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商业类房地产是指能够出租经营、为投资者带来经常性收入现金流的房地产,又称经营性物业、收益性物业或投资性物业。
包括酒店、写字楼、零售商业用房、出租商住楼等。这类物业的购买者大都以投资为目的,从物业出租经营收入和物业升值中获得投资收益,也有一部分购买者是为了自用、自营的目的。商业类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仅与当地整体社会经济状况相关,还与工商贸易、金融保险、顾问咨询、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类房地产交易涉及的资金数量巨大,所以常在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该类房地产的使用者多用其提供的空间进行商业经营,并用部分经营所得支付物业租金。由于商业类房地产经营者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与社会接近程度的影响,所以位置对于这类房地产有着特殊的重要性。2100433B
置信·芙蓉古城(中国著名楼盘)、置信·丽都花园(中国著名楼盘);万达·河滨印象(半岛TOWNHOUSE联排别墅)中房·蜀风花园城(金沙片区川西民居升华版代表作);三和· 滨河花园(华阳首个纯半岛河居大...
1、自营房地产是指这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自己持有,自己经营。2、自营房地产与商业经营房地产是两个不同概念。商业经营房地产可以包括自营房地产。商业经营房地产是指房地产的土地性质是商业用地。
除农村私有地外都说,《宪法》 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
谈净收益流对商业类房地产评估价格的影响
收益法是评估商业类房地产价格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由于用收益法测算的收益价格偏低、与市场客观价格相差较大,导致其在实际评估商业类房地产过程时很少被采用。净收益流模式是导致收益法测算结果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案例对净收益流的确定对商业类房地产评估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估价师在利用收益法评估商业类房地产价格时,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净收益流模式,使评估的收益价格符合市场价格。
房地产的商业模式-冯仑
第二届中国房地产学院派论坛 jinmu 整理 第 1 页 共 11 页 房地产的商业模式 万通集团的董事主席 冯仑 主持人: 下面要为我们进行讲解的是万通集团的董事主席冯仑先生。冯仑先生毕业于西北大学, 并获得西北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 天他毕业于中国中央党校,获法学士学位,那么 他是万通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下面有请冯总就房地产收购与重组进行讲解。 冯仑: 刚才我走到门口,听到介绍,这个介绍就像我来找同方大厦一样, 很难找到的,而这个 介绍也是曲里拐弯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然后我发现这个介绍也是历史转型时候特殊 的介绍方法, 要是在二十年以前肯定说我是贫农, 二十年以后介绍就是办过什么企业, 所以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今天是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个研究心得,这个心得和刚才的介绍也有点不一 样,我不是讲企业重组这些事情, 是重点介绍一下我们最近的一个研究, 就是关于
据新华社相关信息报道:新落成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正在迅速成为不少城市商业零售市场的主力军,而传统的商业物业已经很难满足它们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这给房地产行业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于是融合传统流通业与地产业的商业地产企业应运而生。
随着以美式摩尔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落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经或计划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这就为商业地产商的发展留下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商业地产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铺租赁形式、以全面融合地产业与商业为特色的地产形式,正悄然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宠儿。然而,随着中国商业地产掀起的这一轮投资热潮,商铺地产、购物中心地产、写字楼、工业地产等在某些主要城市却存在了过量开发导致市场风险危机大增。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看到,中国商业地产过热。在商业营业面积供给迅速增加的同时,空置率也在上升。08年商铺供给过剩的情况继续发展。这些情况,意味着中国商业地产已进入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时期,不久将会受到双重考验。
现阶段中国商业企业发展变化非常大,零售市场的企业集中度将近一步提升,将近一步影响上游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市场格局;而成熟的大型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将近一步向“质”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外资流通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向流通环节的上游渗透;流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近一步洗牌,重点即在于横跨流通和房地产的商业地产领域。在零售商发展求“质”的年代,商业地产商如果还在继续单纯求“量”和“面积”的比拼,而忽视对零售商客户的专业服务,必定会陷入发展困境。
中国商业地产已进入风险期,存在着越建越多,越建越大,越建越洋,越建越窄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总量接近饱和,结构多方失衡,泡沫凸现,空置率上升。实际开发时,许多开发商往往片面注重零售店铺对整座商业用房的吸引作用,一味地讲求宽敞豪华。不仅抬高了底商房价,也抬高了整座商业房产的价格(包括公寓、写字间等),从而造成商业地产结构失衡,租购需求减少,闲置率不断上升。零售商业过分集中于对购物中心的开发,有条件的大干快上,不具备条件的也一拥而上,致使全国许多城市购物中心遍地开花。
有关部门统计的40余座城市,每年新增80多家购物中心,一些人口只有20多万的城市却建了几个购物中心。有的购物中心一天流水只有近 1万元,不少购物中心有场无市、有商无业,倒闭、转向的不在少数,浪费了大量投资。
据了解,2008年1-2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完成2374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为50.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增幅提高8.6个百分点。2008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9%,涨幅比1月低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涨幅比1月低0.1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商业地产市场投资总体稳定增长,全国商业用房的投资总额是2,775.56亿元,同比增长17.9%,连续三年保持在17%左右。这与当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6.8%的增长幅度非常接近。2007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大中城市商业物业的供应关系无明显大起大落,市场透信价格相对平稳。另一个是市场结构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以2007年投资额增幅为例,北京略高于10%,上海为2.5%,天津则为78%。这是因为北京奥运预期提前消化,上海商业发展出现饱和,而天津有滨海新区的发展概念。
在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商业地产开发商因看好物业前景,惯常采用自己开发和持有运营的“重资产”模式。在万达为代表的一些专业商业地产企业引导下,商业地产行业的“轻资产”模式悄然兴起。将地产投资与商业运营分离其实是国际商业地产界的主流做法,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出现是行业洗牌的开始,也是行业走向专业化、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