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第一节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现状、特征
第二节 地表水源突发性水质污染
第三节 地表水源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第四节 水源地保护与污染控制
第二章 水源水质标准与饮用水水质标准
第一节 水源水质标准、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水源水质标准及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比较
第三节 我国水源水质标准与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分析比较
第三章 水源水质的内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地表水源水体的内源污染
第三节 地表水源水体水动力特征与水质污染
第四节 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规律
第五节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第四章 水体富营养化与藻毒素检测控制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藻类及其生长繁殖、生长模式
第三节 水中的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
第四节 水中藻毒素的提取纯化、鉴定与去除
第五节 水中藻毒素的预氧化反应动力学和降解机理探讨
第五章 水源水质改善的扬水曝气技术
第一节 扬水曝气技术研究背景
第二节 扬水曝气改善水源水质的技术原理
第三节 扬水曝气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第四节 扬水曝气提水流速数学模型
第五节 曝气室氧传质模型
第六节 曝气室提水性能模型
第七节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
第六章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水源水库内源污染
第一节 水库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第二节 扬水曝气技术抑制沉积物污染释放的工程应用
第三节 扬水曝气混合水体的流场与充氧过程模拟
第四节 扬水曝气控制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效果
第五节 扬水曝气系统经济分析
第六节 扬水曝气抑制沉积物种污染物释放的应用条件
第七章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水源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
第一节 藻类的上浮特性及阻止藻类上浮的水力条件
第二节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应用研究、作用机理、应用条件与作用范围模拟
第八章 扬水曝气-生物净化组合水源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第一节 水源生物净化技术概述
第二节 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水源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第三节 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剂水源水质改善技术
第四节 高效脱氮菌剂固定化载体净化微污染原水
第一章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第一节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现状、特征
第二节 地表水源突发性水质污染
第三节 地表水源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第四节 水源地保护与污染控制
第二章 水源水质标准与饮用水水质标准
第一节 水源水质标准、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水源水质标准及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比较
第三节 我国水源水质标准与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分析比较
第三章 水源水质的内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地表水源水体的内源污染
第三节 地表水源水体水动力特征与水质污染
第四节 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规律
第五节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第四章 水体富营养化与藻毒素检测控制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藻类及其生长繁殖、生长模式
第三节 水中的藻毒素及其检测方法
第四节 水中藻毒素的提取纯化、鉴定与去除
第五节 水中藻毒素的预氧化反应动力学和降解机理探讨
第五章 水源水质改善的扬水曝气技术
第一节 扬水曝气技术研究背景
第二节 扬水曝气改善水源水质的技术原理
第三节 扬水曝气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第四节 扬水曝气提水流速数学模型
第五节 曝气室氧传质模型
第六节 曝气室提水性能模型
第七节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
第六章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水源水库内源污染
第一节 水库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第二节 扬水曝气技术抑制沉积物污染释放的工程应用
第三节 扬水曝气混合水体的流场与充氧过程模拟
第四节 扬水曝气控制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效果
第五节 扬水曝气系统经济分析
第六节 扬水曝气抑制沉积物种污染物释放的应用条件
第七章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水源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
第一节 藻类的上浮特性及阻止藻类上浮的水力条件
第二节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应用研究、作用机理、应用条件与作用范围模拟
第八章 扬水曝气-生物净化组合水源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第一节 水源生物净化技术概述
第二节 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水源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第三节 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剂水源水质改善技术
第四节 高效脱氮菌剂固定化载体净化微污染原水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 城镇污水的分类及排水系统
第二节 污水处理常识
第三节 污水处理过程的噪声控制及除臭
第二章 污水处理
第一节 城镇污水处理
第二节 污泥处理处置
第三章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
第一节 常用机械知识
第二节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
第三节 设备的日常管理及润滑管理
第四章 电气及电气仪表与控制
第一节 常用电工知识
第二节 过程测量和常用仪表
第三节
第五章 水质监测计量管理
第四节 自控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检测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第二节 水质检测基础知识
第三节 水质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第六章 污水处理运营管理
第一节 工程验收及通水试运行
第二节 生产运行管理
第三节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
第四节 原始记录表与统计报表
第五节 运营管理考核指标2100433B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4.2章节规定,按污染物性质和控制方式,将水体污染物分为二类: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水体的受纳功能...
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生态效应 2008-5-26 10:49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采用传统的二级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而高额的工程投资和运转费用则制约了其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我国欠发达...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第六主题《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示范研究》 简 报 《战略与政策》主题专家组 2009年 12月 总第 33期 项目三课题三“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研究与示范” 在福州召开课题第二次技术研讨会 2009 年 12月 8 日,水专项主题六项目三课题三“流域生态补偿 与污染赔偿研究与示范” 在福州市召开第二次课题技术研讨会。 参加 会议的来自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保护部 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财政部 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等单位, 共计 20 余人参加了会议,福建省环保厅丛澜副厅长和福建省环境科 学研究院徐波院长出席了会议。 《水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主题六专家组组长、环境保护部环 境规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1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10 年监督评估工作自查报告 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示范研究主题 项目编号: 2 2008ZX07633 项目名称: 水污染控制政策创新与示范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盖章) 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 洪亚雄 (签字) 项目负责人: 王金南 (签字) 二○一○年五月 2010 年监督评估工作自查报告 一、实施进展情况 1、项目立项情况 本项目“十一五”阶段共安排 5个课题, 2008年全部启动。 目前,全部课题得到批复,并已签订任务合同书。 2、执行主体分析 (1)项目中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不同类型单位承 担课题数量及经费数量和比例: 本项目 5个课题承担单位中, 科研院所 3家,高等院校 2家, 批复经费分别为 1114万和 862万,分别占项目三总经费
水体污染物是指进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这种物质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也有天然的。是否成为水体污染物,主要是其进入后是否对人类产生危害。有的物质进入水体后通过化学反应、物理和生物作用会转变成新的危害更大的污染物质,也可能降解成无害的物质。常见的水体污染物的种类有 :
(1)酸、碱、盐等无机物污染及危害
水体中酸、碱、盐等无机物的污染,主要来自冶金、化学纤维、造纸、印染、炼油、农药等工业废水及酸雨。水体的pH小于6.5或大于8.5时,都会使水生生物受到不良影响,严重时造成鱼虾绝迹。水体含盐量增高,影响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质,用其灌溉农田会使土地盐碱化。
(2)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污染水体的重金属有:汞、镉、铅、铬、钒、钴、钡等。其中汞的毒性最大,镉、铅、铬也有较大毒性。重金属在工厂、矿山生产过程中随废水排出,进入水体后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经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能逐级在较高生物体内千百倍地增加含量,最终进入人体。
(3)耗氧物质污染及危害
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悬浮或溶解于污水中,经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类污染物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将进行厌氧分解,产生H2S、NH3和一些有难闻气味的有机物,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4)植物营养物质污染及危害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经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施用磷肥、氮肥的农田水中,常含有磷和氮;含洗涤剂的污水中也有不少的磷。水体中过量的磷和氮,为水中微生物和藻类提供了营养,使得蓝绿藻和红藻迅速生长,它们的繁殖、生长、腐败,引起水中氧气大量减少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水质恶化。这种由于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蓄积而引起的污染,叫做水体的“富营养化”。这种现象在海湾出现叫做“赤潮”。
第一条 为保证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的实施,实现水专项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若干工作规则》、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水专项实施方案”)以及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规定》等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水专项对于我国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 水专项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工程,围绕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集中攻克一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水专项设置六个主题;主题下设若干项目;项目由若干课题组成。
项目(课题)分为技术示范类、技术研究类和技术开发类。技术示范类主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及工程应用示范,为示范区水质改善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技术研究类主要开展共性污染治理技术、管理技术和经济政策研究;技术开发类主要开展关键设备、产品等的研制和产业化。
第四条 水专项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领导、资源整合。在水专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加强与现有科技资源及成果的衔接,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以及国际合作的科技资源,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
(二)突出重点、分类管理。水专项围绕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研究;针对不同类型项目(课题)实行分类管理,对重点流域的项目(课题)实行矩阵式管理。
(三)定期评估、注重实效。建立健全水专项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对水专项组织实施过程中技术攻关进展、水质目标改善状况、技术应用效果等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推行管理决策公开透明,鼓励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开展监测、监督和监理。
水体污染源是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水体污染源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形式:(1)按污染物的发生源地,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2)按排放污染的种类,可分为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和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等;(3)按排放污染物空间分布方式,可以分为点污染源(点源)和非点污染源(面源),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源分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