2 基本对策1: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设计对策
5.2.1 基于自然生态的适应性对策
5.2.2 基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性对策
5.2.3 基于自然生态的补偿性对策
5.3 基本对策2:针对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对策
5.3.1 和谐有机的城市形态模式
5.3.2 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5.3.3 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营造
5.3.4 崇尚自然的城市景观塑造
5.3.5 其他层面的生态设计对策
5.4 专项对策:物理生态与能源生态设计对策
5.4.1 基于环境舒适性的物理优化设计对策
5.4.2 基于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设计对策
5.5 不同类型生态城市设计的实践途径与要点
5.5.1 主城区和边缘区的生态城市设计实践要点
5.5.2 新城开发与旧城更新的生态城市设计要点
5.5.3 区域、分区、场地尺度生态城市设计要点
5.5.4 山地、滨水、寒地生态城市设计实践要点
5.6 三种生态城市设计手法
5.6.1 生态城市设计的仿生设计手法
5.6.2 生态城市设计的竖向设计手法
5.6.3 基于生物气候的生态城市设计手法
第6章 典型生态城市设计项目的程序与技术
6.1 问题引出:操作程序、技术、成果的反思与调整
6.1.1 现有规划设计程序、技术、成果的反思
6.1.2 生态城市设计调整:程序、技术与成果
6.2 以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推进整个设计程序
6.2.1 城市设计全过程中的分析、评价与决策
6.2.2 评价作为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之
6.2.3 建立“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操作程序
6.3 典型生态城市设计项目的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
6.3.1 基于时空观和系统论的多元生态分析法
6.3.2 环境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具
6.3.3 进行生态和环境模拟、分析的技术工具
6.4 体现生态议题的典型项目设计成果
6.4.1 框架与系统设计:成果内容上积极强化生态议题
6.4.2 蓝图与导则制定:以多种成果形式贯彻生态策略
第7章 城市设计的空间环境生态管理与实施
7.1 市场与法律保障
7.1.1 经济杠杆:基于“市场”的城市设计
7.1.2 法律保障:走向“法定”的城市设计
7.1.3 奖惩结合:“软硬兼施”的导控方式
7.2 机构职能与平台
7.2.1 城市生态环境的公共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7.2.2 城市设计空间环境生态管理职能的发挥
7.2.3 城市设计的工作团队与组织平台的建立
7.3 管理技术与工具
7.3.1 城市设计施行空间环境生态管理的技术性工具
7.3.2 城市设计施行空间环境生态管理的程序性工具
7.4 实施技巧与策略
7.4.1 基于生态控制的强制性策略
7.4.2 基于生态奖励的激励性策略
7.4.3 基于生态共建的公私合作策略
7.4.4 基于自我管理的公众生态教育与宣传
7.4.5 综合策略——城市设计的生态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2100433B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立足于城市设计学科在物质空间环境营造层面对生态学知识和原理的借鉴,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着手进行交叉性应用研究,旨在从牛态学和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建设角度为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寻求新的增长点。其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牛态城市设计的对象、要素、议题、目标、原则、价值准则以及相关原理、模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创造和实施管理两方面进一步探讨实践操作方法,包括生态城市设订‘对策、手法、程序、技术、成果以及实施管理技巧、工具、策略等。
好大的一个话题啊。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很多国家都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新西兰、澳大...
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城市能耗,以降低热量及工业、生活废弃物排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生态城市的特征: ①健康、和谐:具有和谐的生态秩序,区域生命支持系统能提供正常和稳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健康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生产资料呈持续积累和盈余趋势。 ②高效、活力:生态城市将改变现代城市“高...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步行街区建设实践, 从分析步行街区的空间与功 能构成人手,重点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模式; 分析城市 步行街区空间涵义、 特征和步行空间界面构成要素。 通过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运 行机制及功能与空间的构成,为塑造城市步行街区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市步行街区;空间;功能;构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国外对步行街的研究, 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践, 都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成功地运用规划学、 建筑学、环境艺术学及环境心理学、 人体工程学等诸学科的最新成果, 对城市步行街的开发模式、 具体工程量化、 环 境营造都有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我国由于起步晚, 对于从理论 上指导方兴未艾的步行街区建设,显然缺乏足够的准备。 1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 1.1功能构成要素 1.1.1商业功能 因为步行街区有大量的人群聚集,必然需要一定的功能 支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l论文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作业 《西安古城墙保护及其对西安交通的影响 》 1 西安古城墙保护及其对西安交通的影响 【专业名称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学号】 0602240334 【指导教师 】雷振东 【学生姓名 】徐健生 【摘 要】 本文首先对西安古城墙做了简要的介绍,进而说明了城墙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古城墙保护与城市交通之间 的矛盾,并对如何解决矛盾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 城墙、交通、矛盾、扬长避短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ity wall of xi ’an 、 and then explai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at.By the way ,this essay analysised the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山地城市发展、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现有的二维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尚不能有效解决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为此,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山地城市主要发展问题的梳理,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从城乡统筹、生态安全、资源整合等不同层面探索生态优先的山地城市发展模式,并对应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着重开展以自然限定要素、交通空间整合、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乡空间一体化等专题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应对复杂山地条件的特定城市设计策略与动态控制机制,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前瞻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以充分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紧凑、高效、节地和有机的生态城市形态,是当前我国山地城市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以三维空间形态塑造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山地城市整体形态控制、资源整合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山地城市形态所具有的多维立体性、生态敏感性与技术复杂性等地域性特征,以及当前山地城市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的发展瓶颈,本课题在对现有山地城市设计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对应地理条件、城市肌理、三维空间利用模式等山地城市发展要素,通过典型山地城市设计与研究项目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地域性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框架和设计策略。首先,在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上,构建了以自然限定要素为核心的生态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山地城市立体生态网络构成策略与方法,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滨水区发展、新城建设等不同发展模式,提出了以城市生态组团为骨架、以“三条线三层次”为核心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与引导策略;其次,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探索了高密度山地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模式和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包括基于TOD模式的城市空间三维集约利用、城市立体步行体系、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城市综合体等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现场调研、空间分析和城市交通分析方法;第三,基于山地城市城乡空间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现实,以及当前山地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生态挑战,提出必须以城乡统筹的视野,发展产业与空间互补的城乡体系,并据此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的4种中小山地城镇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山地中小城镇空间拓展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城镇整体空间控制引导机制。 本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全部研究计划内容,在研究期间,完成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山地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发表论文2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5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次,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课题研究1人次,依托本项目共培养研究生16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在国外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人;项目组成员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相关研究成果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山地城市形态控制提供了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并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想用比较环保板材的朋友都在找生态板,可是对于生态板的概念却了解的很少。关于生态板来说,争议也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生态板真的生态吗?
什么是生态?生态指的是生物的生活状态,是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状态。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例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由“生态”来修饰。
那么自然而然的,生态板也是人们对于板材更加环保的一个向往。希望有这样一种健康的、环保的、“生态”的板材。
根据定义,生态板指的是一种粘贴了三聚氰胺饰面的板材,也就是将一种浸过胶粘剂的纸贴在板材表面。其内部芯材可以有刨花板、密度板、多层板、细木工板等等。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大多数人眼中的生态板都是细木工板贴面之后的板材。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很多人眼中的“生态板”真的“生态”吗?
首先,三聚氰胺是一种树脂胶粘剂,带有不同颜色或者纹理的纸在树脂中浸泡之后,干燥到一定程度,将其贴在板材表面,再经过热压成型。
通常来说,这里所用到的纸是含有微量甲醛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板材检测报告是底板和基材板的检测,因为贴纸之后就带入了部分甲醛,其检测结果值会有下降的趋势。
当然了,选择不同的纸,对板材自身的影响也很大,目前国内的三聚氰胺饰面纸生产厂家生产工艺十分先进,已经不需要朋友们再去采购进口纸。
除却表面之外,其内部芯材也是一个点:
生态板的芯材有很多种,不同的板材生产工艺也有不同,其用胶量更是千差万别。例如某些板材的喷胶,用胶量很大,如果使用成本较高的无醛胶,得不偿失。如果使用成本较低的三醛胶,污染又很大。
即便是细木工板芯材的生态板,有些厂家也会使用一些三醛胶,即含有大量甲醛的胶粘剂。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物,那么加入了致癌物的板材,真的生态吗?
想知道你的生态板是否“生态板”,很简单,生态板是否加入了致癌物——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