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市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介

市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介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有关单位:

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集体林业生产力,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集体林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加快“绿色常州”建设步伐,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8〕10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现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和“绿色常州”建设目标,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办事、有序推进,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操作,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切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森林资源状况;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于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保护生态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民得实惠、林业得发展、生态受保护。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0年10月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落实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政策,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划分具体、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融资渠道通畅、监管服务到位的集体林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目标。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改革的范围和重点

改革的范围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和林木。改革的重点是: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以及虽已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明确经营管护主体、但尚未明晰初始产权的集体商品林、宜林地。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调解有争议的林地和林木权属争议,争议未解决前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和林木,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将产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已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明确其他经营管护主体、但尚未明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初始产权的集体林地,应当按照均股、均利方式将产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依法纠正。

已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分包到户的责任山,保持承包关系稳定,承包期内允许继承。责任山承包到期后,可以均股、均利方式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落实产权,也可依法继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承包期为70年。对面积、界址不清的责任山,在明晰界址的基础上完善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集体林地和林木产权改革方案,要按照村民民主议事的方式审议通过。在明晰产权过程中,集体林地的产权关系不因行政区划的调整而随意变更。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合并的村和村民小组,明晰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和林木产权时,原则上以合并前的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如果是按合并后的村或村民小组确权、并经2/3以上村民或农户同意的,应当按照合并后的村或村民小组进行确权。

国有林业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单位经营管理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和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区的稳定和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明确林地和林木产权关系后,要依法进行确权勘界、登记、核(换)发林权证书,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尚存在林权纠纷的,依法调处解决后再核发林权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具体承办同级政府交办的林权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档案管理、流转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

2.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对商品林,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按照均股、均利方式明晰产权的集体林地,通过集体民主议事决策程序,可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也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落实承包经营主体,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为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长期收益,承包经营期限应当合理确定。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对集体林地实行规模经营。

3.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利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林权流转要使用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明确权属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4.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按照均股、均利方式明晰产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不低于70%的收益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余要用于集体公益事业。依法保护林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严禁在林地发包过程中乱摊派、乱收费,变相加重经营者负担。

征收林地,要依法足额予以补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林地的补偿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决定。

三、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和流转市场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监督管理制度,加强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管理,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为流转提供规范化服务,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市、辖市(区)林业技术推广、林业科研教学、森林资源监测等单位,可依法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服务。抓紧制定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流转程序,保障公平交易。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建立区域性森林资源资产流转交易市场,为规范流转创造条件。

(二)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增加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扩大面向农户的林业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林权抵押贷款等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林权抵押登记工作,在抵押贷款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鼓励开展政策性林业保险试点,提高林业经营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管理、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将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市、辖市(区)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对本级以上公益林予以补助,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四)加强乡镇林业机构建设

乡镇林业工作站承担基层林业政策宣传、资源保护、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林业面积较大的乡镇,可在相应的机构增挂林业站牌子,明确职责,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配备专职或兼职林业技术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基层林业技术队伍稳定。

(五)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

鼓励发展林业服务机构,引导农户采取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培育新的林业经营实体。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引导建立民间护林防火、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组织,完善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议程。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林区政府要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拟定具体改革方案,扎实推进改革。农办、发改、财政、农林、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落实到位。各级财政要安排好配套资金,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作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严肃工作纪律,依法规范操作,做到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广大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广量大,各地要有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改革有序进行。一是成立机构,制定方案。2010年1月,林区政府要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改革总体方案。二是广泛宣传,加强培训。2010年1月,林区要层层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分级组织业务骨干培训。三是上下联动,组织实施。2010年2月至7月,林区要按照有关规定,精心组织,认真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四是公示公告,发证建档。2010年8月至10月,要按照申请、审查、勘查、公示、登记、办证等步骤,及时核(换)发林权证,并做好改革过程中重要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和系统。

二○一○年一月七日

查看详情

市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制度标识

  • 1、左侧三个尺寸统一为600×430,第四个尺寸为600×620,,样式按此页要求 2、泵房空间有限时尺寸可酌情调整 3、管理信息栏A4文件
  • 13%
  • 深圳市鸿瑞广告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制度标识

  • 1、左侧三个尺寸统一为600×430,第四个尺寸为600×620,,样式按此页要求 2、泵房空间有限时尺寸可酌情调整 3、管理信息栏A4文件
  • 13%
  • 深圳市润彩标牌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制度

  • 900*600/镀锌板折弯焊接壳造型,表面烤漆,内置龙骨支撑,文字内容丝印;
  • 13%
  • 成都翰道广告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制度

  • 高清室内写真裱板包仿铝边,60×80cm
  • 13%
  • 江西润岳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制度

  • 品种:标志牌;规格:0.45m×0.6m;
  • 希尔瑞
  • 13%
  • 西安希尔瑞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自发电一焊机

  • 305A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28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60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1台
  • 1
  • 询两家品牌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5-10
查看价格

班级集体文化

  • (1)图纸编号:C11-班级集体文化(2)规格:6970×1300mm(3)边框1.2mm不锈钢板切割焊边成型,表面打磨烤漆处理(4)主为软木板(5)满足导视系统深化方案及其他相关规范要求
  • 1件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7-16
查看价格

意见反馈

  • 可回复和处理游客意见和建议
  • 1套
  • 1
  • 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1-07
查看价格

市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市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介文献

各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各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各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格式:pdf

大小:9KB

页数: 4页

1 南山村各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稳妥有序的推进进一步搞好本村民小组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工作, 南山村以保护森林为依据, 以保护森林资源和增加农民收 入为出发点,着力转变林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南山村 林改实施精神要求,结合全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林改原则 1、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改革 方式,自主确定经营管理形式。 3、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要充分发挥村民在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四公开” ,确保村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坚持尊重历史、区别对待。对已依法取得集体林地承包经 营权的农户,不能新调整,保持承包经营权的 稳定性和连续性, 对林地权属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 依法确认, 妥善解决,确保辖区社会稳定。 二、林改目标 从 2010年 1月开始,用半年时间对全

夹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夹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夹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格式:pdf

大小:9KB

页数: 7页

1 夹关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 成都市、邛崃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 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是“三农”工作的 一件大事,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政策性强,涉及 面广。我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 “四位 一体”的总体战略,按照“三个集中”的理念,以“还权赋 能”为核心,以“村民自主”为关键,以农村资产市场化、 基层整治民主化、农业发展产业化为目标,探索集体经济在 农村新的实现形式,破解“三农问题” ,破解林业资源效益 最大化的课题,促进林农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成立机构 1、镇政府成立由以 党委书记 程光辉任组长, 镇长何杰、 分管副镇长郑还琴任副组长,镇政府党政办、经发办、财政 所、司法所、夹关林业工作站为成员的夹关镇集体

市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简介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预算管理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省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苏政发〔2015〕10号)和《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常发〔2014〕23号)有关要求,现就深化我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绩效管理等重大改革,预算管理范围不断拓展,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健全,预算审查监督不断加强,对规范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政府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尚未完全纳入预算管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仍需提高;财经纪律有待加强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新预算法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法制基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也对推进预算管理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深入推进我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常州”的客观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各项工作

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应坚持遵循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划清市场与政府边界,着力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总体设计与协调推进相结合等基本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政府财力运筹能力

1.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在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时,应当统筹兼顾,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中央、省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应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预备费,按照新预算法要求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照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2015年达到20%,2018年达到25%,2020年达到30%。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按照统筹层级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要积极探索社保基金结余保值增值途径,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

2.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按规定将地方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11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支出的项目,一般公共预算可不再安排或减少安排。对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都安排支出的项目,应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统筹使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和补充社保基金外,限定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关改革成本支出、对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及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等方面。

3.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动态管理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制定完善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实行财政供养人员实名制管理,建立组织、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机构人员信息共享机制,严禁超编配备人员,杜绝“吃空饷”现象。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和资产管理,健全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严格执行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决算和政府预决算。

(二)推进预决算公开,建立透明预算制度

1.扩大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各级政府要及时公开经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预算执行情况、决算的报告及报表,并对本级政府采购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级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2015年起公开“会议费”和“培训费”,并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政府采购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部门要逐步公开政策制定、项目评审、资金分配、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等决策过程和依据。2015年,全市县级以上政府要全面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

2.细化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逐步细化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按时公开市级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部门预决算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三公”经费公开时,要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经费总额等内容。逐步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三)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1.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一般公共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强化支出预算约束,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支出预算的同时,重点报告支出政策内容。预算执行中需增加或减少预算总支出,必须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为预期性,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测算。

2.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用于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实现平衡的,各级政府可通过申请上级政府临时救助实现平衡,并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归还。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出现超收,结转下年安排;如出现短收,通过削减支出实现平衡。

3.探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时,积极探索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要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评价办法和资金保障措施,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各部门、行业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要与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相衔接。推进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健全部门三年规划与预算项目库衔接机制。

(四)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1.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各级税收征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组织税收收入,并探索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完善税源控管机制,各级政府不得脱离当地税源实际向征管部门下达收入任务。严格减免税管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超越权限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税款。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税收入库管理,对故意混库侵占市级税收收入的行为从严从重查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

2.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地、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建立和实施收费基金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提高收费政策的透明度。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收益共享机制。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完善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加强非税收入分类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严禁违规减免、缓征或隐匿、滞留、挪用、坐支非税收入,严禁通过违规调库、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虚增财政收入。

3.全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严格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有关要求,按照税收法定原则,全面清理各地违规自行制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未经批准,各地、各部门起草的行政规章、发展规划、区域政策等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规范非税等收入管理,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严禁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及矿产等国有资源;严禁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减免、缓征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未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不得允许企业低于统一规定费率缴费。各地违法违规制定的与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要坚决予以取消。加强考核问责,严惩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以及“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对重点支出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即“资金等项目”的办法。完善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统一预算分配权,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各部门不得对下拨付资金。除国务院、省政府另有规定外,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将特定领域财政投入情况纳入对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绩考核体系。按照国家部署,除法律有专门规定外,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统筹安排这些领域的经费。

2.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新设专项转移支付。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结合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理压缩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逐一甄别排查,凡属“小、散、乱”及效用不明显的要坚决取消,其余需保留的也要予以压缩或实行零增长。改进分配方式,减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并规范“财政资金改基金”办法,逐步与金融资本相融合,引导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予以整合。清理现行配套政策,对属于市级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一律不得要求辖市(区)安排配套资金;对属于市和辖市(区)分担支出责任的事项,由市和辖市(区)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

3.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要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围绕“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完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研究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

4.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结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动态调整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标准,健全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体系。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者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

(六)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1.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年度预算执行中除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对一些必须出台的政策通过预算调整或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及时批复部门预算,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支付,涉及政府采购的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预算执行中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及时批复部门预算,财政部门应在人代会批准预算的20日内批复各部门预算,各部门应在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预算的15日内批复所属单位预算。加快转移支付预算正式下达进度,市财政在接到省财政转移支付30日内正式分配下达到辖市(区)财政部门。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转移支付,可以分批下达预算,或者先预付后结算。

2.规范国库资金管理。规范国库资金管理,提高国库资金收支运行效率。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须在2年内逐步取消。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严格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控制核算规模。各级财政除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外,一律不得按权责发生制列支。按国务院规定施行权责发生制的特定事项,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全面清理已经发生的财政借垫款,应当由预算安排支出的按规定列支,符合制度规定的临时性借垫款及时收回,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借垫款限期收回。加强财政对外借款管理,各级财政严禁违规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借款和垫付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

3.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2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其中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要加大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可按规定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各级预算单位实行基本账户零余额化管理,财政部门要做好结转结余资金的清理与监督检查工作。从2015年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对政府性基金预算中连续2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结转结余资金。

4.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结果为导向,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加快推进绩效目标管理,调整和完善绩效目标编制办法,进一步加强绩效目标审核,积极探索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深入实施绩效评价,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式方法,大力拓宽绩效评价范围,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将绩效目标评审意见作为项目预算安排、调整和进入财政滚动项目库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支持,对绩效较差的项目进行整改、调减或撤销。建立健全绩效报告、反馈整改、绩效公开、绩效问责等工作机制。

5.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南,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待条件成熟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研究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依据,逐步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机制。

(七)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财政风险

1.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市及辖市(区)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需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政府审核后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2.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并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两类,分别纳入预算管理。一般债务通过发行一般债券融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3.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政府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政府举借债务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建立政府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完善政府债券市场。政府举借的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4.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债务风险状况,并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债务高风险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风险。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可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各辖市(区)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市级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5.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各辖市(区)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作为第一责任人,认真抓好政策落实。

(八)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1.坚持依法理财,主动接受监督。各地、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新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财税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行政决策权和财政管理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审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算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进预算公开,增强政府理财的透明度,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2.健全制度体系,规范理财行为。加强预算编制、收入征管、资金分配、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绩效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规范理财行为,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编报预决算,按规定的用途拨付和使用资金,预决算编报都要做到程序合法、数据准确、情况真实、内容完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3.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财经纪律是财经工作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各辖市(区)政府要对本地各部门和单位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单位自查、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财政资金以及违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涉及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新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三、加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合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法治思维,做到于法有据,在法治轨道上全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辖市(区)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和工作方案,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和配合意识,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各项改革。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4月3日

查看详情

广东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实施意见简介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已于1994年10月13日翻印下发,现将我省贯彻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一并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向省房改办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六月五日

广东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实施意见

自1988年9月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意见》以来,各地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行了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已有20个地级以上市,65个县(市)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为下一步住房改革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深化我省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一)为了筹集资金,加快住房建设,提高职工购、建住房能力,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中方职工,均应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缴交住房公积金,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已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市(县),要进一步完善交纳、管理、使用规范。尚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市(县),要在今年(1995年)内建立。

(二)住房公积金由在职职工个人及其所在单位,按职工个人工资和职工工资总额的5%逐月交纳,单位提供和职工交纳的住房公积金本息归个人所有,存入个人公积金帐户,用于购、建、大修住房,职工离退休时,本息余额一次结清,退还职工本人。

职工住房公积金本息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单位交纳住房公积金的来源。企业从提取的住房折旧和其他划转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定,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全额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在原有住房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财政预算拨付;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在财政预算和单位自有资金中列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比照企业开支渠道开支。

(四)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市(县)政府负责制定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管理等有关规定,审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计划和财务收支预决算。市(县)政府设立专门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付、核算和编制使用计划等日常管理工作。

(五)住房公积金的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由当地政府委托指定的专业银行办理。受委托的专业银行根据当地政府批准的住房公积金使用计划,审定、发放和回收贷款。住房公积金要做到专款专用。政府统筹使用时主要用于解困房的建设,严禁挪作他用。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二、稳步出售公有住房

(一)城镇公有住房,除按照省委粤发[1990]22号、省政府粤府[1988]148号文件规定不宜出售的外,均可向有城镇户口的职工出售。职工购买公有住房应遵循购房自愿的原则,购房后维修自理。新建公有住房和腾空的旧房实行先售后租,并优先出售给住房困难户。按成本价出售的公有住房,每户职工家庭只能购买一次。购房面积必须严格按照省政府粤府[1983]68号文件规定的住房分配标准执行,超过标准面积部分一律实行市场价。

(二)出售公有住房按成本价出售。成本价应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小区级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是否列入成本由各市县自行确定)、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

公有住房的出售,坚持先评估后出售的原则。住房的实际售价要根据住房所处地段、结构、朝向、层次、设施和装修等因素进行调整。

出售公有住房的成本价由市(县)人民政府逐年测定,报省房改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售房价格年度为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三)职工按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享有以下折扣:

1.旧公有住房成新折扣。以成本价购买旧房,可按售房当年的成本价成新折扣计算。旧住房折旧年限一般为50年,每年成新折扣率2%。但使用年限超过30年的,以30年计算;经过大修或设备更新的旧房,按有关规定评估确定。

2.工龄折扣。对购房职工在购房前的工龄给予工龄折扣。每年工龄折扣的数额,按《决定》规定的办法计算。离退休职工购房计算工龄折扣的时间,按国家规定的离退休年龄计算,

3.现住房折扣。职工购买现已住用的公有住房,折扣率为5%。到2000年取消。

4.付款方式。职工购房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售房单位可对一次付清房款的职工给予一次性折扣,折扣率参考当地购房政策性贷款利率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差额,以及分期付款的控制年限确定。最高不得超过20%。实行分期付款的,首期付款不得低于应付房价款的30%,每多付10%,可给予应付房价款2%的折扣。分期付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分期付款部分计收利息,单位不得贴息,利率按政策性抵押贷款利率确定。经办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的银行,应充分利用政策性住房资金,向购房职工提供政策性抵押贷款。

(四)职工以成本价购买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一般住用5年后可以依法进入市场交易,在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土地收益,并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收入归个人所有。

(五)各地要认真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出售公有住房回收资金的管理,切实保证房改回收的资金用于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

(六)《关于成本价出售公有住房的计算办法》由省房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颁布。

三、积极推进租金改革

(一)加快租金改革步伐,改变低租金状况,使租售比价趋于合理。提租的幅度和次数,要与职工的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并根据物价指数控制目标统筹安排,但原则上不应低于工资平均增长幅度。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少提不补、多提少补、小步快走的办法。

(二)根据职工收入逐步提高住房租金,各地租金水平要按占上年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总额的比例确定。原则上1995年为3%,以后每年递增2%,2000年原则上应达到15%。

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省制定的提租规划,制定2000年以前的租金改革规划,有条件的市(县)和单位,可以加大提租幅度,加快向成本租金和市场租金过渡。

在制定具体的房租标准时,还应根据住房所处地段、结构、设施、装修等因素按质论租。

(三)为加快房改进程,促使新房率先进入住房新体制,在租金水平达到成本租金以前,新建的公有住房租金标准应高于同期现住房租金标准,具体标准由市(县)政府确定,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职工承租新房交纳租赁保证金。

(四)住房面积标准执行粤府[1983]68号文件的规定。对超过标准面积部分按成本租金或市场租金计租。

(五)红军时期的离休干部及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户,在规定的标准面积内,提租后每户每月净增租金全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离休干部,提租后每户每月净增租金分别免70%和50%。退休职工减免补具体办法同市(县)政府确定。因住房超过标准面积部分而增加的租金不予减免补。

(六)居住标准面积住房的职工家庭,如用规定的家庭合理负担的部分加上全部房租补贴,仍不足支付房租的,差额可由其所在单位适当给予补助。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补助金可在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补助金应先在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在财政预算中列支。因住房超过标准面积部分而增加的租金不予补助。职工经单位同意租住非本单位住房,其租金标准高于本单位住房租金的可给予适当补贴,具体补贴额度,由单位自行确定。

(七)要加强对租金收入的管理。租金收入归产权单位所有,纳入单位住房基金,专项用于住房维修、管理、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

四、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一)各级政府要十分重视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把房改归集起来的住房资金充分有效地用于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当前,重点是按照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城镇解困房建设管理规定》(粤府[1994]106号),认真抓好解困房的建设,切实解决好危房户、无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二)解困房成片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国家、单位、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解困房的建设用地应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各有关部门要在计划、规划、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金融部门要在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各级房改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解困房建设的计划和“九五”规划,并做好建设的组织协调、出售和管理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组织好解困房建设的实施工作。

五、做好原有售房政策同本实施意见的衔接

(一)凡1993年12月31日前经批准购买的公有住房,维持原“出售的增值部分,二成归原产权单位,八成归个人所有”的规定,但经购房人同意也可按购房当年的成本价(成本价构成按本实施意见)补交房价款及利息后,享受按成本价购买的产权。对1994年1月1日至本实施意见发布之前出售的公有住房(包括预交购房款),一律按本实施意见规定的售房政策执行。

(二)按省政府粤府[1988]148号文件规定,确定的出售公有住房的标准价和最低限价一律停止执行。

(三)要认真做好原住房资金转入各级住房基金的核定、划转工作。划转的资金和原有的住房补贴,要逐步理入职工工资或用于列支住房公积金。

六、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面推进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一)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住房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二)住房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以及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干部培训,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稳定的干部队伍,切实担负起住房制度改革的重任。

(三)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各市的房改方案须报省房改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实施;县(市)的房改方案报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由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房改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国家和省房改政策的贯彻落实。所有单位,不论隶属关系,都应执行所在市(县)政府对房改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规定。

(四)加快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企业房改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各级政府要为企业房改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结合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把住房建设、分配、管理和维修服务等社会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加快实现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

(五)省房改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协调和分类指导,各级房改部门都应在同级政府房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各尽其职。各部门制定的有关住房制度改革的配套文件应与同级房改部门协商后联合下发。

(六)各地要认真做好住房制度改革的宣传工作,向群众讲明房改的目的、意义、政策和实施步骤,注意针对群众的反映做好解释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提高住房商品化思想意识,积极参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七)要严肃房改纪律,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统一政策。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纪律监督、检查。对不执行国家和省的统一政策,搞低价售房,变相增加优惠,挪用房改资金以及在房改中以权谋房等违纪行为要坚决严肃查处。

(八)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查看详情

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介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