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研究背景
1.1.2 实际应用背景
1.2 理论基础
1.2.1 生态学理论
1.2.2 生态环境监测理论
1.2.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1.2.4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1.3.2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3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研究概况
1.4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问题
1.4.1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1.4.2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现状分析
1.4.3 生态环境数据现状分析
1.5 目标、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宁波市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土壤与植被
2.1.4 水文状况
2.1.5 海岸与港湾
2.2 经济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分布
2.2.3 经济状况
第3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总体框架
3.1 平台总体目标
3.2 平台建设原则与思路
3.3 平台的总体架构与组成
3.4 平台的应用模式
第4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4.1 监测能力建设
4.1.1 仪器设备配置
4.1.2 自动监控系统
4.1.3 应急监测系统
4.1.4 生物生态监测
4.2 监测网络建设
4.2.1 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网络
4.2.2 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
4.2.3 应急监测网络
4.3 人才队伍建设
4.3.1 不拘一格多途径引进人才
4.3.2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4.3.3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第5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5.1 指标体系研究目标
5.2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
5.2.1 宁波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CI)
5.2.2 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I)
5.2.3 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I)
5.2.4 三级指标计算方法
5.3 宁波市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5.3.1 城市生态系统
5.3.2 森林生态系统
5.3.3 农田生态系统
5.3.4 河流生态系统
5.3.5 海岸带生态系统
5.3.6 湖库生态系统
5.4 评价指标选取
5.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4.2 指标选取依据
5.4.3 指标体系与解释
5.5 指标权重的确定
5.5.1 确定权重方法
5.5.2 判断矩阵建立
5.5.3 计算结果及验证
5.6 单项评价指标与质量指数分级
5.6.1 单项评价指标分级
5.6.2 质量指数分级
参考文献
第6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系统研制
6.1 数据共享系统目标
6.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2.1 科学数据共享支撑体系分析
6.2.2 系统总体构架
6.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1 前台共享服务子系统功能模块
6.3.2 后台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
6.4 数据库设计
6.4.1 逻辑数据库设计
6.4.2 物理数据库设计
6.5 生态环境元数据标准研制
6.5.1 系统开发环境
6.5.2 关键技术研究
6.5.3 元数据标准范围
6.5.4 元数据标准包含的术语和定义
6.5.5 符号与约定
6.5.6 生态环境元数据内容
参考文献
第7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研制
7.1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目标
7.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7.2.1 系统总体构架
7.2.2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思路
7.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7.3.1 参数设置模块
7.3.2 监测统计数据管理模块
7.3.3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
7.3.4 生态环境评价模块
7.3.5 分析与预警模块
7.4 数据库设计
7.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7.4.2 逻辑数据库设计
7.4.3 物理数据库设计
7.4.4 数据库安全设计与优化策略
7.5 系统实现
7.5.1 系统开发环境
7.5.2 关键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的部署应用
8.1 系统部署与建设
8.2 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
8.2.1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8.2.2 系统应用流程
8.3 宁波市生态环境评估分析
8.3.1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8.3.2 系统应用流程
8.3.3 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实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A 生态环境元数据字典
附录B 生态环境元数据扩展原则与方法
杨金忠,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1975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留校任教4年,主要从事地下水动力学和地下水资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79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攻读研究生,主要开展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水分和溶质运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2年和1986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美国、澳大利亚进行多年合作研究。长期从事渗流理论、溶质运移理论、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灌溉排水理论、农田水利、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饱和-非饱和介质中的水分运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方法和随机理论的研究颇具特色。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委基金等课题,已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合作编写专著五部,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研究》可供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和数据共享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与生态环境监测及质量评估密切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研究》是宁波市科技局项目“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升华,系统地介绍了平台建设思路和总体构架,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依据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共享系统和评估系统的目标、结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实现,共享平台的部署和应用,以及对平台下一步发展的展望。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ISBN:9787030257895
版 次:1
页 数:203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科学与自然> 环境科学
宁波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压力。因此,及时掌握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着眼于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科研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的整合,构建了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共享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数据,并基于共享数据对宁波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科学评估,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此举不仅对宁波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国其他城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与应用起到了典范作用。
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信息是指基于Landsat TM数字影像(以地形图纠正),采用全数字化人机交互遥感快速提取方法,建立生态系统结构数据集,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度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等其他生态环境系统,它是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生态环境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
产品简介
基于Landsat TM数字影像,采用全数字化人机交互遥感快速提取方法,建立生态系统结构数据集,同时做成多种尺度栅格数据。此数据配合野外实地验证保障其精度,数据质量良好,数据格式为ARC/INFO grid及Coverage,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度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等其他生态环境系统。
应用案例
2100433B
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影响着城市生态功能的稳定,而且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是安徽省推动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重要时期.国民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构建了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环境治理与改善给出合理建议.
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该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以及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地考察,筛选了树种组成、郁闭度、林龄结构等14个指标,初步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拟成的数学模型对滦平、丰宁、遵化和迁西4县(市)的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丰富度、树种组成和郁闭度获得最高权重,说明这3个指标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②该评价体系应用效果良好,丰宁县的森林生态环境质量最高,其次为滦平,遵化,迁西。
本文件规定了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目的与原则、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现场调查与参数获取、样地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目标区域河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河岸带生境状况的评价,以及河岸带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评价。
人力资源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它是可以定量化衡量的,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动态测算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估.研究首先分析人力资源成长机理;通过构造人力资源质量成长环,分析人力资源生成,多级成长与质量混成机理,构建了人力资源质量评估与测算的多层次多目标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由一级指标层和二级目标层构成,通过对指标的筛选分析隶属度分析鉴别力分析,划分类属区域和影响强度分析,应用模糊理论建立评估模型,最后对我国及四个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进行实证评估和测算,评估和测算结果表明:本研究给出的算法不但切合经济发展现状,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2100433B
批准号 |
79770081 |
项目名称 |
人力资源质量评估与测算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G0104 |
项目负责人 |
袁利金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浙江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8-01-01 至 2000-12-31 |
支持经费 |
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