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相对于国际上的生态景观学研究而言,我国生态景观学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学术刊物上才正式出现了生态景观学方面的文章。1981年,黄锡畴在《地理科学》上发表了《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一文,同期还发表了刘安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生态景观研究》,这是国内首次介绍生态景观学的文献;1983年林超在《地理译报》的第1期、第3期上发表了两篇景观生态学的译文,一篇是Troll的《景观生态学》,一篇是E.纳夫的《景观生态学发展阶段》;1985年《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第3期发表了陈昌笃《评介Z.纳维等著的生态景观学》一文,这是国内首次对生态景观学理论问题的探讨;1986年《地理学报》第1期发表了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这是国内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第一篇文献;1988年《生态学进展》第1期发表了李哈滨《生态景观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一文,该文扼要地介绍了北美学派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及其在北美的研究状况,对生态景观学在我国的普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年的《生态学杂志》第4、6期分别发表了金维根的《土地资源研究与景观生态学》和肖笃宁等的《生态景观学的发展与应用》;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生态景观学》一书。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我国生态景观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侧重于国外文献的介绍。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各种构成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居环境,而一个人居环境舒适的城市,其生态景观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和谐性;即结构与功能,内环境与外环境,形与神,客观实体 与主观感受,物理联系与生态关系的和谐程度。反映在人与自然统一体的各组成部分间,如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人与社会、 社会各群体、人的精神等方面,其中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 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社会上。和谐性 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具有地理、水文、生态系统及文化传统的空间及时间连续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协调发展与限制,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多样性:是生物圈特有的生态现象,体现在景观、生态系统、物种、社会、产业及文化的多样性。生态城市改变了一般工业城市的单一性、专业化和理性化分割,进行多样性重组,它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 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生态城市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与类型,而是充分体现各地域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特性的个性化城市。
畅达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系统内部之问及与系统外部间存在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谐的生态城市则表现出城市内部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能顺利通畅,无障碍
安全性:在城市的气候上、地形上、资源供给上、环境健康上及生理和心理影响上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为城市的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提供安宁祥和的环境
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自调节机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景观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
生态景观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是合法刊物。没有列入黑名单 附: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单位现在曝光的非法期刊总目录 序号 刊名 刊号 1人民权益报ISSN1728-7383 2中国法制报ISSN1810-1720 3中国模具报ISSN1...
1、倒入小颗粒轻石,并用镊子整理平整,屿路选择天然的轻石营造自然风格,底层铺设轻石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上层种植介质积水,起到隔水作用。 2、铺上薄薄一层水苔,阻止上层种植介质由于...
室内做个生态景观确实挺好,好像屋内搬进来一个自然风景。目前有许多制作室内生态景观的公司,他们做出来的样式比较丰富。 想自己做:可以用小红砖或者青砖垒台不宜太高20公分就可,防水一定要做好(先用沥青卷材...
国际上,著名的发展模式有肯尼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注重与当地居民进行利益分享,生态设计也在旅游规划开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园林景观旅游规划中,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用当地树种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也为当地生物提供原始生态的生存环境。
建筑设计上,控制建筑单体的建设范围与数量、体量,全部采用本土木材,依照当地建筑形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包括水资源的供应与使用,食物的烹调,蔬果的保存,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等处处体现了生态景观设计。肯尼亚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主要创汇行业,也为当地环境保护和百姓生活做出巨大贡献。
在国内,九寨沟风景区算得上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典范,生态设计也在其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较先进,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保护理念。在增加旅游收益的同时促进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景区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旅游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文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本土农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对原生态农作物景观进行创新的生态景观设计前提下的旅游开发。生态设计在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中越来越重要,并成为旅游规划中的亮点。2100433B
黄连木生态景观林早期经营技术研究
本文介绍了黄连木生态景观林早期经营技术,分析了使用植物生长促进剂、施肥、定干、修剪以及套种红叶石楠对造林成活率、造林保存率、主要生长因子和绿量的影响,总结出了一套黄连木生态景观林早期经营技术,即使用植物生长促进剂、施肥、定干、修剪和套种红叶石楠的配套技术。采用配套技术措施可以提高造林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绿量值,形成较为规整、具有集群美观观赏价值的生态景观林。
湿地水生态景观
쪪뗘쮮짺첬뺰맛듓샭싛짏붲ꎬ펦뇈슽뗘뺰맛룼뻟폐짺컯뛠퇹탔ꎬ뛔죋샠룼캪 폐틦ꎬ떫뎤웚틔살튻횱컞램폫슽뗘뺰맛쿠뾹뫢ꎬ뗃늻떽훘쫓뗄풭틲뿉쓜폐틔 쿂벸룶풭틲ꎺ 1ꆢ슽뗘뺰맛랢햹퓧벼쫵돉쫬ꎻ 2 ꆢ벼쫵탔뇈슽뗘뺰맛튪뢴퓓ꎬ쳘뇰쫇쮮톭뮷벰럀컛쾵춳퓚돇쟸뷏쓑춻웆ꎻ 3 ꆢ ퟜ퓬볛튻냣튲튪짔룟ꎻ 틔짏풭틲떼훂붨짨랽늻룒폃ꆢ짨볆랽늻룒뮭ꆣ 쯦ퟅ뷼벸쓪뛔짺컯뛠퇹탔뗄죕틦훘쫓벰뮷놣틢쪶뗄쳡룟ꎬ쪪뗘쮮짺첬튲믱뗃 쇋랢햹뚯솦ꎺ쪪뗘믖뢴ꆢ쪪뗘릫풰ꆢ뫾늴쮮뮷뺳훎샭ꆢ뫓뗀짺첬헻훎ꆢ죋릤 쪪뗘컛쮮뒦샭뗈뗈풽살풽뛠뗄돶쿖퓚죋쏇쏦잰ꆣ 쪪뗘돽쇋쮮ꎬ쇭튻룶맘볼뻍쫇쮮짺횲컯ꎬ쿖퓚짏쫶룷랽쿲릤돌폃쮮짺횲컯횱 뷓폃튰췢훖뗄뫜짙ꎬ뻹닉폃퓔엠훖ꎬ헢킩퓔엠훖냼삨ꎺ 1ꆢ 맺쓚룷뗘럖늼뷏맣ꎬ뒫춳짏펦폃뷏듳뗄ꎬ훷튪쫇슫캭ꆢ쿣웑뗈ꎬ헢샠햼ퟜ 솿뫜짙ꎻ 2ꆢ맺쓚짙쫽뗘쟸폐튰췢훖ꎬ뻟폐튻뚨뺰맛킧맻뗄ꎬ죧욼엮닝ꆢﷅ웑ꆢ쮮듐ꆢ ﳍ쪵뗈ꎻ 3ꆢ 퇐뺿욷훖ꎬ죧
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建设全国最好林相、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任务。
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全省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徒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结合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强红树林、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和恢复,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结合低碳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优化路(河)段两侧及海岸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和海岸基干林带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沿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
陆路、水路交通干线和海岸沿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的重要窗口。突出抓好重要国道、省道以及省际出入口、交通环岛、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形成景观的角度统筹安排花(叶)色树种,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各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各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形象。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设进入式林地和配套浏览通道、林间小品等,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通过林带建设连通沿线的自然景点、人文景点,更有效地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选择有条件的绿化带建设林业宣传科教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文明形成。2100433B
生态景观林带由绿色景观带(线)、景观节点(点)和生态景观带(面)组成:
绿化景观带是将主要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50米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滩涂湿地红树林为主线,建成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景观节点是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景观亮点;
生态景观带是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公里可视范围内的林地,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
深圳有梧桐山、七娘山、笔架山等山林景区,尤其梧桐山拥有深圳独特、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毛棉杜鹃、吊钟花、华丽杜鹃、深山含笑等植物作为风景区内的重要景观树种,已成为山林景区的重要特色。但由于自然竞争等原因,原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将生态景观林抚育技术成果固化推广,推动生态景观林科学、有序、规范抚育,提高生态景观林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特制定地方标准《生态景观林抚育规程》(DB4403/T 132-2020)。
地方标准《生态景观林抚育规程》(DB4403/T 132-2020)由深圳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2020年12月16日,地方标准《生态景观林抚育规程》(DB4403/T 132-20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2021年1月1日,地方标准《生态景观林抚育规程》(DB4403/T 132-2020)实施。
地方标准《生态景观林抚育规程》(DB4403/T 132-2020)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规则起草。
该标准的制定主要以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深圳市梧桐山杜鹃类生态景观林抚育技术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广泛参考了中国国内已有标准及国家相关规定。
起草单位: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定跃、陈世清、李文华、林贝满、刘永金、时波、徐滔、曾振平、罗菁、景慧娟、张开文、白宇清、袁银、贾彩娟、黄琳玉、林锦涛、吴序一、何茜、王超群、林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